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說明文,收錄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歡迎參考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瞭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瞭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裏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麼?

3.對照註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爲什麼把它改爲《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髮表意見後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爲“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並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後簡要討論。]各小題後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爲: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爲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後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爲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爲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後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爲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掌握它們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有條理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訓練學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準確運用語言和清晰的條理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各具風韻,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欣賞山川之美,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就像一個神奇的智者,用他獨特的語言向人類傳遞着季節變化的種種消息,讓我們走進《大自然的語言》。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作者簡介(見多媒體課件)。

2.檢查預習,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1)抽調A3C4兩名同學上黑板爲生字詞注音,小組組長檢查組員學案完成情況。然後A組C組組長檢查指正本組組員在黑板上的答題情況。

(2)各組抽號回答學案“課前助學”部分的問題

3.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1)自讀課文,思考: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在文中指什麼?

(2)概括要點

學生活動:速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① 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②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③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4.梳理結構

學生活動:根據以上四個問題,找出相關起止段落,劃分課文結構,並概括各部分內容要點。

5.理清說明順序,明確文章類型

學生活動: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說明順序,說說文章屬於哪一類型的說明文。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精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並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1.聯繫所學地理知識,具體說說四個因素是怎樣影響物候想象的來臨的。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怎樣的說明順序安排的?能不能把順序打亂,爲什麼?

四、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一)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探究詩中蘊涵的物候現象。

1、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2、北風捲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 瞭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 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

教學難點:1、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 排的好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的幾篇說明文,他們都屬於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 生字詞:

連翹()翹()尾巴衰()草連天鬢毛衰()落()葉丟三落( )四落()枕觀()測

玄妙觀()差()異差()遣差()勁 參差()

2. 學生集體朗讀

3.根據課後練習一,快速準確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對於第四題,文中有些提示學生的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

此外……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還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4. 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層次。

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說明了什麼?

本文可以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說明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兩段,說明物候觀察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兩段,闡明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

5.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本文的說明順序。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物候學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通常說明文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不能調換。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大。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1.引導學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與重擬第一段相比較?語言具有什麼特點?這樣寫出這些起着什麼作用?

重擬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文章並不提“物候”二字,而從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完全符合人們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同時,在寫法上有如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風景圖,將各個季節的物候現象描述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物候現象產生了興趣。文章用“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表示時間的推移,靈活而不呆板。這一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甦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爲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2)第2段說明了什麼?語言具有什麼特點?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說明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農事安排的關係。第二、三句列舉了三個例子,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穀鳥“唱歌”與農事的關係,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這裏爲什麼用兩句來說明,而不用三個分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呢?因爲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說。此外,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時,前後兩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標點符號完全是爲內容服務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麼關係?寫出了什麼內容?

第3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直接點明物候和物候學的內涵。首先點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紹的種種自然現象,然後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介紹了“物候學”的形成及其功用。

這一部分介紹很引人入勝,文章不從概念出發,而先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2. 引導學生解題。

本文介紹的是有關物候方面的知識,但文章標題卻用“大自然的語言”,採用這種說法有什麼好處呢?

明確:首先,這種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了,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讀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具有啓發性。

3. 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說明了什麼?怎樣說明的?

第二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觀測物候的“活的儀器”,它雖“複雜”,卻“靈敏”;又指出觀測的數據對農業的作用,“簡便”而“易掌握”。第5段則用具體的植物名稱、具體的數字,具體說明了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一段說明,一個實例,就有理有據地說明了事理。

4.引導學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這個獨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麼作用?

第6段是一個設問句,單獨成段,領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綱舉目張,重點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說明了什麼?怎樣說明的?

第7段說明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主要說明兩層意思。第一層說“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這是讀者很明白的自然現象,只一筆帶過。第二層說“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讀者不易明白,就舉例詳加說明。

(3)第8段說明了什麼?怎樣說明的?

第8段說明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先講道理:這“是離海洋遠近的關係”。這一點可能會與人們所想的情況不同,因此接着連舉兩例來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4)第9段說明了什麼?怎樣說明的?

第9段說明影響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異”。先用一句話說明一般情況:“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然後,用“不過”二字轉折過來,詳細解說“逆溫層”這一特殊情況。文章對逆溫層出現的季節、時間、氣候條件、高度、原理和現象等作了具體的解說,使讀者一目瞭然。

(5)第10段說明了什麼?在說明方法上具有什麼特點?

第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古今差異。寫得簡略,只用資料來說明這種現象。以上四個段落的起始句,寫得靈活而有變化,讀起來不枯燥、不呆板。分別寫了四個影響物候現象的因素,按影響的大小依次排列,從主到次,條理清楚。

5.引導學生分析第四部分。

這一部分說明了什麼?是怎樣結束全文的?

這一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以表達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豐收的願望,結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說明物候學的性質:接近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然後分別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對於”、“確定”和兩個“可以

利用來”略說四點。最後再說對山區農業發展的意義。

第12段,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的希望。結尾又提“大自然的語言”,緊扣了本文的標題。

三. 進一步理清本文說明順序

本文還十分注意段內層次的安排。有的以時間爲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時序說明;第3段說到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說明。有的以空間爲序,如第8段列舉兩例,一例是大連與北京相比,一例是煙臺與濟南相比,安排也很順當。

又如第9段說明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第一句提出觀點,統領全段。下面分兩層說明。第一層(第2句)說明常規情況,這種情況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帶過;第二層(第3-8句)說明另一種特殊情況。第一層寫得也極有條理。先用一句表示轉折,領起下文。然後舉例說明。舉例時先解釋,什麼是逆溫層,後說理,再說明具體情況,這種特殊情況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的,所以說明詳盡。

四. 說明方法:

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是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

舉例子的方法運用最普遍。舉出具體的例子來對比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淺出的說明,便於讀者理解。如說明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由於沒有注意根據物候觀測播種花生而受損害的實例。舉例的多少要根據需要。一般只需舉一例即可,也有舉兩例甚至更多的。如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一般人可能會認爲近海地區的氣溫比內陸地區暖和,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反比內陸地區寒冷,舉一例讀者可能會認爲是偶然性,所以連舉兩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較也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使事物的特徵更加突出。如說到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指出:“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時間只比北京早十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四

  教學目標

1.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這就是物候現象。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麼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課堂實錄

一、介紹物候學和竺可楨。

【設計意圖:講解物候學的知識,補充竺可楨的資料,讓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

1.物候學。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利用物候現象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作者介紹。

竺可楨,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爲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論文有《遠東臺風的新分類》、《颱風的源地和轉向》等。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二、檢查預習情況,瞭解文章結構。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分析層次,瞭解說明文的邏輯順序。】

1.瞭解多音字讀音。

連翹(qiáo)——翹起(qiào)

衰草連天(shuāi)——鬢毛衰(cuī)

落葉(luò)——丟三落四(là)——落枕(lào)

1.明確詞義。

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風雪載途:一路上都是風雪交加,形容旅途艱難。

周而復始:指循環往復。

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色美麗動人。

3.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找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學習第一部分。

【設計意圖:瞭解物候學的特點,體會說明文語言生動性的特點。】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明確: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麼?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就顯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點?

明確: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穀子”後面的句號改爲問號嗎?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後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課後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深入淺出。全文思路非常清晰: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這篇科普文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