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柏林之圍》教案大綱

《柏林之圍》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柏林之圍》,文中主人公的感情是一個教學難點,要以此爲突破口。首先通讀全文,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整個事件。然後分析人物,探究主人公的感情變化,分析人物深沉的情感表現的原因,感受人物的心靈美。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柏林之圍》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情節、環境在小說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掌握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特點的藝術方法。

(三)情感目標

利用文章中的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和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和行動刻畫人物的藝術。

教學難點

體會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靈。

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當五星紅旗飄揚的時候,當國歌響起的時候,你的心裏涌動的是什麼感情?國家在你心裏是什麼樣的地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故事,看完它,也許你會有更多不同的認識。

二、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

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國南部普魯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親是個商人,母親對於文學有特殊的愛好,酷愛讀書,不善於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聰穎過人。他很小的時候就練習寫詩,而且注意觀察生活。在里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到書店博覽羣書,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視野。1855年,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自謀生路。他15歲就到阿雷小學校任自習輔導員。兩年之後,由於哥哥的幫助,到了巴黎,在貧困的境遇中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祕書。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巴黎社會各種各樣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於詩情畫意的普魯旺斯旅行,從家鄉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中汲取創作營養。25歲時,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兩年後出版了一部帶有半自傳體性的長篇小說《小東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係,一舉成名。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徵入伍。他以這次戰爭爲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內容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小說,結爲《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因藝術的典型化和構思的新穎別緻,成爲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

2.寫作背景

這篇小說描寫了普法戰爭中發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爲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6000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

三、學生藉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自讀課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述小說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2.小說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說說你對這些人的第一印象。

3.小說中實際是巴黎被圍住了,可小說的題目卻叫《柏林之圍》,你感覺恰當嗎?

四、課堂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課後習題一。

五、課後作業

1.抄寫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做到能夠運用和默寫。

2.仔細研讀課文,把你感覺比較好的段落找出來。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第一課時內容

1.默寫詞語。

2.把你感覺寫的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並說說它爲什麼好。

二、分析文章的敘事線索

1.明線:“柏林之圍”

懦夫上校的孫女和“我”,爲了照顧諾夫上校的病情,虛構了“柏林之圍”。

2.暗線:巴黎之圍

普魯士軍隊迫使法軍投降,並圍攻巴黎,構成了文章的另一條線索:巴黎之圍。

3.兩條線索的關係

兩條線索互相交織,同時進行,到最後懦夫上校站在陽臺上,發現列隊而來的普魯士軍人時,兩條線索重合,並嘎然而止。

三、小說人物性格的分析

1.懦夫上校

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能表現“諾夫上校”性格特點的語句,並用自己的話總結出諾夫上校的性格特點(注意諾夫上校的語言、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並和學生討論:懦夫上校是一個愛國主義者,還是一個軍國主義侵略者?

例如:

(1)他在這張宣告失利的戰報下方,一讀到拿破崙的名字,就像遭到雷擊似的倒在地下。

(2)他竟有了精神對我微笑,還結結巴巴說了兩遍:“打……勝……了!”

(3)在他房間裏,周圍擺設着一大堆破舊的拿破崙帝國時期的遺物,有效地維持着他的種種幻想

……

2.懦夫上校的孫女

例如:

(1)那個年輕的女孩正站在門邊等着我,她面色蒼白,嗚咽地哭着。

(2)好吧,由我來對他撒謊!’這勇敢的姑娘自告奮勇對我說,她揩乾眼淚,裝出喜氣洋洋的樣子,走進祖父的房間。

(3)是啊!大夫……這是好消息,圍攻柏林已經開始了!

……

3.“我”(韋醫生)

(1)‘他已經脫離生命危險了!’我握住她的雙手安慰她。

(2)我記得,那天我很激動,心裏惶恐不安。

……

四、分析人物、情節、環境在文章中的作用

1.人物描寫的作用

人物的描寫一般分爲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人物描寫的.作用一方面是爲了刻畫出人物的基本特徵,另一方面主要是通過傳神的人物描寫,來深化小說得主體,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請同學們從課文中分別找出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心理的語句,並討論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

(1)外貌描寫

這位老軍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間的地毯上,滿臉通紅,表情遲鈍,就像剛剛當頭捱了一悶棍。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着,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有一頭拳曲的白髮,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2)語言描寫

‘服裝太不整齊,服裝太不整齊!’

‘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

(3)心理描寫

通過“我”(指韋醫生—筆者注)的眼見耳聞,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

2.情節的作用

小說的情節是小說的“三要素”(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描寫)之一。一般來說,小說的情節是圍繞着敘事線索展開的,通過情節結構把人物、環境等其他要素連貫關起來就構成了小說。

本文的情節比較簡單,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這樣安排情節好不好,好在哪裏?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安排情節結構?

3.環境描寫的作用

環境描寫,又可分爲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1)“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

(2)“在他房間裏,周圍擺設着一大堆破舊的拿破崙帝國時期的遺物,有效地維持着他的種種幻想。拿破崙手下元帥們的畫像,描繪戰爭的木刻,羅馬王嬰孩時期的畫片;還有鑲着鏤花銅飾的高大的長條案,上面陳列着帝國的遺物,什麼徽章啦,小銅像啦,玻璃圓罩下的聖赫勒拿島上的岩石啦,還有一些小畫像,畫的都是同一位頭髮拳曲、眉目有神的貴婦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黃色的長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緊束——所有這一切,長條案,羅馬王,元帥們,黃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長、腰帶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們所喜愛的端莊風度的黃袍夫人……”

(3)“馬路是那麼空曠、那麼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淒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麼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

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不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從而深化主題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備選)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敘述視角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敘述視角的特徵通常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主要是四種;第三人稱述,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述和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

本文的敘述視角很有特色,它不是我們常見的單層視角,而是雙層視角。課文一開始是作者以第一人稱開始講述“我”與韋醫生探究法國被圍的歷史,而從第二自然段起變成“韋醫生”在敘述。這個特點只要求學生了解。

六、課堂練習

討論並完成課後練習題二、四。

七、課後作業

1.仔細研讀課文,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

2.描寫一個人的語言、動作,從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