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9K 次

導語:《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戰國策》的內容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爲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爲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爲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爲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爲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爲資,據時而爲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爲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爲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爲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併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讚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顏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絕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讚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爲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爲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爲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爲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曲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緻,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向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爲,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着,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卷”、“市義覆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系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才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爲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由於《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爲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