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儒家哲學與感恩思想

儒家哲學與感恩思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感恩是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原則,是禮儀之邦的重要意識,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大戴禮記·禮三本》說,天地是萬物的本源,先祖是族類的本源,而父母是人的本源。古代思想家據此提出,人要“報本返始”、“知恩圖報”,知道自己的根源,並有所感恩和報答。

儒家哲學與感恩思想

這就是說,感恩的第一層次是對天地的感恩,也即國情、社會之情的感恩。人來自自然、還之自然,人類需要對自然懷有敬畏和感恩心態,在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和諧方面做出貢獻。這方面,中國古代崇尚泛神論,不僅敬畏和祭祀天地,而且對山川、草木也都懷有敬畏之情。

第二個層次的感恩是對祖先的感恩,也即人類之情、民族之根的感恩。這裏包括民族的祖先和宗族的祖先,以民族或國家的祭祀爲重。在古代,國家祭典的製作是有嚴格標準的,《禮記·祭法》上說:“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是中華文化和物質文明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開啓了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千百年來,黃帝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標誌。對黃帝的紀念活動表達着對民族文化價值的崇尚和認同,表達着對中華文化統一性的認同,同時也表達着對民族文化創造者的感念之情,所以才被歷朝歷代列入祀典。

第三個層次是對父母的.感恩,即家族親情的感恩。孔子論孝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古人講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從個人修養到奉獻社會的序列,而個人修養中“孝”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古時候以“孝”治天下,“孝”就是感恩。家庭道德很差,恐怕也不能指望他報效於國家,服務於人民。

第四個層次是橫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恩關係,即人際關係、處人處事的感恩。孔子說“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主張“仁政”。孟子也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董仲舒講仁以“愛人”,義以“正我”(《春秋繁露·仁義法》),重視自律和利他。張載說人要“與天地萬物爲一體”,達到“民胞物與”(《正蒙》)的高尚境界。這纔是真正廣博的感恩。儒家講感恩,不是空洞的,他們要求有經濟社會制度的保障,孔子要求利民,所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孟子要求保障人民財產,他認爲人民有“恆產”則有“恆心”(《孟子·梁惠王上》),反對統治階級刻薄寡恩、情酷義絕。

“感恩”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表現。感恩滋生了傳統社會濃郁的親情、友情和鄉情。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能夠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與歷史形成的這種感恩精神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