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1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吟誦着自己的感慨,舉杯邀明月;“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享受着大自然給予自己的悠然自在。

西方人從一粒沙中看到了世界,從一朵花中看到了大氣;中國人從長江流水看到時間的流逝,從月圓月缺看到了事物的變化。大自然用它固有的魅力,爲世界奏出華彩的篇章。我們也從自然中得到啓發,向未知世界邁出了探索的腳步。

讀大自然,我們學會了探索。一隻小鳥從天空飛翔而過,讓人們憧憬起了飛翔。從遠古神話中;;中國,飛天夢想起源於古時候“嫦娥奔月”的動人傳說;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用羽毛和蠟製成了翅膀,帶兒子伊卡洛斯逃出彌諾斯的“海上籠牢”,重獲自由。就是這些美麗的神話,人們開始了實踐“飛天”的步伐。戰國時期,魯班製作了一個的可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的“木鳶”。後來經過數百年,人們實現了自己的“飛天”願望。1903年,萊特兄弟製造了具有當時世界水平的第一架飛機,並試飛成功。還有加加林的月球之旅;中國的載人神舟飛船。大自然激發着我們的靈感,圓了我們的“飛天”的夢想。

讀大自然,驅趕着我們發展的腳步。魯班因被草割傷發明了鋸;蝙蝠的飛行啓示人們發明了雷達;觀察烏龜又造出了薄殼建築;看到長頸鹿解決了宇航員的失重現象……一切的一切,人類探索的步伐一刻沒有停息,大自然給我們的啓示也一步沒有終止。

讀大自然,我們也學會了超凡脫俗。“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因不滿足於*生活,在官八十多天,寧願家裏過的拮据點,也要退官歸隱,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遠離*的黑暗與罪惡。引觴自酌,品味着大自然,詠誦着自己做的詩。“仰天大笑我們有着無數的想象;面對着大自然,我們感慨着世界的萬千。

我們讀大自然,那叮咚的泉水,那和熙的陽光,那“藍天出門去,我輩豈是逢蒿人”的李白,後來也因從自然中讀到了自己所處的位置,懂得了自己的人生。

面對着大自然,*的不滿黯然離去。懷着一顆獨愛江水的心,盡情的陶冶在青山綠水白雲之中,我們能從大自然中得到許多啓示!讓我們乘着想象的翅膀,邁起探索的步伐,來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2

  提出論點

江河奔流入海,林則徐看到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千世界花草樹木,佛教之人看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月圓月缺,古人看到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自然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在給我們帶來美麗享受的同時,也蘊含了許許多多引人深思的道理。

  舉例論證

李清照看到細雨梧桐,點點滴滴,發出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哀嘆。龔自珍筆下的落花入土,化泥護花,也表現了人像花兒一樣所有的奉獻精神。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引發了無數人的聯想,也蘊含着無數道理。

春去秋來,大自然告訴我們“逝者如斯去,不捨晝夜”,而我們應該明白“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落日無邊,江水不盡,是在告訴我們,要抓緊時間,“此身此日更須忙”。大海無邊際,壁立無頂峯,從中感受到的寬闊胸懷非同一般,“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人們瞭解了不要放過任何一點瑕疵,這些人生哲理,蘊含於美麗的自然景觀中,有美麗了我們的心靈。

人類根據蒼蠅的眼睛發明了蒼蠅眼照相機;蝙蝠在夜間飛行,幫助人們發明了雷達;看到鳥兒在空中飛翔,人們萌發了飛的願望,發明了飛機;魚兒遨遊水中,幫助人們發明了潛水艇;就連牛頓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也是一個蘋果掉落在他頭上後引發的思考。千千萬萬的大自然現象,無時無刻不引發着人們的思考,幫助人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夢想,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跨越。

  首尾呼應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面對大自然的千變萬化,發出了無限感慨。杜甫登泰山,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嘆;李白見黃河,發出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絕唱;東坡遊赤壁,發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吟詠;王羲之有蘭亭,《蘭亭集序》橫空出世,王勃登滕王閣,《滕王閣序》千古流傳。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無限遐想,還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文學作品,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大自然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啓示,許許多多的財富。正因如此,我們更要珍愛自然,珍愛這萬物之母。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3

大自然給每個人都留下了一封情書,帶着春天的氣息,鑲有秋季的金邊,撲有夏天的芬芳,貼着冬季的雪花。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它,頓時生機之意迎面撲來,令我精神煥發——一捧帶有新芽的泥土。

一粒種子,在泥土中醒來,抖動着腰肢,睜開睡意朦朧的雙眼,它等的是春意;一條蚯蚓,在泥土中穿梭,在它的身後翻起層層疊疊的泥浪,它等的是雨意;一片落葉,在泥土上睡着,似乎不願醒來,它等的是母意;一枚蒲公英,在泥土上搖擺,帶着依依的不捨,它等的又是風意。

泥土用它黝黑的身軀承載起萬物,萬物有靈也是泥土所賦予的。當我們腳踏泥土時,有誰想過它就那樣默默的任我們踐踏,從未吭聲?當它被埋在高樓大廈的腳底下時,有誰想過,它用自己厚大的胸膛在承受着這萬斤之重?當我們路過草坪時,又有誰想過它一直在孕育着草地,卻從不炫耀?泥土就是這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它平凡卻也執着。但是它同時又是無中生有的奇蹟,是浩瀚萬物的奇蹟,是無處不在、最不奇蹟的奇蹟。它用萬物存亡、萬物進化、萬物生長的史冊,承載起世界的變遷,引導着人類的發展。

泥土,它見證了春的盎然,夏的悠揚,秋的收取,冬的凜冽。它總是帶着謙卑,卻不失樸實。它躲在植物底下呼吸,噙着清晨的淚水,藉着花草的手語表達着自己的感情。每當黑夜潛入大地,照看那些野花的總是它;每當陽光撒向大地,也是它爲世界增添幾分蘊彩。它在爲什麼呢?或許只有它自己知道。

泥土,帶着些許詩意。在靜悄悄的時候,它會打開心的盒子,它聽洗淨的鳥語,聽盛開的花朵,聽叮咚的河流,聽哭泣的樹木。在這個時候,它有一點小自私了,它不想把這些分享給別人,因爲這是屬於它的,它把這些鎖在心的盒子裏,帶上一個小鎖,或許藏在哪個深處,我們又怎麼知道呢!

沒有了泥土,整個世界都將失去母性,變得如地獄般的猙獰。如果泥土遠走他鄉,就會變成塵土,變成世界的奴。所以啊!即使是變成泥土,變成一座水泥牆,也能在高高的牆上看到未來。不要變成泥沼,那就是誤入歧途,只會成爲陷阱。

泥土是愛的堆積,是時光的積累。百年之後,我們都將歸入塵土,我們的一生都將變成一顆草,在風中搖擺,那個時候,我們在看着下一代人。在四季的風裏,我們沙沙作響,就像現在的草一樣。

“塵歸塵,土歸土,生終將死,靈終將滅,萬物終將消亡。再輝煌,不過一抔黃土,一捧青灰!人生百年,豈有永恆不滅者?夕陽末世,驚怖可聞,不過光陰一剎。”或許就是這樣吧。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4

很多事情大自然都會給人以啓示,這不,在我觀察螞蟻時,發現螞蟻堅持不懈,這也使我得到了一個啓示。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我悠然自得地坐在小區裏的石凳上享受清晨的美景。正當我不經意低頭時,突然發現一塊白色的東西在緩緩地移動着。我走近一看,原來是幾隻螞蟻在搬一塊小小的麪包屑。我想:這附近一定有蟻巢,要不然,那螞蟻搬食物幹嘛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便四周找了起來。不一會兒,隱蔽在花叢下的蟻巢被我找了出來。

我繼續觀察螞蟻的搬運情況。只見那幾只小小的螞蟻扛着一塊麪包屑,爬得還比較快,真要把螞蟻稱爲“大力士”!過了一會兒,一隻小螞蟻從麪包屑下跑了出來,急忙鑽進蟻巢,接着,一隻大而強壯的螞蟻跟着小螞蟻爬了出來。看來,這隻小螞蟻是來找幫手的。

有了大螞蟻的幫忙,小螞蟻的速度快了許多,我猜它們當時肯定也像我們玩課間活動那樣,喊着“一二一,一二一”。過了一會兒,螞蟻來到了一個最辛苦的階段——上小土坡!而小土坡上就是蟻巢。只見螞蟻們還是不放棄,努力一步步往上擡,其中有一兩隻螞蟻還會輪流跑到隊伍的後面支援,哦,多有靈性的傢伙!我看着螞蟻那麼辛苦,我的愛心不禁爆發了!我用一根小樹枝把螞蟻們向上推動了一下,眨眼間,螞蟻們就到達巢口了!最後,經過大家的同心協力,螞蟻們終於把麪包屑運到了蟻巢內。

螞蟻雖然是小小的昆蟲,但是,這不起眼的小傢伙卻給了我啓示: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

來自大自然的啓示議論文5

植物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着這個內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題記

可不要認爲世上的樹色都是綠的。即使在夏天,冷眼看去,樹的顏色其實是各異的。這些顏色在美術大師的神筆下,也難以調勻、描齊、寫全。我喜歡綠,喜歡綠的自然、和諧,綠的紛呈、秀麗。因爲我認爲,世上真正美的東西,是綠。我喜歡“霜打草木多變色,我自巋然翠如許”的紅松的綠。因爲它爲我詮釋了生命的顏色,更是我成長的色彩。

除了綠,樹葉還會變黃。我想樹葉的黃色可以是金燦燦的,我們生命的黃色也像它那樣嗎?我知道,我知道樹葉的黃是成熟的,是它經歷了春夏之後體現出來對生命的感悟,雖然知道自己最終會變成落葉,卻還是無畏地成長着。我想,真正懂得生之本質的人會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並將生命讀懂。

我聽說,小興安嶺的桅樹的葉子會變色。它既保不住綠的本色,又不甘心跟着變黃,它就想變別的色。結果呢,由粉紅,到硃紅,再紫紅,最後變成了黑不溜秋的紅。這四種紅,除了黑紅不那麼討人喜歡外,前三種紅還真討人愛。也許是它在前三種紅的時候,騙取的讚揚太多了,它便誤以爲自己的紅會招人戀。最後紅到極處時變黑了,就真令人望而生厭。其實,我想說,這種刻意的表現只裝飾在虛榮的外表,而缺乏的則是內涵。可是看得出,樹的真善美,大自然的真善美以及人的真善美都有是一個內容。不需刻意雕塑,更不要故意掩飾。

生命原就是這樣,有些在成長,有些在凋萎。事實上,成長固然是種喜悅,成熟的凋萎卻也未嘗不是壯烈。我們往往太過於重視表面的榮華而忽視了實質的意義,以至於有分享繁華絢爛的高雅,卻未必能爲它們的成熟凋萎賦予一份較爲踏實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