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堂實錄

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教學背景

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堂實錄

在兩個月前的《詩歌教學》培訓中,聽完後,聯繫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更加確認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詩情畫意,體會詩歌的意境,這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開拓學生想像,培養和發展創造意識,提高欣賞能力訓練的一種延伸。詩歌是詩人生命的衝動、感情的傾訴,“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詩歌是靈動的,充滿了詩人的智慧和靈秀,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衆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詩中有時間的悠長,空間的遼闊;有靜景的描繪,動態的勾勒;有色彩的點染,線條的流動。但詩歌的意象和詩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把這些意象進行組合,在有限的課堂裏拓展學生無限的想像,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裏浮現、加工,展現一幅幅立體的圖景,引導學生步人詩境,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這是一種很好的欣賞能力培養方法。

當我再次接觸熟悉的《錢塘湖春行》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爲教學理念,以“在課堂上搭建支架”爲教學方法,以在關鍵時刻向學生“拋錨”爲教學手段,以“揚起學生想象的帆”爲教學目標,來設計這課堂。

從“聽《錢塘湖春行》、說《西江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

其實,這個“聽”字,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是回憶的過程,是敘述的過程,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是一個“想詩”的過程。

“說”畫面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內容、體會其中的情趣的過程。師生共同探研,教師引導,理清詞的內容。再從多角度去說畫面,表現了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不斷撞擊着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心中迸發出一個個火花,引人入勝,耐人深思。現摘錄其教學片斷如下:

師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現在,請同學們讀《錢塘湖春行》這首詩,並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寫什麼時候的景色?

(學生大聲朗讀詩。)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師我們能否從詩中找出表現初春的詞語?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還不大。

生“幾處早鶯”,並不是處處,初春的鳥兒還不多。

生老師,還有“爭暖樹”,春寒未退,所以鶯爭着棲集在朝陽的樹枝上。

師不要給老師說,直接給大家說就行。(師不讓提“老師”,讓“給大家說”,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更樂意發言)

生“誰家新燕”,並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幾家,說明春天剛開始,從南方飛回的燕子爲數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纔回來築巢。

生“淺草才能”,小草剛剛出土。

生“沒馬蹄”,草還沒有長高。

生“亂花漸欲”,“亂”,“漸”,說明花兒有開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點點,也不是很多。

師說地真好,畫面已經立體化了。下面,我們聽錄音讀,閉着眼,用心靈去聆聽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鳥語。

(學生聽錄音,並且模仿朗讀。)

師我們聽出春天的什麼景色?你體會到春天的什麼意境?想好了你就說。(在這裏故意加了“意境”一詞,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給學生一個回味的餘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樣了。並且師讓學生“想好了你就說”,積極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製造一個競爭的氛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

生我聽見了和尚撞鐘的聲音,那麼莊嚴、肅穆,那麼遼遠、空曠,使我心曠神怡。我在西湖邊上耳聽着這天籟之音,眼看着美麗的西湖勝景,真是人生一大樂事。(笑)

生“一年之計在於春”,迎春的人兒在西湖邊輕歌曼舞,或細語呢喃,或那勤勞的婦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紗,木杵搗衣聲,擊水聲清脆的、悠揚的此起彼落;而孩子們則在嫩嫩地,綠綠的草地上歡快的叫跑着,估計他們歡呼天上的風箏,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滾兒。

生我聽出了春天鳥叫聲,那輕盈、活潑的黑頭鶯唱出美妙的歌聲,“自在嬌鶯恰恰啼”。(此時,已看出學生已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裏)

生我聽出風聲,是帶着一絲絲涼意的清風。

生我能聽出小草從泥土中鑽出來的嘶嘶的聲音。

生我聽出了馬蹄輕快的腳步聲,叭嗒,叭嗒……由遠及近,而又漸漸遠去。

生我聽見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錢塘湖春行》,清風傳送着那優美的詩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學生爭先恐後,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氣勢。學生妙語連珠,老師一副惋惜地表情)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展開想像,又有意境,同學們的詩歌感悟能力非常強啊!老師還想聽聽大家精彩發言,但因時間問題,進行下一個環節,不知誰能用耳朵聽出色彩來?(學生笑)我們從詩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詞。

生綠,綠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繽紛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應是碧綠色或青綠色。

生寺廟是紅磚綠瓦的,涼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雲是白的,藍天白雲。

生草是嫩綠的,樹是剛抽芽的,也是嫩綠的。

生白居易騎着一匹白色的駿馬,悠閒自得的在西湖岸邊踏青。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願你們用美麗的畫筆去描繪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課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風采。(恰到好處地把話題延伸到寫作,既給學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沒打擊學生此時的學習積極性)

這羣學生太可愛了,太令我驚喜了!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回答得異彩紛呈。我心目中的好課就該具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

課後我特地向學生問緣由,學生說這個話題他們感興趣,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暢所欲言,符合我們愛幻想的個性,而且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也有學生說這個話題沒有死扣住課文,有自己發揮的餘地,能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說;又有學生說看到同學紛紛發言,受這熱烈氣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來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問題設計顯得尤爲重要。問題設計得好,不但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而且總能爲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揚起學生想象的帆,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

  課後反思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爲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爲對話的關係。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本,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本,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於是纔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爲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