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融合的作文通用15篇

融合的作文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融合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融合的作文通用15篇

融合的作文1

不知怎麼的,想到了先聖孔子,或許是出於民族心理,每每想到融合,就自豪地想到逐漸興起的漢語學堂與聲名遠播的儒家文化。

正如文題所言,融合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古至今,不外乎於此。而依我所思,融合二字,應是建立於,文化與經濟之上,又此而發,方可施爲。

時常於文言文中看到譬如蠻夷之輩的詞藻,至如今早已如煙雲飄渺隨萬史長河逝去,文諸君爲何,諸君必定答曰“融合”,是的,漢民族文化的包含性,吸納性與同化性是極強的,這不是靠着武力亦或其他強制性的外因,而在於漢文化中的禮、文、德,亦或君臣父子之綱等浩大的文化底蘊的存在。

於此我便想到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作者納蘭性德,憂怨如離殤,情濃如浩瀚的《木蘭花令》如今誰能想到是個善於騎射的滿族人所作,而到了康熙年代,則有律令,生爲滿族兒女當會騎射,善哉,甚至強烈反感官員們與漢人通婚,這是怕極了漢文化的那“溫柔而不知不覺中”的.融合。文化融合之強,可見一致。

而在唐朝年間,更是早有了萬國來朝的“大融合”,除了文化傳播的因素,便在於帝王們懂得且樂於與外交流。經濟上的商貿便得到極大發展,這些事我們耳熟能詳的,便不多綴述。而相比於清朝末期的閉關鎖國,孤傲自大,使得文化與經濟的停滯,從而引發了國難,這也是極有利的論證了文化經濟的交流融合的重要性。

至如今,東西方融合亦是大勢所趨,現代化的世界,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是驚爲天人的,大量文化涌入,無數理念的衝擊。雖然有優劣之分,但不可因微暇而掩其光輝。

而經濟的交流更是立國之本,唯有於外相助相輔,才能屹立於這片土地,孤家寡人,只能貽笑大方。

淡止於此,躊躇一番後不得不說,在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不可忘了“根”,唯有存在了特有文化,獨有的精神,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心理”,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民族”,否則便不是融合,而是“被同化”。

我們的民族,因其古老,所以一直伴隨着憂患,到如今的安定,五千年的文明與經驗,相信足矣使我們很好地與世界融合,文化與經濟的充分交流更足矣與各個領域相融。

融合,乃大勢所趨焉!!

融合的作文2

人類的每一個領域中的每一項活動,幾乎都包含着“融合”。當一種化學藥劑與另一種化學藥劑相遇、相互反應並生成另一種全新的物質時,這就是物與物之間的融合;當兩個互相深愛着的人步入婚姻殿堂,許下諾言,開始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這應該是人與人,或者說是心與心之間的融合。當“地球村”這個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並深入人心,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人種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甚至是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的融合了。人類活動中有太多事例證明,創新、愛、和平這三大要素,無一不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融合後而得到的結果。化學實驗告訴我們,兩種物質從相遇到合二爲一,不過就幾秒或幾分鐘的時間;然而,兩個人從陌生到相知並相愛直至死亡來說,至多也不過幾十年時間,而這短短的幾十年的融合與整個人類歷史相比較又是何等的短暫啊!縱觀歷史,真可謂是“融合”無處不在、從不間斷。由五帝時期的無數個部落融合到周武王時期的“天子統天下”,再到晉魏時期的三國爭霸,直到經過幾千年分分合合朝代更替而形成這樣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新中國。

雖然世界上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經歷了一個個分合融合的過程才建立起各自的國家,但諷刺的'是,這種創造了“和平”的融合,絕大多數都是借用“戰爭”這一手段達成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話固然不能說完全正確,但人類現在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戰爭的陰影。這就說明了一點:和平往往是戰爭的產物。人們通過戰爭爭取和平、爭取融合。可以這麼認爲,除了一些小規模戰爭之外,整個人類依賴於二戰後形成的和平環境延續至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融合態勢。比如德國,戰後反省了德意志民族並不是可以凌駕於一切其他民族之上的!還比如我們中國,也是通過長期的戰爭,包括抗戰和內戰,找到了一個融合全國50多個民族大融合的方式,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也是通過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瞭解,互相包容,才能融合在一起,才能達成一些重要共識。如今,放眼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包容及友誼融合也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深切感受武力融合的殘酷恐怖,只有生活在安全繁榮社會環境裏的人才會感受到相互融合的溫馨美妙。

作爲人類的一員,衷心地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愛,更多的融合。

融合的作文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古人以睿智的目光看透了萬物互相包容的道理,更昭示了當今社會的特質——融合。隨着現代化的高歌猛進,融合已成爲一個國家、一片區域、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融合能讓人取長不短。北魏時期,孝文帝決意通過改革來富國強兵,自上而下開始改姓氏、着漢服、習儒家文化,並頒佈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民衆學習漢族文化。果然,民族融合給北魏帶來許多益處,而孝文帝的舉措歷來被推崇爲明君的典範。每個民族都有其優劣性,中華民族的炎黃之孫勤勞踏實,德意志民族嚴謹慎思,法蘭西民族熱情奔放……這些無一不是良好的美德,我們在融合的過程中將其嫁接到自己的土壤中,必定會長出枝繁葉茂的大樹,在風雨中巋然不到。

融合能讓人內心豐富,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交換一個蘋果,每個人手裏還是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每個人就擁有兩種思想。”與人溝通,在盈盈燭火中傾心長談,不覺夜已深。因爲思想的海洋如此深不可測,每個人拾取得貝殼也不盡相同,與其獨自欣賞,不如拿出來,與朋友的放在一起,看到的就會是更多更美的貝殼。不只思想可以融合,見聞、感悟、藝術都是能從外界信息中獲取的。一個人的心胸、氣度便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馮友蘭先生回憶起初見蔡元培先生的情形,說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光風霽月的氣象,大抵就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吧。

融合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違反趨勢必遭欺凌。清末朝廷的閉關鎖國便是最好的例子。當洋人的大炮、**以破竹之勢打開舊中國社會的大門時,有識之士終於奮起反抗,“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有先學到敵人的技術,纔有資本去剋制他們。融合的`作用可見一斑。

當然,融合並不是指把白絹丟到染缸裏去浸染,而是在素色絹布上點綴幾筆以美化本身。一味地照搬他人,只會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圍城》中寫裁縫仿製西服,“在長褂上釘一排無用的鈕釦”,可真是貽笑大方。上海的海派文化,以融合多國文化風俗見長,但又保持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使海派文化成爲標新立異的代表。由此可見,我們追求的是你“西化”而非“同化”。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古人或許因爲距離、交通的限制而無法靠近。但如今的我們已不會被這些客觀因素約束,所需要的,只是心靈的接納。敞開心扉,擁抱世界,終將發現這是一個多麼絢麗的萬花筒。

融合的作文4

當我們呼吸的空氣愈加沉重,當我們生活的土地愈加荒涼,當我們飲用的淡水愈加稀缺時,倍感無力的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怎麼辦!或許此刻的我們該聆聽來自自然、來自內心的聲音。

春日的某天,我第一次這麼親近大自然。

踱步於樹木花草之間,彷彿什麼都是無關緊要的,就這麼靜靜地走着,淡淡地笑着。

清風拂過,身後傳來一陣樹葉的聲響。我回過頭。這是一副何其美的景緻呀!伴隨着風的吹拂而灑下一地花瓣的那棵不知名的小樹,如同一個驕傲的舞蹈家,站在偌大的舞臺上翩翩起舞,一支舞罷,昂起頭接受着所有人的掌聲。莫因那滿地的花瓣而惋惜,孰不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亦是另一番超然之美。這風與樹如同琴與琴手,唯有互相配合融爲一體才能彈奏出華美的樂章。多麼浪漫的大自然呀!竟鬼斧神工地在不經意間創造出這般浪漫的.景緻。

再往前走些,便聽到孩子們細細的笑聲。路旁的古稀老人正用毛筆在地上的小方格中寫字。這毛筆生的不同,筆頭是用一般毛筆的頭所制,只是稍大幾周,筆身則是一隻礦泉水瓶,裏面盛滿了水。老人彎腰順着地面上的格子流暢地揮動着手中的“毛筆”,不經意間,一列漂亮的行數躍然地上。老人寫了幾列,太陽便不解風情地蒸發了之前的勞動。幾個圍觀的孩子又“咯咯”地笑了起來。老人像是沒有聽見,淡然地不倦繼續着。或許老人已化爲一個得道高僧,看着萬物內心紋絲不動,這是份灑脫,彷彿外界的一切都無法改變其內心的目標。孩子們有些無知,老人卻“我笑他人看不穿”。那地面與老者如同棋局與棋手,唯有置身其間,纔可決勝於彈指之間。多麼聰明的人類呀!不經意間的這般灑脫如同一首歌曲那麼動人。

站在頗有些高度的小丘上,俯視着大地、小樹、小河還有人。我突感世界的渺小。彷彿我便是當初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猛然間深吸一口氣,連空氣裏都瀰漫了青草的清新。彷彿我是一棵樹,峭壁之上依然挺立;彷彿我是株小草,野火不止卻生生不息,我感到無窮的力量涌入了我的內心。我想至少在那刻,大自然與我已融爲一體。多麼迷人的畫卷!

我們是一體。大自然這麼告訴我。我這麼告訴我自己。

這是來自大自然的呼喚。這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呼喚。當大自然與內心律動起同樣動人的節奏而相融合時,便會勃發出響徹天際的力量!這副迷人的畫卷需要我們共同完成。

融合的作文5

融合,顧名思意就是將原來分離的事物合二爲一轉化爲一種新的事物,其後從而讓新事物發揮它的優越性,它可以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遠。在平日的社會教育中融合往往是關鍵,三四十年前,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佔了近70%,因爲他們的吃苦耐勞,並不養尊處優的個性,使他們完全能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的比例已降至10%,歸根究底是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儘管政府已出臺相關措施但卻沒有找到癥結所在。城裏的學校新制定了一條校規:貧困的農村孩子可以免費使用“特困生免費自行車”,上面有醒目的橙色條形碼,讓別人都能知道你“特困”,果然無人來借。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一種,更多的是一種使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力量,那可以是人文關懷,是心理疏導,弄幾輛特困自行車就能將他們融合於城市生活嗎?

當務之急是減小城鄉差距,使兩者共同發展,有了這樣的“融合”,中國纔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中國的.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構想,是我以爲是最完美的“融合”。將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向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緊密相融,留其精華,剔其糟粕,才能一方面推動大陸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使港澳臺佔更加繁榮、穩定。使兩岸的文化緊密相融,就好比留下了澳門70%的賭場,暫不論賭場是好是壞,它是澳門收入來源的80%,我們能作爲中央領導政權將其全部廢除嗎?當然不,我們應學會融合,將對事物發展有利的一部分留下,即便是賭場都有它可以被留下的理由,更不用說我們兩岸的傳統文化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融合,纔是對中國最有利的。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最開始是源於他國對我國的尊敬。周恩來逝世時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命令應爲總理降半旗,他所獲得的尊敬是源於他的一句“求同存異”,他倡導和平共處,世界共同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更應友好,取長補短,相互融合,世界人民都才能幸福。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說到面對之前主人留下來的大房子,徘徊不敢進入的,全部佔爲己有的,都是昏蛋,我們應當將其中的煙槍煙桿取一部分拿到藥店作爲藥材使用,另一部分就在博物館警戒後人,姨太太則一眼也別看。這就告訴人們要學會佔有、挑選。而這也是“融合”的最根本原則。將好的融合,不好的揚棄,纔是真理。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只有接受融合,才能進步。

融合的作文6

溪融合了每一滴水滴才得以經久不息;音樂融入了每一個音符才得以美妙絕倫;成功融合了失敗的洗禮才顯得彌足珍貴。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融合,因爲融合,生活纔不會是單調乏味。.事實上,每一個領域都需要融合.在建築領域,每一樣設計都將設計師的理念與設計的本身融合得天衣無縫,讓人們欣賞設計本身的同時又驚於設計背後的深層含義.就像中國館"東方之冠"的設計,在無形中已經向世人展示了"鼎盛中國"的氣魄.在寫作領域,作者通常都會或多或少地把內心的那個"自己"和筆下的人物緊緊融合,讓人會無意中被文字的真誠所打動.在音樂領域,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會演譯出不同的`感覺,那是因爲每一個音符都融入了演奏者的靈魂而變得有生命.生活是在不斷地融合中完善的,融合,讓生活變得多彩.

人與人之間同樣也需要融合.包容別人的缺點,纔會在荏苒的時光裏漸漸融合成一個集體.而在當下,社會不斷髮展的時候,更需要我們不斷地與他人融合,不斷地融入社會,因爲融合,纔會有合作.人與人的相處也需要融合,人,本是一個個平凡的個體,因爲融合,我們的力量變得不可小覷.集體是在不斷地融合中變得更團結、更有默契的,融合,讓平凡的生命變得不平凡.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自我融合也是很重要的.海倫﹒凱勒自幼失明聾啞,但她有足夠的毅力和決心,通過不斷地融合,最終還是收穫了成功;霍金通過高科技將腦電波傳到電腦上,高科技和自身的融合讓癱瘓的他爲人類的科學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喬布斯敢於質疑,將自己的設想與實際融合得天衣無縫,喬布斯時代的到來爲人類創造了無限的財富,也讓人們永遠記得和勉懷;劉偉失去雙臂卻心存夢想,將腳趾的演奏融入鋼琴,那恍若琉璃般純淨清澈的音符感染了所有人.在他們身上,我真正的體會到了融合的含義,曾經的他們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但是他們願意揮灑汗水,他們不惜一切努力地實現自我融合,最終讓平凡的他們變得不平凡.生命也是在不斷地融合中得到完善的,發展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敢於嘗試,不吝惜汗水,這或許就是生命的真諦.

生命本該融合。漢字、讀音都是融合中流傳下來的,從我們一出生起就融入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需要融合,是融合,讓生命變得美麗.

融合的作文7

兼容幷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範,海納百川則是我們上海的城市氣度。可是,當融合這個字眼已經深深刻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融合,是否也要有些原則和尺度?

中國擁有燦爛的文化和歷史,這是值得每一個華夏兒女爲之驕傲的。而現在,我國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重要時期,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固然重要,可君不見,許多西方國家正在對中國進行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文化戰爭嗎?韓劇、日本動漫、美國大片……許多文化垃圾正慢慢地取代中國傳統文化,佔據如今青少年的生活。難道我們不應該像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那樣警惕嗎?西方所“拋給”的東西我們是斷不可以全盤皆收的。學習他人的長處固然可取:樸素的先秦民歌也是經孔子的整理之後才變成傳世經典,優美的`宋詞也是吸收了詩的精華、融合了歌的特點而成……關鍵還看取捨的這個度。

上海是我摯愛的故鄉。我愛她如風華正茂女子般的綽約,當然,我更愛她海納百川的精神。作爲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人,看着越來越多的石庫門被拆除,心中的悲傷自難避免。存還是拆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但是我覺得上海有一處地方做的很好——位於泰康路的田子坊。田子坊我去過很多次,也非常的喜歡那裏的格調。田子坊取自《史記》中中國第一位畫家“田子方”的諧音,陳逸飛工作室等便坐落在這裏,意味着田子坊是一個藝術家聚集的地方。青磚白瓦的石庫門建築向路人彰顯着這裏的歷史,但推開那一扇扇厚重的木門,裏面卻是最時尚的潮流小店。漫步在田子坊的弄堂裏,彷彿穿越時空,腳下踏着磚頭鋪路,眼前卻是霓虹閃爍……我想,爲了石庫門的存或拆而大打口水仗的人們,都應該來看看田子坊,這裏是傳統與現代最好的融合。是的,石庫門不能拆,因爲它是上海的過去;創新精神也必須保留,因爲那是上海的未來。

爲了傳統文化傳到我們這一代會變得如何而擔憂的師長也請你們不用擔心。融合總是爲順應時代潮流而融合的。我有足夠的信心認爲,傳統和現代、中貨洋,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都會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融合的作文8

曾經有位哲人問他的學生:“怎樣才能夠永久保存一滴水?”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說放冰箱的,有說喝掉的,甚至有說蒸發乾的。哲人淡然一笑,說:“答案是將這一滴水放入大海。”沒錯,真正的答案很簡單,是融合。也許融合一詞大家耳熟能詳,但真正落實起來,似乎並不容易。就拿普通的人際關係來說,我作爲一名新生,面對着全新的同學,我必須學會融合。

但是,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你不一定能成功,因爲誰都不願放棄或磨平自己的棱角。就像對於室內設計而言,一個再昂貴再完美的裝飾,如果與整體的裝飾效果格格不入,那麼它就是一個敗筆,倒不如瀟灑地放棄。這與爲人處事的道理其實類似。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爲謀。因爲真正的融合並不意味着放棄自己的個性。但是,若你真想融合,鋒芒畢露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必要時,還是學會變通吧。就拿薛寶釵和林黛玉而言。一個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一個是“世外仙株寂寞林”同爲金陵十二釵之首的`她們,卻有着大相徑庭的個性。

黛玉爲人處事鋒芒畢露,毫不顧忌他人的感受,即便她有她的堅持與無奈。可寶釵呢,卻正如襲人的一句話“真真寶姑娘讓人敬重”的確,寶釵處事圓滑,可在外人看來,也許她還有些許的虛僞,但是,她掩蓋的,不過是一些真實想法。相對於黛玉,寶釵更會融合,因爲她得到的,是大觀園一致的好評,正因爲她懂得如何去融合入一個“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大觀園。其實,爲人之道,也很簡單,不過是有舍有取才能融合罷了。這道理,移之國家,也未嘗不可。如今的中國,在世界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因爲中國走特色主義社會。我們擁有自己的個性,才能夠佇立在世界。可中國也捨棄了一些,比如,曾經的鋒芒畢露。整個社會中早已滲透了融合的理念,才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就。畢竟,融合所帶來的巨大團結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儘自己的力量去學會融合,不要等時間流逝後而追悔莫及。有舍有取才是人生,才能夠融合。融合所帶來的團結力量相對於捨棄的,應該更爲重要吧。

融合的作文9

如果想再更新世界,那麼融合就是一條新路。

若說時尚界不同地域元素的融合是高尚的,那麼不同地區人行爲思想的融合就是積極的。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的嚴謹、日本人的禮貌、英國人的紳士風度,並且心神嚮往。因此,我們就會把他們作爲我們的榜樣。長久的崇敬、學習、效仿使得我們自己養成了榜樣的好習慣。這就是融合帶來的.積極面。

但融合不僅僅是本國與外國的行爲思想融合,更是指本國內的。

隨着社會的發展,更是作爲一名農村的學生,我可以明顯感覺到外來人員到上海的趨勢越來越顯著。早上的早餐店是外來人員的、早出晚歸的是外地民工、時常在路上穿梭的還是外來民工,而我們學校更是有幾個外地班。但這不會妨礙本地生的學習發展,相反,在某些方面還會推動我們前進。

我在學生會任職兩年期間,有不少外地學生也加入進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地學生的勤懇與努力,認真負責工作,更爲可貴的是有積極的態度、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我們本地生的積極面對一切的思想,吸取那些外地生身上的優點。反之,本地生恪守規則的特點也會影響外地生遵守規則,改變行爲不規範。我認爲,這就是融合。

有句話說:“各取所長,各取所需。”這說的就是融合。書是人進步的階梯,那麼融合就是社會進步的階梯。從融合開始到完美融合結束,期間的十字路口必不會少,遇到的挑戰也不會小。如果融合成功,這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其作用也會是一加一大於二。就像IBM公司提供給霍金先生的電腦。如果不是IBM公司提供給霍金,霍金就不會把他的思想表達出來,也不會成就一位偉人。同樣,若不是霍金先生使用了IBM公司的電腦,IBM公司也不會如此全球皆知。這就是技術與人的融合。

融合使兩者水平提高,也會讓一些模棱兩可的事物變清晰。

網球場上的鷹眼幫助裁判做更加正確的裁決,給選手和觀衆以公正的結果。因此,很少可以聽到關於網球比賽的爭議。技術與比賽的結合使人們愛上了這一運動。

雖說保持獨有的特色很重要,但融合就是創造特色。

融合的作文10

十九世紀的一場鴉片戰爭,將各種文化,帶着各種氣息的風吹進了上海,這座本不起眼的城市。

一個多世紀的時光漸漸沖刷盡了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行樂氣息,與苦中帶香,又讓人隱隱不安的鴉片氣味。而沉澱在水底的,便是一個融合了種種文化,卻異常協調的上海。

也許我本身也是上海這種文化融合的產物。父親母親,一個來自江南水鄉,一個的家鄉卻是東北的松花江畔。而我,在上海出生與成長,早已忘卻了搖着小舟在荷塘中採蓮蓬的滋味,更從未見過“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闊景緻。

陽光慵懶的秋日,獨自漫步於梧桐深深的'小街,不禁思考,是不是我的血液裏已經滲透進上海複雜卻迷人的氣味,那氣息也許與聖羅蘭的“鴉片”香水如出一轍,神祕繁複,卻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令人上癮的快意。

清晨的外灘,浦江兩岸還爲從沉睡中醒來,一輪朝陽靜靜劃過和平飯店高聳的青銅屋頂。儘管老飯店的第一級臺階早已隨着上海地面下沉而不復存在,但她與外灘其他建築一樣,依舊帶着凜然神聖,讓人不敢輕慢的氣概,縱然風格不同,卻無損於這些大樓和諧的美感。

梧桐樹葉將泰康路上空遮得嚴嚴實實,馬路上亦染上碧綠的樹影。拐入一條小弄堂,初看似是尋常,陽臺上用破臉盆養着寶石花,小小的植物綠意盎然。忽從風中飄來一絲咖啡的香氣,似是到了歐洲街邊的咖啡座。循着香氣走去,會看到小小一塊銅牌——這裏是田子坊。石庫門房子的閣樓,被聰明的老闆娘巧手改造,一隻老舊的大皮箱充當桌子,兩張柔軟得讓人陷下去就不想再起來的沙發上鋪着豔麗的方巾,再來一杯咖啡,也許就可以坐上一個下午。俯瞰整個田子坊,年輕的外國夫婦坐在遮陽傘下,喂嬰兒車裏的寶寶吃東西,那白白胖胖的孩子天使一般可愛。幾位年輕的藝術家擺攤賣着手製的筆記本,雖不甚精緻但十二分獨特。曬得到太陽的角落,幾位阿婆搖着搖椅談笑風生,老人的臉上出奇得寧靜慈祥。

而我,在咖啡氤氳的香氣中,用鉛筆漫不經心得描畫這種種,“融合”二字慢慢浮現於腦海。上海,正是因爲融合,而美麗迷人的吧。正如眼前這一切,雖爲混搭,卻極是融洽優美。

融合的作文11

兩條DNA分子鏈的融合誕生了生命;

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產生了時尚;

兩個不同時代的融合碰撞出真切;

兩種不同風格的融合產生了迥異;

……

自然的美景始於融合,自然的生命源於融合,融合是大自然的工程師。雨後氤氳的水汽融合爲美麗的彩虹,氨基酸的多樣性融合爲蛋白質,蛋白質的巧妙融合又使這自然充滿生機。生命便這樣融合而生。

文化是生命傳承的見證,是歷史變革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力。文化的融合產生了時尚,本身亦是種時尚。俄羅斯的“中國年”,美國的唐人街,上海的英語角,無不是文化融合,時尚的體現。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當代文化傳承的趨勢。“中國年”吸引非漢語國家的人體會漢語魅力;英語角,提供廣泛英語的場所,讓英語成爲氛圍。魅力與氛圍的累積終成就文化融合,時尚產生。

文化積澱是高新科技的奠基。文化的沉澱讓科技日新月異,科技的詮釋讓文化煥然一新。中國館中的清明上河圖曾在世博期間引來五湖四海的觀賞大潮。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文化瑰寶中絢麗的一抹,加之3D科技的融合,使原來圖畫更蘊含思想,讓現代人也能體會清明生活的淳樸與真切。清明上河圖是古代藝術的里程碑,3D技術是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古代與現代的融合,交織出超越時代的真切體會,讓超時空的“心靈感應”成爲可能。

“和而不同”的板橋體是如今的熱點。看似幼稚、外泄的字體,實質是風格的'融合。鄭板橋曾一度練字至癲狂,使其晚上在妻子身上描摹。其妻一句氣話:你幹嗎在別人身上寫字,使其頓悟,扔盡他人字帖,獨創迥異“板橋體”。多種風格融合而成的“板橋體”曾一度被許多人唾棄,只因它不如歐體、柳體那般工整。這一現象卻很好顯現一句潮語“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板橋體”的迥異就此融合而生。

融合,是一種美的組合,一種隨意的拼湊,一種想象的展現。

融合,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是社會變遷的過程,是風格誕生的起點。

融合,是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新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合的作文12

自然萬物於心,合四海爲家之情——題記三月的霧靄隱隱地衝破了冬季堅如磐石的寒冷,我站在十八樓的窗前,窗外卻是一幢幢毫無生氣的高樓大廈。只能不斷地吟誦着蘇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歸時,綠水人家繞”類的句子來慰藉自己的複雜的內心。我睜大眼睛,極力遠眺,卻怎麼也找不到那記憶中天地融合的地方。想起剛纔那個低沉的男音:“世博會給我們展示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民族與民族的融合,它是一個……” “姐姐,融合是什麼意思?”幼小的妹妹仰起頭好奇地問我。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竟然有些無力。

難道我的答案只是人類科技與藝術,領域與領域,民族與民族,價值觀與價值觀的互相交融?還是描繪我內心深處深深烙印着的那幅畫面?不由地又想起我一直熱愛的那位老人奧爾多?利奧波德。老人靜靜地坐在午後的康斯威星的沙鄉農場裏,金色而神聖的陽光從樹葉子的縫隙中透過,靜謐均勻地灑在他的肩上,鬍鬚上。彷彿聽到了色彩斑斕的鳥兒們在樹林中的召喚,舞出歡快的旋律,吟誦着自然。好像他已完全與自然成了共同體。他的'雙眸充滿着暖暖的愛意,用目光撫摸着他眼中的一草一石,用父親般的愛輕輕地召喚着人們對土地,對自然的尊敬。

可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理解那種將自己與自然深深融合的心境,人與自然萬物是共同體的思想?我們習慣了獨立,是不是就忘記了一顆寬博的心;我們習慣了以自我爲中心,是不是就忘記了在茫茫土地之間,我們不過“似毫末之在馬體,稊米之在大倉”;我們習慣了與同類的種種融合,是不是就忘記了養育我們,給予我們養分的大地母親;我們習慣了愛人,是不是就忘記了愛天地之物,謂之物者數萬……曾經的綠洲,化作今朝汪洋的沙土,曾經的河流已爲大地乾涸的眼眶。我們的視覺與聽覺被雜論無章的娛樂而麻痹死亡,我們的心感受不了“沾衣欲溼杏花雨”的美好,春風撲面的溼潤,我們的耳朵聽不到“潤物細無聲”“人閒桂花落”的細微。

我們的身心愈趨封閉,我們對萬物充耳不聞時,這個世界何談融合?春天來了,可我們內心的寒冷何時才能被驅趕?“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我輕輕地吟道。心中響起了三毛的一首詩: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畝田,用來中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驀地,我好想又聽到了大雁的呼喚,我等不及了,奶奶家的梨樹該開花了吧……

融合的作文1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融合漸漸成爲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上海這個包羅萬象的城市在中國的覺醒下屹立在其東方。它的成功,它的輝煌來源於兩個字——融合。再者,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融合乃是所有成功的前提之一,而上海是由中國帶領着前行的。

當太白帶着西域的豪情壯志闖入中原朝廷時,那種氣囂勢高的態度讓久坐高堂的皇帝、讓美豔驚人的貴妃、讓朝野百官在驚歎中折服欽佩。不得不說的不是他那天賦異稟的文采,是那細雨中子代的狂野與豪邁沸騰了他的血液他的心,是那塊富饒而神祕的土地賦予了他的霸氣,是他那一顆與土地一樣不甘被束縛的.膽識,在屬於他的世界馳騁。

這正是一種地域的差異而產生的融合,若沒有那塊西域土地的滋潤,李太白怎會穩坐詩仙的高位,帶着他飄渺浪漫的詩讓我們欣賞到他那時的情、那時的月?而這種融合也促成了當今世界的一種風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絕不僅僅靠了那一棟棟建築,而是人們可以在上海這一塊土地中見證到世界各國的融合,見識到地球村的和諧,這種融合就如那交錯的赤道,緯度,經度一般交錯而無法分割。

孔子帶領他所教的弟子周遊四國,以德爲師,以智爲師,以仁爲師讓他的言行舉止被弟子記錄成《論語》,而這部儒學經典成爲後事推崇的原因不單單是它的深刻性和理論性,更是因爲孔子集百家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集合。當他遊歷諸國,或許是融合了西邊的事理、東邊的言論,在深入淺出的話語中他教會了爲人、處事的道理。這是融合了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各個方面的集合。這種教育,就如他在杏樹下淺淺教導着孩子一樣、溫和。而上海的教育體制也在這種方向的驅動下,重視客觀人才培養,吸收各地高校畢業生與特長生,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從科技到服務,一步一步地爲上海的高速發展鋪下基礎。同時,也不忘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任務,學習他國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大力推進中外合資的經濟體制,集外國的長處,在發展中改變自己。這是一種人才、地方、科技的融合,是一種集百家之長的融合。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精華。

我堅信這座融合了玩家的城市會在世界永遠散發光芒,我也深信當地域風情、人文事理融合在一起時,它的胸懷會更大,不愧於“東方之明珠”。

融合的作文14

改朝換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有牧野之戰建立的西周;有戰敗羣雄,商鞅變法建立大一統的秦朝;也有農民揭竿起義,建立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明朝,而在這樣巨大的變遷中,唯一不變的是無盡的融合;是超越時間、空間,一刻不停又瞬息萬變的融合,它滲透在方方面面,亦成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宗教,是人靈魂的信仰,自三世紀開始向世界傳播的佛教卻使不同地區的人擁有了同一個信仰,不論是在緬甸、泰國亦或雲南、越南,我們都能聽到“菩薩保佑”、“佛祖顯靈”等祈福話語。因爲宗教信仰的相同,因爲世界融合的腳步,人與人被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商貿,是一個國家強盛的象徵,自西漢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茶、瓷與西方的珍珠玉石作交換,東西方貿易的往來便拉開了序幕。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機遇和發展。隨着時代的變遷,商貿的融合愈發嫺熟,現代中外合資企業的蓬勃發展正向我們昭示了融合“一刻不停”的時代特徵。

文化風俗乃一個國家立國之根本,唐時貞觀開元,遣唐使絡繹不絕,他國使者學習東方風俗,吸收東方文化,使中國幾千年積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崛起與興盛,這樣的文化融合直至今日仍在繼續:“滬臺夏令營”、“歐洲遊學”等活動,在如今的社會中十分普遍,認識新朋友的'同時,更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認識與融合,加快了世界前進的步伐。

科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標誌,融合在這其中也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明朝外國傳教士利瑪竇與中國官員徐光啓合譯《幾何原本》,拉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到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練兵制器,富國強兵,融合使一個國家用創新造就了整個世界的進步,不論在工業革命中發明的電、光、蒸汽,都成爲了國家科技的福音。

商貿科技在進步,文化風俗在發展,人類由在黑暗中摸索到在電與光中遨遊,融合見證了這一切;人們由馬車出遊的舟車勞頓到汽車飛機旅行的便捷舒適,融合促成了這一切;學生由生硬難懂的應試八股到學貫中西的自主學習,融合成就了這一切。

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融合毋庸置疑地成爲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不論宗教、商貿、文化、科技,融合都深深的在他們的身上烙上了自己的印記。

世界變小了,人們變親近了,融合卻一成不變但又瞬息萬變着,從未停息。

融合的作文15

當世界成爲一個各國共同參演的大舞臺,融合的意義已不僅浮於表面。這種理念已滲透進每個領域。於我之言,最成功的融合乃是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的結合起來。

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下,並不意味着侵蝕古代文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蘇州的園林......一些文化古蹟接連遭到破壞。這一現象不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並提出質疑。難道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當真就水火難容,無法相調劑融合麼?

北京四合院象徵的是一種樸實、正氣。在寒冷的冬季,滿地的陽光中,怕是更別有一番滋味了。青藤順着殘、殘垣破壁往上攀爬,向外望去,則是滿目的空寂蒼穹。此等蒼廖豈能被破壞?北京作爲我國首都,亦是政治經濟的中心,發展固不可少。但是在忙碌中留有一方心靈的淨土,也不失爲一種完美的融合啊!

上海的'石庫門,坐落於一條條用石板鋪砌的小巷中。它有着詩人一般的情懷。尤其是下着綿綿細雨的天氣,霧氣環生。思緒便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不遠處走來一個穿着旗袍的女子,手中是繡着碎花的皮包以及帶有油墨香氣的油紙傘,哼着天涯歌女的小調漸走漸遠。這是一種婉約與精緻的結合,不也正與這大城市的繁榮相得益彰嗎?

蘇州的園林中,山山水水可謂是醉人啦。而觀其歷史就更能知曉那股韻味從何而來。就拿滄浪亭來說吧,官場失意的蘇子美泛舟來到蘇州,在此建了這亭子,紓解其壯志難酬之情。白天,與一羣朋友享享如斯美景,吟詩作對;夜裏,品一壺美酒,月下獨酌,更是別有情調!這是千百年來歷史的積澱,這種經歷過歷練而留存世間的文化應得以保全,而不該被現代文明侵蝕。

此等例子,枚不勝舉。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實力不應該僅僅是經濟的蓬勃發展,還體現在其文明的保存。只有珍惜其自身所持有的文化纔有面向世界的資本。因此,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是一個社會多元化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的前提。

我衷心的希望,我們的後世子孫能夠實現這一種融合,是中國成爲一個融匯着古典韻味與高度現代化的國度。

融合是一種趨勢,更是我們所需要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