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現代啓示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現代啓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導語:唐太宗是唐朝最傑出的皇帝,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賢能君主,他對於人才的管理之道,時至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現代啓示

作爲政治家的唐太宗,一個重要的'長處就是善於求賢和納諫。他認爲“爲政之要,惟在得人”。即位之前,已收羅了不少文武賢才。即位之初,就要求右僕射封德彝舉賢,德彝久無所舉,理由是“於今未有奇才”。太宗對他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這說明人才無時不有,關鍵是在善於發現人才。貞觀三年,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爲僕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強調宰相的職責在於舉用賢才。這年夏天,因天旱下詔求言,中郎將常何條陳二十餘事,深切時宜。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將,怎能寫出這樣的好奏章呢?問知是出於他的門客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見馬周,留置門下省供事,後來馬周官至中書令。太宗用人,不問親疏,不論貴賤,不分畛域,一視同仁。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馬周、戴胄、杜正倫、張玄素、劉洎、岑文本、崔仁師等,有來自敵方的屈突通、尉遲敬德、李世勣、秦叔寶、程知節等,有出身貴族的蕭瑀、陳叔達等,有拔於怨仇的魏徵、王珪、韋挺等。因此史家稱讚唐太宗“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

爲了更好地發揮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別注意瞭解官吏的優缺點。貞觀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參加的宴會上,太宗讓“識鑑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王珪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爲,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治劇,衆務畢舉,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爲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微長。”唐太宗深以爲然。貞觀十八年,太宗還親自對司徒長孫無忌等作了一番評論。他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耳。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持論恆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每寫忠誠,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就在這一年,太宗與侍臣論及右衛大將軍薛萬徹等時說:“於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對文武大臣才能這種深刻的瞭解,充分表現了太宗用人的明達。

唐太宗不但明於知人,而且善於納諫。他“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曾對公卿說:“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他深以“隋煬帝好自矜誇,護短拒諫”爲鑑,鼓勵臣僚“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因此貞觀時期出現了不少有名的諫臣,如王珪、魏徵、劉洎、褚遂良等,而魏徵尤爲特出。例如: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人主何爲而明,何爲而暗?”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因舉堯、舜之所以明,在於通達下情;秦二世、隋煬帝之所以暗,在於偏信讒佞。太宗聽了很滿意。貞觀十年,太宗問侍臣:“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左僕射房玄齡認爲,羣雄競起,戰勝乃克,草創爲難。魏徵卻說:“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與人授,乃不爲難。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敝,恆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魏徵從現實需要出發,強調守成之難,識見更爲深遠。所以唐太宗說:“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貞觀十三年,魏徵看到唐太宗“近歲頗好奢縱”,上疏進諫,從十個方面指出太宗初期所爲與近年不同。如始則體恤人民,近則輕用民力;始則親君子疏小人,近則暱小人而疏君子;始則不事畋遊,近則畋遊無度;始則謙虛若不足,近則恃功驕矜;始則雖遇災荒而民不逃怨,近則百姓疲於徭役而生怨心等,無不切中時弊,深得太宗的嘉獎。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貞觀之世,羣臣之所以敢於進諫,主要原因就在於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貞觀之治”的出現,也是和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的政治表現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