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化內涵”的看法議論文

“《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化內涵”的看法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化內涵”的看法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化內涵”的看法議論文

最近看了陝西師範大學一篇的博士論文——《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化內涵。標題非常吸引人,我不由得想:《史記》的五體篇數還有什麼文化內涵呢?這篇論文的價值是什麼?我能在作者寫論文的形式手法中學到什麼?如何寫好一篇論文?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學內涵”這篇論文,作者就司馬遷《史記》篇數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論文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史記》五體篇數文化內涵問題的提出及其可能性,一是《史記》五體篇數的文化內涵蠡測。兩大部分又細分成幾個小題,小題下再次細分。作者沒有過多的鋪陳,開門見山,首先就把自己想要論述的提了出來,讓人一目瞭然。她列舉了唐司馬貞的《補史記序》以及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提出的對《史記》五體篇數文化內涵的認識,他們二人均認爲《史記》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之編纂數目,各有深意。再有,作者提到司馬遷本人在《太史公自序》中只解釋作三十世家的原因,他並未明確而完整地闡述五體之數究竟含有何等意蘊,所以她又提出了對這種帶有神祕意味的說法的反面的觀點,王若虛《著述辯惑》以及沈濤《史記篇例》對前兩家言論的斥責,二者認爲這毫無依據可言。歷朝歷代不同人物對《史記》五體篇數文化內涵問題的爭論,但作者認爲真理往往是在不斷交鋒中愈辯愈明,儘管歷代間有與小司馬、張守節持爭鋒相對者,可學界對《史記》五體之數目含有神祕意蘊的信念卻從未間斷過,直至近代朱自清先生又一次言簡意賅地提出了與貞張兩人相似的理解。作者用詞嚴謹,舉出的例子也有效地佐證自己的觀點。

然後,作者提及《史記》五體倚數編纂的可能性。中國上古文化和文學中源遠流長的重數與用數傳統。舉中西方對數字的重視,“全宇宙也是一數,並應是一個樂調”。舉《道德經》、《周易》等中數字的神祕意蘊,《呂氏春秋》、《易傳》、《莊子》、《孟子》等篇數安排的特別意義。司馬遷接受父親臨終遺命之後,更以周公、孔子之後第三個五百年的文化聖人自居,立志要著一本大書。作者認爲司馬遷自然會汲取之前的文化藝術精華,含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神祕數字,與《史記》博大精深的內容與精神存在本質的一致性,他又怎會捨棄。作者認爲司馬遷對《史記》五體篇數安排有特殊意義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家學淵源、師承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依次敘述,層層遞進,思路清晰,調理明確。

第二大部分是作者對《史記》五體篇數文化內涵的蠡測,“蠡測”二字我認爲作者是個治學謙遜嚴謹的人。這一部分正是開始對司馬遷《史記》五體篇數安排的特殊意義進行分條陳述,依次舉例,比如十二本紀中的十二,作者首先說明三、四這兩個數字的重要性,三四當仁不讓成爲真正的天地、陰陽之數。三四十二,由於真正的天地數之積,十二又獲得了其它數所沒有的獨特象徵意義,作爲“天之大數”而被賦予神聖至極的意蘊。後作者舉多例論證表明十二是“秉天而行的天子權力的.象徵和專利”。十二當真無愧是作爲帝王象徵之數。剩下的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的論述也大致如此。

通過閱讀這篇論文,首先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文學瞭解深刻而廣博,舉出的例子都非常契合論述觀點,而且作者的文章框架明晰,調理清楚,思路明確,依次陳述,層層遞進,邏輯性強。作者非常明確自己要論證什麼,想得到什麼,目標明確。我想作者寫成這篇文章,一定做了許多努力,查閱了許多資料,她這種嚴謹認真治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一定要閱讀更多書籍,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思考,學會創新,活學活用。另外多參考學習優秀的文章,要寫出優秀的作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它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貴在堅持。

結語作者總結道:通過對《史記》五體篇數的逐一考察,發現司馬遷所取的個體之數,都是古代神祕數字,是某一時期或某一領域內大數或極數,並且各數的文化內涵都與其相對應的一體所繫之人士及太史公寄予其中的深意有着內在的關聯性與一致性。《史記》的五體之數,正是這種“有意義的形式”體現着司馬遷作爲歷史學家開闊的胸襟和宏闊的眼光,是達到五種體例的渾融配合與整體結構的和諧,並承載着史公情感與價值取向的隱性武器,是人與社會、自然及宇宙相連的紐帶,從而也成爲其深層的結構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作者論述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承載,一篇優秀的論文,我認爲作者應該讓閱覽這人懂得他所要傳遞的觀念思想,需要得到讀者與大衆的認同。一篇優秀的論文有理有據思路清晰,它能夠獲得閱覽者的認同,同時它也能夠對自己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