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勸學

高二語文教案勸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教學背景

高二語文教案勸學

嘗試把文言文教學和議論文寫作教學相結合,摸索讀寫結合的新方法。

  實施策略

本節課設計通過對課文的講解,給學生傳授三大方面的知識(1)文中幾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3)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掌握其中的一種論證方法和運用分論點的方法構思文章的技巧。

教學努力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和學生閱讀歸納以及讀背相結合,通過學生的朗讀熟悉課文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引導學生背誦課文,並且直觀學習分論點對文章中心的論證所起的積極作用;掌握議論文要講清的三大內容(講清“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

  實施過程:

一、作者簡介:

荀況(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趙國人。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爲荀卿。晚年到楚國,春申君任他爲蘭陵令,以後居於蘭陵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況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論述學習問題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道理。

二、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學生試譯全文難句,教師點撥指正:(此內容略)

四、講解設喻的運用,並分析文章

說明:設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於論證,稱爲“設喻論證”。(通常又稱爲“比喻論證”)其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

(一)、誦讀分析第l段並分析。

1、誦讀的準備。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2、學生練習誦讀。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然後檢查學生試背,指出關鍵在於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1、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2、提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這個觀點的。)

3、提問: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後者用來證明前者——“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4、提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則“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2、提問:這三組設喻是否可以認爲這是簡單的重複?(不是,因爲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問:角度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

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幻燈片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後由教師檢查。

(二)、誦讀第二段並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以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爲主。

1、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列舉出來。

2、問:這些設喻各有什麼作用?

3、問:結句中“善假於物”是指上文四組設喻,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複?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學生熟讀、背誦這一段。

(三)、誦讀第3段並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

五、總結全文,結合議論文的寫作,輔導學生議論文的寫作。

1、 中心內容。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講清“什麼”)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不已”才能“善假於物”——作用(分論點之二)(講清“爲什麼”)

“不已”才能做到積累、堅持、專一——態度、方法(分論點之三)(講清“怎麼做”)

教師點撥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爲“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後即可爲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2、 設喻的運用。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正面用同類事物並列設喻以加強效果;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捨”。二是反覆設喻,使內容逐步加深。

3、 對舉(對比)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佈置作業

1、熟練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思考與練習”三、四、五

  教學反思

這節課對文言文和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嘗試,讀、析、講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課時的學習時間,無法從文言文的新課教學過渡到寫的能力的訓練,這是最大的不足。擬在今後的教學中,再次嘗試這種結合,希望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