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教學目標: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1、抓住典故,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的英雄 明君的仰慕讚歎之情。

2、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

 教學方法: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題入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現在的什麼地方?(鎮江),鎮江,沿長江。對面是揚州的瓜洲,有句詩是“京口瓜洲一水間”。一水,就是長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臨長江。2006年,我在鎮江參加教師培訓,在遠處看到了北固山與北固亭,輪廓一如教材插圖。

(生看插圖,描述插圖)山巔“有亭翼然”,草木“鬱乎蒼蒼”,半空“沙鷗翔集”,江中“百舸爭流”。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去看一看。

“懷古”,對古人之事的追溯,發自己的情思。懷古詩詞一般什麼樣的模式?

寫景——詠史——抒懷(板書)

 二、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什麼人?(南宋詞人)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見宋高宗,聯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衆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後的人生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發出的慨嘆就知道了。

 三、探討“登高”

(插曲)我順便問一下,爲什麼詩人詞人登上高山,登上亭臺樓閣,也就是“登高”,就會吟詩作詞寫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呢?

那麼我要問一句,古人爲什麼要登高?爲了望遠。這只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裏,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見,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後來宗教意味漸漸淡去,成了文人們一種消遣。

登高的時候人往往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不高興!爲什麼不高興呢?古人講過一句話,“登高者必自卑”。爲什麼登高者會自卑呢?因爲當我們登上高處的時候,我們的眼界就會開闊,面對着廣闊的自然宇宙,人會很自然地生出一種“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世說新語》裏有一個王海的人,他登上高處以後感嘆“我由來不悲,今日直欲悲”,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覺。如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以後就很自然地感嘆——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也感嘆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麼辛棄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與慨嘆嗎?

 四、文本研析

1、請同學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情感,並分別找什麼地方是寫景、詠史及抒懷的內容。

2、檢查朗讀情況及對課文的大體把握。

3、以典故爲切入口,研析課文。

北固亭引發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麼呢?(許多歷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藉助一些經典的歷史故事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情感,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板書:典故一:孫權 典故二:劉裕 典故三:劉義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頗

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無覓英雄,孫仲謀處”這句用了關於孫權的典故。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順序應是什麼?(無處覓英雄孫仲謀),請問,作者爲什麼要倒裝?(一是音韻格律,二是強調孫權是個英雄)孫權確實是一個英雄,他的對手曹操有讚美他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我有下一個疑問,三國時的英雄很多,曹操,張飛,關羽,諸葛亮等都是英雄,爲什麼只提孫權呢?(京口是孫權的地盤,當年的東吳與南宋王朝很類似,同樣位於東南一隅,同樣面對強大的北方入侵之敵。孫權北拒曹操,趙宋王朝偏安臨安。對孫權的讚歎,也對統治的指責,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願望。)板書:渴望英雄

(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個典故給了你怎樣的感覺?表達了什麼感情?(氣壯山河,叱吒風雲,率軍北伐英姿颯爽)劉裕與前面寫到的孫權有什麼共同點?(一事業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對強敵,三是都建立了偉大的功業。)板書:展現英雄

(3)下片用劉義隆北伐的典故。劉義隆是個好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戰爭的特點是什麼?(草草)其結果?(倉皇北顧)作者用劉義隆的典故想說明什麼?(反對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後果是什麼?(“烽火揚州路”金人就在對面的,當年的揚州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寧靜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煙與鐵血!)板書:反對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個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麼感覺?

(人們在祭祀,鼓響鴉鳴,場面熱鬧)那麼,當時佛狸祠在誰的統治之下?(金人統治之下)是誰在那裏熱鬧?是金人,還是漢人?(應是漢人,暗示漢人早已適應金人統治,安於現狀)作者這樣寫到底想表達什麼感情呢?(氣憤,對老百姓的氣憤,不對,應該憂慮,作者擔心,如果再不抓緊北伐,那麼北方人漢人的人心都會改變了。這個典故給人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板書:主張抓緊出兵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最後一個典故,大家怎麼看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頗一樣,重新被朝廷起用,爲國效力)但廉頗的結局如何?(沒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沒被起用)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爲國效力,可報國無門,所以發出了“憑誰問”這一慨嘆!這個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板書:一腔悲憤

(6)每學一個典故,通過分析促讀,讓情感充分表達。

  五、讀文總結

1、讀課文。我們面對辛棄疾能做些什麼呢?板書:爲君 去英雄淚

2、800多年以後的今天,有無數人在懷念着這位曠世奇才——辛棄疾!網上有一個專爲紀念他而設的網站,標題叫:醉裏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這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壯的愛國情懷。有一位在清明節在該網站留言如下: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英雄千古,荒草無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爲君 去英雄淚/

君醉裏重揩西望眼,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爲稼軒而作

一身膽氣劍如虹,

沙場點兵卻成空。

金戈鐵馬清風醉,

泣留詩行今人誦。

 六、課後作業

背默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