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中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複習精華

初中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複習精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初中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複習精華

初中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複習精華

1.晏子使楚(66頁)

原文: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後人蒐集齊國大夫晏嬰的言行編輯而成。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歷任齊靈公、莊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二、字詞積累:

縛fù 酣hān 橘jú 枳zhǐ 熙xī

三、實詞列舉:

1.晏子將使楚:使:出使

2。謂左右曰:左右:近旁的人。

3。習辭者:習,熟練。辭,言辭。這裏指善於辭令的人。

4。今方來:方:將要。

5。何以,即以何。以,用。何,什麼辦法。

6。爲其來也:爲:相當於“於”。

7。臣請縛一人:請:請允許我做某事。

8。何爲者:何爲:做什麼。

9。何坐:坐:犯罪。

10.坐盜:盜:偷竊。

11。楚王賜晏子酒:賜:賞賜。

12。酒酣:酣:酒喝得很高興。

13。吏二:兩個小官吏。

14。詣王:詣:到(指到尊長那裏去)。

15。縛者曷爲者也:曷:同“何”,什麼。

16,齊人固善盜乎:固:本來。善:善於,擅長。

17。避席:離開座位,表鄭重。

18。生於淮北則爲枳:爲:變成。

19。葉徒相似:徒:只。

20。其實味不同:其:它們,指橘和枳;實,果實。

21。所以然者何:然,這樣。

22。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得無:莫非。

23。聖人非所與熙也:聖人:才德極高的人。熙:同“嬉”,開玩笑。24。寡人反取病焉:病:辱。

四、虛詞列舉:

1.之。楚王聞之:指晏子將要出便楚國這消息。齊之習辭者:的。

吾欲辱之:指晏嬰。嬰聞之:這樣的事。

2。其:爲其來也:指晏子。

3。所以:所以然者何:……的原因。

4。焉:寡人反取病焉:語氣助詞。

五、文章翻譯: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去。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麼辦法呢?” 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上一個人從你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是做什麼的人。我們就說,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說,犯了偷竊罪。晏子來了,楚王請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小吏綁着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綁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小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着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了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是葉子的形狀很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着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六、欣賞理解:

1、主題:

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失敗楚王誣齊人爲盜的陰謀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

2、寫作特點:

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寥寥數語,楚王的自作聰明、仗勢欺人,晏子的樹敵善辯,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躍然紙上。

3、語言特點:

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和高超的語言藝術。晏子既要反駁楚王的誣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駁時,他“避席”以對,顯示其莊嚴的態度,但在說話時,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剛於柔,把十分確定的反擊對方的語言,用模棱兩可的、揣度、疑問的形式表達出來,用“嬰聞之”留有餘地,用“得無”“耶”等一類虛詞,使語氣變得委婉,既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又不至於使對方過於難堪,以致損害兩國關係。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義正辭嚴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顯示了睿智的思維和高超的語言藝術。

2.人琴俱亡(102頁)

劉義慶

王子猷、子敬俱(都)病篤(病重),而(表承接)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總,竟)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說話)時了(完全)不悲。便索(要)輿(轎子)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向來,一向)好琴,便徑(直往)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已經)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於是,就)慟絕(死亡)良(很)久。月餘亦卒(死)。

二、翻譯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爲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都沒有哭。

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在靈牀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

1.何以都不聞消息(竟,總) 2.語時了不悲(完全)

3.因慟絕良久(於是)

3、小石潭記(124頁)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柳宗元和韓愈都是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奠基人,並稱“韓柳”。柳宗元曾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爲永州司馬。在永州寫下了山水遊記“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坶潭記》《鈷坶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二、字詞積累: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爲坻(chí) 爲嵁(kān)

參差(cēncī) 佁然(yǐ)

俶爾(chù) 翕忽(xī)

三、實詞列舉: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2、隔篁竹。篁竹:成林的竹子。

3、如鳴佩環。佩、環:都是玉製的裝飾品。

4、心樂之。樂:以……爲樂。

5、下見小潭。下:向下,往下。

6:清洌:清澈。

7、坻:水中高地。

8、嶼:小島。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綠的莖蔓。

11、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大約。許:約數。

12、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在空中。所依:依靠的東西。

13、日光下徹。下:向下。

14、佁然:愣住的樣子。

15、俶爾:忽然。

16、斗折蛇行。鬥:像北斗星那樣。蛇:像長蛇爬行那樣。

17、明滅:或明或隱。

18、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19、寂寥:空虛,寂靜。

20、悽神寒骨。寒:使……寒冷。

21、悄愴幽邃。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22、以其境過清。清:悽清。

23、不可久居。居:留,停留。

24、乃記之而去。去:離開。

25、隸而從者。隸:隨從。從:跟隨。

四、虛詞列舉:

1、以:卷石底以出:相當於“而”,表承接。

以其境過清:因爲。

2、其:其岸勢犬牙差互:那。不可知其源:

其:它的,指溪水的。

3、而:潭西南而望:表修飾。

4、乃:乃記之而去:就。

5、之:乃記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五、文章翻譯:

從小山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水聲,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我)心裏很喜歡它。砍伐竹子開出道路,往下見到一個小水潭,水特別清澈透明。潭由整塊的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爲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覆蓋着,纏繞着,搖動着,連綴着,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石潭裏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似的。日光

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遊玩的人逗樂。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過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長蛇爬行那樣彎曲,有的地方露出來,有的地方被掩沒了,隱隱約約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

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坐在石潭上,四下裏竹子樹木包圍着,靜悄悄的沒有其他人,使人心神悽楚,寒透骨節,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爲那種環境太悽清了,不能呆得太久了,就

記下這番景緻離開了。

一同去去遊覽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已,一個名叫奉壹。

六、欣賞理解: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爲不同底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本文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描寫景物。先點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見竹林,聽到水聲,便“伐竹取道”,見到小石潭。接着描寫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狀的特點來描繪,着重寫。再接着寫潭中之景,着意描寫魚和水,寫近處所見。然後寫溪流水源,寫遠望之景。最後寫潭上氣氛,抒寫了作者悄愴悲涼的心緒。

6、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7、“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淑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幾句是爲了表現什麼?

這幾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8、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的,達到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效果的?

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爲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莢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9、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0、主題

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

4、記承天寺夜遊(127頁)

一、文學常識:

課文選自《東坡志林》。

二、字詞積累:

解jiě 寢 qǐn 藻zǎo 荇xìng

三、實詞列舉:

1.念無與樂者(想到)

2.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徒步徐行,散步;庭院)

3.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

4. 水中藻荇交橫(泛稱水草;交叉錯雜)

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四、虛詞列舉:

1、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2、蓋竹柏影也(連詞,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是”)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連詞,只是,不過;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五、文章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因爲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六、欣賞理解:

1.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特殊心境?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你覺得“月色入戶”有什麼妙處?

月光悄悄地進門來了。“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懂得作者這一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與作者作伴,有意來慰藉這位失意的詩人

3.“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你認爲好在哪裏?

作者要尋的這個人,面對如此月夜,不會矇頭大睡,肯定也在賞月,但在何處賞月呢?因此要“尋”,其次,“尋”字有一種急欲找到東西的失落感,寫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賞月的急切心情。

4.庭中步月、靜中有動,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鄙棄人世的喧擾,愛在清寂中追求心靈的寧靜和純潔的境界。

5.“庭下……柏影也”。是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文中沒有寫一“月”字,卻無處不見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這幾句靜中有動,動中更顯其靜。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創造了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沉浸在這樣的境界裏,作者定會擺脫沉重的遷謫之感,忘懷個人的得失。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

6.你如何理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

①鄙視那些,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人們,他們不能領略到這美好的仙境;②表現了作者當時身爲“閒”官的現實;③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④透出作者不能爲朝廷盡忠的抱怨。含有惆悵、悲涼之意。

5.《治水必躬親》(195頁)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一,泥於(對,對於)掌故,亦不可妄意(隨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zhū,水停聚的地方)有淺深,勢(河流的形勢)有曲直,非相度(觀察和測量)不得其情(真實情況),非諮詢(徵求意見)不窮(追究到底)其致(事理),是以(因此)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衝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必如是(必須像這樣。如,像。是,這樣)而後事可舉(辦事成功)也。如好逸而惡勞,計(盤算,考慮)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1.既不可執一(不知變通)2.泥於掌故(拘泥)

3.非相度不得其情(觀察和測量)4.非諮詢不窮其致(追究到底)(事理)

5.是以必得躬歷山川(因此)(親自)6.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表承接)

7.如好逸而惡勞(表並列)8.計利而忘義(表並列)

9.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那麼)(表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