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選修《心術》教案設計

高二語文選修《心術》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一、教學目標:

高二語文選修《心術》教案設計

1、瞭解蘇洵其人,體會他論說文真切鮮明的特點

2、與《六國論》進行比較閱讀

  二、教學要點:

難點是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輕思路。

排偶句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自瀆、講析、比較(2課時)

  四、教學步驟:

 (1)走近作者: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時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佑集》。 蘇洵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蘇洵與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地說服力。其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練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比喻。蘇洵的論文,見解精闢。他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爲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

  (2)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國勢日弱,民族矛盾十分嚴重,來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氣焰日益昌熾。爲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納幣輸帛,結果,極大地削弱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針對這種情況,蘇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戰例 ,《權書》十篇就是他系統研究戰略戰術問題的軍事專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題:心術:1 居心(多指壞的)。如 “心術不正” 2 心計、計謀

本文講將領的心理修養,制下禦敵之道,以及運思、機權之術,全文都是圍繞着爲將的心術發揮,故題作《心術》。

 (4)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自主學習,明確重點詞語;逐段 疏通文意。

2、課文結構:(板)

[1]、論“將” (“爲將之道,當先治心”)

[2]、論“兵”(“凡兵上義”)

[3]、論“戰”(“凡戰之道”,有四養)

[4]、論戰時爲將之道(“智而嚴”)士則應“愚”

[5]、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彼--舉例論證

[6]、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勢、知節”)

[7]、論運用長短之術(避實擊虛和暴短陰長的辯證思考)

[8]、論善用兵之道(“無所顧”、“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間的關係:

◆治心(首段) - 養士(二、三、四段)- 審勢(五 、六段)- 出奇(七段)- 守備(八段)

◆先解決思想意識問題,再注重具體的戰術和安排;先提出將帥所需的素養與條件,再論述士兵的表現與結果。

4、精華賞讀:

[1]、文章切實講理,以理服人,以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啓示。如:戰爭中的“義”和“利”的關係;戰爭與財、力、心、氣的關係;戰爭的陰長和暴短的關係等。另外,文章還闡述了智與愚,理和勢,忍和勇 ,靜和動,嘗敵和自嘗等衆多雙方因素的關係。

[2]、文章的語格十分鮮明。

起語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氣壯;

轉接多“然後” “而後”、“故” ,語氣果斷斬截;

排比和對偶句有十幾處之多,音韻鏗鏘,氣勢不凡。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5)作業:

[1]、閱讀蘇洵《六國論》,試比較《心術》與《六國論》在論說方式上的異同。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三、四

[2]閱讀下面的文段,思考後面的問題

(一)

爲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爲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含義

(1)爲將之道,當先治心( ) (2)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

(3)然後可以制利害( ) (4)凡兵上義( )

(5)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 (6)惟義可以怒士( )

(7)未戰養其財( ) (8)所以養其財( )

(9)豐犒而優遊之( ) (10)小勝益急( )

(11)小挫益厲( ) (12)而士不厭兵( )

(13)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 (14)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譯:

(2)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譯:

(二)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因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故士皆委已而聽命( ) (2)鄧艾縋兵於蜀中( )

(3)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 ) (4)彼因有所侮而動也( )

(5)能以兵嘗敵( ) (6)故去就可以決(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

譯:

(2)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

譯:

5、這兩段中,作者認爲作戰時,作將領的應該( ),作士兵的最好( );出兵時應該要做到( )。

(三)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晰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則力有餘矣

6、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理而後可以舉兵(出動) 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節制)

B、知節則不窮(困窘) 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應付)

C、彼將不與吾校(通“較”,較量) 吾蔽而置之(隱藏)

D、彼將強與吾角(堅決,強硬) 吾抗而暴之(反抗)

7、下列加點的詞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使之疑而卻(退卻) 吾陰而養之( 暗中)

B、使之狎而墮其中(陰險) 使之無所顧,有所恃(依靠)

C、尺棰當猛虎(相當) 可以將矣(帶兵)

D、冠冑衣甲(衣服) 據兵而寢(靠着)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

--說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爲要儘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發現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善於用兵的人懂得憑藉和利用形勢,那麼就有多餘的力量了。

9、下列各個句字編爲四組,全都說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⑥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0、翻譯下列句子:

⑴、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譯:

⑵、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譯:

(四)

閱讀下面一段完成1-4題。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1.下列各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知理而後可以舉兵 舉:發動

知勢則不沮 沮:沮喪

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應付、支撐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隱藏

使之狎而墮其中 狎:陰險

C.此用長短之術也 術:本領

使之無所顧 顧:回頭

知此者,可以將矣 將:出發

D.烏獲不敢逼 逼:靠近

冠冑衣甲 衣:衣服

據兵而寢 兵:武器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戰矣

B.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C.夫惟養技而自愛者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D.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 知勢而後可以加兵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說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爲要儘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 敵人發現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善於用兵的人懂得憑藉和利用形勢,那麼就有多餘的力量了。

14.下列各個句字編爲四組,全都說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⑥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

  【參考答案】

1.A .B 3.B(暴爲顯露)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