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1

“不管信與不信,都得使用微信”,極爲尷尬的一句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現代人的交際處境——被網絡裹挾、湮沒甚至吞噬的佔絕大多數。當然在這洶涌的洪流中混得出彩的,就成了“意見領袖”、“網絡大V”、“知識精英”。

其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重新定義人羣相處的規則。身處網絡這個社會轉型的實驗場,我們需要同時對話的對象早已由一個人變成了一羣人。在衆多的聲音中,我們難免墜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漩渦。爲避免過分的同質化,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寡識淺陋、剛愎自用和自我膨脹,我們必須多一點理性,多一點謹慎,多一點冷靜,才能在網絡中真正實現高蹈之境。

唐詩宋詞元曲皆是千年絕唱,獨領風騷,可他們都不是合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哪怕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屋檐下也爲空間所隔離,直至終老,難得聲氣相通。但正是這份隔離,造就了他們彼此間迥異的個性、深邃的理性。

可當我們闖進網絡這個既無限廣闊又相對扁平化的舞臺,我們才驀然發現,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保持公共理性。

曾幾何時,各種“心靈雞湯”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美味提鮮;“提前消費”的主張透支了一代年輕人的腰包;“精緻生活”的理念荒蕪了多少人的精神生活。我喜歡,所以我選擇。殊不知僅憑“喜歡”,卻失了“理性”二字的“選擇”往往是危險的`。

有人很形象地概括這個時代的標誌之一就是“人以羣分”,但再細分的羣仍然是“羣”。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正是各種“羣”存在的思想基礎。集體的共識就在我們一次次的瀏覽、點贊、分享、轉載中昇華、鞏固、定型,我們也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附和與贊同中暫得安全感和認同感。於是乎珍貴的“獨立人格”消弭殆盡,“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訓也早已被棄擲如弊履,我們漸漸活成了單向度的人。

幾十年前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大字報和未經大腦思考便走上街頭肆意揮舞的拳頭,成爲一代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主題。可我們不得悲觀地不承認:時間的推移並不能爲它帶來實質性的變化,不過徒增一點新世紀的油彩而已。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2

“何人爲我舞,聽我楚狂聲。”古往今來,人多愁知己之難求,憂心於缺少同類。然當今網絡繁榮,讓今人尤易尋得同行者。若古時孤獨者以網絡抒志,恐怕將不是“古來聖賢皆寂寞”,而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大數據統計分析爲我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歸屬感。最受個人歡迎的信息在經過分選後呈現在每個人的眼前。一個關心孩子教育的母親將沐浴在教育方法推送與補習班的廣告中;一個熱愛運動的`人將會進入許多健身交流羣,並收到更多的健身產品介紹。人與人從未像今日一般如此強烈地與所愛之事聯繫。

如此緊密的聯繫是福是禍?的確,智能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能更輕易地“尋得所愛”,獲取同質信息,發展自身。但深陷媒介之網,是否能明確自己的得與失?叔本華曾言:“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換言之,追求喜愛之物的門檻大大降低,而求其深度之路卻更加遙遠。任何一個羣體的發動,都不可避免的有商業化、娛樂化潮流的參與。所謂的尋得知己,可能只是在娛樂與商業中共同俗化,而並未愛的深沉,產生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充其量形似而神異。

人易尋得所愛,卻難與所愛相互馴服。所謂的歸屬之樂,很可能是開設他人思想的跑馬場之樂。

“媒介即認識論。”快速尋愛的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認知。正因同類圈子極易形成,人們之間權界的概念才更加強烈,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不理解由此加深。網絡中出現的“佛教道教互罵羣”便屬此例。同時,由於任何一種觀念都能在媒介中拉取附庸,許多異端邪說便像滾雪球一般壯大起來。這恰是當今網絡衆眼迷離,戾氣瀰漫之故。

與所愛合流猶易,保持清醒與獨立猶難。利用媒介之便“摶扶搖而上”,可切忌在虛空中迷失自我。“大火流金而惠風和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個人應具的媒介素養。

我們應尋求信息來豐富自己,在與知己的合作中提升。但也不要忘記第六種自由:“常一個人讀讀書,而不是成天在電腦中前與世界抱成一團。”正所謂雖與子攜手,但行道殊途,將未來塑以獨立而合羣之美。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3

智能互聯網時代,個人的生活更便利了,當然,同類信息也更多了,而這又對我們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甚至塑造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個性。那麼,同類信息爲什麼會影響我們,甚至塑造我們的未來呢?

同類信息,會給我們營造一種環境,從而影響我們。

智能互聯網時代,我們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了,這種緊密是通過一張大數據的網來織就的。當我們在淘寶搜索一件衣服時,我們以爲我們只是在買一樣東西,只是平常的一次購物。可是,你會發現,當你打開京東時,京東的頁面就顯示你搜索過的衣服的款式;當你打開噹噹時,或許情況也差不多。你可能會納悶,我沒有在其他網站搜索過,爲什麼其他的網站也會出現呢?或許,這就是大數據的厲害之處。就拿買衣服這件事情來說,同類信息的確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至少可以從中對比,知道哪件衣服適合自己;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又好像營造了一種環境,你走到哪裏,哪裏都有你喜歡的東西。同類信息營造的環境,會限制我們的視野。

同類信息,會使我們養成習慣,從而塑造我們。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樣的環境就會讓人養成什麼樣的習慣,進而塑造什麼樣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了。當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居住在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居住學宮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由此可見,潛移默化中,環境便使人養成了某種習慣。智能互聯網時代,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們想查詢的任何東西,都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環境圈,包圍着我們,最終讓我們習慣,認爲這一切都是正常的。

智能互聯網時代,我們總是被我們關注和喜愛的人和事所環繞、所塑造。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如果同類信息是好的環境,有助於形成好的習慣,那麼我們可以坦然受之;但如果是不好的或者會把我們引向歧途的同類信息,那麼我們應敬而遠之。

總之,我們要把握好我們需要的同類信息,因爲我們知道:我們未來的樣子,就是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贊,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4

莫因信息作繭縛,敢尋突破求融通

在當下,萬物互聯。信息高速流動讓世界緊密相連,而科技發展推動數據檢索的智能化更是讓人發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慨。每一次“猜你喜歡”都能帶來歡喜,每一次網頁推送都正合心意,信息精準踩點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滿足。

有別於原始的互聯網絡僅充當信息交互的平臺,大數據時代更致力於給用戶提供更私人化、個性化的服務,予其更舒適的互聯網體驗。算法的日益精進疊加上用戶本能的對信息的選擇性攝取,數據對人的塑造作用更爲突顯。每一次瀏覽牽動着背後的海量信息庫,也許能決定日後在網絡上的所見所聞。同類信息的.積累營造了一個安逸舒適的環境,滿足了我們尋求放鬆的需求。在這獨屬自己的一隅天地,我們常卸下思想的戒備,全身心投入其中。

長此以往,安全區範圍內的信息仍快速流動,卻不再有新鮮的源頭活水注入其中。不知何時,同類信息已給其受衆築起厚實的“信息壁壘”,傳播學賦予其一個形象的名字——“信息繭房”效應。看似精明的算法雖滿足了人類“趨利避害”、攫取喜愛信息的需要,卻在無形中將我們推入了逼仄的信息窘境,進退兩難。就像被困在繭裏的蠶,我們曾表達過的喜愛,一次不經意的點贊,就像自己吐出的絲,無形中收縮束縛,將自身困在現有的信息環境裏。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無限壓縮的信息空間將我們囿於“所愛”,難免視野狹隘,目光短淺,思想空白。

如今所謂“圈子文化”打得不可開交,原因都是在相同話術的反覆強調下形成偏聽偏信,不經求證的思維慣性。作爲全方面曝露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年輕一代,如何對海量信息進行甄別取捨,不讓自己的思想成爲別人觀點的“跑馬場”是必經的一課。首先是該有意地對網絡熱點做出事實判斷,不輕易對道聽途說的信息進行作值制斷甚至大肆批判。其次,是要勇於突破已形成的思維怪圈,讓各種各樣的觀點相互激盪以激濁揚清。

正是:年輕人仍所見極有限,訊息不等於眼界。觀點有不同,對話多溝通,包容添新知,才能開放促繁榮。既要警惕陷入被浩浩蕩蕩、紛繁複雜輿論觀點裹挾的困境,又應防止同類信息的束傅,讓互聯網真正發揮其效用,爲生活賦能。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作文5

古人有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當今社會的人以大數據信息爲生活的後臺背景,每人每天每次不經意的瀏覽和點擊都成爲了大數據推測你喜好與興趣的線索,接踵而至的將是爲你“量身定製”的推送內容,久而久之,你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這將造成一種心理學稱作確認偏誤或證實偏差的現象:這一現象是指在認知心理學層面,人們自然而然地傾向於接受與固有印象相吻合的觀點,也就是俗話說的先入爲主。人們常單純的以爲,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它最真實的樣子,久而久之就在這個無意識中爲自己設計的信息圈裏被反覆塑造。在互聯網的時代,信息的傳播與融合變得更加便利和緊密,有共同興趣的個體在虛擬的世界相互連接形成了線上圈子,這些圈子形成後又反過來加強了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個體對的投入程度,使各個圈子和圈內人都成爲了獨具個性的“這一個”。這樣的環境對於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極強的輔助作用,也幫助更多的個體擁有了愛好與同命相連的夥伴,更快更好的找到了自己。你或許不會發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多年之後的樣子和很久以前一次次不經意的瀏覽和滑動有關,又或許你會驚喜的發現,互聯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多年之後的自己就變成了曾經嚮往的模樣,都要感謝萬物互通、線上互聯的技術讓這一切成爲可能。

或許,我們永遠不會想到這一次次在電子設備上的點擊,一頁頁在網頁上的瀏覽即是偶然性,也是必然性。偶然之處在於這些信息出現的彈性,而必然性在於你曾經留在這裏的足跡。科技會追隨他們,幫你共同挖掘探索心之所向到底藏匿於何處。

當然,互聯的便利也暗藏弊端,發佈信息的門檻降低以及獲取信息的極大便利也爲虛假信息以及有害觀念的滋生提供了溫牀。或許我們都不會輕信這些,但那些看似友好的內容中也包含着大量作者的偏見以及時代的烙印,其中不乏缺少進步性和積極性的信息,該如何屏蔽和篩選,如何在信息的泥石流中攝取其中清流而摒棄其中污穢,將成爲這個萬物互聯時代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