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孺子牛成語典故故事

孺子牛成語典故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孺子牛

孺子牛成語典故故事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

【釋義】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爲人民大衆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的齊國是一個比較強盛的國家。齊景公是齊國國君在位時間較長的一個。他有6個兒子,他最喜愛的是小兒子晏孺子。

晏孺子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又是齊景公的龐妃所生,所以景公非常偏愛他。景公經常整日和孺子一起玩耍、做遊戲。孺子叫他怎麼玩,他就怎麼玩;叫他當什麼,他就心甘情願當什麼。當時的景公已經將近六十歲了,玩起來,不是滾,就是爬,但他覺得很開心。

有一次,孺子要齊景公裝作一頭老牛讓他牽着玩。齊景公竟然還讓人拿來一根繩子,讓孺子牽着一頭,另一頭他自己用牙齒緊緊咬着。這麼一來,孺子很高興。一會兒騎在“牛背”上,一會兒便像牧童一樣,牽着“牛”滿院子跑。爲了讓兒子高興,齊景公就裝着牛叫在後面跟着跑。跑着跑着,孺子沒小心,突然跌了一跤。齊景公沒有防備,緊咬着繩子的門牙一下子被拽掉了一顆,口裏立刻流出鮮血。

年幼的孺子不知如何是好,嚇得哭起來。孺子一哭,景公非常心疼。他不顧自己,上前將孺子抱到懷裏,哄着孺子不要哭。終於孺子不哭了,他又陪孺子玩起來。

後來,在孺子不足10歲時,齊景公病死了。他臨死前,立下遺囑,要晏孺子繼位。齊景公的長子陽生得到消息,暫時出逃到魯國,其餘幾個都被逐出京城。

孺子年幼無知,後來封了與景公的長子陽生交好的大夫陳喜子爲相。陳喜子爲陽生憤憤不平,殺掉了輔佐孺子的兩個大臣。後來,又用個大皮囊將陽生帶進宮中,強迫孺子退位,擁立陽生爲國君。

原來的相國鮑牧驚訝地說:“你們這麼做,難道忘了先王因爲做孺子牛而崩落一顆牙齒的事嗎?這是背叛先王遺命啊!”

滿朝大臣們,見大勢已去,也不再說什麼。陽生卻說:“廢掉一個國君,再立一個國君的事情很多,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弟弟年幼無知,無法理國。我是長子,接替國君,當之無愧,是天經地義的事。相國只要權衡是否有利於國家就是了,何必一定要看什麼先王遺命呢?”

齊悼公繼位當天便把晏孺子殺了。不久,又藉故把鮑牧殺了。

【成長心語】

高爾基說:“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鉅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心痛,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當你遭遇坎坷時,父親永遠是你最堅實的依靠。“可憐天下父母心”,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飽含了多少辛酸和無奈!面對父母的恩情,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懂得並珍惜呢?所以,當你想擺脫父母的束縛、行使自己的“叛逆”權時,一定不要忘了父母源於愛的初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愛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