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諸葛亮沒有借到十萬支箭作文

諸葛亮沒有借到十萬支箭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諸葛亮沒有借到十萬支箭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諸葛亮沒有借到十萬支箭作文

諸葛亮沒有借到十萬支箭作文1

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於是下令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造不好就要殺諸葛亮的頭。可諸葛亮自稱三天就可造成,周瑜欣喜若狂,以爲諸葛亮是在找死呢。

第三天清晨,諸葛亮帶着魯肅,開着二十條裝滿草把子的船開往曹營水寨。曹兵們不斷向他們射箭,一個時辰後,船上都裝滿了箭,諸葛亮吩咐把船駛回東吳,曹操要追也來不及了。

周瑜看了看這二十條船上的箭,細心地數了數,然後帶着狡猾的笑,對諸葛亮說:“很遺憾,諸葛亮先生,你自己看看,每條船上只有三千支箭,二十條船上共有六萬支,那,剩下的四萬支是要留給我做的嗎!”“啊!都督息怒,都督息怒。”諸葛亮心生一計,說:“都督,我是說三天完成沒有錯,但是,這時候還是第三天的早上啊!你若在現在就向我要箭,豈不是耍賴嗎?”周瑜聽罷,半晌無語,只好讓諸葛亮再去借箭。

諸葛亮明白曹操已經不再上他的當,就從二十條船裏選了一支快船,叫身邊的幾十個護衛使盡力氣,往上流的蜀國開去。見到劉備,就說:“大哥,周瑜小人嫉妒我的才能,要讓我造出十萬支箭,可我沒有完成任務,我就找了個藉口回來。其實,這也是我的計謀,你只要在東吳沒有人看守的時候進攻,那麼東吳就是我們的'了。”劉備萬分不解,心想:東吳往日都防守得十分嚴密,怎麼可能會沒有人呢?

再說東吳這裏,魯肅已經將諸葛亮的借箭過程告訴了周瑜,周瑜立刻跟曹操串通好,只要見到有人來攻,立刻率水兵出擊。不料曹兵已等候多時,諸葛亮還是沒再來借箭,曹兵也就一直沒有再派人給周瑜傳信。周瑜萬分焦急,只好親自去曹營水寨看看情況。誰知道曹操以爲來者是諸葛亮,便派水兵全力出擊。結果周瑜沒有防備,吳兵被打得一塌糊塗,周瑜火冒三丈,走出船艙,大喊:“喂!不認得我是誰了嗎?”話音剛落,一支箭正中周瑜的心臟,曹操這纔看清楚:“啊!是周瑜!……”

周瑜死後,吳王和東吳的所有大將、士兵都去墓地安葬周瑜,正在舉行祭奠活動時,有一名吳兵來報:“大王,蜀兵趁大王和武將不在,闖進了東吳,現在東吳已經被蜀國佔領了。“什麼!”吳王火冒三丈,導致舊傷復發,倒地而亡。

從此,吳國消失了。蜀國和魏國關係越來越好,最後,蜀國和魏國合併起來,創立了秦國,統一了天下。

諸葛亮沒有借到十萬支箭作文2

話說上回,諸葛亮趁大霧瀰漫從曹操那裏“借”來了十萬支箭,當衆軍士從船上卸箭時,周瑜在一旁看得很不甘心,便走到諸葛亮的跟前,說:“這些船上的箭不一定有十萬支,本都督要驗證一下到底有沒有十萬支箭!”,面對周瑜的無理取鬧,諸葛亮並沒有生氣,而是搖搖羽扇,笑着說:“那好啊,都督,請數箭。”

周瑜走上前,對着正在搬箭的五百軍十下令道:“衆將士聽令,本都督命你們數箭,每個人數一捆,看滿不滿200支。”周瑜的語氣很明顯底氣不足。

而那五百軍士一聽到周瑜的軍令,馬上放下手中搬箭的活兒,齊聲答道:“是!都督!”這一下,原本各種吵鬧的聲音交雜在一起的營寨沒有了往日的嘈雜,取而代之的是一陣陣整齊有序的數箭聲。

大約過了一柱香的時間,五百名軍士陸續來到周瑜和諸葛亮面前報告箭數。“報告,箭數滿二百支!”“報告,箭數滿二百支”……隨着數箭的軍士一聲聲的報告聲,周瑜的心也隨之慢慢地跌入低谷,他想:這下洋相可出大了!在一旁的諸葛亮臉上的笑意卻愈來愈濃,他悠閒地搖着羽扇,心想:周瑜啊周瑜,你想存心找茬?哼!門兒都沒有!!!”當最後一名數箭的'軍士跑過來報告時,諸葛亮顯得胸有成竹,別看他臉上沒有一點緊張的神色,其實他也緊張得很呢!而周瑜的心卻繃得緊緊的,這可是他最後的希望了。“報告,箭數爲一百九十九支,有一支箭在運輸途中破損,無法使用。”周瑜一聽,頓時心花怒放,不由得高興得手舞足蹈,不一會兒,周瑜又繞着寨子狂奔起來,嘴裏還在一直喊着:“我終於打敗諸葛亮啦!我終於證實我比諸葛亮強啦!諸葛亮要被我砍頭啦!哈哈哈……”周瑜的部下見周瑜這般瘋態,便上前攔住周瑜,關心地問道:“都督,都督,您這是怎麼啦?”周瑜一聽,臉色馬上陰了下來,說:“別叫我都督,我是文武大將!哈,文武大將,好極了。”說完,又大笑着跑了起來,周瑜的部下都無奈地搖着頭走開了。這時,一個將領突然大叫起來:“對了,諸葛亮沒借來十萬支箭,還沒砍他頭呢!”“對呀!殺了諸葛亮,爲都督報仇!”衆將想起諸葛亮時,諸葛亮早就跑得沒影了。

諸葛亮站在船頭,望着亂作一團的吳國營寨,感慨地嘆息道:“水能載舟,焉能覆舟啊!”這時,一隻破拖鞋從遠處飛來,正砸中諸葛亮的頭,作者的聲音從遠處飄來:“覆你個頭啊,到唐朝了嗎?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