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二年級語文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語文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

人教版第五個單元主要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置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小朋友覺得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那麼神祕、那麼有趣……於是在自身對課改新大綱感悟和認識上,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品味美感。詩歌教學應更強調多讀少講,讓同學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在讀本文時,讓同學邊讀邊考慮,讀懂其中的科學知識。而不是一味的講解灌輸,讓小朋友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而理解文章。這也防止了將本文變成常識課。讓小朋友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同學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同學人文素養和品味。

2、重交流。 這堂課裏首先做到教師和同學語言的融合,教師的語言是談話式的,不是問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親切的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其次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教學第二段時,教師扮演迷路的小孩,同學當太陽指點方向;又如:教學第三段,讓同學當北極星考一考同學怎樣區分方向;再如教學第四自然段,讓同學演大樹,自我介紹大樹指點方向的方法。讓同學根據理解充沛的說,很好的鍛鍊了同學的表達能力。

3、拓展。在本課中我重視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同學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實驗同學知道溝渠裏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後。讓同學改寫這節詩句,實現了讀寫遷移;如在教學完四種天然指南針後,把它們是怎樣準確指點方向歸納爲“我會填”,讓同學自由說、開火車說、沒有發過言的站起來說,全面參與,大面積練習。在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只是拓展同學的思維,更是引導同學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同學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同學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並且讓同學仿照詩歌的形式寫一寫,說一說。更爲小朋友們拓寬視野做好鋪墊,讓小朋友們願意閱讀相關書籍,豐富自身的只是儲藏。

待改進的地方:

1、因爲平時很少講公開課感覺很有些緊張,放得不開。我想自身在以後更多的關口中,都應該淡然處之,坦然面對,這樣才更能發揮展示課堂的機智。

2、在努力想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中自身的語言還是有些急躁。

3、在交流環節上可以用小紙條將四種天然指南針區分的方法以列表的形式在班上分小組討論後在交流。更能體現同學的自主。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短小、通俗的詩歌。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本詩是寫自然科學常識,要讓學生邊讀邊想,讀懂其中的科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大膽放手,將理解課文內容的機會交給學生,用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我對課文的講解、分析。

首先,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和小夥伴出去玩,迷路了會怎麼辦?接着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彙報等形式,學習課文中的四種方法。在小組學習時我及時巡視指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學到的方法,並找到相應的段落再讀,然後請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學生用自己的話或書中的句子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學習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集體彙報、進行總結。如學習大樹一節:學生說我知道大樹也能告訴我方向。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枝葉稀的一面是北方。我又問:“爲什麼會一面稠,一面稀呢?”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理解,從而也更進一步理解了課文所蘊含的知識。在學習第五節時,孩子們遇到了一點困難,到底溝渠裏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南方還是北方呢?課文中沒有明確說出來,於是我就通過畫圖引導他們思考,通過這種直觀的形式,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溝渠裏的積雪化得快的應該是北方。最後,在拓展環節我提出問題:“除了課文中介紹的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天然指南針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祕,也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課後孩子紛去查找資料,也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3

五月三號是家長開放日,我執教的是20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因爲是家長來聽課,這課跟平常的教研課側重點有所不同。每個家長都盯着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老師叫到而且回答精彩得到老師的滿意,所以我把答題的面撒得很廣,儘量叫到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瞭解儘可能讓每一位回答的同學滿意地坐下,即使讀一個詞語也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在生動形象的語言中,向我們介紹了太陽、北極星、大樹和積雪四種大自然的指南針。但的科學性、知識性都非常強,處理得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如何讓孩子們覺得大自然是那麼神祕、那麼有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

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可以簡化並突破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裏找到北極星,我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後,使學生認識了北斗七星,再找到北極星就容易了。

最難的是第五自然段的積雪這一天然指南針,溝渠裏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受前面知識的影響,大家一致認爲是南邊化得快。真是如此嗎?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裏的積雪,由於被溝渠的壁擋住了,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畫面,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那麼高山上的積雪呢?我再出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們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裏的不同之處,然後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最後,把南邊和北邊放進課文裏讀一讀,印象就深刻了。

2、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先理解“忠實”“嚮導”的意思,爲什麼太陽是個忠實的嚮導?聰明的小朋友馬上說出了地球繞着太陽轉,太陽是不動的。在通過理解太陽怎樣幫助我們指點方向中,我運用做“小詩人”的形式,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

學完“大樹來幫忙”,提示學生:植物生長需要陽光,陽光充足的地方,植物就長得快,長得好。根據植物生長的特點,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當出示果子、樹皮、年輪後再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段話,學生說得還真不錯:“年輪疏的一面是南邊,年輪密的一面是北邊”“樹皮光滑的一面是南邊,樹皮粗糙的一面是北邊”。這樣就讓學生在交流中實現資源共享,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1、詩歌的教學應更強調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由於本課知識難點較多,我重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指導。

2、備課時預設不足,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從課堂上來看,不少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方向感,如我們的學校朝哪個方向就不知道。我應該在上這課前讓孩子查找有關的資料,瞭解北極星、觀察大樹的枝葉特點,以及陽光下的影子變化等,現在這些我就作爲課外延伸的作業了。

3、課堂上缺少合作學習。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需要自己成爲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果今天沒有家長來聽課,我會嘗試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探究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生一開始不可能獨立進行研究工作,需要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還是選擇較爲“保險”的教法。

課堂中的不確定性,是教學過程中不能爲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而這恰恰是教學的魅力所在。教了那麼多年的語文,回過頭來想想這課是越來越不會上了。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學第二節時,通過理解太陽怎樣幫助我們指點方向時,巧妙地將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並積累詞語“旭日東昇”“夕陽西下”。

2、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導入時,我選擇這樣的方式:“小朋友們到野外去遊玩,本來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情啊!可真沒想到,三三兩兩結伴遊玩時,這幾個小夥伴忘記了時間,也找不到集合地點了!其實他們身邊就有大自然的指南針可以給他們指明方向,可是這些粗心的孩子還沒發現呢!你想幫助他們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看看我們可以怎樣去幫助這些迷路的小朋友。”又如:教學第三節,讓學生扮演北極星介紹怎樣辨別方向;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夥伴合作讀、接龍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味道。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而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4、體現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在這篇課文裏我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教學課文3~5小節時,指導學生小組學習,和其他小夥伴說說怎樣使用其他的三個指南針。小組討論後,彙報自己小組最喜歡哪種天然的指南針,是如何學會使用天然的指南針的。在學生有合作需求的基礎上形成共識,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5、課文拓展部分,我讓學生先總結2~5小節的學法,然後再學生事先蒐集資料的基礎上,然學生仿寫詩歌,做到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6、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多媒體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如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指南針,再讓全班同學互相閱讀、交流。又如,在教學看積雪哪邊化得快時,出示示意圖,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到溝渠裏的積雪和高山上的積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學習,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

不足: 多媒體課件在不同的電腦中有時會出現格式或顏色改變的情況,由於沒有提前在課室的電腦中調試,有些課件色彩調配不是很合理;在教學北極星那節時,爲了能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北極星的位置,可以找些動畫的課件,或者直接找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這樣會更直觀;由於在讀書感悟中花得時間比較多,出現前鬆後緊的情況,到後面指導背誦的時間不夠,展示仿寫課文訓練的時間比較緊。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5

執教的班級是xxx校二年級xx班,這個班級的學生比較多,之前沒有對這個班級做過詳細的瞭解,所以這次上課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掌握好。個別學生學習起來還是很吃力,對他們的關心似乎也少了點,這一方面還需要拿出多一點時間關注,引導學習吃力的孩子。

這堂課對於引導學生讀書上欠缺了些,這篇課文是詩歌形式的,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除了引導學生髮現這些天然的指南針外,應該多引導學生讀書,從讀中感悟大自然中這些天然的指南針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比如第二小節,講太陽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中午的時候他在南方,地上的樹影正指着北方。這一小節,我在處理上只是引導學生觀察了圖片中的方位,自己範讀了一遍,一帶而過,顯然對於學生照顧少了,學生啓而不發。

這次上課的收穫是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充滿感情的文字中學習,找到快樂,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這樣就會學的更好。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6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是如何爲人們指明方向的?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見,但也說不出我們來。一同學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但是沒有誰能說服對方。

當時我想課本上已經寫了,怎麼會這樣呢?我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大家看。”爲了讓他們明白,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立刻同學發現了問題所在。他說:“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爲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說得很對,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爲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北邊!”

然後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並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學生立刻回答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裏也挺高興,終於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課前對這個問題想的太簡單,以爲孩子們能理解,結果呢,卻不是這樣。以後對學生活動的預設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這纔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那麼神祕、那麼有趣……這堂課裏首先做到教師和學生語言的融合,教師的語言是談話式的,不是問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親切的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其次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教學第二段時,教師扮演迷路的小孩,學生當太陽指點方向。

又如:教學第三段,讓學生當北極星考一考學生怎樣辨別方向;再如教學第四自然段,讓學生演大樹,自我介紹大樹指點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通過當太陽幫迷路的小孩指點方向的遊戲中,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並積累詞語“旭日東昇”“夕陽西下”;再如對“忠實”這一詞語的理解,在讓學生理解“太陽爲什麼是個忠實的嚮導”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值得自己信任、可靠的人和事,使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又如: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裏找到北極星,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後,讓學生找找兒歌的後半部分,巧妙的把找北極星的方法集於易讀易記孩子喜聞樂見的兒歌中;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實驗學生知道溝渠裏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後。讓學生改寫這節詩句,實現了讀寫遷移;如在教學完四種天然指南針後,把它們是怎樣準確指點方向歸納爲“我會填”,讓學生自由說、開火車說、沒有發過言的站起來說,全面參與,大面積練習。在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首簡明通俗,同時包含豐富的自然知識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大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詩歌易讀易懂,節奏感強,適合朗讀,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激發對大自然的探索慾望。

現在的孩子閱讀量普遍較大,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可能已經在課外閱讀中接觸過。所以,教學時要用他們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他們在疑惑中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閱讀中瞭解自然現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

本課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爲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教學本課,要讓孩子們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祕與情趣,學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發現科學知識。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大家的收穫可真不小。其實,在大自然中處處充滿了神奇與奧祕。我們一定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還要通過看書、上網等多種方法蒐集各種資料,這樣我們才能在科學的世界裏遨遊、飛翔。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介紹自然常識、拓寬學生視野的課文,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氣,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於小學生來講非常有趣。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把我們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爲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接受信息;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對信息的解釋。因此,本課以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爲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悟,以朗讀爲突破口,這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具體操作步驟爲: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細讀品位,突破難點;感情朗讀,突出重點。同時,我運用課件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0

人教版第五個單元主要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很弱,雖然在數學課上學過辨別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課的實際生活中的立體感知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我把“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作爲教學重點。難點是“啓發學生孩子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爲,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從生活走入文本,再從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機結合。我想,這樣就是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吧。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在識字部分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學習識記生字。並採取都種形式幫助學生識記。

2、.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默讀、女生齊讀、男生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能運用自己製作的圖片、簡筆畫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4、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很高傲,回答問題很積極,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5、在片段表演方面,學生配合的很融洽,表演很精彩,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神祕、有趣的……我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情感。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現行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使學生始終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2、感悟。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一定有個過程,“悟”一定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首先從整體上感悟,讓學生自讀自悟、圈圈劃劃。其次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採用演示、表演節目、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

3、拓展。“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本課中我非常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課文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

本課,我分爲室內教學和室外教學。

一、在室內課堂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在識字部分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學習識記生字。並採取都種形式幫助學生識記。

2.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能夠比較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3.運用課件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4.對於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靈活應對。

二、室外教學

除室內教學之外,我帶領學生去操場實地演練了本課的幾種辨別方向的方法,爲的是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掌握並運用。我對學生說:“老師希望你們永遠沒有機會用到這些方法,但是,走投無路時,或許它能救你一命……”

這樣的嘗試讓我花費了比在班級上課多幾倍的精力:紀律要提前規範好,聲音上要提高聲調,需要帶領將近60人得隊伍在操場上來回變換地方,需要記熟並且講清楚每個辨別方法(因爲沒有課本教案和課件的幫助),需要將“看熱鬧”的成分減少到最低,將知識的實用性在模擬的環境下提到最高……這些無疑讓課堂難度上升不止一個梯度!但是,我覺得這是在課堂教學中的一次有益嘗試,我願意做下去,希望能收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希望學生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學到除語文知識、方法外的技能。

我會繼續朝這方努力。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3

一、我的成功

本次教學相較於之前幾次試教,有以下幾點取得了進步:

1、夯實基礎知識,注重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通過平時的閱讀和學習,二年級的學生在理解詞語時已經有一定的經驗,本課在理解詞語方面重點以“近義詞”的方式,結合課後練習,讓學生對詞語有近義詞歸類的積累。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給“慌張”、“忠實”、“忠誠”“辨別”等詞語找近義詞,來方便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同時,通過“發揮想象”、“聯繫舊知”的方式理解了“野外”的意思,通過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了“天然”的意思。在理解的同時也給學生提出了方法的指導。

2、落實單元要素,教會學生提取重要信息

本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祕密”,學生要求掌握的重點是學會在提取重要信息。在教學時,通過回憶之前所學、帶着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總結歸納學習方法、利用方法放手嘗試這幾步教學步驟,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即:讀文、圈劃、篩選。學生通過解決書中第一個問題“課文中提到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初步學會了方法後,第二課時就能自主運用方法來解決下一個問題“天然的指南針是如何爲人們辨別方向的。”

3、及時恰當反饋,激勵學生深入學習

二年級的學生是積極活躍的,他們在投入學習時,不僅需要用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更需要在回答後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以激勵他們繼續往後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同學們較平時更加專注,也許是環境不同,狀態也不同。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在回答完問題之後,我多以鼓勵性評價爲主,如果遇到回答不準確的地方,也以補充、提醒等方式來給予積極的反饋,使學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之後的學習中。

4、貼近新課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新課標的出臺,讓我們對課堂質量又有了新的思考。怎麼樣的課堂才稱得上是高效課堂,需要我們不斷挖掘文本背後的教育意義。如在介紹“指南針”的環節,通過出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司南”,以瞭解我國深厚的科學底蘊,從而喚醒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感。這也是語文教學中可以滲透的內容。幾句簡短的介紹,在學生心中便可以播撒下對祖國文化的肯定與熱愛。

二、我的缺憾

1、朗讀指導,缺乏遞進層次

因爲所執教的這節課安排的是第一課時,因此 “朗讀指導”成爲了目標設計之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有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人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同桌互讀、師生共讀等,但即使到了課即將結束,朗讀效果仍未取得有效的提升。

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其一,多種形式的朗讀,並未進行科學的安排,缺乏層次感,以齊讀居多。其他形式的讀也並不一定是爲了自己的教學最終目標服務的。其二,平時同學們的朗讀訓練較少,拖腔拖調的朗讀並未給予及時的糾正。其三,老師還缺乏有效的師範引導。其四,整堂課教學設計內容過多,導致朗讀指導的一些環節缺漏,如原本設計的第三小節的多重朗讀指導並未施教。其五,缺乏方法的引導,如在試教時引導學生抓關鍵詞重讀、延長音調讀、劃節奏讀等,在這節課都沒有落實。

因此,如果還有下一次施教,可以在設計上更有梯度層次一些,老師及時做好示範朗讀的引導,同時還要有方法的指導,這樣才能使得朗讀教學更叫有效。

2、寫字指導,缺乏評價標準

本節課的寫字指導放在課中,這與平時教學不太一樣,平時的寫字教學都習慣放在課後,因此不是特別熟悉,導致費時且效果不佳。尤其是在點評學生書寫的環節,由於缺乏評價的標準,學生點評得比較亂,老師不好收。學生學習到的書寫技巧就不夠明確。其實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老師就曾講過如何評價別人的字,但是這節課呈現出來卻不是很明顯。今後還需在寫字教學環節進一步明確評價標準,讓學生有據可依,提高寫字效率。

3、識字教學,缺乏自主交流

識字教學環節,採用了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伊始,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形式的識字遊戲等環節來讓學生正音、識記。都是老師“牽着走”比較多,尤其是在學生讀得不夠準的時候,基本是以老師帶讀正音的方式,無法有效提起學生興趣,也無法保證學生是否真正牢記。如果能放手讓學生當小老師,或者讓學生用自主識字的方式去識記,也許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反而記得更牢固。因此在今後的識字教學中,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識字好方法。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許多識字好方法,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堂生成

三次試教加上最後一次正式上課,課件和教案改動較多,每一次的變動都能讓我更加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教學“提取重要信息”這一單元要素方面,由之前直接教授方法、到列表格學生自主探索方法、再到最後由扶到放,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越來越好。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4

在理解本課的第5小節“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爲什麼?”時,在我的備課中,這裏不是個難點,根據平時的生活常識,我認爲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好,誰來說說看!”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點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說:“老師,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麼會是這樣的答案?“怎麼會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爲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光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爲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打開書仔細地看着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真的是!我連忙說:“看,果真如他所說,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爲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我隨手又畫了一幅圖,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我暗自放下心來,正是由於孩子們提示,我纔沒有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啊!下課後回到辦公室,我將課上的情形講給老師們聽,他們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在辦公室我們對此進行了一番討論,發現只有當這個溝渠是東西走向的,才能出現詩歌這種情形。假如溝渠是南北走向的,那麼也就不存在哪邊先化的問題了。

這次課讓我真正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確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關鍵就看教師對於課堂的把握了。只有這樣的課堂,纔是孩子們喜歡的課堂。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5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告訴我們要是在大自然的曠野中迷了路該怎麼辦?爲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

(1)我國地處北半球,正午時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於是太陽成了我們的指南針;

(2)晚上,北極星可以爲我們指示北方;

(3)陰雨天,大樹的枝葉稀稠可以幫我們辨別方向,樹葉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少的一邊就是北方;

(4)冬天裏,溝渠裏的積雪的多少,也能幫我們辨別南北的方向。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一定會把我們和學生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之後,我利用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裏的積雪,由於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畫面,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爲了讓學生靈活運用,我又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裏的不同之處,然後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

從學生的辯論中,我發現了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也能完整地表達,我們應該給他們創設這樣的機會,從中學生展示了自我,老師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後,我才徹底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纔是真正的主體,那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就看教師如何去把握課堂了。可以這麼說,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的方向,這堂課纔是孩子們真喜歡的課!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是如何爲人們指明方向的?這時張彬彬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而吳金澤同學卻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當時我心想:課本上不是已經描寫得很清楚了嗎?怎麼會不明白呢?”然後我就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爲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爲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吳金澤同學說得很對,真是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爲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然後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並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立刻就有學生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裏也挺高興,終於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同時我也爲自己在寫教學設計時的不仔細感到很自責。這節課正是由於學生的提示,我纔沒有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7

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在導入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在一座城市裏迷了路,你會怎麼做?話音剛落,吳浩天就說:“我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其他同學有的開始翻書,因爲他們已經猜到這節課我們要上《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有的則坐着無動於衷,可能是問題難倒了他們。大概過了五秒鐘,陸續有學生舉手了。

“我們可以看大樹,樹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的一面是北方。”徐怡婷站了起來。她的話還沒說完,就被紛紛附和的聲音給淹沒了。

“我們可以看太陽。”一位學生說。

“還有什麼方法?聽清楚是在一座城市裏。”我不停地提示學生,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這時胡桑林站起來說:“我們如果看到前面有一家小店,就假裝哭起來,那店主就會幫你打電話了。”

我極力稱讚這種辦法好,請人幫忙,非常方便。

但有的學生反對,他們說:“要是碰上壞人怎麼辦?”

我告訴他們,世界上大部分是好人,壞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最後我們達成一致,打110請警察叔叔幫忙最好。

反思:從這則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

1、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很少真正去動腦筋,而是馬上求助書本,大多按書中的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去套。

2、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還沒有養成。教師提的問題是針對在城市裏迷了路怎麼辦。而很多學生給出的方法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既煩瑣效率又低。但我們從中也能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強起來了。不和陌生人講話,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作爲一個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告訴學生,周圍雖然有壞人,但好人居多,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8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

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進行“慌”和“盞”等字的教學中我採用比較形近字的方法進行學習,強化記憶生字。教學中我採用“先扶後放”的教法,重點指導學習第二小節,然後讓學生合作學習三至五小節並完成讀書報告,最後在理解詞語“嚮導” 和句子“忠實的嚮導”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運用課件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3、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

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夥伴合作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4、藉助一首小詩對課文內容進行擴展,使學生了解到大自然中更多的指南針。

不足之處:

1.小組合作學習還沒有真正做到有序有效。

2.對於學生的鼓勵性語言還不夠,沒有能夠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的學生還不夠廣泛。

3.在對第5小節“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爲什麼?”這個問題的處理上雖然有利用課件直觀演示,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還是沒有弄明白。如果能再加上一點圖畫演示,區分溝渠是“凹陷”的,而小山和房子都是“凸起”的,接受太陽光的面不一樣,教師再相機用語言來進一步說明,我想這個難點能更加清楚明白的迎刃而解。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學習溝渠裏的積雪怎樣爲人們指點方向的時候,我還真就“迷了路”,不能爲孩子們“指點迷津”。

在理解第5小節“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爲什麼?”時,這個問題的處理出現了知識性的錯誤,給孩子們講成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是北面,孩子們很相信老師,當時並沒有質疑。下午做練習時,我請一名同學說說溝渠裏的積雪是如何指點方向的?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點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說:“老師,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麼會是這個答案?我心想:書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怎麼會搞不清楚呢?怎麼會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爲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光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爲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打開書仔細地看着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快、慢”對“北、南”。這時有些孩子也反應過來了,開始小聲嘀咕,孩子們眼睛裏的迷茫讓我愧疚、自責,怎麼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呢?鎮靜下來我連忙說:“果真如他所說,是老師講錯了。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爲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這時的我是既爲孩子的聰明感到高興,也爲自己備課時的盲目自信汗顏。

課下回想課堂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景,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備課時對文本重點難點的把握不到位。

二、上課缺少精心的準備。上這課必須要準備課件,“溝渠”、“北極星”、“指南針”學生不瞭解,要出示圖片,並補充有關北極星的知識。沒有了製作課件的時間,只拿着一本書進課堂。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講,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不瞭解的事物,直觀演示是必須的。

三、備課時預設不足,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從課堂上來看,不少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方向感,對於常見的事物熟視無睹,自然知識貧乏。

四、在上這課前,應該讓孩子查找有關的資料:瞭解北極星、觀察大樹的枝葉特點,觀察大樹在陽光下的影子變化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20

傳統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乾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這樣的教學,教師佔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而且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低效教學。而我校在實施“數字化下的個性化”教學,開展“備學——交流——提升”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使課堂教學真正達到了高效。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按學習導航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讀懂其中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充分的品讀,體會詩歌的美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

我還注重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根據理解充分地說,先在小組內說,然後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進行拓展提升。在本課中我重視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知道溝渠裏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在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並且讓學生仿照詩歌的形式寫一寫,說一說。

這節課我在有限時間內,採取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並制訂了相應的課堂評價量規,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篇2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重點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進行編排的,重點培養學生汲取自然知識,培養會觀察的習慣。本文是一首秀麗的小詩,語言特別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在定位本課的教學目標時,我就重點確定了朗讀,邊讀邊思考,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領悟大自然的奧祕。

本文爲我們介紹了四種指南針,忠實的嚮導太陽,指路明燈北極星,大樹和溝渠裏的積雪,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很弱,雖然在數學課上學過辨別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課的實際生活中的立體感知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本文的教學重點還有“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難點是“啓發學生孩子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從生活走入文本,再從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機結合。我想這就是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吧。

在第一課時裏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生字詞,讀通了課文,理解了不懂的詞語。第二課時就重點學習四種指南針。我採用了的是詳細講解第一個天然的指南針太陽,並總結學習方法,剩下的三種指南針讓孩子們以四人小組的學習方式進行小組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每一個孩子,每個學習小組的孩子積極交流。而後我讓學習小組分派代表彙報交流結果。在交流的同時解決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如爲什麼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枝葉稀的一面是北方,並解決課文中的難點:溝渠裏的雪爲什麼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

同時注重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進行“忠”教學中把它與句子結合起來,進行理解學習,拓展延伸到:下面這些情況我們又該叫他忠實的什麼,從忠實的觀衆、忠實的夥伴中加深對忠實的理解。創設情境來自由表達,如果你是原野上這棵大樹,一個迷路的小朋友站在你的面前,你會怎樣告訴他用你來辨別方向。

本節課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師生合作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多種方式的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在學習溝渠裏的積雪時,我發現:要突破一個課時的重難點,光自己理解還遠遠不夠,還得認真瞭解學生的學情,充分預設每個孩子可能出現的狀況。這裏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南方的積雪融化得更快,北方的融化得更慢。所以學生彙報時就重點質疑了這一點。我想起了一個老師曾說過,如果學生還不能讀懂,而你又不能很好地引導時,就讓他再回到課文中去。於是我又把這個問題推了回去:你們再認真讀讀這段話,去尋找奧祕,這是哪裏的積雪?於是孩子們豁然開朗,馬上就打到了“溝渠”這個關鍵詞語,同時運用課件,太陽光的直射,南面被山所遮擋,孩子們水到渠成地理解到地理位置不同,積雪所在的方向位置變化也就不一樣。最後,我領引學生觀察作者的詞順序化得快對應下一句是北面,化得慢對應的是南面,從而感受到作者的用詞之嚴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求知熱情,又讓學生在情感領域裏意識到: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要從疑問開始!我們的教學也更爲實效地解決了重難點。原來,文本中字裏行間,引發着教學設計的靈感。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作者也有隱藏最佳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我們教者去發現。

課文最後的拓展中,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青苔來辨別方向:“不長青苔的一面是南面,長青苔的一面是北面。”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樹木的年輪辨別方向“年輪寬的一面是南面,年輪窄的一面是北面”。在孩子們的資料彙報中,讓他們實現資源共享,豐富知識。爲了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我特意向全班同學推薦了《十萬個爲什麼》,希望他們能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同時本課也存在不少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這四種指南針沒有做到有詳有略,平均使力後的結果就是最好積雪那一小節的難點突破時間不夠。因爲這是四種並列的段落,所以在教學時只要重點品讀太陽這一種指南針,然後中間的兩種學生彙報得不錯就可以不用多加引導,然後省出更多的時間去突破最後那個難點。

其次,在進行小組合作時,感覺孩子的合作的熱情高漲,現在也形成了討論的氛圍,但是在彙報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多傾聽並學會補充其他同學的觀點,也是以後的課堂上需要重點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