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一年級作文 > 精選節日範文:家鄉的元宵節

精選節日範文:家鄉的元宵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元宵節到啦,家鄉處處是節日的歡樂與熱鬧。以下是精選節日範文:家鄉的元宵節,歡迎各位的閱讀與借鑑。

精選節日範文:家鄉的元宵節

  【範文一:家鄉的元宵節】

春節剛過,一年一夜的元宵節就來臨啦。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家鄉,元宵節這幾天可熱鬧啦!

古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還沒到正月十五,人們就早早地開始扎花燈,作燈頭,準備元宵節的舞龍活動。正月十三那天,從早到晚,你都能聽到大街小巷裏傳來“哐——哐——哐——”的鑼鼓聲,這是在告訴大家“今天晚上要開始迎龍燈了。”民間也叫“起燈”。於是,家家戶戶都行動起來,在大門上方掛上兩盞喜氣洋洋的大紅燈,準備好煙花爆竹,有些大戶人家還要準備幾個大紅包,好在晚上龍燈迎過來的時候包給舞龍隊。天色剛暗,就有龍燈開始出村,村民們做的龍燈式樣很多,有板凳龍,就是在一條板凳上固定好兩盞描着精美圖案的燈籠,把這樣幾十條板凳連在一起,加上龐大綴滿精美小燈籠的“龍頭”,就成了一條漂亮的龍燈;有的每人舉一根木杆,木杆頂端是一節圓圓的佈滿“龍鱗”的紅燈籠,再用紅色拉花把幾十節“龍身”連在一起,就成了一條活靈活現的龍;還有的龍燈是用布做成的……隨着天色漸漸黑下來,越來越多的龍燈迎出來了。小孩子興奮地舉着自家的小燈籠,呼朋引伴,跟着龍燈走。龍燈時而在大街小巷穿梭,時而在廣場上進行精彩表演。龍燈迎到哪裏,哪裏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鑼鼓聲聲,鞭炮聲震耳欲聾,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人人歡呼雀躍……龍燈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正月十六的夜晚,人們要把龍燈舞到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把龍放在地上,進行燒龍儀式。把龍燃燒完後,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爲送龍歸海。這樣,元宵舞龍燈纔算真正結束。

在家鄉,元宵節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我們也叫“湯圓”, 用糯米粉搓成圓形,裏面常用豆沙、肉作餡,有團圓美滿意。

元宵節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別提有多美了!

家鄉的元宵節真熱鬧。我喜歡家鄉的元宵節!

  【範文二:家鄉的元宵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過後,元宵節是最值得紀念的節日。

——題記

人們在春節的爆竹聲後,在走親訪友後,又各自忙活起來,因爲要迎接又一個熱鬧的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這天,剛到傍晚,寂靜的村子便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村民的心也隨之沸騰起來。聽到這盼望已久的聲音,小孩子更是歡呼雀躍、心花怒放。

農家院子平日裏一般只有自家人進進出出,可現在不同了,左領右舍走家串戶。製作精美的、多姿多彩的花船、花車、彩馬停滿了院子,人們觀賞這五彩繽紛的藝術品,個個讚不絕口。

隨着夜幕的降臨,花船和花車上的蠟燭由孩子們點亮了,漆黑的夜晚霎時變得油光溢彩。燈會開始了,又唱又跳的花旦們乘上了花船、花車,也有騎着彩馬的,還有挑着花燈的,如衝鋒號一樣的聲音一響起,花燈們便開始遊行了,浩浩蕩蕩的向前進發。村民們扶老攜幼,跟隨那人流前行着,擁擠着,歡騰着。村民們在這時都呈現出不同的面孔,充當着不同的角色,他們載歌載舞,盡顯優美姿態,精彩的表演給人們帶來了歡樂,給家鄉帶來了美感和動感。

閩劇一直是村民們引以爲傲的一道大餐,家鄉元宵節的閩劇不固定的一個點、一個狹小的舞臺上,而是隨着花燈每過一條街道,便停下來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一番。因而,我們稱它爲“流動的舞臺”。我們總愛同舞臺一起浪漫在花燈中。舞臺上的紅黑綠黃、閃躲騰挪,無不展示着家鄉的底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演員們”從來沒有刻意去學什麼,大家都是跟着感覺走,可表演起來一點也不含糊。

家鄉的元宵節,不但鬧出了村中的喜氣洋洋,也爲新的一年鬧出了希望,爲村民們鬧出了五穀豐登,鬧得人們個個笑逐顏開、春光滿面、精神抖擻。元宵節過罷,勤勞的人們又都走上了田埂,登上了漁船……

  【範文三:家鄉的元宵節】

“元宵好,元宵妙。元宵好吃呱呱叫,賞花燈,猜燈謎,歡天喜地鬧元宵”。一說到這童謠,我就想家鄉的元宵節

到了元宵節人們聚在一起吃“湯圓”的美好場景。家鄉的元宵節歷來都是十分紅火、有趣的,現在就跟我來體驗家鄉過元宵節的熱鬧氣氛吧!相信你一定會沉浸其中的。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正月十五”。各地元宵節的過法大都雷同,但家鄉在這一天的熱鬧氣氛,卻是無與倫比的!早上天還未亮,人們就已經在準備元宵節的必備品——元宵了。元宵主要是由糯米制成的,或爲實心,或帶餡兒,陷主要有豆沙、白糖或包些核桃仁、花生米之類的,人們一般把元宵放進鍋裏煮,幾分鐘後,便煮熟了,把元宵盛進鍋裏,再加點湯,哇,圓圓的元宵像是一隻只小魚,在碗裏“游來游去”,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咬一口,真是爽極了!元宵又叫做“湯圓”,因爲“湯圓”和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元宵是在晚飯時吃的,吃了這種極具象徵意義的東西,寓意來年倖幸福福、團團圓圓。

吃完元宵,便開始跳起了火堆。天一擦黑,人們都紛紛下樓,把早以準備好的廢紙、紙箱等堆成一個個小小的火堆,一般都是三個或六個,因爲城裏沒有麥草,所以只能用這些東西來代替。然後把火堆點燃,那一團團的火苗像是在跳搖擺舞,從遠處看,像是一條巨大的火龍。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跳着,小孩們不敢跳,只好由大人抱着跳,每個人臉上讀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似乎把一切憂傷,煩惱都拋到

了九霄雲外。聽大人們說,跳火堆就是把一切不吉利的東西帶走,在新的一年裏能帶來好運。

跳完火堆,就要看花燈了。家鄉的花燈一般是擺在廣場上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亮如白晝,人們擁擠着,觀看着各式各樣的燈,花燈真是五花八門,有得還真是叫不上名字,有老虎,有雙龍戲珠,還有冰麒麟、金魚、孔雀、大白菜、地球、大船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我的家鄉就是這樣過元宵節的,你說美不美!

  【範文四:家鄉的元宵節】

正月十五這一天,我們全家人回家鄉歡度元宵節。

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的家鄉雖然偏僻,但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幾乎都回家,所以家鄉到處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進家片刻後,我隨媽媽去點香。我們要點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麼粗大,一米多高,而且這一柱香非常精緻漂亮,表面有一條張牙舞爪的龍盤着,那條龍栩栩如生,正要騰空而起,真是“神龍盤玉柱”。到了大宗祠,這裏早已香菸嫋嫋,許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們來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見盤在香上的龍張着大嘴,好象要來一招“靈龍吐珠”,又像是對我們說:“主人,你們終於來了,我已經等很久了,快把我點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將桶和香搬到一邊。接着二伯拿出隨身帶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後點着火。頓時,微小的火苗就迅速變大,變成一條火龍。很快油燃燒完,火滅了,“龍香”上不停地升起縷縷煙霧。

點完香,我們又來到二伯家門口,吊上鞭炮,等待歡慶遊行的隊伍的到來。聽二伯講,村裏有個習俗,就是每逢元宵佳節的時候,鄉里都組織迎春遊行,遊行的隊伍來到哪家門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遊行的隊伍所過之處,鞭炮噼裏啪啦地響個不停。二伯正談着,遊行隊伍已經來到門口,只見長長的遊行隊伍像一條長龍,東不見頭,西不見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緩緩向前進。有的吹橫笛,有的彈琴,有的打鼓,還有的扛錦標,錦標上寫着“萬事如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大字。我正看着,爸爸已經點響了鞭炮,噼裏啪啦地響了起來,鞭炮聲伴着歡慶隊伍動聽的笛聲、琴聲、鼓聲,組成了一首歡慶元宵的歌。

望着緩緩離去的遊行隊伍,我想:元宵的慶祝活動,不正象徵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國繁榮昌盛嗎?看到這樣熱鬧非凡、歡聲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裏大喊:“我的家鄉,我愛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