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上冊《黃河頌》教案大綱

八年級語文上冊《黃河頌》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教學構想】

八年級語文上冊《黃河頌》教案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爲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着眼於歌頌,它的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因此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學生對這首歌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瞭解,也有着樸素的愛國感情。在教授這首詩的時候,教師應設法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教學時可充分利用cai輔助教學的優勢,通過直接訴諸視覺、聽覺的畫面和音樂來激發學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然後以讀啓悟,品讀詩歌。

  【教學目的】

1.通過反覆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2.初步認識黃河在中華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讀歌詞中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反覆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難點:揣摩意蘊豐富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教師要深人認識關於黃河、《黃河大合唱》的知識,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要尋找有關《黃河大合唱》的視聽資料,聆聽黃河大合唱中的豪邁歌聲。查找了關於黃河的地理知識、悠久的歷史及文化精神的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師:同學們,當一個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我們實在需要母親河的召喚!當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詩人光未然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使他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於是,他向着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

(教師藉助畫面、音樂的力量,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輕聲跟誦《黃河頌》。

學生展示自己課前的所瞭解的《黃河頌》的.相關知識,瞭解《黃河頌》的寫作背景。)

  二、自主學習,自由誦讀,初步品味歌詞中的語言

1.自由誦讀《黃河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醞釀感情,自由節選文中幾句或一節,給全班同學誦讀。

3.自我評價,品味課文中的語言。

教師設疑:你在剛纔的朗讀中注意到了哪些問題?哪些地方或哪些詞句不夠滿意,爲什麼?

4.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5.全班評議首輪誦讀最佳者,予以鼓勵。

(教師對學生朗誦的要求無需過高,對課文的理解要求也無需過深,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調、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師在此可以做出調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課文,合作探究

l.主體部分中望字所統領的內容?

2.頌歌的首尾如何呼應的?

3.爲什麼把黃河比作搖籃和屏障?

4.啊!黃河在詩中反覆出現,有什麼作用?

(這個問題學生概括難度較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徵、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黃河已成爲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組合作,誦讀課文

1.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多種形式合作朗誦。

例如:人員數量的搭配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男女混合組

歌詞篇幅的選擇全文、一小節、甚至一兩句。

詩句的具體分工學生對所選語段進行分工朗誦,創造多樣式的朗誦方法。

2.全班評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組合,予以鼓勵。

(本環節的設置意在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領略歌詞美感,將學生的情感逐漸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尋詩歌的朗誦要點

教師質疑:以本課爲例說明怎樣才能更好地朗誦一首詩詞?

(學生思考、討論。師生共議明確。)

1.把握詩詞的節奏、重音。

2.對詩人生平和時代背景的把握。

3.對詩詞語言的品味。

4.調節自己的感情。

學生再次自由朗誦,將剛纔的所得加以體會。

讓首輪誦讀欠佳者再誦課文,展示自己的進步。

  六、再誦課文

配以音樂,將學生的感情調至高峯,教師讀朗誦詞,全班一起朗誦。

  七、拓展延伸

教師提供《長江之歌》歌詞,學生閱讀,並思考文後的題目。

多媒體顯示:《長江之歌》。

1.比較《長江之歌》與課文《黃河頌》,說說這兩首詩有什麼內在聯繫。

2.仿照黃河頌中比喻、擬人的寫法,以啊!老師(或母親,朋友)爲題,寫一兩個片斷。

3.課餘欣賞《黃河頌》與《長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領略黃河、長江的風采,感受歌中洋溢的愛國熱情。

  【教學後記】

增強課堂活力是上好語文課的主要條件,要使課堂氣氛活躍,就要深入挖掘語文學科自身的兩大因素: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恰如其分予以表現,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每一篇文章都包涵了豐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這是可以讓課堂教學展現無窮魅力的寶貴資源。這裏的關鍵因素就是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把這種資源挖掘出來。因此,我在課文的導語、過渡語、總結語上精心設計,從而取得較好的課堂藝術效果。在進行《黃河頌》教學時,我要求查找了許多關於黃河的地理知識、悠久的歷史及文化精神的資料。在課前的交流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此詩是《黃河大合唱》的歌詞,結合學生剛上過的本詩的音樂知識,播放了《黃河大合唱》的前三部音樂,從感性上感染學生,在接下來的誦讀中學生主動獨誦,四人組齊誦,全班齊讀,不知不覺上成朗讀課,學生也領會了詩中的意境與情感,朗讀非常感人。

在教學過程中,提問作爲教與學雙向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有效方式,已被廣大師生所認可。但提問如果把握不好,變成滿堂問,或者提問價值不大,我認爲,課堂提問應該體現這樣的功能,一是體現教師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及課堂設計思路,它應該具有牽引學生思維的導向作用,它的先後承遞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二是要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學生之所需,要在教材和學生的交合點上,點出學生的真正起疑之處,方可真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在進行《黃河頌》的教學時,鑑於學生對於詩歌寫作的背景不太瞭解。所以,我在課堂開始之初就先介紹了寫作的背景,然後再讓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由此看來,課堂提問必須要針對學生的實際,並加以因勢利導,這樣學生的課堂思維才能被緊緊地抓住,課堂教學自然也就不會如一潭死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