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古代成語故事(通用27則)

古代成語故事(通用27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古代成語故事(通用27則)

古代成語故事 篇1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爲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爲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古代成語故事 篇2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臥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於出來做了他的軍師,並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面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後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後,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並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於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雲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雲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後,有人作詩稱讚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後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古代成語故事 篇3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後,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着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爲越國已經不足爲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裏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爲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着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臥薪嚐膽”,現在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爲國家報仇雪恥。

古代成語故事 篇4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爲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古代成語故事 篇5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古代成語故事 篇6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形容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古代成語故事 篇7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爲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古代成語故事 篇8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爲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爲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形容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古代成語故事 篇9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爲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爲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形容知己或知音,也形容音樂優美。

古代成語故事 篇10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衆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爲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爲: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爲他認爲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爲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爲自己的一字師。

古代成語故事 篇11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爲學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裏卻想着:“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爲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古代成語故事 篇12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爲相馬很容易,就拿着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着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古代成語故事 篇13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形容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爲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隊輸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古代成語故事 篇14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餘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衆開出井陘口。陳餘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裏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爲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爲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古代成語故事 篇15

孟軻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與他母親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軻小時候也很貪玩。一天,孟母正在織布,還未到放學時間,小孟軻卻逃學跑回家。孟母見了,氣得渾身發抖。她把小孟軻叫到跟前,說:“孩子,窮人無本,力氣是錢。娘每天沒日沒夜地辛苦織布,賺錢供你上學。可是,你卻逃學。”說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聲,把織布機上的綾子一刀剪斷。

小孟軻見娘生這麼大的氣,嚇壞了,連忙央求說:“娘,我錯了!我一定改!”

孟母見小孟軻知錯,舒了一口氣,指着機上的斷綾說:“孩子,不管做什麼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學,就跟這些斷綾一樣,怎麼能成材呢?”

明白了孃的一片苦心,小孟軻趕快回到學堂。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逃過學。

孟軻在孟母的循循善誘下,勤奮學習,成了學堂裏有名的好學生。

古代成語故事 篇16

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學習武藝,不過直到二十三歲纔開始讀《論語》、《詩經》等書籍。崔琰爲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非常殘暴,甚至挖開墳墓譭棄敵人的屍骨,於是崔琰勸說袁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爲騎都尉。

崔琰後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爲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爲嗣子,崔琰就反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都是立長子,怎麼能立小兒子呢?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對人才的識別方面,有着獨到之處。崔琰有個堂弟名叫崔林,年輕時沒有什麼成就和名望,親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卻對這位堂弟相當器重,常常對別人說:“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意思是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鍊,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職,後來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爲安陽鄉侯,成爲魏國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後來常用以比喻一個人成材成名較晚。

古代成語故事 篇17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發動戰爭後,許多英雄和王侯都開始與秦國作戰。其中,以劉邦和項羽爲首的兩支隊伍最有影響力。陳勝、吳廣死後,六國的一些貴族掠奪了他們各自的領地。【今譯】秦國的將軍張翰、李遊趁此機會攻打起義軍,把他們一個個擊潰。此時,項羽的叔父項良召開會議,讓大家選擇楚王,統一和領導反秦勢力。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找到了楚懷王13歲的孫子。秦二年(公元208年),他成爲楚王,也被稱爲楚懷王。當時,包括項羽和劉邦在內的各個階層的反秦軍將領表面上都服從於楚王的領導。楚王也跟你們大家約定好了。誰先攻秦都咸陽,誰就做王。後來,劉邦挺進咸陽。項羽不願意按照楚王的命令改變原來的聯盟。當他向楚王請示時,楚王說:“根據先前的約定,誰先做誰的國王。”項羽一聽到槍響,就奪了楚王的實權,尊他爲義帝。後來,他乾脆下令殺死楚王。

不久,劉邦起兵攻打項羽。在那個時候,一個老人叫東鑼(一個老人負責教育和管理在縣或市)對劉邦說項羽必須找到一個名稱和給劉邦一個主意,他可以做一些與伊蒂的死亡。劉邦一聽說這件事有道理,就極力爲義帝哀悼,派人去告訴諸侯說:“義帝是大家所立的。現在項羽已經帶領人們謀殺了正義的皇帝。很危險的。我想和你一起去殺正義的皇帝。”

在上面的故事中,“叛國”這個成語指的是嚴重違反封建道德的行爲。後來,人們經常用這個成語來形容暴君對造反者的指責。

古代成語故事 篇18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於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後來又多次升遷。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後來,義縱又升遷爲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徵暴斂,殘暴無比,於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於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採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並且有私自解脫桎梏行爲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衆;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並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併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爲的人,從此之後便老實多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慄”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慄,戰慄,顫抖。

古代成語故事 篇19

成語“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說:秋天的大水按着時令到了,無數支流的水都灌進了黃河。河面十分寬廣,水霧蒸騰,不論是河的兩岸,還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簡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還是馬。這時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來,認爲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順着水勢向東前行,到了北海,朝東一看,只見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到這時,河伯纔開始改變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態,仰起頭來對着北海神無限感嘆地說:“俗話說:‘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便以爲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這正是批評我這種人的啊。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識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在我見到了你的廣闊無邊,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這裏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所恥笑了。”

這個成語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後來人們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古代成語故事 篇20

顧愷之是東晉時人,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他多才多藝,不但詩賦寫得很好,而且字也寫得十分漂亮。他特別擅長的是繪畫,是當時的畫家。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顧愷之跟隨桓溫南征北戰許多年,兩人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

有一次,顧愷之跟隨桓溫到江陵去視察部隊。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員前來拜見桓溫,並送來很多捆當地的特產——甘蔗。桓溫見了十分高興,就說:“這裏的甘蔗是十分有名的,大家一起來嚐嚐。”

他的部下聽了就每人拿了一根吃了起來。還一面吃,一面高興地說:“真不虧是名產,甜極了!”

這時,只有顧愷之獨自一人出神地欣賞着江陵的美好景色,沒有去拿甘蔗吃。桓溫見了,故意挑了一根長長的甘蔗,把甘蔗末梢那一頭塞到了顧愷之手中。顧愷之看也不看,拿着甘蔗末梢啃了起來。

桓溫見了顧愷之的吃相,忍住笑問:“這根甘蔗甜嗎?”

旁邊的人也一起嬉笑着說:“我們吃的甘蔗甜極了,不知顧參軍吃的甘蔗甜不甜呢?”

顧愷之這纔回過神來,看到自己啃的是甘蔗的末梢,才明白他們爲什麼嬉笑。他靈機一動,舉起甘蔗說:“你們笑什麼!我看你們根本不懂甘蔗的吃法,吃甘蔗可大有講究呢!”

大家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笑着問道:“吃甘蔗還能吃出什麼名堂來呢?你說說你爲什麼要從甘蔗末梢吃起來吧!”

顧愷之說:“你們一開始就吃最甜的那一段,越吃越不甜,吃到後來,就倒胃口了。而我從梢部吃起,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道,這種吃法叫‘漸入佳境’。”

大家聽了,一起大笑起來。

現在“漸入佳境”這一成語常常用來比喻境況一天天好起來。

古代成語故事 篇21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裏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裏非常着急。怎樣才能讓禾苗儘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豔陽高照,他到地裏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裏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裏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古代成語故事 篇22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不斷派兵去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殲滅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趁機派出使者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爲講和的條件,否則就要將趙國踏爲平地。

於是,趙王召集樓昌、虞卿來商量對策。趙王說:“我們的在長平一帶吃了敗仗,我準備率領趙國的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有什麼意見?”樓昌表示反對,他主張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國去講和。虞卿對這兩種意見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樓昌的意見不切合實際,然後針對趙王的意見,問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敗您帶去的全部兵馬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意思是說,秦國進攻我們,已經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敗我們才肯返回的。虞卿於是說:“希望大王能聽從我的意見,派出重要使者帶着珠寶禮品到楚國、魏國去。楚王和魏王貪圖我們的禮品,必然會很好地接待我們的使者。秦王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疑心各國諸侯要聯合抗秦。秦王就會心生顧慮,不敢貿然進攻我們,我們與秦國講和才能成爲現實。”但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結果也吃了敗仗。

後來,人們就用“不遺餘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古代成語故事 篇23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能夠取消攻打鄭國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爲害怕強大的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爲了答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收到這些禮物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jiàng)。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大意。因爲人在安全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纔會有備無患。”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成語“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全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古代成語故事 篇24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着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古代成語故事 篇25

明朝末年,弋江古鎮出了兩位象棋高手,他們是一對兄弟,老大人稱“活棋聖”,老二人稱“棋勝天”。兄弟倆仗着自己一手高超的棋藝,傲氣十足地開了家棋院,規定逢棋必賭,不賭免弈。他們專吃這“棋”飯,幾年來從沒在棋場上失過手,“殺”敗了無數慕名而來的各地棋手,更從這些人身上賺取了大筆銀兩。

這天下午,兄弟倆正在花廳裏和一幫當地的紳士喝茶聊天,忽然一棋童進來稟報:“兩位老爺,門口有位小姐求見,說是要找老爺下棋。”

活棋聖一聽是位女子,揮揮手說:“你趕快打發她走,就說這兒不教棋。”

棋童領命而去,可是不一會兒又折了回來,說:“老爺,那位小姐不肯走,她說她就是專門來棋院與老爺賭棋的,還說請老爺不要壞了自己立下的規矩。”

活棋聖一聽樂了:這小娘們居然還知道棋院有規矩?於是就讓棋童把她帶了進來。

小姑娘看上去只有十五六歲的樣子,活棋聖自然不會把她放在眼裏,所以出口很輕慢:“你……叫個啥名?”

小姑娘朗聲答道:“本姑娘姓陳,家住宣州府,自幼就跟着爹孃學棋,還一直沒遇到過對手,聽說兩位院主的棋下得不錯,今日特來會會。”

小姑娘的這副模樣,把活棋聖和棋勝天氣得夠嗆:這是哪家的黃毛丫頭,居然這麼不知天高地厚?活棋聖氣哼哼地說:“到這兒來賭棋,須得五兩銀子起注,你有嗎?”

小姑娘眉眼一挑:“當然有,我今天帶了五十兩銀子哩!”她邊說邊就晃了晃手裏的一張銀票。

活棋聖心想:我棋院開到現在,倒還真沒碰到過這樣的對手,今天非得給小姑娘點厲害嚐嚐。於是,他吩咐棋童立刻打開棋室的門,讓小姑娘入席,又對棋勝天說:“你陪各位仁兄喝會兒茶,我去會會這丫頭!”說完,就要朝棋室走。

誰知小姑娘朝他喊了一聲:“慢,我剛纔說過了,我今天是來會兩位高手的!”

活棋聖啞然失笑:“怎麼?你一個黃毛丫頭想同時下我們倆?”

小姑娘說:“那當然!不過你們倆不能互相商量,所以得一人一個棋室和我下。”

“一人一個棋室?那你呢?”

“我當然是兩個棋室來回跑啊!”

棋勝天一聽,臉紅脖子粗地吼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黃毛丫頭,你以爲你是誰啊!”

小姑娘卻輕輕一樂:“怎麼,兩位院主不敢了?”

活棋聖冷笑道:“我們有什麼不敢的!只是你這樣胡鬧,以後傳出去了,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爲是我們兩人聯合起來欺負你一個呢!”

小姑娘笑了,搖搖頭道:“哪能呢,是我自己願意這麼賭的嘛!”

話說到這個份上,小姑娘願意把銀子送上門,那又何樂而不爲呢?活棋聖和棋勝天於是便分頭進入棋室,活棋聖還吩咐棋童說:“去,溫幾壺酒,待會兒我請客!”與這種黃毛丫頭對弈,活棋聖勝券在握。

活棋聖進棋室後執紅先行,棋勝天進另一個棋室後執黑後走,小姑娘呢,就來往穿梭於兩個棋室之間,左右開弓,輪番下子兒。就這麼下着下着,沒多久,一個棋室裏的活棋聖托起了下巴,另一個棋室裏的棋勝天瞪圓了眼睛,而小姑娘卻是一副輕輕鬆鬆的樣子。

棋越下越慢,酒溫了又溫。花廳裏,一幫紳士們等急了:“怎麼還沒下完?”

就有人走到棋室門口去觀望,發現活棋聖和棋勝天汗流滿面,窘迫不已,而小姑娘卻是一副輕鬆自在的樣子,他們傻眼了:“難道兩個高手今天遇上剋星了?”

酒熱到第二十二回時,只見活棋聖臉色蒼白地從棋室裏出來,勉強衝大家笑了笑,說:“讓各位久等了,我……我贏……”話音未落,“撲通”一聲栽倒在地。原來他雖然贏了棋,卻耗盡了神,費盡了力。

小姑娘一言不發,轉身跑進另一個棋室。只一會兒的工夫,就一蹦一跳地從棋室裏出來,後面跟着出來的棋勝天卻是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

栽倒在地的活棋聖一見棋勝天就着急地問:“結果如何?”

棋勝天嘆了口氣,聲音小得像蚊子:“唉,輸了。”

“輸了?”活棋聖吼起來,“你怎麼會輸了呢?”

這時候,小姑娘衝衆人一抱拳,笑吟吟地說:“今天大家都看見了,兩位高手的棋果然下得不賴,一勝一負,竟然能與我打個平手,輸贏相抵,兩不相欠,本姑娘告辭了!”說完,一步蹦出棋院。門外,一輛馬車載着小姑娘疾馳而去……

活棋聖和棋勝天尷尬得恨不能馬上找個地縫鑽進去:從不失手的兄弟倆今天跟斗栽大了,居然被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丫頭殺了個平手,人家小丫頭還是一人下倆哩!再說了,活棋聖雖說是贏了,可贏棋時那如灰的面色,能與小姑娘輕鬆自若的神情相比嗎?難道還有臉說,這也是打了“平手”?

一幫人見狀,紛紛搖頭,那搖頭的意思很明顯:原來,高手的棋藝不過如此啊!

衆人離開後,活棋聖把棋勝天罵了個狗血噴頭。末了,兩人越想越不對勁,就到棋室覆盤。

復着復着,發現他們分別與小姑娘下的那兩盤棋,其實只是一個棋局:小姑娘只不過是利用老大之“矛”在攻老二之“盾”而已。活棋聖長嘆一聲:“我們被這丫頭當猴耍了!”

活棋聖說得一點沒錯,小姑娘確實是有備而來的。

小姑娘是宣州人氏,其父姓陳,陳父是做布匹生意的,也迷下棋,並且好結圈中高手,三個月前來弋江古鎮採購布匹時,打算順道與兩位仰慕已久的棋界高手切磋棋藝,交個朋友,沒想卻被棋院“不賭免弈”的規矩碰了個壁。爲了過把癮,陳父就硬着頭皮把原本準備採購布匹的一百兩銀子,五兩一盤五兩一盤地和活棋聖和棋勝天賭起棋來,兄弟倆一看來了個大主顧,就使出渾身解數輪番上陣,結果連贏陳父二十盤,把陳父用來採購布匹的銀兩贏了個一乾二淨,末了兩人還把陳父大大嘲諷了一番,陳父又羞又氣,回到家裏就病倒了。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後,人小志大的小姑娘便暗暗發誓,一定要替父親出這口氣。她雖說從小就跟着母親琴棋書畫無所不習,但要論起棋藝來,肯定遠遠不是這兩個棋界霸王的對手。怎樣才能做到棋高一着呢?

小姑娘想了一夜,第二天當機立斷坐上馬車直奔弋江古鎮,就用一人先後對倆的招數,讓矇在鼓裏的兄弟倆互相“廝殺”……下完棋回家,小姑娘把經過給父親一說,父親的病當場就好了。

活棋聖和棋勝天呢,這一回知道自己臉面丟大了,從今後再也無顏繼續開棋院,只好關門改做生意去了。

古代成語故事 篇26

這件事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一片大窪深處。

這片大窪是一大片鹽鹼地,很大很大,也不知道有多少畝,反正方圓十幾裏沒有人家。人們常說“鹽鹼地三件寶,鹽蓬、鹼蓬、紅荊條”。果不其然,這片鹽鹼地除了長些鹽蓬、鹼蓬、紅荊條之外,寸草不生,放眼望去,無遮無攔,顯得十分荒涼冷清。大窪深處有一個工廠,廠子不大,二三十個人,生產一種化工產品。張鉛是這個廠子的會計,他當時十八九歲,父母雙亡,還沒對象,過的是一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吃住在廠、以廠爲家的生活。

當時,鄉村裏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放場電影,三鄉五里的人都跑去看。張鉛好熱鬧,處在這樣一個地方,要想看電影,只有出去得更遠。好在張鉛膽子大,不怕走夜道,凡是周圍村子演電影,他幾乎村村必到,場場不落。

這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正好是星期天,廠子裏的人都放假回家了。張鉛孤身一人,無處可去,正感到煩悶無聊的時候,聽說離廠子十幾裏之外的一個小村演電影,張鉛毫不猶豫地跑了去。

這天晚上演了兩個片子,一個是《地道戰》,一個是《神祕的大佛》。按現在的話說,《地道戰》張鉛已經看過N遍了,裏邊的臺詞都快背下來了。《神祕的大佛》卻是第一次看,演員精彩的演技,緊張而又略帶恐怖的畫面,讓張鉛覺得很是新鮮刺激,興奮不已。看完電影,已經是夜間11點了,他邊回味着電影裏的故事,邊興致勃勃地往回走。

一開始和他同行的人很多,隨着一條條岔道的出現,越走人越少,到了大窪邊上,就只剩他一個人了。大窪裏沒有正經道路,張鉛奔着廠子的方向,找最近的距離,漫窪野地,深一腳淺一腳地走着。

這時候突然颳起了大風,在這夜深人靜的晚上和空曠的大窪裏,風聲顯得格外大,嗚嗚地鳴叫着,鬼哭狼嚎般,聽着人。

隨着風聲,隱隱約約傳來一陣陣好像吹笛子的聲音,忽遠忽近,忽隱忽現,似有還無,朦朦朧朧的。一開始,張鉛還以爲是風吹動荊條發出的響聲,並沒在意,但這聲音好像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張鉛停住腳步,仔細聽了聽,沒錯,是笛聲!如泣如訴,嗚嗚咽咽,像是很悲慘的一個曲子。可深更半夜的,在這麼個地方,會有誰吹笛子呢?張鉛四處看了看,此時,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周圍的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除了一些隨風搖擺着的鹽蓬、鹼蓬、紅荊條之外,並沒有一個其他動植物的影子,更別說人了。這時候,離廠子還有一多半的距離,張鉛雖然號稱“大膽”,遇到這種情況,他也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頭皮發麻,頭髮根子了起來,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這時候,又一陣風吹過,張鉛這回聽清了,笛聲就在後邊,並且他恍恍惚惚覺得有人在跟着自己。回頭一望,他嚇出了一身冷汗——後邊果然跟着一個人!這個人是個女人,披散着長長的頭髮,渾身上下穿着白衣服,衣服寬寬大大的,拖着地,笛聲就是從她那兒傳出來的。奇怪的是她並沒有笛子,更沒有吹。那個女人見他停下便也停下了,殭屍一樣遠遠地望着他。張鉛倒吸了口涼氣,定了定心神,大聲問了一句:“喂,你是誰?幹什麼的?”那個女人像沒聽見一樣,一句話也不說。張鉛又問:“這聲音是你發出來的嗎?”那人還是不說話。張鉛壯了壯膽子,想走過去看看,雙腳卻好像被吸住似的,一步也走不了。他活動了活動腳,往前走行,往後走不行。“真是遇上鬼了!”張鉛自言自語地嘟囔了一聲,顧不得再和那人說話,疾步向廠子跑去。

張鉛一路跑着,笛聲始終尾隨着他,那個女人也始終緊緊地跟着他,並且始終和他保持着那麼遠的距離。張鉛跑,她也跑,張鉛停,她也停,張鉛走,她也走,張鉛快,她也快,張鉛慢,她也慢,張鉛累得氣喘吁吁,那個女人卻好像輕盈無比。張鉛不知道這個女人要幹什麼,他一邊跑着,一邊想着,慌慌張張,失魂落魄。好在就要到廠子了,張鉛邊跑邊提前把鑰匙掏了出來。

廠子裏一個人也沒有,一片漆黑。張鉛一路踉蹌着到了自己宿舍門前,哆哆嗦嗦地開開門,一進屋就把門插上了。張鉛的宿舍兩邊都是職工宿舍,房子都是一樣的。張鉛怕暴露目標,沒有開燈。他輕手輕腳地跑到牀邊,一頭栽在牀上,順勢扯過被子把自己蒙了起來。蜷縮在被子裏,他雙手用力按着自己快要跳出來的心臟,竭力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喘一口。但怕什麼有什麼,不一會兒,外邊就傳來了“通通通”敲窗戶的聲音,一聲一聲,不緊不慢,很有節奏。張鉛偷偷掀起被子角,心驚膽戰地向外望去。只見窗玻璃上現出了那個女人的臉,她的臉沒有一絲血色,慘白得嚇人。她把臉緊緊地貼在玻璃上,眼大睜着,鼻子都被擠扁了。讓張鉛沒想到的是,這個女人竟然沒有嘴。張鉛嚇得“媽呀”叫了一聲,就昏了過去。

第二天,有人在張鉛宿舍門口發現了一截彎彎曲曲的、上面挖有很多窟窿眼兒的空竹管,像是一支笛子,但它卻有頭有尾,乍一看,更像一條蛇。

張鉛向同事們說起這事的時候,一個同事問張鉛是不是做了什麼和蛇過不去的事兒,說大窪的蛇很有靈性,絕不傷人,但也絕不讓人傷它。張鉛忽地想起前不久,就是在這片大窪裏,他曾經用一卷膠布把一條蛇的嘴封得嚴嚴實實。

古代成語故事 篇27

古時候,在一個小鎮上住着一個扎紙匠,他有個閨女,名叫青竹,才貌雙全,人品出衆,詩詞歌賦,無所不通。很多文人墨客上門與青竹賦詩作對,每每都是青竹獲勝,衆人無不歎服。

有一個富家子弟,名叫賈斯文,自稱精通文墨,最善詩賦,對青竹的盛名很不服氣,早就想上門找她試一試。

這一天,賈斯文來到青竹家裏。恰好青竹正在窗前對鏡理妝,見有人進門,便急忙起身朝裏屋迴避。賈斯文一見,馬上隨口說道:

青竹竿,一臉麻,手捂着,怕見它(她)。

青竹在裏屋聽得明白,心想此人來者不善,隨即回敬了兩句:

假(賈)斯文,紙一筒,花架子,戲祖宗。

賈斯文一聽,惱羞成怒,轉身找來扎紙匠說:“你家小女,存心不良,出語傷人,好不知禮。”扎紙匠忙責問女兒,青竹辯解是來人故意找碴兒,是他先以言語譏諷小女的。賈斯文慌忙上前狡辯:“我剛纔說的是人家摸麻將牌。麻將是竹子做的,上面刻有麻點,這不會錯吧?人們在摸牌時,爲不讓人看見,總是用手捂着,並非有意譏諷你。”

賈斯文以爲他這樣說,青竹必然無言以對。誰知青竹卻淡然一笑,從容地說:“我說的也並非是你,而是家父扎的那些供人辦喪事的紙人和紙馬。表面上看去,它們斯斯文文的,其實都是薄紙一圍,腹內空空,純粹是花架子。人們花錢回去上墳祭祖,也不過是哄一鬨地下的祖宗罷了!”

賈斯文滿面羞愧,自討了個沒趣兒,只得灰溜溜地退出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