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古詩賞析:王維《山居秋暝》

古詩賞析:王維《山居秋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山居秋暝

古詩賞析:王維《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一】

春芳雖歇,秋景也佳,雨後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鮮潔,寄託的是詩人一種恬靜悠閒的歸隱之心。恍映在眼前的卻是一幅——

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敗的悲秋含蘊。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零落露爲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王維《山居秋暝》卻掙脫了悲秋的傳統審美視野,營造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清腴”(沈德潛《說詩啐語》,意謂風清質腴)雅潔、自由輕靈的慕秋意境,頗具創造性,這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們在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樣要留意,寫荷、狀月之文枚不勝數,而將二者對舉爲一個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創,明晰了這一點,欣賞時才能探其門徑、得其精髓。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點題中“山、秋、暝(晚)”。“空”字極爲跳眼,此字在王維的詩中運用頻率甚高,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由下文可知,此空非虛也,實乃清、靜。“晚”字亦很傳神,曲折地道出了詩人盼秋之心、慕秋之情。

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對仗工整、景物明麗、章節諧和、風格靈動而卓絕千古,此句內在的審美機制在於詩人將無生命的“月、鬆、泉、石”寫活,且活得如此“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相依相托、血脈通連,把自然中的秋之韻味、秋之魅力觀察得細緻入微,表達得淋漓盡致,體悟得天人合一!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與上聯合璧,動靜相協、視聽互動、情景交融,浣紗之女穿梭於茂林修竹之間,漁樵之男盪舟於“荷塘月色”之中,充滿了一種拙美和野趣,洋溢着一種“人在畫中游”的藝術人生之感。

由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可知,上述之“畫”還承載着詩人來自社會的信息。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爲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爲怪了。

從整體上看,此詩深得《東坡志林》中所講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之趣旨。本詩(亦或本畫、本圖)從構圖上看,遠景是空山新雨、天氣晚秋,近景高處是明月照鬆、清泉流石,低處是模特兒似的浣女與漁人,末句是虛寫,其意已於前三句之遠、近景中暗示出來。因爲“遠山無色、遠水無波”,故首尾兩聯實是背景與畫外音,而中間兩聯纔是濃墨重彩之處,因而我們只要緊緊抓住“鬆、竹、蓮”這三個典型的表示詩人品性之剛直不阿、超凡脫俗、典雅峻潔的意象,並仔細體驗作爲詩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與漁人的質樸自由,本詩的意境——一幅別開生面的秋韻圖就美妙無比恍在眼前了!

【賞析二】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於此是何等的閒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彷彿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彷彿覺得自己也被洗淨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爲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爲“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爲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爲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採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麼,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麼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着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瞭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淨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裏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是說春天的芳華雖歇,秋景也佳,隱着自可久留。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寧靜,於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