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三國演義》三國自身優劣對比

《三國演義》三國自身優劣對比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現在要講的是三國。大家曉得,我們一般的瞭解都是從《三國演義》上來的,可是今天的討論,是從《三國志》以及其他關於三國時代的典籍得到一些資料來作爲我們討論的依據。

《三國演義》三國自身優劣對比

我說三國,並不將它當故事,主要是考察這三個國家利用自己的資源、組織、人才以及運用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在競爭中,運用什麼樣的策略……我是從這個角度來討論三國的。

首先講的是三國的形勢及資源的分佈。我們大家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三個單元,從《三國演義》上,我們看不出這三國資源上的差異,只看見一羣人, 沒看見他背後所憑藉的是些什麼東西。魏國是曹操的力量,當時我們稱它魏國,實際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並不是魏,他還是用漢的名稱,還是用漢獻帝的旗號,號 稱是漢代的正統之所在。魏國當時地方是最大的,有十三個州,其所擁有的大概有七個半到八個州左右,繼承了東漢最大的一片疆域,也是核心地區。可是中國北 部,在曹操挾天子以號令天下時,北方中國已經衰敗,於是北方中國的人口大量減少。當時的關中,司州、雍州這些地方,大概失去了至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今天 山西、河北幹道上的地區,人口少了一半左右,這些人口流失不是在大亂的時候,在黃巾起事以前,就大量地流失了。

人口的流失歸納起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氣候變冷了。中國有一個很長期的氣候變寒的時候,而最寒冷的時候,大概是在南北朝的時 候,開始冷是在東漢的晚期。由於氣候變冷,北方的民族不易度日,就壓到中國境內來,造成了邊患。戰爭不僅使戰線上地區受很大的損害,戰線外緊接着戰區的地 方,也有很大的損害。漢朝本來有個很好的徵兵制,在那時,因爲漢朝政局本身不太好,徵兵制瀕臨破產,於是在靠近戰區的地方就有許多強徵當兵、強拉做役這一 類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混亂。而天氣一冷,也使得北方的降雨量極度減低,北方的土地本來就接近乾旱,降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產就差。所以在北方,曹 操面臨的局面並不是很好的局面,有三分之二的地區,不是人口逐漸減少,就是生產幾乎停頓;靠近黃河北岸的以及更往北的,幾乎一般性的水利系統都被破壞。人 口流失,氣候乾旱,水利系統當然就沒用處,造成了生產極度的萎縮。所以,號稱七八個州,實際上它的實力並不那麼厚實的。而且北方還有一大批流民,本來是難 民,後來變成了農民軍,就號稱黃巾了。黃巾的人數很多,未必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大致上是受飢餓驅迫以致成爲流民。不可否認的,宗教力量是驅使他們集合在一 起的因素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因素。整體講起來,北方的資源頗爲短缺。

曹操手上的軍隊,來自不同的地方,很多都是本來的地方長官,帶領一些地方保安部隊。還有地方的豪俠、地方上的領袖,也將他們的羣衆往往以家族系統組 織起來,參加了內戰。曹操手上,人的資源非常龐雜,人數雖多,可是並不整齊,對他效忠的程度是非常低的,所以曹操能掌握的天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雙方面,並不 是真的居於一個壓倒的多數。可是他在另一方面,佔了一個正統的位置,在中原所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無形、看不見的資源,是很重要的東西,他可以用天 子的名義封賞、任命,這是他的敵手們無法抗衡的一個特點。

基本上北方的中國,只有幾個地區保持相當富足的水平,幾個口袋形的地區,分散在五六處,並沒有什麼很強大的市場經濟,所以北方地方經濟可以說退回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地區性程度,並不是一個全國性的經濟市場。漢朝的經濟,基本上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可是漢末出現很嚴重的倒退。

再講到蜀國,蜀國的地區非常小,只有漢中盆地,加上四川的一個大盆地,這大盆地裏面分成三個地區:一個是以成都平原爲中心的地區,它可以由此統攝到 現今川邊的邊界;另外一個是以重慶作中心的巴東河谷,這就是長江流域跟嘉陵江流域合起來的地區;此外則是山地,人口相當少,而且裏面有一大批人屬於所謂先 居民,不是漢人,住在山裏面開始接受漢化,但並沒有徹底漢化。他們有獨立的組織,有獨立的文化,漢人的人口就集中在漢中盆地和兩個中心。

四川本來有相當大量的人口,可是在那個時期,戶口的編制並不很理想,編制上的人口跟實際人口有相當大的距離,真的人口就我估計起來,大概是兩百萬 人,但反映於戶籍上面的,只不過五十萬,這個數字是很小的,不足以成爲當年漢代一個大郡。但這個地區,戰亂比較少,長期繁榮,而且四川是天府之國,資源是 相當豐富的。幾項重要資源有鹽、農產品,可是缺少武裝作戰用的馬,缺少金屬礦產。總的來說,四川的天然資源基本上相當侷限,但四川卻有另外一個本錢——崇 山峻嶺,防守起來,相當容易。在對日抗戰期間,曾經到四川去過的人大多知道,你從哪條路進去,都要走很長的山路,一路翻過去,才翻得到剛剛講的三個中心裏 的任何一個,而從一箇中心到另一箇中心,也是崇山峻嶺,蜀道艱難。因此地形的崎嶇,造成了四川很特殊的有利條件。

蜀漢本來還另外有一個地區可以歸它所有,就是今天的漢水流域,也就是小說上所謂的荊州。可是,自從關羽被東吳突襲以後,荊州本部就失去了,只剩有荊 州的邊緣,以及非常崎嶇的山地,就是今天的湖北和四川邊界。我小時候在那邊走過,可說是窮山惡水,可是它有戰略上的`價值。蜀漢的前半段,力量很單薄,可是 蜀漢的後半段,得到了南征一大片新基地,後來所謂雲南、貴州以及部分的廣西等地區,就是諸葛亮南征獲得的一大塊地區,是中國最難走的山地。這裏的資源,有 在四川沒有的東西:銅礦、錫礦、鐵礦、鹽池……還有滇馬。滇馬體形雖小卻仍可用於作戰。大家很難想像,崇山峻嶺中能產馬。中國西南縱走的山谷,從雲南往北 一直連到甘肅、青海,這條山谷地帶,是南北走向。自古以來,從草原要向南走的話,就得進那條縱谷。草原裏,遊牧民族可以去,天然的動物像馬、驢子,也可以 順着這條路下去,所以雲南就出產滇馬,能作戰,很耐久,尤其是走山地,可當作載重和長程很好的運輸工具,所以蜀漢的地方雖小,人口跟北方比也少很多,可是 有這幾個特殊的優點。再加上劉備剛巧姓劉,和東漢王室真正的關係雖然淡得很,他仍可以理直氣壯地號稱漢室正統。

再講到東南,東南當時包括孫吳的基地,在早期的時候相當侷限。它是長江三角洲加上沿長江下游的谷地,和一些湖沼附近的谷地;再一個部分是長江以北的 地方,這是東吳最基本的基地,人口卻相當多,因爲東漢人口的南移,是一個很長久的過程。大概到了公元五六十年之後開始,就有大量人口向南移了。除了漢人南 移以外,南方本來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因爲跟漢人接觸,逐漸漢化,採取了漢人的農業,也採取了漢人的習慣,使加入南方的人口變成一個混合體。這樣,南方人口 不僅數量相當大,而且基本上佔據的地區,在當時都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北方在寒冷的時候,南方並未面臨此困局,所以雖然地區很小,等於只有長江三角洲和 沿江的谷地,以及鄱陽湖附近的谷地,但人口當比蜀漢人口多一倍多,而農業地帶的富源更遠比曹操手上要多。

商業方面,因爲南方正在開發擴張,有一個相當龐大的地區經濟,超越每一個小地區之外,可以說南方經濟體系已有相當強大的市場功能。南方礦產品如錫 礦、銅礦、鐵礦都有,鹽要靠沿海的海鹽,幾乎沒有馬,可是有很多牛。通水運的航道,是南方一個有利的經濟因素,靠河川湖泊的水運,可以有大量的貨物來去, 甚至可以說,人口移動都是沿着水道進行的,這是北方所短缺的有利因素。可是在精神上,南方一無依據,既沒有一個天子可以挾在手上號令,又不姓劉,它姓孫, 所以南方的號召力因此就很弱。

以上是我講的形勢和資源的分配。基本上看起來,雖然三家的力量,在純粹的地區上面比,從地圖上看來,非常不均勻,但就我剛剛講的資源分佈,截長補短 總合起來,就相當勻稱,三家可以作三角對峙的對抗。也因此,三家都要爭那個交接的地方——荊州,也就是長江中游的地區。曹操要發兵襲取荊州,但劉家還沒進 四川,就必須與東吳孫家聯合兵力來保這個荊州,而等到曹操退回北方了,孫、劉二家之中,劉備取得了四川,東吳跟蜀漢之間,又必須爭這塊地方,這中間的籌 碼,誰若取得,就可增加一倍半的力量。這就是他們爲什麼要在那兒互相爭戰,這是一般的情勢。

以上我講的不是故事,而是真正考據出來的材料。爲什麼講這些事?因爲任何企業都要衡量自己手上有多少資源。資源內部的性質,並不完全是有形財產,資 源裏面可以包括很多看不見的財產:人力的資源、人才的資源、機會的資源、實際的資源,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而資源總和是許多看得見、看不見資源的綜 合體。拿這三個國家來代表三個企業團體的話,你會發現他們三個資源的情況,基本上是勢均力敵。

大家手上都有資源,孰勝孰敗,就看如何運用資源,一個人是不能單獨運用資源的,要有一大羣人共同運用。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善用資源的條件,領導人要 能善用人力資源,有了人力資源,才能運用物產和其他資源,如財產、知識……也就是說,能不能真正動員資源,全看手上有沒有人力資源。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 下面討論的兩個問題:一個企業有多少人力資源,以及用什麼方法動員和團結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