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蜀相》教案大綱

《蜀相》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從陸游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一生經歷和愛國情懷導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蜀相》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蜀相》教案

教學目的

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瞭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詩歌頷聯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教學難點

詩中有關蜀相的典故;詩歌的尾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麼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爲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爲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着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盪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盪着。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工部”)。後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於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

二、詩歌分析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是起,此頷聯是承,章法井然。”不錯

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後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着他寫下了祠堂內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景色的描寫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緒,爲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詩人專程爲憑弔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六出祁山,最後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所以詩人在尾聯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後來有志於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爲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後代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所以常常弔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爲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爲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學生練習背誦

四、作業

1、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