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大學之道作文

大學之道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之道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之道作文

大學之道作文1

道者,已知也定理也法典也規則也,踽踽十二年,終於前方閃光處見到出口,一門在前,跨越方能新生;道者,未知也長路也苦行也探索也,五光十色滾滾紅塵待我闖蕩,路在腳下,唯有行走方能成我大學。

古語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前塵茫茫所積所累便是已有的知識儲備,書卷中古聖先賢或雄辯或低婉的哲思乃是我心中不滅燈火,明斯明德,引導我一路行進的航標,恰如夜空星辰閃耀,讓夜行的水手心中總起歸鄉的燈塔。

孔夫子教我知其不可而爲,楚霸王教我雖千萬人吾往,西塞羅教我法治,陳丹青教我正直,浩浩乎如江海凝成我來時之路的,是那些青史中留下片羽之光的思想。便是他們,一路導我走來,一路導我至這門前。

門前之路,我一路採芳攜(擷)英無畏走過,門後,乃是我所思慕大學之道,我要跨越,沒有什麼攔得住我。

古語曰,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果說我之前所走的路乃是通往這門,那麼此後我將求索的,將是真正的大學。大學,不只是夢想中的學府,更是社會,是人間,是門後全新的天地,是以學習、探索、創造爲通行證的一次新的遠征。止於至善,不是被門阻擋的信念,而恰是走向世界時心懷的原則,從過去到未來,從象牙塔到漏檐下,無數人在這路上前行,無數人在這大學中受教。

中山棄醫從政,在門後他感知民生疾苦,三毛流浪撒哈拉,在門後生活教她愛與感動,顧亭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門後的路未必平坦,但鮮花滿徑的通途並不能真正通往人生的大學。真正的大學之道,理當是門後曲折的天地,而這天地,我渴望有機會探索!

大學之道,大道之行,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淺,有的深,但每個人都在此留下自我的'印跡。我懷着已知的智慧和前人教我的道理一路走來,也渴望有機會在那大學之道上留下自己的足跡。未知的前程,是我夢想中的大學,門後的世界,是我夢想的大學之道。這大學已超越世俗所謂的學府,乃是高爾基《我的大學》中那樣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

我的已知,是一路走到門前的資本,而門後的世界,我正在渴望。那門,我夢想着跨越,且正在跨越,我此時的每個字,都將築成我的大學。高考這扇門聯結着我的前十二年孤獨之旅,也應能開啓我此後人生大學之道,我渴望着上路,那兒該有我的腳印。

大學之道作文2

《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何爲“至善”?又如何“止於至善”?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想,這便是最好的答案,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唯有當一個民族都以修養品性爲根本,以齊家治國爲志向,這個民族纔有了靈魂,纔有了文化之光。

縱觀華夏文明,有多少文人志士秉承着“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在通往“至善”的道路上修行着,朱熹、程顥、王陽明……他們無不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要想達到“至善”,唯有“明明德”與“親民”,唯有用知識端正心思,用意念修養品性,用道德治理國家

於是,知一切的一切便歸宗到了四個字:修養品性。要想國泰明安,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須意念真誠,修養品性。因此,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我想,這便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優秀價值觀,這便是“大學之道”,是華夏之靈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我們滿懷熱血地讀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便參透了中華文明的古老靈魂,也明瞭了自己未來的道路——學習。

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地獲取知識,我們才能從中豐化出價值,提高自己的品性。因而,學習無不是一種“明德”“親民”的最好途徑,是一種傳承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最佳手段。

作爲一個有志向的青年,我們應該遵守君子之德,用知識豐富自己,用品性提升自己,鎮靜不躁,意志堅定,端正心思,光明磊落,努力實現個人目標,再以優良的品質去“明明德”“親民”,實現民族的目標,中華的目標!這纔是真正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纔是真正的“大學之道”,是通往“至善”的光明大道!

因此,“大學之道”,便是成人之道、君子之道、民族之道,我們唯有以修養品性爲根本,以治國齊家爲志向,方能於大道之中修行出靈魂,達到“至善”的境界。

大學之道作文3

《老子》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謂師生,便是善人——有德之人——教導不善人,亦是開鑿、雕琢一塊璞玉的過程。

《大學》亦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故而學是爲了傳播德行。若學生無德,師應教之,教之不改,只得怒而斥之,逐出師門。

前些日子一位碩士生郝同學在網上發佈了對幾位知名教授的侮辱,其師提醒他爲人有德,治學謙虛,這是盡到了師長的本分,“明明德”,使弟子明白道理與德行。然而郝同學屢教不改,孫教授極度震怒,只得將其逐出師門。

有人認爲,孫教授此舉太過小題大做,這樣一來,那位郝同學將來在學界怎有立足之地?然而。試想一下,若此般侮辱言論已公之於衆,平日裏那狂徒不知已有多少次口誅筆伐。子曰:君子慎其獨也。越是獨處便越應謹慎,郝同學心術不正,反映在外便是行爲不端,口出狂言。

更有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此,豈非違背育人之道?非也。無論是哪所學校的校訓,都將教書育人與美德相聯繫,正如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師應有德,更應授生以德。生無德,教之。屢教不學,本就是無德的標誌,難道要再執意去教不成?佛有寶相莊重,憐憫世人之相,卻也有雷霆之怒,凡人不亦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教育在於明德,逐出門牆,不過是較爲激烈、迫不得已的手段罷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師者授之以漁,生者學之以禮。教化育人,素來如春風化雨,點滴浸潤,潤物無聲,卻也有時一聲春雷,震徹心扉。誠者自成,道者自道。明白道理是要靠自己去尋路的,老師只是最初爲你指明方向,撥開迷霧的人,他教你用德行作船,用誠實築路,教你用心去經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明明德也。傳道,授之以理;授業解惑,授之以漁;明明德,授之以德。

對於老師們來說,吾愛吾徒,吾更愛真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