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高考的議論文

高考的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的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考的議論文

高考的議論文1

俗話說得好:人無信,不能立。國無信,不能興。這裏的“信”,就是指誠信。誠信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高尚品質,也是人們所需要的。

現代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誠信的作用,而在歷史上就早已說明了誠信上的事件。我就先舉兩個例子:立木爲信和烽火戲諸侯,這兩個例子,一個是說誠信的,另一個是和它做個對比。立木爲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戰爭頻發,人心惶惶終日惶恐不安,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情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的了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擡到了北門,商鞅等他完成後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而同樣在商鞅立法的地方,在早它四百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做褒姒,爲了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要召諸侯來救援時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爲博愛妃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了。褒姒看到平日裏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西夷太戎大舉攻周,周幽王再燃烽火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意來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因爲貌美也被俘虜了。

一個“立木爲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勢強盛;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的議論文2

沒有人忘記那個誕生美好夢想的地方,只是因爲成長中,我們的生活軌跡和人生態度逐漸偏離了它的圓周而已。

——題記

我的童年時代幾乎是在姥爺家中度過的,記得小時候,總喜歡翻閱姥爺那些封面已經泛黃的書籍,即使姥爺看到了也總是習慣性地朝我微笑一下,然後不留聲響的就轉身離開。

夢想的萌芽總是在無聲的關愛和呵護中茁壯成長和昇華。我慶幸自己小時候的一段寄住經歷,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心裏開始埋藏着一個夢,並開始爲之追尋!

觸碰夢想的圓周,又一次讓自己陷入了沉思,似乎覺得夢想漸行漸遠,想再次觸碰,可是又擺脫不了那可惡的離心率,只能望而興嘆!

有人說,只有自身強大了,纔不會總是想着去依附別人,除了物質的,我想更重要的恐怕是精神層面的強大。

生活中的景色總是讓人流連駐足欣賞,可問題是有些人看着看着就忘記了或者說淡化了去探尋美景的深層次方面的東西,只停留在眼界,視覺之觀,心門不開,所以景色也就還是景色,入眼不入腦。多看一物,少思一悟。當然,也不能一言以蔽之,畢竟觀景者的出發點不同,自身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

有人說,人生自在方圓。爲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就圓。方外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相濟,家庭才能和睦,社會纔會和諧。明朝田汝成在其所著《西湖遊覽志餘·委巷叢談五》“印章謎雲”中寫道:“方圓大小隨人,腹裏文章儒雅。有時滿臉桃紅,常在風前月下。”當然,這多少有些調侃的味道在裏面,究其意還是強調意識心態的問題。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爲了表現和出彩而刻意去過多的粉飾自己,方圓之道,皆在一念之間。

十年和意衆親茫,今思量,心和則變,變則家和。無有觸法不得解家務之事,親者自親,心念與家,意和與親,家和而親心志,萬事皆可成!一念之變,大道知行,方圓之覺,佩之禮悟!

本無受想行識心,然塵世凡心難偈;無奈之旅,必有不料之景。觀自在衆生,親者,痛而悲,困而愁,福而樂;皆是因緣合時,不以離念身心處法,隨之。聞經,靜心輕身;習書,覽古閱今。不妄求,不菲薄,心無掛礙故。是可謂:想得多了,虛空溢眼,無意識的放大,結局只會是無奈的哀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方夢圓,最富者,富有宇宙四海;最貴者,貴有自知之明。其他都不算什麼。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

爾時,我頓想到,夢想的圓周,觸碰就在舉手投足和方圓之間。

其實,我從來就沒有忘記那個誕生美好夢想的地方,只是因爲成長中,我的生活軌跡和人生態度逐漸偏離了它的圓周。只是現在,我又再次觸碰了而已。

上善若水任方圓,人生自在亦方圓!

高考的議論文3

1、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率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

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高考的議論文4

【材料】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遼闊的坦桑尼亞草原,一隻飢餓的鬣狗在四處覓食。它沿着灌木間的小路奔跑,來到一個岔路口。在兩條岔路的遠方,各有一頭山羊絆倒在灌木叢中掙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長,它想先走其中一條路,卻又擔心另一條路上的山羊被別的動物搶走。最後它決定,左腳沿着左邊的路走,右腳沿着右邊的路走。但是兩條路越分越開,相隔越來越遠,最終鬣狗把自己的身體劈成了兩半。由此一條古老的諺語在非洲廣泛流傳:“鬣狗難過岔路口。”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標題,寫一篇議論文;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範文】

知足常樂

古人云,“知足者長樂,貪得無厭終害己”,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這個道理,人,只有真正知足纔是快樂的

世界那麼多想要的東西,得了還想再多得點,永遠的循環,就像那些人所說的,人永遠不貪錢多是一個道理的。其實,只有知足纔會真正快樂,只有知足纔會滿足滿足,只有知足纔會真正幸福~

如果那隻鬣狗懂得什麼是知足,那結果會是這樣嗎?我想不會,懂得什麼是知足,就放棄一些東西,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知足就好,或許最後還會得到另外一頭山羊,那纔是雙贏,知足,你它就會的到真正幸福快樂。而不是最後的“死無全屍”。而是“美餐一頓”,因爲它沒有知足的胸襟與氣度與勇氣,最終自取滅亡,這讓我們深刻的反思,我們真正知足過嗎?

“鬣狗難過岔路口”又豈是隻有鬣狗難過岔路口?多少人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因爲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知足常樂”,記得有這麼一句話:“知足者身貧而心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不是常說知足常樂嗎?樂什麼,就是樂我們的心富,雖沒有多少財產,收入也沒有在職的高,但我們心無牽掛。”這纔是知足的真諦。

而那些不知足者,貪得無厭者,永遠活在沒有滿足,總覺得獲得的不夠多,沒有快樂的世界裏,,僅僅只有得到的那瞬間快樂,之後就是迷茫與失落,因爲他們不懂知足,永遠忙碌。就如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個故事一樣,講的是:“有些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把現有的也丟掉了。”因爲貪得無厭,結果卻是失去更多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青年人常爲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

"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爲什麼還發牢騷?"一位智者問他說。

"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只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對此,我用一袋黃金作補償。"智者又說。

"不,我也不能失去雙手。"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啊!"智者微笑着說道。

就像鬣狗一樣,知足,只取一隻羊,那麼得到的將不止是飽餐一頓。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準,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人應該體會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這就是最大的財富了。知足者常樂,貪得無厭終海己。永遠記住這句話。

高考的議論文5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葉扁舟,來到歷史的彼岸:與蘇軾探討人的渺茫與偉大,與陶潛共享帶月荷鋤歸的美好,與李煜分擔愁如東流水的感傷……用一指墨香,看盡文化之深邃與靈動。

文化從那翻滾激盪的黃河開始,便扎植於我們的心田,鐫刻於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國結,那元宵佳節的燈謎,那雄偉的華夏庭院,無一不是珍貴的傳統元素。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正因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發絢爛壯美。把文化作爲生命的行囊,便讓靈魂與文化一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墨香之間。

文化,流淌在悠遠的簫聲中,訴說着哀怨與愁緒,文化,也瀰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嘆盡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轉於錦瑟之間,輕攏慢捻之間淨化內心的污穢。本無生命的樂器與樂曲結合在一起,便成爲了文化的載體,寄予着心靈的世界,承載厚重的文化。

不僅僅在絲竹間,文化也在素淨的宣紙上蔓延而來。張大千伏在洞底繪出的夢幻敦煌,訴說着那千百年前人們的信仰;齊白石着手畫出的自然風物,亦傳達着生命的靈動;壯觀的《清明上河圖》,也刺激着美的神經。中國畫中的水淡雲輕,妙手丹青的一點一描,拓開的不僅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之魂由筆底傳承。

同樣,龍飛鳳舞的字亦爲文化之腑臟;顏真卿規正而又灑脫的筆鋒,王羲之雋秀玲瓏的字體,張風子如帶般拂過的清新之風,無一不是文化的符號。那揮灑自如之間掩蓋不了中華文化之含蓄內斂,那筆鋒迴轉之間亦彰顯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瀾,亦雪底蒼松。

文化如遼遠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張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飄渺爛漫。那篇篇詩詞,字字珠璣,詩人惜字如金,落筆生花,留給世人一片芳華。文化之美常浮蕩於我心間。那裏有軒榭廊道,那裏有至臻服飾的繡扣,那裏更有吟唱千年的戲曲,那是中華之精髓,炎黃子孫之傲骨。它如枝頭的梅花,傲吐芬芳。

願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滄海,享那份美好與摯真,低吟文化之妙語,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這樣的行囊,希望我們共同擁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點評:

1、怎樣才能享受文化之繁華?自然是將文化作爲一生的行囊。文章用豐厚的歷史底蘊引出文化之是生命的行囊,然後在音樂、美術、書法、詩詞、建築、戲曲、服飾等之間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內容,寫出了它們對生命的意義。最後兩段點題,照應題目。

2、文采飛揚。文章一開篇就是詩意盎然的呈現,後面寫音樂,美術、書法,無論是人物,還是藝術的表達,都充滿詩情畫意。在句式上,整散結合,語言鏗鏘有力,古色古香。

高考的議論文6

[神話傳說]

一天,上帝帶一個傳教士來到地獄,這兒的人圍着一個盛滿粥的大鍋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長的勺子,誰都無法將食物送到自己的嘴裏,只能捱餓。上帝和傳教士又來到天堂,這裏的人也是圍着一口大鍋,手裏也拿着一把長柄勺子,看上去他們很快樂,上帝見傳教士對此迷惑不解,便解釋說:“這裏的人都學會了喂對方。”

[生活實例]

一架波音747客機需要—萬多個零部件,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衆多公司,特別是新加坡和韓國,中國也爲其提供飛機的平衡尾翼。

 惜時

[名人名言]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莎士比亞)

最聰明的人是最不願浪費時間的人。(但丁)

要是人們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後一天該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海倫·凱勒)

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份,勤勞者能叫時間留給他們串串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高爾基)

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般飛逝,過去的永遠靜止不動。(席勒)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富蘭克林)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生命是以時間爲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魯迅)。

[警句解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語出《樂府詩集·長歌行》,意爲年少時不抓緊時間,有所作爲,年老時就只能徒自傷悲了。

明日復明日,明日十可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語出明代文嘉的《明日歌》,勸誡人們要珍惜今天,不能總指望明天,那樣會萬事成空的,只會留下無窮的悔恨。

[事實論據]

魯迅先生是十分珍惜時間的,他“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寫作上”,從而一生著作頗豐,成爲一代文壇巨匠。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十分珍惜時間,他曾給自己擬訂出一張工作時間表,把一天24小時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來。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讀讀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門外語的單詞,就是這樣掌握的。

自豪

[名言警句]

1.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李大釗

2.往理性的方向走,往心愛與同情的方向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往健

康愉樂的方向走。——徐志摩

3.年輕的朋友,讓青春發出光和熱吧,爲人民發光發熱的青春纔是美麗的。——秦牧

4.對於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於暫時失敗的人,沒有所謂失敗!對懷着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的人,沒有所謂失敗。——雨果

5.要有生活的願望和對本身力量的自信,那麼整個一生將會是一座最美好的時鐘。——高爾基

[事實論據]

1.“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飛行後,我國將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多人同時上天飛行的夢想。同時,我國航天計劃“嫦蛾工程”正在順利進行,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中國人的足跡將留在月球上:

2.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體壇明星站在世界大賽領獎臺上的時候,當五星紅旗一次次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越來感受到當一名中國人的自豪。

高考的議論文7

從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羣體-----高考移民。導致高考移民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地區高考招生分數存在的差異太大,高校招生名額在各地區分配不公平。

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點大學面向本地招生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比大部分省份低幾十分甚至上百分,其原因主要是重點大學錄取名額投放向所在地傾斜。而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在西北貧困地區,錄取名額僅爲幾十名。考生同樣的高考分數,在不同的地區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錄取結果,也許在西北地區剛能上一個普通本科,在大城市卻能上重點大學。

這種巨大的差異無疑對考生產生強烈的衝擊,而身處不利地區的考生心理肯定不會平衡,因此高考移民也就相應而生,高考移民實質上是對國家實行歧視性的地域差別待遇的一種適應性策略。

高考移民近年來屢禁不止,愈演愈烈,手段也越來越高明。高考移民通常家庭經濟條件良好,有能力進行各種手段的運作,有關係、有門路。在我身邊就有過高考移民,家長在孩子剛進高中或是未進高中的時候就開始運作了。首先花巨資在相中的城市買下房產,隨之把戶口遷入,然後聯繫學校,爲孩子鋪平高考之路,大有機關算盡之嫌,雖不敢贊同,但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也能讓人理解。

但是能移民的移了,不能移的呢?看來重點院校招生向所在地傾斜的做法是恢復高考以來影響高考公平、公正的一道硬傷!然而這也是由當前高校的投入模式所決定的。對地方財政的依賴也不得不讓高校有如此傾斜。

我們應該承認,在經濟發達和落後地區教育水平存在着不可忽視的差距,但是高校錄取的數量也要照顧到各地區人口總量,在本着公平的原則下,讓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考生有同樣的錄取機會,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增強經濟不發達地區人口素質。

我們總是想禁止高考移民,可爲什麼不從本質上改變高校招生的不公平呢?如果有一天高校在各地區招生真正做到了公平,我想高考移民也就自然消失了。看來高校招生制度還有待於改革,在我看來,這也是勢在必行,並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民衆還要拿出耐心來等待。

高考的議論文8

生活,從來不是風平浪靜,困難時常會毫無徵兆的來臨,把我們重重的拍在沙灘上,能夠面對逆境的人,在被重重拍下之後,不會喪失生活的勇氣,反而被激起鬥志,在逆境中的題重生,留下偉大的作品。

周文王據而演《周易》,周文王姬昌是商末的西伯侯,因不滿紂王的荒淫無道,嘆暗地嘆息,卻被紂王關進了監獄,紂王爲了從精神上壓垮他,竟殘忍的將他的兒子伯邑考殺害,並做成肉湯強逼他喝下,姬昌心懷滅商大志,強忍喝下肉湯,含淚嘔吐,然而,在這種逆境中,他並沒有被打到,而是選擇了面對。

他忍辱負重,在監獄中鑽研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爻,歷經亡載,終於著成了《易經》這部不朽的經典作品。

面對逆境他不退縮,他的靈魂將得到永生。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當你失去光明,在你的生命中從此只有黑暗,你會怎麼辦。也許你會一度絕望,認爲自己的生命從此失去價值,任時光流去。然而,同是處在逆境中的左丘明,並沒有放棄自己。

左丘明是春秋時的史學家,著有《左氏春秋》。左丘明晚年患眼疾。辭官回鄉,但不久雙目失明,這對一個伴史書一生的太史來說,那可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他曾絕望過,並曾在一段時間內拒論史實,但很快他從悲傷中走出來,決心整理出《國語》獻給後人。他把幾十年的經歷和個國政事口述給子孫,終於著成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國別史《國語》在黑暗中尋找希望,他依然是歷史畫卷中最炫麗的篇章。

縱古觀今,面對逆境永不言棄的名人還有很多,像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在寂靜中獨撫琴鍵。創造出一首又一首不朽的名曲。作家史鐵生,雙腿殘疾,絕望過後,終於學會了面對逆境,著成了一篇又一篇經典美文。他們都是經歷了逆境,但沒有被逆境打敗,在逆境中重生,最終有所作爲。

所以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面對逆境。讓我們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將它轉化爲力量,努力奮鬥!

高考的議論文9

“江山代有人出,各領數百年”一言,道出了每個時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燦爛文化的真諦。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者雖處於動盪之世,思想卻激躍出前所未有的奪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爭辯中借鑑,它們是亂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國前進的道路,造就了諸子百家的璀璨輝煌。

人們時常感到生不逢時,期望回到或飛越到某個時空的過去或未來,但不曾想,每個時代自有它得天獨厚,不可比擬的機緣巧合,從而衍生了不可複製描摹的獨特,春秋戰國如此,中國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知識分子的民族責任感與高遠目光,造就了新文化運動中新文學的無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話文小說如《阿q正傳》等新式文學作品,讓人震耳發聵,喚醒了國人麻木的靈魂與渙散的鬥爭意志,我們亦會讚揚這個時代,欽佩這些愛國者,或者嚮往這血與淚交融而出的文化結晶。

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上演着它們唯一的獨有的歷史,各有千秋。中國如此,外國亦如此。

寧靜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臘的絢爛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話,閃耀的哲學之光……無不讓人心往神馳,願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諧中,但也有人願活在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刺激時代。

文藝復興時,資產階級爲反封建求民主,從古希臘文學典籍中汲取精華。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說:我願回到古希臘那民主的年代,卻更願活在當下,肩負我的責任,將人文主義延展於今。的確,各個時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們只能選擇喜歡或傾向於哪個,卻不能脫離我們的時代,但文化責任感卻讓人甘願在這時代開闢人類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來,是時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與文化創造了時代,我們不得而知。即便我們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於某一時期,卻因活在當下而一味埋怨,這終使這一時代的光芒黯淡。與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儘自己所能讓自己的時代大放異彩。

周國平曾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朝聖路,每個人孤獨的路便組成了人類這一時代的精神家園。每個人的嚮往不同,一如歷史學家湯因比鍾情一世紀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獨愛一世紀以前,伊雷娜卻願生在未來世紀……人們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但若將嚮往化爲創造時代文化輝煌的動力,這個時代亦有一番美麗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高考的議論文10

【策略解讀】

1.掌握議論的結構方式,做到結構完整。結構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貫,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有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啓感式。其中啓感式的寫法是考場議論文常見結構方式。“啓”是指啓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共同特點是先敘材料,再發感想。這種寫法一般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

2.學會分解分論點。

①並列法。即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分解爲這三個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

②層進法。即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思維的深刻性。如《在困難面前》可以分解成這樣的幾個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爲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爲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三個分論點就呈遞進關係。

③對照法。即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以顯示思維的鮮明性。如《學貴多問》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

3.要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並切合題意。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考生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李時珍、愛迪生、史鐵生、中國女排,變換着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老師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考生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繫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增強說理的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4.處理好“事”與“理”的關係。寫作議論文,既要擺出事實論據,又要有必要的理論論據,如何正確的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是文章寫作成敗的關鍵。就同學們的寫作實踐看,許多同學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實論據而輕理論論據,兩者沒有有機的結合。反觀成功之作,二者總是相輔相成的。另外,寫議論文還要注意對事例進行分析,將“事”與“理”有機結合起來,決不能“以擺代論”。

【例文解剖】話題:材與非材(20xx年天津高考作文題)

有用者,即是“材”

同樣的一根怪狀樹根,木匠認爲它一無是處,棄之一旁;雕塑家卻視爲至寶並加以雕刻,成爲藝術品。大相徑庭的結果給了我們一個啓示:什麼纔是真正的“材”?衡量“材”與“非材”的標準又是什麼?我認爲: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標準。

對於人,同樣如此。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爲一個徹頭徹尾的有才之人,但每個人都在一個特定的領域中能夠發揮他的作用。何謂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劇演員潘長江有一句話講得好:“個子小怎麼了?濃縮的都是精華,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唄!”不錯,實際正是如此,在舞臺上需要潘長江這類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樣的九尺男兒。可以這樣講,舞臺上的潘長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場上的姚明卻要比潘長江有用,這也正是“笑星”與“球星”的區別。

商業鉅子宗慶後說得好:“有用的人爲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業就活了。”也正是這句話成爲“娃哈哈集團”的用人標準。宗慶後的“娃哈哈集團”是第一個在全國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學歷”的用人標準的公司。的確,作爲一個明智的決策者,作爲一個精幹的領導者應該做到“唯纔是用”。

古往今來,善於用人的例子不勝枚舉。曹操曾不顧關羽爲敵邦之將而施以厚恩。對於謀士們的反對,曹操坦言:“虎勇之將,仁義之將,關雲長有大用矣。”華容道解圍證明了這一點。信陵君曾不顧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與其交遊並以禮相待,他的理由很簡單——“侯公,有用。”果然,不久之後的“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證了這一切。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隨着時代的進步,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斷“材與非材”的標準應該走向專業化。與其“樣樣通”不如“一樣精”。一個人在自己特定的發展空間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創造出了社會價值,那麼他一定是有用的,那麼他一定是位專業人才。

朋友,請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請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麗彩虹上的一條色柱,縱然你只會現出一種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麗。

有用者,即是“材”。願我們都成爲一個有用之人,服務社會,造福社會!

解剖:本文符合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與結構。首先考生能夠準確把握命題的立意,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標準。”其次全文在緊緊圍繞論點進行論述的過程中,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從今到古,從道理到事例,有條不紊透析事理,最後,作者聯繫當今社會生活,歸納出“一個人在自己特定的發展空間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創造出了社會價值,那麼他一定是有用的,那麼他一定是位專業人才”,呼應了前文,進一步深化了主旨。再次,文章所用到的材料,既典型,又貼切;既熟知,又新鮮。

【精題解析】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帶着兩袋大蒜,一路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區,那裏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味道這麼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熱情的方式款待了這位精明的商人,臨別的時候還送給他兩袋金子作爲酬謝。

另一位商人聽說這件事後,不禁爲之心動,他想:“大蔥的味道不是也很好麼!”於是,他就帶着滿滿的兩袋大蔥來到了那個地方。那裏的人同樣也沒有見過大蔥,他們覺得大蔥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更好。

當地人更加盛情款待了這個商人,在爲商人送行的時候,這裏的人一致認爲,用金子遠不能表達他們對遠道而來客人的感激之情,經過再三商討,決定贈給這位朋友他們最喜愛的東西——兩袋大蒜。

請根據上述材料,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解析:兩袋大蒜在某些人的心理竟然比黃金重要,可是同樣的東西在不同人心裏的價值往往是不一樣的,在端正自己態度的同時,多去考慮別人的需要與想法,是得到成功的必要條件。

高考的議論文11

高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這是我從百度上看到的定義,也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高考的定義。那麼高考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呢?今天我再來說一說我對高考的理解和看法。

高考本質上是現在普通人唯一能逆襲跨越階級的一條道路,它代表的是一個希望,一個機遇給的是普通人一個從底層爬到底層的機會,它就像一條樓梯連通了頂層和底層。他給我們的實際上是一個站點,站點是什麼?就是一個戰鬥的機會,讓你去拼搏的機會,最可怕的不是你拼搏之後失敗,也不是那個對手這麼強大,而是你連那個對手都沒有遇見到你,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拼搏的地方,根本不需要你去拼搏,這纔是最可怕的。也許有人經常在抱怨自己在成功路上的苦難,卻沒有想過他能夠踏上這條道路已經算是幸運了,很多人一輩子沒一個踏上這條道上的機會都沒有。在我看來,所謂高考其實是國家爲了給生活在社會中較底層的人一個機會而提供的一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也許困難重重,也許你通過這一條道路,你需要捨棄很多東西,但是無論如何你都擁有了一個機會擺在你面前的一個機會進去,也許你不能說百分百成功,但是他仍然給你提供了一個鬥爭的機會,仍然給你提供了一個戰鬥的機會。

高考是一場客觀公正的考試,他不太在意你是否有錢,或者說你天賦是否足夠,只要你答對了我考卷上的題目,我就會給你相應的道路,也就是說高考本質上是在對整個社會進行分配,一代的人老了,新的一代人也必須要經過高考的分配,高考過後,我們似乎就已經沒有能夠認識使到社會各階層的機會了。有人經常會問大學基本就靠自己自學,所謂的學霸基本上都是在自習室和圖書館練就出來的,那還要設真的絕幹什麼呢?我現在可以給出了答案,我認爲大學真正的能夠給我們提供的資源並不在於它本身能夠給我們直接的提供的資源有多少,而在於在他身上有着和你階層相似的學生,你融入他們,有了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圈子,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找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圈子,那他的進步速度其實是比較緩慢的,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圈子圈子,把你往上託,然後你融入一個新的圈子新的圈子再把你往上託,最終你才能不斷提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而這個良性循環的開啓點就是你必須要通過高考打出一場屬於自己的實力,甚至是超越自己實力的答卷,贏得那一場勝利,這就是高考和大學的意義所在。也許我一個初中生在這裏談論高考的意義,聽上去有點可笑,但是在我認爲一個人真正的能力與他所對應的戰鬥,其實匹配的你永遠無法完成,你認知之外的事情,哪怕是奮鬥也不例外,你之所以能夠遇到這麼一個讓你拼搏的機會,要不就是你的能力配得上,要不就是別人送到你面前,而高考無疑是國家送到我們面前的,這其實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一個重要的體現。

來吧朋友們,在高考這一場戰鬥中,每一個人無論是什麼社會地位,無論能力如何,無論天賦夠不夠都是絕對平穩的,在這場戰鬥中,不管你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只要你是覺得公平的,那麼高考就認可你經受住了高考的考驗,前面等着你的是陽光的大道,也許你會抱怨此時的寒窗苦讀太辛苦了,但是高考一定是一場,相對公平客觀平緩,且不是那麼殘忍的戰鬥了,離開了高考這個戰場,還是會有其他更加嚴酷的戰場,到時候公平性甚至都無法保證!

高考的議論文12

(1)引言

“動必三省,言必再思”,所言所行應權衡利弊,周密計劃,切不可輕率盲動,草率行事,否則等待他的將是失敗的命運。

謹慎決不等於畏首畏尾,膽怯退縮。它是把言行構建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周密思考基礎上的。

(2)事實論據

范蠡功高慎歸春秋末,范蠡爲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忠心效命,勤苦效力,爲越王謀畫20年,幫助勾踐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國勢日盛,公元前482年,乘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諸候之機,他建議勾踐發兵攻吳,獲大勝,俘吳太子友,數年之後滅吳,迫使夫差自殺,雪洗越國當年被吳滅亡的恥辱。繼而又助勾踐北征,直副齊魯,稱霸中原。

此時范蠡覺得危險就在眼前,功高震主,君主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兔死狗烹”,歷史上的例子多了。於是他收拾細軟,帶上家屬悄悄遠去,改名陶朱公,歸隱經商。與其同時輔佐越王的文種,不聽勸告,留戀富貴,結果被勾踐所殺。

長孫皇后位尊守慎長孫皇后與其兄長孫無忌,幫助唐太守李世民完成大業,建立大功。太宗欲封長孫無忌爲宰相,長孫皇后聞訊後,出面力阻。她對唐太宗說:“臣妾感謝聖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后,長孫家不能再封賞了。漢朝的教訓太深了,當年呂后受皇上寵幸,滿朝都是呂家的人,結果圖謀造反,遭滅之災,禍國殃民。長孫無忌不能爲相,請求皇上另找人選。”李世民拒不採納皇后的請求,仍封長孫無忌爲相。

長孫皇后向皇上請求遭拒絕,於是就將其兄長孫無忌找去,向他講清利害,要他遠避裙帶,切不可貪圖眼前榮華富貴而釀成大禍。無忌最後被皇后說服,向皇上力辭宰相之職。

(3)理論論據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 宋胡宏《鬍子知言文王》

多言不可與謀,多動不可與久處。 明薛宣《讀書錄》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論語爲政》

言爲世範,行爲士則。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 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禮記儒行》

言必有據。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篇》

高考的議論文13

茫茫蒼穹,每個生命都是與衆不同的,都有其存在的特殊價值,正如詩仙李白說的那樣:天生我材必有用。

水滴雖小,卻可以組成大海;沙粒雖小,卻可以組成宇宙;綠葉雖小,卻可以組成森林……不管你是什麼,上天創造了你,總有你的用處,不成“方”,還可以成“圓”,正如古詩所云:“方圓雖異器,功用信俱呈。”

自己的路是要靠自己去探究、摸索的。不適合這條路,你可能適合另一條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美國前總統林肯,他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他的總統之路走得異常艱難。林肯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他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在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告訴他要想不愁飯吃,就去當大律師。但是由於家裏貧窮,他的大律師之路沒有走成。於是他被父親送去當鞋匠,但由於鞋匠主吝嗇、狠毒,他的鞋匠之路同樣沒有成功。後來長大了,他做過清潔工、送報員、服務生等工作,但是他覺得都不適合他自己,他永遠堅信着一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後來,他去競選州長,但屢次競選不上,他傷心,他彷徨,他曾一度想放棄這條路,但他沒有,他相信自己,最後他終於成爲了美國曆史上最爲優秀的總統之一。

我國曆史上明代著名的富豪萬三千,他的錢財多得數不完,甚至富可敵國。萬三千曾經是個窮小子,在小時候經常被欺負,他發誓一定要做一個有錢人,於是他去做生意。一個窮小子去做生意當時被很多人恥笑,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一開始他四處漂泊,到處向人請教做生意的方法,但大家都不願意將自己的經驗告訴他,於是他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他曾想自己應不應該做生意,但他不甘做窮人,他覺得自己一定能成大器,“天生我材必有用”。終於在他努力了十餘年後,成爲了明代第一大富豪。

也許你不適合做醫生,但你可以去當律師;也許你不適合唱歌,但你可以去學琴:人生的道路千千萬,總有一條道路適合自己。無論是“方”,還是“圓”,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最重要的是要有豁達的胸懷。 、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成“方”可以成“圓”。

高考的議論文14

從抓關鍵句入手

命題者在命制試題時,往往將自己對材料的理解認識融合在材料與提示中,因此,要想準確恰當地審題立意,必須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語,仔細分析命題者的意圖。如:

燕子是一種候鳥,起初人們並不是這麼認爲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這是古希臘偉人亞里士多德得出的結論。天經天義,人們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紀,瑞士巴賽爾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築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燕子,你在何處越冬?”,並將它綁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當這隻燕子翩然而歸時,鞋匠意外地發現了一張新的字條:“雅典,在安託萬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個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謬誤終於得以澄清。

同學們很容易找出這則材料體現主旨的詞語“好奇”。材料三次用到這個詞語,“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鞋匠的好奇使一個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謬誤……”再加上材料的標題《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關鍵詞語的同學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發明和創新的原動力。

從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盲子過涸溪》:有盲子過涸溪,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墜深淵。過者告曰:“無怖,只要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長號。久之,手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實地,何久自苦耶?”

譯文:有個瞎子經過一條幹涸的小溪,在橋上(突然)失手墜落。(他)兩手攀住橋欄,膽戰心驚地抓得緊緊的,自認爲(一旦)失手,一定會墜入深淵。過路的人告訴他說:“別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實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緊橋欄大聲呼號。過了很久,力氣(漸漸)消失了,失手墜落在地上。於是(他)嘲笑自己說:“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實地,何必(讓)自己辛苦這麼久呢?”

本文的主要對象是盲子,作者對他的態度是諷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實地”、“學會放手”、“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等立意及命題了。

從作者的情感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爲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貶斥之情溢於言表。對想接上斷臂的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據此可立意爲:應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傾向,立意爲:堅持就是勝利或攻書莫畏難就明顯偏離題意。

從辨明關係入手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如:

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爲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十幾年後,鹿羣由四百隻發展到四萬只。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又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係,鹿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爲: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境的關係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於是體態愚笨;後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於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總之,根據材料寫作文,審題立意,不能偏離材料自行確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從材料出發選擇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幾種方法不是孤立運用,而是相互聯繫、綜合使用的。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立意,然後再選擇構思作文。

高考的議論文15

(1)引言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歷史和現實證明:要成就某種事業,就要癡米於某種事業,要專心執著於既定目標奮鬥不息。如果心猿意馬,朝三暮四,肯定將一事無成。

(2)事實論據

書癡劉恕

劉恕,北宋史學家。著有《五代十國紀年》、《通鑑外記》、《疑年譜》、《年略譜》。協助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劉恕從小就讀書專心。8歲那年,他家裏來了幾位讀書人,閒談中,有一個說:“孔子是獨子。”他忍不住插了一句:“《論語》裏不是說孔子把他哥的女兒嫁給南容嗎?”那幾個讀書人既吃驚又慚愧,小小年紀讀書就如此深入,可見他不但聰明而且專心認真,深感自己年歲虛長。

當時在亳州做官的宋次道是一位學者,家中藏書很多。劉恕遠道去借閱。宋次道以佳餚美酒款待。劉恕緊持要宋撤走酒餚,說:“我是爲讀書纔到府上的,享受酒餚,豈不誤了我的正事!”於是一頭扎進書庫,他被琳琅滿目的圖書迷住了。夜以繼日,如醉如癡地讀書。這樣堅持十多天以後,把他急需的書全部讀完後才走出書庫,臨別時,他雙目通紅。

阿基米德專心治學

古希臘著名學者阿基米德,他癡迷於物理學和數學研究。有一天,他到公共浴室洗澡,當他坐進澡盆發現池水溢出盆外的時候。他突然光着身子衝出浴室,邊跑邊嚷:“找到了!找到了!”他是從浴盆中受到啓發發現了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從而找到了銀匠在金王冠裏摻銀的祕密,所以他興奮不已。

當羅馬進犯傷痛拉古時,阿基米德曾運用槓桿和滑輪的裝置,重創羅艦隊的進攻,使傷痛拉古城陷落因此推遲兩年。後來羅馬軍隊終於趁守軍疏忽,逾城進入敘拉古。當羅馬士兵出現在阿基米粉德面前時,他正專心致志地坐在沙土前面畫圈圈,研究幾何題。他見到手持利劍的羅馬士兵,對他們說:“請慢點動手,讓我做完這道題。”

巴爾扎克、福樓拜的幻覺

巴爾孔克和福樓拜都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們一拿起筆寫作,就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對他們在書中塑造的人們達到產生幻覺的地步。

有一次,一個朋友去拜訪巴爾扎克。這位朋友敲門時,聽見巴爾扎克正在與人激烈爭吵:“你這惡棍,這一定要給你點厲害!”他的朋友急心推門進去一看,原來巴爾扎克正在與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吵架。還有一次,巴爾扎克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動地痛斥說:“你,你,使這個不幸的少女自殺了!”那位朋友驚惶失措,莫名其妙地張大嘴巴望着他。原來巴爾扎克所說的少女,是他正在創作中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人物歐也妮。

福樓拜也有同樣的情況。一次福樓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見福樓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淚如雨下,真是悲痛欲絕。朋友用手使勁地搖搖他的肩膀,問他爲何這樣傷心?

福樓拜悲痛地回答說:“包法利夫人死了!”“哪個包法利夫人?”朋友不解地問。福樓拜痛苦地指着桌上一大卷稿紙說:“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他的朋友明白了原來是小說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對他說:“何必傷心呢?你不願她死,把她寫活嘛!”福樓拜哀傷地說:“寫到這裏,她非死不可,她沒法再活了!”

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的作品,所以能譽滿全球,就是由於對創作完善的執着追求和刻意塑造人物形象的癡迷。

(3)理論論據

在事業上,達到敏捷的方法在乎專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攬許多事務。 [英]培根《論敏捷》

逐鹿者不顧兔。 《淮南子》

心不存,雖讀萬卷書,亦何所用。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學必專靜,而後能有成。明海瑞《海瑞集》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莊子》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禮記大學》

一個人應該總是考慮他正在做的事;在學習的時候不應該去想着遊戲;在遊戲的時候則不應該想着學業。 [英]切斯特菲爾德《給兒子的信》

學者患心慮紛亂,不能宋靜,此則天下公病。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入關語錄》

君子之學貴乎一,一則明,明則有功。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暢潛道錄》

一曝十寒,進銳退速,皆非學也。明朱之瑜

一隻狗同時追趕幾隻野兔,必然一隻也抓不到。英國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