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1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

孔子帶着他的幾名學生出外講學、遊覽,一路上十分辛苦。這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蔭下休息,正準備吃點乾糧、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繮繩,跑到莊稼地裏去吃了人家的麥苗。一個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能言善辯。他憑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儘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

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

於是他走到農夫面前,笑着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該彼此諒解纔是。”

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責怪的意思也消釋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也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纔算有口才,哪像剛纔那個人,說話不中聽。”

看起來,說話必須看對象、看場合,否則,你再能言善辯,別人不買你的賬也是白搭。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2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

我國著名保健學家、北京安貞醫院洪昭光教授說:“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這話來形容醫生的語言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洪教授舉了個真實的例子,聽來令人啼笑皆非,細細品味,寓意深刻。有個病人作肝臟檢查,做完B超後,醫生說:“七釐米肝癌了,這個病啊,死得很快。我現在勸您想想,您平時喜歡吃什麼?抓緊時間快些吃。您喜歡玩什麼?抓緊時間趕快玩。”病人當時就嚇壞了,臉色蒼白,摔在地上起都起不來。病人回到家中,一宿都沒睡着覺。第二天起來,自己照鏡子一看,完了完了。結果病人在牀上一躺就是40天,皮包骨頭,不到40斤。

後來,他們單位工會主席來探望說:“組織上派我來看看,看你還有什麼要求沒有,組織上儘量幫助你。”最後病人說:“我要死了,這一輩子沒見過天安門,能看看天安門,死了也值了。”工會主席說:“那就去吧。你起不來了,我派4個小夥子擡擔架,擡你上天安門吧。”工會主席偷偷對陪病人的4個小夥子說:“你們趕緊走,看完就回來,千萬別讓他死在北京。北京是咱們的首都,死在那裏不好辦。”

幸好到了北京,其中一個小夥子提議再請北京的專家看看。說來還真巧,他們碰到一個有經驗的老專家。病人檢查完了,老專家說:“您放心,沒有病。”病人說:“我都快死的人了,您怎麼說我沒有病?”老專家說:“這是誤診肝癌,是嚇唬人啊。嚇唬人就是這麼厲害!有人上午得了肝癌,下午就不行了,精神崩潰了,馬上起不了牀,什麼活也幹不了了。您這是‘良性肝硬化腹水’。我一輩子做醫生,對您這病有數。您放心絕對沒有問題,我敢開證明,我敢給您做擔保,我給您負責!”

病人回東北後,又能吃又能喝,什麼病也沒有。如果那病人不是來北京這麼一趟,要是想趁活着的時候看天安門,那他早被嚇得沒命變成骨灰了,白白送了一條命。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3

【說話要看對象的寓言故事】

古時有一個書呆子,說話不看對象,總愛咬文嚼字。有一次睡覺被蠍子螫了,便搖頭晃腦地喊道:“賢妻,速燃銀燭,你夫爲蟲所襲!”一連說了幾遍,他的妻子怎麼也聽不明白。

他更着急了,說道:“身如琵琶,尾似鋼錐,叫聲賢妻,打個亮兒,看是什麼東西。”

他的妻子還是不知怎麼回事。結果他痛得熬不住了,一氣之下道:“老婆,快點燈,蠍子螫了我啦!痛死我了!”

這則笑話提示我們,講話時一定要先看對象,這一點是絕不能忽視的。

我國古代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魏明帝覺察之後,便派人去抓他。

他的妻子爲了攬過局面,告訴許允:“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因爲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爲大,以公爲重,只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爲一國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瞭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確實很稱職,於是不僅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根據是封建王朝制定的個人薦舉的任官制度,許允提拔同鄉一事,不管妥不妥當,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式的絕好例子了。

荀子說:“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這句話中的“未可與言”,似乎與整個對象相關。那個人或那些人不宜說。正像毛澤東說的,對牛彈琴,除了諷刺對象,還有諷刺主體的含義,誰讓你把琴拿去對不適宜的人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