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800字(精選27篇)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800字(精選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徵文打過交道吧,徵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長的結尾。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徵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十四節氣的徵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800字(精選27篇)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爲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可幾年卻不是這樣,穀雨前一天,還下冰雹和下雪。氣溫反不升而下降了,彷彿又回到了冬天。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瞭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爲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爲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着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穀雨前,好種棉”,又云:“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穀雨節作爲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穀雨節的天氣諺語大部分圍繞有雨無雨這個中心,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等等。還有穀雨節氣如氣溫偏高,陰雨頻繁,會使三麥病蟲害發生和流行。希望穀雨以後天氣逐漸變暖,不要勝似冬天。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爲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製,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溼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着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3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爲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故名大雪。

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見,大雪節氣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爲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嗚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爲;“荔挺”爲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爲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的農諺。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降至—10℃,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在氣候正常年份,黃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區已有積雪出現,冬小麥已停止生長。大雪以後,江南進入隆冬時節,各地氣溫顯著下降,常出現冰凍現象,“大雪冬至後,籃裝水不漏”就是這個時間的真實寫照,但是有的年也不盡然,氣溫較高,無凍結現象,往往造成後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區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臘肥,爲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櫱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櫱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貯藏的蔬菜和薯類要勤於檢查,適時通風,不可將窖封閉太死,以免升溫過高,溼度過大導致爛窖。在不受凍害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保持較低的溫度。

大雪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和低溫的預報,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凍害。注意牲畜防凍保暖。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4

冬至那一天,一大早我便吆喝媽媽早點起來和我一起包餃子,因爲小時侯,媽媽常常對我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的。”

小時侯總會在媽媽的懷裏哭呀,害怕耳朵會凍掉。(因爲我不愛吃餃子。)現在一想起就會發笑,我當時是多麼幼稚。媽媽買來餃餡,我們全家總動員,開始包起來,告訴你我可不是第一次包餃子了,已有一年的歷史了。我託着餃子皮,愜意的往餃皮裏放了一大塊餃子餡,用手輕輕地捏了捏餃皮邊,呵,第一個餃子包好了,我把自己的得意之做拿給了媽媽,媽媽只是微微一笑,我轉開了話題,和媽媽爸爸親暱地交談着……過了一會,餃子熟了,看着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我的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我拉着媽媽的衣服撒嬌地說∶“媽媽你給我講冬至爲什麼吃餃子。”媽媽說:“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我聽後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呀,以後要多吃餃子以免耳朵凍掉,不一會兒餃子就吃完了,但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5

母親抱着我,在冬至的陽光下走。我的頭靠在她的額頭上,在衣物的重重包圍之下,只露出一張小臉,呆呆的看着路邊慢慢向後退去的枯木。

我聽得到吹過的風,也聽得到不遠處傳來的隱約的啼鳴。路上的塵土飛揚,落葉款款飄落陽光發出慘白的色彩,我能聽到母親的呼吸,能感受到她額頭的冰涼,但是我的小身軀在她有力的擁抱中,懸在半空中,徐徐的走。那灼目的燦爛陽光,匯聚成一片金黃及蒼白。我看到路邊樹上爬行的螞蟻,也看得到遠方天空的一朵潔白的雲。那雲,在跟隨着我們。

我被衣物厚厚的包裹起來,我感覺不到冷,只感到近乎悶熱的溫暖。母親的手不時拍過來,似乎想哄我睡去。但是,我分明的精神起來,想扭轉頭來,看看前面的風景,但我的頭剛想動,隨即被母親的右手扭轉過來,說:別動,有風,冷。媽媽給你買肉肉,包餃子吃啊!然後她伸出一隻手來,把籠罩我的那一個圍巾重新摁了一下,確保沒有風跑進我的脖子中。

陽光蒼白呵,我們就在那陽光下走,像走進陽光中,走進溫暖的年關裏。那條路上沒有一個人,只有風和路旁隱隱的麥田。我只在那一個包裹着的襁褓中,被母親抱着,行走在那樣一個平靜的午後。

冬至在他鄉,同樣的陽光慘白的午後,我一個人走在車水馬龍的路上,與一位孩子的目光偶遇,他在母親的懷裏,被包裹的只露出一張臉,那個孩子面無表情,呆呆的看着我——好像我只是他眼中看到的一棵樹而已,之後,他們與我擦肩而過……

我站在陽光裏,看着那位母親的背影消失在枯樹林立的`街道上,覺得這風景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忽然覺得自己像一位走失了的孩子,城市之大,敞開多少門窗,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吃餃子的家,我轉過頭來,邊走邊安慰自己說:沒餃子的冬至,也挺好的吧?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6

在我的家鄉,冬至是一個很重大的節日。冬至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磨成米粉做圓子。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美滿。母親總說,圓子是最團圓吉祥的食物,能把牽掛和幸福都包裹進去。兒時的冬天總是異常的寒冷,常常清早起來被凍得哇哇哭。此時母親都會憐愛地把我攬在懷,安慰我說:“冬至那天多吃圓子,就不覺得冷了。”冬至節,母親早早起來搓圓子,她把米粉加入適量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再切成一隻只圓坯,然後用手掌把它搓成一個個如核桃大小的圓子。煮圓子要等水開了後才能下鍋,不然會化掉。湯圓浮上水面,嫋嫋的香氣也升騰瀰漫,讓人垂涎三尺。搛一個湯圓急急地送進嘴裏,輕輕咀嚼,軟軟的,甜甜的,滑滑的,溫潤綿長,食後脣齒留香、繞頰三日,我們個個吃得肚兒圓,母親看我吃得特別香,欣慰地笑了。清香的湯圓寄寓的是對我們未來的希冀和願景。後來走出家鄉到外地求學,冬至這天總會想起母親煮圓子的情形。熱騰騰的氤氳霧氣,猶如水袖般悠悠飄逸的精靈,母親用濃濃愛意將寒冷的世界柔化得溫暖馨香,使我懂得自己的根永遠隨着母親的身影眷戀着故土。

冬至這一天,太陽到達南迴歸線,對北半球來說,這是一年中白日最短夜最長的一天。漫漫長夜,北風呼嘯,寒氣襲人,大人小孩都睡不着,一家人就圍爐夜話。我的父親文化程度雖不高,但古文基礎紮實,他娓娓道來的《西遊記》等古典文學是文化荒漠歲月裏的一股清泉,溫潤着我們乾涸的心。但我記憶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黃香小時候,家境困窘,冬天鋪的還是草蓆,爲讓勞作一天的父親不再挨凍,黃香讀完書便悄悄鑽進父親的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叫父親睡下。那時,我總是很遺憾父親的牀上有棉被墊着,讓我連“溫席”的機會都沒有。

霜雪凝野、一年將終,作客他鄉的遊子,在這個漫長的冬夜,誰人不起故園情呢?唐代詩人杜甫的《至後》說:“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在古代,冬至那一天,在外的人必須趕回家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可詩人想回家又脫不開身,於是吐露出離鄉背井的酸楚。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又道:“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孤身羈旅,恰逢冬至,詩人揣想家人牽掛他的心情,這般思念就流注於親心與己心之間,顯得格外溫婉、深淳。唐代詩人殷堯藩《冬至酬劉使君》亦云:“異鄉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夢遙。漸喜一陽從地復,卻憐羣沴逐冰消。”詩人出門在外,冬至夜思家而不能眠,故鄉是那樣的遙遠而又親近。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節氣循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臘梅含笑時,春天的腳步近了。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7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竈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啓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8

冬至節氣吃餃子,這個是個大學問呢!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當時的“捏凍耳朵”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餃子啦!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你說我能不照辦嗎?爲了不凍耳朵,我也要下廚房包餃子嘍!

至於剁肉、拌餡兒等麻煩的工序就只好麻煩老媽來幫忙了。只見媽媽快刀斬亂麻,不一會就把一大塊羊肉剁成了富有粘性的肉餡兒了,我用手摸了摸,嘿!光溜溜的,捏起一點兒,還真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呢!接着還要進行第二道工序——拌餡兒。

媽媽把剛剛剁好的肉餡兒倒進一個盆子裏,依次放入了鹽、醬油、白糖(白糖提鮮的),十三香等調料,拿根筷子朝一個方向絞,不大一會兒,剛剛還是粉白色的肉餡兒已經是完全大變樣了,而是呈茶褐色的樣子,黏糊糊的,也沒有剛纔那麼好看了,不過你若低頭仔細地聞一聞,一陣誘人的香味便撲鼻而來。

馬上要進行第三道工序了,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和媽媽分了工,我來擀麪皮,媽媽則負責包餃子。大廚出場了,我捋捋袖子,穿上圍裙,還真有一副大廚的味道呢!

我拿過一個小麪糰,在案板上使勁兒壓了壓,壓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再拿擀麪杖在麪皮上滾動,有好幾次都粘到了擀麪杖上,媽媽告訴我說:“這是因爲你放的麪粉太少了,所以導致黏在一起。”只見媽媽很快的在麪皮上撒了一點麪粉,帶我再次去擀的時候,果然不是很粘了,就這樣,我擀的第一個麪皮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雖然它並不完美,缺胳膊少腿的,但這畢竟是第一次嘛,有情可原……

擀了幾個麪皮後,媽媽嫌我速度太慢,於是我又改行啦!搖身一變,變成了包餃子的主。我拿過一個麪皮,小心翼翼的從盆子裏挑了一點肉餡兒放進麪皮的中央,接着是合口,不幸的是,我放餡過多,所以餃子先生的大肚皮上便多了幾個小補丁,嚴重破相。

費時費力半個鐘頭,總算是包好了餃子,就剩下鍋啦!水燒開後,我小心翼翼的把水餃倒進鍋,只見餃子一個個如快活的小天鵝似的在鍋裏快活的游泳,不大一會兒,鍋裏泛起了白沫,餃子出鍋嘍!迫不及待的我不等火熄滅就迫不及待的撈了一大碗,再沾點準備好的調料,咬下一口,滿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不然怎麼說還是自己做的好吃呢?這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啊!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9

對於二十四節氣我想大家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是很熟悉的,畢竟這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財產,對於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我想大家就不太熟悉了,不過我還是很熟悉的。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爲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

我敢說,在同學們中間,誰也沒有我對雨水的感情深。“春雨貴如油”,真是這樣啊!當然雨水多了會造成災害,可是對我來說,雨水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用的。某某

我們一家4口住在一幢30年代建造的小閣樓上,不到10米見方的小屋,是我們的臥室、書房兼客廳。房子小,沒有暖氣、煤氣倒也可以,最糟的是沒有自來水。

全樓的住戶靠樓下小衚衕裏一個套着膠皮管子的水龍頭用水。人們一年四季,心安理得地把水挑上樓,誰也不抱怨。

每到夏天,當你走進這條迷宮似的小衚衕時,就會看見頑皮的孩子們在水龍頭下爭先恐後地洗臉、洗衣或者打水仗,惹得居民組長老奶奶一頓大罵。許多花花綠綠的時髦衣服、襯衫、短褲什麼的晾在鐵絲上,衣服上的水嘀嘀嗒嗒地落進擺在地上一排用破搪瓷盆等代用的花盆裏,一些連植物學家也未必能叫上名字來的小草、小花,在破搪瓷盆裏開得還挺茂盛。

我們這裏家家都是節約用水的能手。洗菜水用來洗手,洗手之後用來刷地板,廢水利用率達百分之百。

有一天,我放學早,想幫助媽媽洗洗衣服,可是缸裏沒水了,下樓去拎又拎不動,而且正下着大雨。

我望着大雨出神,心裏覺得很不是滋味。雨水順着平臺、房樑嘩啦啦地往下流。我彷彿看着媽媽頂着大雨從學校裏下班回家,彷彿看見爸爸在雨中挑着水艱難地一步一滑地上樓……忽然,我看見了一隻罐頭瓶在平臺上淅瀝瀝地接了半瓶子水。啊,有了!我把水桶掛在平臺的橫木上,不也可以接水嗎?

於是,不到20分鐘,就接滿了一桶清亮亮的雨水。我高興極了,接了一桶又一桶,心裏就像來到果園裏摘蘋果那樣甜美。這些水,除了洗衣服,還剩下許多。晚上,爸爸、媽媽誇獎我:“真乖!”哥哥表揚我:“還是弟弟聰明!”更有趣的是,住在樓上的叔叔阿姨們,也都開始像我這樣接雨水來用。每逢雨天,當我看到大大小小的雨水桶在叮叮咚咚地“工作”時,心裏就充滿了喜悅和自豪。

不過,我並不希望別的同學也有我這種接雨水的喜悅,我祝願大家都能住上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能用上方便的自來水。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0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節作爲一個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說是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1

暖風拂面,萬木爭榮,氣溫一天比一天高。芒種的到來預示着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芒種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這個節氣,是給農民帶來喜事和希望的。

對於我這個生長在城市裏的'人,幾乎感覺不到芒種這個節氣的重要性。趁假日裏的空閒,我來到了農村的外婆家。不遠處的麥田裏,麥穗兒粒粒飽滿,金黃金黃的,一眼望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風吹來,麥子一晃一晃的猶如波浪一般漂亮極了。眼前一望無際的麥田散發着淡淡的香味,讓我想起了外婆家那熱氣騰騰的白麪饃,還有那手擀麪,想想我就直流口水。

你看,農民伯伯手拿鋒利的鐮刀朝麥田裏走去,噢,原來是芒種的節氣到了,要開始收割小麥了。夏日的天氣驕陽似火,我在陽光下還沒站多久就熱得滿頭大汗,而麥田裏的農民伯伯正頂着烈日在收割麥子,這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學過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見農民伯伯左手抓住麥稈,右手握住鐮刀,“吱吱”兩聲,麥子就被割了下來。一把接着一把地割,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大捆,他們熱火朝天地幹着、忙着。

在收割地農民伯伯累得氣喘吁吁,汗水從他們的臉上一滴一滴地流下來,落在土裏。看到這情景,我心裏想:農民伯伯真辛苦啊!這火辣辣的太陽照在臉上,都曬得脫皮了,他們還是辛勤地勞動着。想到這裏,我覺得自己不能浪費食物,要節約糧食。

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佈,要下大雨了。農民伯伯見狀趕緊推來板車,把一捆一捆地小麥搬上車,此時,我也衝進去幫忙,把小麥扛到板車上。沒過一會兒,就裝了滿滿一車,農民伯伯拉着板車,把小麥運到屋裏,就這樣,連續運了幾個來回,終於把小麥運完了。經過大家的努力,小麥躲過了這場暴風雨的襲擊。

對農民伯伯來說時間是很珍貴的,收小麥的時候是顧不得回家吃飯的,一旦碰到下雨天,小麥就會發黴變質,晴天要曬麥稈打場、看場,是很辛苦的。現在就好多了,用機器收割脫粒,速度快,質量提高了,農民伯伯省事很多,不用像以前那麼辛苦了。

這次去外婆家讓我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雖然累得腰痠背痛,可我還是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讓我真正明白了芒種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2

那個時候,我還坐在你的腿上,輕輕地聽你吟給我聽“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靜靜地,在夢中觸碰到殘留在你褲腿上的碎碎的泥土,夢見你捏着沾滿汗水的零錢去小賣部買了一隻冰棒,夢見你搓起我的小手在暖和的火爐旁溫柔地笑,在夢裏,我隱隱約約地嗅到了那個時節的氣息。“囡囡啊,一年呢,有二十四個節氣,四季以‘至’開始,春秋有分,夏冬有立……醒來的時候,你依舊在說:“囡囡啊,春天播種,秋天就會有收穫……”“囡囡啊,你看那田裏的麥苗,都長了老高了呦!”“囡囡啊,奶奶下田嘍,你在家要乖哦!”“囡囡啊……。”

二十四個節氣輪番轉着,一年又一年,轉動着,無休無止……漸漸地,村子裏蓋起了好多小洋樓;村子旁邊建起了超市,裏面有各式各樣的零食和各種各樣的玩具;村子裏很多家裏都裝了空調……鄰居家的小孩拿着好多好多可口的零食……鄰居家的小孩玩的高科技玩具,鄰居家的小孩坐在空調下打電子遊戲。我笑了,聽見奶奶顫顫的聲音:“孩子,我跟你說,你不知道有二十四個節氣吧,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四季以……”鄰居家的孩子匆忙地瞥了奶奶一眼,繼續他的“搏鬥”。我拉過奶奶,說:“奶奶呀,我跟您說,您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奶奶,地球可是圍着太陽轉呢!”“奶奶,我跟您說,您知道霍金嗎?他寫了一本《時間簡史》。”“奶奶,我要上學了!”“奶奶,……。”記不得有多長時間沒有回過家。

時光荏苒,在很久很久之後,耳邊響起了奶奶總是吟唱的詩,“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我終於撥下了奶奶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吃力的聲音,“喂,喂,”眼淚頓時打溼了我的臉頰,“奶奶,是我啊,是囡囡啊!”

二十四個節氣從容不迫地交替着,就像奶奶一直安心地守在田壟旁,等着囡囡回家聽她吟詩,哪怕,這二十八個字她要說給囡囡聽一輩子。可是,在村子的外面,人們飛到了月球看到了地球的轉動,探索到時間的流逝,瞭解了《相對論》,可是,奶奶卻聽不懂這些。“奶奶,我放了假就回家啊。”“奶奶,其實囡囡更喜歡你二十四節氣的詩,喜歡你眯起來的眼睛,喜歡你做的家常菜,喜歡你……”靜靜地,我彷彿又嗅到了那個時節的味道。

“囡囡啊,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臨近清明的時候,我的心中就會莫名其妙的產生一絲淡淡的哀愁,這哀愁不甚強烈,但總是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每當在這種時候,我總是看着窗外,鼻子酸酸的,眼裏含着悲傷的淚水。

這天是去掃墓的日子,我們一家子早早的就起牀了,大家着裝十分統一:白白的襯衫,還有黑黑的長褲子,白襯衫上沒有一點兒花紋,顯得十分單調,黑黑的褲子顯出了在清明時的悲痛與哀愁。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家鄉的墓地。天空飄着濛濛細雨,空中覆蓋着一層灰白色的霧,路上有不少人,來來往往,車水馬龍,我們在擁擠的人羣中找了一家商店,買了一些祭拜祖先的物品,然後把這一堆沉重的祭拜物品帶到了山谷,我們靈巧地穿梭在山谷中,聞着梅花的香味兒,順着一條蜿蜒無盡的泥土小路,我們到達了墳墓。

年復一年,這種淒涼的情景,在細雨的襯托下模糊的呈現在我眼前,這個山谷似乎一年比一年蒼老,蜿蜒在空地中,向人們訴說着遙遠與孤寂。可能是下雨的緣故,整個山谷都像蒙了一層輕紗似的,若隱若現。濛濛細雨一直下個不停,彷彿只有了這毛毛雨,才能透出清明帶來的淡淡悲傷和對逝者那淺淺的回憶,彷彿就在眼前。轉身,回頭,只見大人們一個個低着頭,眼裏含着淚花,這淚花裏包含了大人們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說不出的思念……每個大人的嘴裏都嘀嘀咕咕地念叨着,好似在跟逝者說着心裏一直想說但又說不出口的悄悄話。

墓前擺着許多水果和零食,墓上長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只見昔日愛乾淨的媽媽,把墓上的雜草,細心地清理乾淨,爸爸從袋子中拿出紙錢、香燭,並點上。大家的神情都十分嚴肅,氣氛也很安靜。這時,我的腦海裏又浮現出太祖母那和藹可親的笑臉,每逢過節回家鄉時,太祖母爲了更好地招待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在忙裏忙外,但是當我們站在門口的那一刻,她總會放下手中所有的活,笑嘻嘻地來迎接我們的到來。每當這時,太祖母的雙手總會提滿爸爸媽媽送的禮物,飯後他迅速地把我叫到她的房間,拿了幾個我最愛吃的零食裝在袋子裏,緊緊地塞在我的手中,而留給自己的卻是一些會吃壞牙的硬糖。我覺得我接過的不是零食,而是太祖母對我那滿滿的愛,可這早已成爲模糊的記憶……

清明,一個讓無盡的悲傷都化在濛濛細雨中的節日……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4

每年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爲“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溼氣凝而爲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爲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豔,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裏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溼後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此時天高雲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爲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雲,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農曆8月,正是公曆9月的“白露”節,這時節,對氣候最爲敏感的候鳥,如黃雀、椋鳥、柳鶯、繡眼、沙錐、麥雞,特別是大雁,便發出集體遷徙的信息,準備向南飛遷。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夜,好像給人傳書送信——天氣冷了,要收割的莊稼趕緊收吧,並備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節的到來。

農業上,經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之後,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穫季節。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穫大豆、穀子、水稻和高粱,西北、華北地區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產區也進入了全面的分批採摘階段。這時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雲,大豆咧開了嘴,蕎麥笑彎了腰。農諺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後看,莜麥、蕎麥收一半”是真實的素描。從白露開始,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已開始播種,華北冬小麥的播種也即將開始。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5

白露時鬥指癸,太陽黃經爲165度,時值公曆9月7日前後。此時陰氣漸重,露凝爲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諺語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便是說白露時白天夜裏的溫差很大。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意在提醒人們此時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已涼,打赤脯容易着涼。一般習俗認爲白露節下雨,雨下在哪裏,就苦在哪裏。因此有句農諺如此說“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意思爲,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聽起來感覺太誇張了,哪有那麼神奇,不過相信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因爲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文成,民間認爲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爲習。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爲“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爲最大,歷時一週。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6

一年分爲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各有特點:或冷或熱、或風雨交加或漫天飛雪……人生也有節氣。

大暑

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夏天,知了像往常一樣無休止地亂叫,樹像往常一樣擺着綠的有點發黑的葉兒。可我的老爸。卻好像吃錯了藥似的,給我們來了個措手不及——他要買電腦——爲了我的學習!

電腦,對於大城市裏的孩子早就沒有了新鮮味兒,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農村中的“土娃子”,卻成了一件天大的事。除了上微機課時能接觸到電腦(還不敢亂動),平日裏連聽也沒聽說過,更何況我們這是買電腦!我有點不太相信,但更多的則是驚喜。

更讓我驚喜的是,幾天後我們家確實買了一臺電腦,一臺屬於我們的電腦。

剛安裝完畢,我就迫不及待地按照信息課本上的內容打開它。咦?怎麼這燈不見發亮呢?書上說是一按就會變亮的。哭着把爸爸媽媽都叫來才發現沒插上電源,呵呵。

剛打開主頁,一個網遊便進入了我的眼球,吸引着我。雖然我是大家公認的對不良誘惑好像穿了厚厚的防彈衣的人,但它好像有種魔力,使這防彈衣缺了個洞。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它,立即被它絢目的裝潢吸引了。於是,我便陷了進去,不能自拔。

大寒

一玩便接近半年,在這半年時間裏,爸媽不知說了我多少遍,可我就是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終於,我受到了懲罰……

那天,雪一直下,下得地上白茫茫的,只覺得寒氣侵入我的身子,可我卻絲毫沒有從網遊中清醒過來,因爲今天是星期五,熬過這幾節課便可以回家玩遊戲了。一想到這,我便有點欣欣然了。

“這位同學,請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老師尖利的叫聲終於把我喚醒。我慌慌張張地站起來,五十多雙眼睛都在看着我,可我卻不知老師讓我回答什麼問題。我緊張極了,狠狠地攥着雙手,臉憋得比紅富士還紅。終於,老師見我答不上來,爲了我的臉面讓我坐下了,可心中總覺得不是滋味,下課,老師把我叫到了辦公室……

春分

以後,我再也沒有玩遊戲,而是讓它發揮了它的原始任務——幫助我學習。

記得有一次,一位較好的朋友向我推薦了一個新推出的遊戲,立即被我婉言謝絕了。

我把我的防彈衣上的洞補住了,我又回到了那個“對不良誘惑好像穿了厚厚的防彈衣”的我。

春天,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季節,朝着和煦的陽光,我自豪地吶喊:網遊,拜拜了!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7

在我的書桌上,媽媽給我擺放了一本日曆本,讓我每過掉一天,就劃去一天。我很喜歡這個任務,已經劃了整整一年了。而我也漸漸地發現了日曆本里的很多“祕密”!

我發現,一個日期的下面會有一個大寫的數字,比如“初八”“廿七”“十四”……還有一些日期的下面會出現“驚蟄”“春分”“清明”“穀雨”……我很好奇,總是問媽媽:“媽媽,媽媽,驚蟄是什麼呀?”“媽媽,媽媽,春分是什麼呀?”後來,在我的語文書裏,我竟然也發現了有這樣的詞語,《十二月花名歌》裏有“正月山茶滿盆開,二月迎春初開放。”媽媽告訴我:“我們平時用的日期叫公曆,是全世界通用的,比如“3月1日”“3月2日”。而日曆本里的這些驚蟄、春分、穀雨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用的,叫二十四節氣。”媽媽還特意爲我買了一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書給我看。在書裏,我瞭解了很多很多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故事、古詩、習俗……真的是讓我愛不釋手!我覺得,古時候的人真的是太聰明瞭!

今年3月6日是驚蟄這個節氣,“春雷響,萬物長”,我興奮地對媽媽說:“春天要來啦!春天要來啦!”語文課上,吳老師也正在教我們朗讀春天的課文呢!《找春天》呀、《筍芽兒》呀、《鄧小平爺爺植樹》呀……一篇篇課文我都會背呢!

3月10日那天,媽媽還特意給我報了一個“蒲公英戶外植樹活動”,我跟着戶外協會的叔叔阿姨們,在德清莫干山上,我種下了一顆綠油油的小樹苗,我給它取名叫“小陳樹”,它就像一名戰士一樣筆直地站在莫干山的山丘上。這個活動,讓我非常興奮、非常激動,它讓我更加清楚地體驗到24節氣是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農事有着密切的關係。

一個節氣的到來,正在悄悄地告訴人們,該做什麼農事啦!我覺得,我們古人真的是太神奇了,就像神機妙算的神仙一樣,把氣候算得真準呀!

現在的我,已經能把《24節氣歌》背得滾瓜爛熟呢!“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雖然,我現在還不是非常理解它,但是,今年我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馬上就要讀三年級了。媽媽告訴我,今年,我應該要一邊體驗四個季節的細節變化,一邊體驗24個節氣的奧妙……

我自己也喜歡這樣,因爲在《這就是二十四節氣》這本書裏、在我們的生活裏、在我的語文課上……已經有太多太多二十四節氣帶給我的許多許多的好奇!

我要一點點地向它探祕!

我要把祖國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一點點地傳承下來!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8

南國多情的雨季,處處洋溢着柔美與詩意。早春的渡口,時光莞爾,一箋花語,情觸心扉。雲水深處,花影灼芬芳,茶香綿千里,聽風聲繾綣,芳心許如故。只覺綿香馥郁,餘韻悠長。錦瑟華年裏,願執一手書卷,品一杯清茶,尋尋覓覓,只爲尋找穀雨的萬種風情。

我喜歡穀雨,喜歡在庭前院後靜靜地賞雨,喜歡聽自然的天籟之音,更喜歡雨後清風送來的幽幽茶香。故鄉是個山環水繞的小小村落,人們用着最古老的爐竈,過着最質樸的生活,而唯一執着的,就是品茶。穀雨前後是採茶的最佳時節,一場大雨過後,人們便會滿心歡喜的結伴上山,掐下最嫩的茶葉,精心製作,泡成一壺壺早春的新茶,又清又香。穀雨的到來,足以讓村子裏沸騰好一陣。

恰逢假期,決定回老家一遊。閒暇之餘,我閒坐庭前,百無聊賴,只覺內心空寂無所依。這時奶奶正挎着竹籃準備隨着採茶的隊伍上山去。見我無聊的樣子,便問:“要和我去採茶嗎?”反正無事可幹,我便答應了,於是慢悠悠地起身,跟了上去。

沿着阡陌,一路繁花燦爛,蝶舞翩翩,很快便到了山頂。山頂遠眺,目之所及都是茶樹,馥郁的芳香撲鼻而來,雨後的茶葉泛着瀲灩的水光。大家都在努力地勞作,目光流連於茶葉間,挑選出最嫩的茶葉,沿葉尖輕輕掐下,放入籃中,然後又滿心歡喜地尋找下一片。我的手輕輕撫摸着茶葉,每一個葉片都是那麼光滑細緻,清晰的紋理肉眼可見。奶奶細心地引導着我,我也漸漸學會了如何篩選選最優質的茶葉。

不知不覺中已然是臨近傍晚,晚霞酡紅如醉,似天空磅礴而含情的微笑,我們也終於提籃而歸。奶奶來不及休息,便開始對茶葉進行加工了,進一步篩選出最好的茶葉,揉捻,烘炒,乾燥,每一步製作都是認真專注,一絲不苟的。她的額頭上密佈着汗珠,但她的臉上是綻放着笑容的,那麼明媚,那麼溫暖。

忙完之後已是月色入戶,月光清幽地灑在屋頂的瓦礫上。“嚐嚐我剛泡好的新茶吧!”說着,奶奶便將一杯熱騰騰的茶推向我。清抿一口,醇香便於口中瀰漫,真清真香。此時,耳邊只剩蟲鳴雨落的聲音,我好像來到了縹緲的仙境。

穀雨時節,茶香悠然,那麼多的故事都在早春時節裏悄悄演繹。而最終,它們都會在一口清茶入肚後又悄悄散場,旖旎成生命的梵音。我願執一手書卷,品一杯清茶,尋尋覓覓,只爲尋找穀雨的萬種風情。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19

很多年沒有在家過穀雨節了,小時候對於它而言是一種神往。在我的家鄉有個倉頡廟,每年在穀雨前後都有近一個禮拜的廟會。沒有人知道這廟會始於何時,只是在與它的相遇中釋放着自己的快樂。

今天是穀雨節,家裏打電話問能不能回去。想着自己身邊的諸多事宜,只能無奈放之了。而我的思緒,也隨着這一通電話回到了童年的往事中。其實人之所以懷念過去,很大的成分是因爲我們失卻了稚子的樂趣。那時我們家境一般,而我們家又是距廟宇最近的地方。方圓幾十裏內的農人都匯聚於此,那些各行各業的商販也來了。這些商販帶來了,我們期待已久的繁華。琳琅滿目商品,使我們貧瘠的眼睛變得闊氣起來。

廟會,在少年的我們看來,甚至比過年還要喜慶。那些誘人的小吃,那些遠道而來的雜技團,那些通宵的錄像和電影,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唯有那唱上七天七夜的秦腔戲,是不爲我們所接受。我們喜歡的東西,父母親並不能全部滿足。只是在我們賣力的討好後,父母纔會給一些機會。到如今想來,不是父母不疼愛我們,而是我們家那陣的日子不好過。

由於離廟宇最近,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做起生意。或是去街面上去揀那些啤酒瓶、飲料瓶,或是讓母親在前一夜提前熬好紅豆稀飯,第二天一早我和妹妹兩人,把裝滿兩鐵桶的紅豆稀飯,再分別裝在玻璃罐頭瓶裏。放在我們面前的桌子上,一瓶五分錢。一天如果生意好了,可以賺到十元左右。一個廟會下來,也能賺幾十元。除了給我們留下點零用錢,剩下的就交給母親做家庭補貼用。我拿着錢,可以隨意去看電影,隨意去吃小吃。那種感覺,不僅是快樂的,也是自豪的。

而在此之前的人窮志短,也是粒粒在目。我們不喜歡看戲,可外公喜歡看戲。跟着外公,可以吃到令我們眼饞的東西。爲了口福,我們違揹着自己的意願,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討好別人。爲了看買票的電影,我在劇院的門口聽着電影的劇情,從喇叭裏傳出來。於是我在那等着、等着,等到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人家也許感動於我的執着,終於放我進去。後來,我上高中、大學,故鄉的穀雨廟會,就成了一筆可以隨時回憶的財富。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裏的穀雨。只是不知故鄉的穀雨廟會,是否亦如曾經那般令人陶醉。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清洗着城市的喧囂。而我的故鄉,此刻大概也在雨中吧!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0

宋朝詩人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裏有兩句詩:“穀雨如絲復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意思是,穀雨時節的雨像絲線一樣細密,落在地上濺起飛塵。

穀雨,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雨生百穀,春雨細無聲,這個時節雨水會慢慢增多,是播五穀種雜糧的最好時節。和初春的春寒料峭不同,穀雨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了。一場又一場春雨過後,氣溫回升加快,人們可以脫下厚冬裝換上輕便的春裝。春雨滋潤萬物,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

初春就已經基本完成了播種的人們,在這個時節有“走穀雨”的習俗,指的是莊戶人家的姑娘、媳婦有事無事都要去野外“踏青”,意圖通過野外踏青走出一個五穀豐登、六蓄興旺的好年成。人們踏青回來後,煮一壺新茶喝一喝,新茶香氣宜人,喝下一碗沁人心脾的茶,一切的勞頓都沒有了。

爲了乞求這一年五穀豐登、來年風調雨順,穀雨時節人們還有祭倉頡的習俗。倉頡是軒轅皇帝的史官,創造了象形文字,推進了社會發展,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有一年遇到了災荒,很多人家都揭不開鍋了,倉頡乞求上蒼讓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飯,第二天,真的下起了穀粒雨,人們終於得救了。自此以後,人們在每年的穀雨時節,會舉行盛大的莊嚴的祭祀儀式,表達對倉頡的崇敬與懷念。

在這個預示豐收的好時節,除了喝新茶品新酒,還可以吃香椿。在穀雨時節適當吃香椿,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香椿既可以入藥,也可以食用,有健胃、理氣的功能。前兩天,爸爸買回來一把香椿,我和妹妹忙圍上去看,香椿的樣子和莧菜有點像,莧菜只是葉子發紫,而香椿的根部和葉子都發暗紫,還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味道,聞一聞覺得很清爽。爸爸說中午吃香椿炒雞蛋,我們一起把老杆和老葉擇去,然後用清水衝乾淨,接着在煮開的鍋裏焯一焯,焯過水的香椿有點發黃,撈出來瀝水後,爸爸把香椿切成小段。我拿出三個雞蛋打在碗裏,攪拌好,爸爸把切好的香椿放進去,雞蛋和香椿一起又攪勻,放了一點鹽。爸爸在炒鍋裏把油燒熱,倒入香椿雞蛋液,稍微翻炒了幾下,就出鍋了,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新鮮的香椿葉還可以煮茶,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呢。

吃香椿炒雞蛋讓我知道了穀雨這個節氣。疫情期間,我們不能隨意外出去踏青,但我祝願祖國風調雨順,早日渡過難關,繼續繁榮富強!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1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

穀雨茶,是穀雨時節採製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宜,雨量充沛,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茶味也鮮活,香氣怡人。穀雨茶除了嫩芽外,還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裏像展開旌旗的古代的槍,被稱爲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爲雀舌。穀雨茶與清明茶同爲一年之中的佳品。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的時節:“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穀雨是採茶的時節,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前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相沿成習,喜愛香茗的文人雅客有諸多詩句詠之。唐昭宗時戶部侍郎陸希聲《茗坡》:“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江蘇紫砂陶都宜興古稱陽羨,陽羨的茶在唐代爲上品,穀雨前所採之茶更爲名貴,故作者在摘煎時也不能不懷着珍惜的心情了。唐代僧侶有飲茶風尚,晚唐著名詩僧齊己留下了三首與穀雨有關的茶詩,其中一首是《謝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在輕霧如煙的茶叢中,翠綠鮮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將晚時,還未採滿筐。儘管穀雨佳茗難得,但詩人還是迫不及待地招來鄰院的客人品新茶。

穀雨茶,經過雨露的滋潤,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喝起來口感醇香綿和,對人的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神農本草》一書早有記載:“久服安心益氣……輕身不老”。

清明茶,細嫩品質好,但兩三泡之後,味就變淡了。而穀雨前採製的茶,泡起來雖然湯色有些混,但騰起的綠茶舒身展體,鮮活得如枝頭再生,染得春光盈眼,且茶香濃郁渾厚,久泡仍餘味悠長。啜一口,頓覺縷縷清香溢出,塵世間的浮燥和功名利祿皆散去。所以,愛茶懂茶之人常把穀雨前採摘的茶珍藏起來。

穀雨時節,沏上一壺穀雨茶,伴着輕音雅樂,看茶煙聚散,見茶湯嫩綠。佳茗清醇,香遠溢清,茶池盞畔,幽若山林。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韻,盡在這穀雨茶之中。於是,眼前一片淡泊明志,心中無限寧靜致遠……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2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爲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爲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爲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爲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爲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爲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爲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爲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纔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爲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爲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3

所謂“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在那鄉村的一片田野上,一片金黃如大球一般溜進了我的眼眶,和那鼓起的金色谷堆,讓我感到我眼前就是一片金色大海,這時,一個身穿藍色背心,身披一個溼漉漉毛巾的男人走進來,他就是我的外公。說到這兒,大家也知道是什麼了吧,沒錯,就是豐收的季節――立秋。

在那鄉村的一片田野上,一片金黃如大球一般溜進了我的眼眶,和那鼓起的金色谷堆,讓我感到我眼前就是一片金色大海,這時,一個身穿藍色背心,身披一個溼漉漉毛巾的男人走進來,他就是我的外公。說到這兒,大家也知道是什麼了吧,沒錯,就是豐收的季節――立秋。

第二天清晨,我正在朦朧之時,隱隱約約聽見了一聲聲的脆響,是“啪啪啪”的聲音。我出來才發現,原來是外公在打稻穀。只見外公腳穿一雙涼拖鞋,身穿一件白色的背心,彎着腰,手握稻穀,用力向下打,一粒粒的稻穀被打下,就似稻穀被打痛了,流下的一滴滴金色的眼淚一般。這時,在一邊看得我手癢的不行,上去就抓起一大把,如黑旋風李逵一樣打下去。分分鐘,一大堆稻子已被我這小子打完了,此時的我自稱“黑旋風小子”。

“可以呀”!外公驚訝的說。“那是!還有什麼招數儘管用出來吧”!“好,那就繼續”。

只見外公把打下的稻穀倒在曬場上,神清氣爽地拿着一把豬八戒耙子一樣的東西,向稻穀堆中一插,一拉,稻穀堆一下子頂不住了,向一邊倒下,外公一插、一拉、一插、一拉、十幾分鍾後,大大的院子一半已被披上了金色大衣。我這種處女座哪裏受得了,拎起一邊的大耙子,學着豬八戒那六親不認的步伐,把耙子扛在肩上,大步走向谷堆,舉起耙子,向空中一跳,手用力向下按,插的不錯,使勁向後一拉,拉!拉!拉!拉!拉!

拉了半天,谷堆還是一動不動,哎!不玩了我把耙子一丟走到一邊,氣洶洶的看着那個谷堆,真想上去踹它一腳。一邊的外公見我不幹了,笑眯眯地拿起耙子把它鋪開。

在家中,生氣的我看向窗外,一條金色大道呈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秋天,金色的秋天。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4

在2018年5月3日,我們太陽鳥年級的二十四節氣全景課程(春夏版)開始啦!雖然說有上一次全景課的經驗,但是還是有一點擔心,擔心通不了關。管它呢,開始我們的挑戰吧。

活動上我們先開始了入場式,表演隊伍有:籃球表演隊、健美操表演隊和全體同學健美操表演隊。入場式結束了,我們就跟着五位家長一起去做活動了。

第一個活動區是“醉美習俗館”。遊戲:編彩繩。你可能會說:不就是編繩子嗎,肯定跟做麻繩一樣。NO,NO,NO,我們編的彩繩是要裝上提前畫好的彩蛋的。我編的過程中出了一點小差錯,幸好被我及時發現。施加改正修好了彩繩。當我把裝進了雞蛋的彩繩繫到了繩子上的時候,我是多麼的開心啊!

第二個活動區是“醉美繪”,這個地方的活動是給紙筒上面的鈴蘭繪畫上色,大家都專心致志地塗上自己所喜愛的顏色。

該第三個活動了,這個活動區叫“醉美律動場”。遊戲就是跳古詩詞舒爾特方格,還要一邊拍籃球,一邊走,我走的兩句詩是“帶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兩句,哈哈,太簡單了,我輕輕鬆鬆完成了闖關。

第四個活動區是“醉美時光”,要根據書籤上的節氣和提示來將書籤插進相應的日曆天數裏。我抽到的節氣是立夏。提示是“五一過後四天”什麼?這麼小兒科的也敢給我出?我依然輕鬆過關。

第五個活動是“醉美時節坊”,遊戲就是看完一個小動畫之後聽老師講解PPT教材,然後拼思維導圖。呃,活動裏的遊戲咋都這麼簡單啊?我來了一個華麗的變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遊戲。

終於到了我最喜歡的活動區啦!這個活動區的名字叫“醉美美食屋”,此遊戲需要全英對話,不能用中文哦。每人點一種食物,然後小組到“醉美餐廳”一起聚餐!哇哈哈!這真是太好啦!太好啦!我所在的小組到了”醉美餐廳“之後,“兇相畢露”開始“殘殺”起這些食物來了,到了最後,我們每個人都還帶了一點兒走。

今天的活動可真好玩兒啊,當活動結束時,我還意猶未盡。看天邊的夕陽,好像更美了呢。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5

小時候無論走到哪裏都能聽到“春雨驚世春明谷天,夏滿山夏相連,秋寒霜降,冬雪寒冬。”現在信息時代,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能聽到“冬至是什麼,呃.現在誰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什麼!”

趁着暑假,小麗對我說:“好熱,好像是夏天.現在是什麼?哎,不管了,反正我熱,我要空調!”“‘夏天充滿了男人,夏天是相連的,’當然是熱的!還是就這樣,我們回去看看老師吧!這麼久沒見,很想他們。”我建議。沒想到,愛空調的小梨居然答應了。

騎上我的愛車,向母校進發,出發!當我來到母校時,一切都是熟悉的環境,多麼美麗的人造花園,多麼可愛的弟弟妹妹.

人造花園裏有一個白色的十字架,經常在教堂裏使用。不知怎麼的,自然就產生了這麼肅穆的氣氛。

走到辦公室門口,敲門,推開,小心翼翼的走進去。因爲我們是穿着校服來的,他們一時沒認出我們,問:“哪個班?”我對小麗說:“2013年3年級6班。”說完,甘小姐擡起頭,欣喜若狂,說不出話來。

“你們兩個,給我背二十四節氣!”“老師,我們都畢業了,還來嗎?”“我說!後退一次,速度,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秋秋的秋天.忘記了。”我們都撓了撓頭。“你們兩個跟我來人工花園感受一下!”

回到那個莊嚴的地方,我看到老師把我們帶到一個大屏幕前,播放着二十四節氣的歌曲,我們周圍的空氣隨着歌曲而變化。戲後,老師嚴肅地說:“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人民通過觀測太陽週年紀念形成的實踐知識體系和實踐。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會背,但你們兩個是我引以爲傲的徒弟,真讓我失望。”說完,便頭也不回的走了。

“小梨,我們是老師的得意弟子,不能讓她對我們失望!讓我們趕快把丟失的知識找回來!”我和梨一遍又一遍的感受不同的溫度變化,一遍又一遍的看二十四節氣歌。十分鐘後,我們回到辦公室,給老師唱了二十四節氣歌。突然老師臉上的陰霾散了,其他老師都給我們鼓掌,說甘老師帶出來兩個好徒弟!

立春的雨蟄春分的穀雨,立夏到小夏和大夏的小滿芒種子,立夏的白露和秋分初霜的寒露,立冬的小雪和大雪到微寒和嚴寒。二十四節氣都記得嗎?再也不要失去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藏了!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6

世界就如同沙漏,時光細細密密、絲絲縷縷地滲透開來,四季便在不經意間有了變換。四季一圈一圈地轉着,總有屬於自己的別樣美。比起欣賞自然的畫卷,我更願意在大自然中閉上雙眼,傾聽四季的美妙聲響。

如果說立夏的曲調是熱烈的,像極了搖滾;立秋的曲調是婉轉的,恰似歌者淺唱低吟;立冬的曲調是空靈的,宛若空谷迴響的笛聲;那麼立春的曲調,正是凝結了它們所有的千言萬語。

一提起“立春”,即使我仍將身上的厚衣裹得緊緊的,可我的耳朵卻像是剛從夢中醒來,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晰、都是那樣的新鮮。聲聲鳥鳴、陣陣雨聲、連那細微的小麥苗破土而出的聲音都無比的通透、明朗。各種各樣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卻一點兒也不吵鬧,反而神奇地變成了一種說不出的柔情,就像春風的手輕輕、輕輕地拂過心底,激起淺淺的漣漪,一下子留下了最絢爛的色彩和最迷人的芬芳。

原來立春的聲音也是有顏色的,它點亮了我們的眼睛,不止是剛探出腦袋、努力茁壯成長的小草們,還有我們朗朗的讀書聲,在立春的色彩下,顯得愈發的生動而充滿活力。

原來立春的聲音也是有味道的,它有着太多太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清新香氣,卻總是悄悄地隱藏着,就像是和許久未見的小夥伴再次相遇,誰也不用說什麼,只要微微一笑,那曾經的默契、曾經熟悉的氣息便一下子又回來了。

“春風能解凍,和煦催耕種。”原來“立春”不止有美,還有許多許多的魔力,它讓大千世界變得井然有序,讓“春華秋實”變得具體而生動,農民伯伯們弓着腰耕種的動人畫面,一鋤一鋤的聲響,更凝成一曲曲幸福的樂譜。老師常告誡我們: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立”字就像一個小人,在天地之間挺着身子,而最上面的一點,正是新的起始與希望,爲四季奠定了最美的前奏。

如果可以,我願“立春”不單單只是充滿着浪漫色彩的一天,我願它停留得更久一些。這樣,我便有更多的時間在大自然中走走停停,再聽聽那“雁北歸”,翅膀響起的合奏;再聽聽那“雉震呴”,滿含着生機的和絃;再聽聽我們最愛的口中音樂會——咬春。

春夏秋冬,經過才懂;四季變換,生生不息;聲聲入耳,聲聲簇新。聆聽立春之聲,讓生活與自然更加貼近,立春之聲,更是希望之聲。

二十四節氣的徵文 篇27

今年小滿節氣從5月21日11時34分開始。小滿———夏暑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農家,從莊稼的小滿裏憧憬着豐收的殷實。

小滿節氣,陽氣始升,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相繼進入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較豐滿和茂盛,小麥籽粒逐漸飽滿,夏收作物已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農村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大忙時期從此拉開了帷幕。

我國古人講小滿有三侯:一侯苦菜秀,二侯靡草死,三侯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涼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小麥開始成熟。

生活的經驗來源於對大自然細緻認真的觀察。對孩子們來說更是難能可貴的。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乖巧的兒子極喜歡到田裏幫忙,不放棄任何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只是暑假裏他纔可以大顯身手。

晚飯後正好有空,趁着他對小滿節氣的求知慾,帶他到田裏走了走。路旁樹木濃郁,風兒送來陣陣麥香。一路他興奮的問我:“媽媽,前面不遠就有麥田嗎?”我示意他向前走,很快到了田邊,兒子看到波浪起伏的麥田,欣喜不已:“媽媽,小麥長的很快呀!”一路上,兒子收集着他想要的信息:一個飽滿的麥穗,兩棵發黃的燕麥草,幾根幹黃了的不知名的細細葉子的草,還找到田邊一棵茂盛的苦屈菜,還有一些美麗的野花野草。我們繞着整塊田地跑了一大圈,菜園裏的包菜,大蒜和小蔥,還有早種了的玉米的禾苗,無不引起他的好奇和欣賞。

回到家裏,我們一起朗讀歐陽修的《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野棠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似懂非懂的沉思已經把他帶到睡夢裏去了 。

望着稚嫩的睡夢中的小臉,不知道這沁人心脾的帶着麥香味的晚風能否拂去他夏日的浮躁,或者甜美的夢裏也憧憬着豐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