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人教版高一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大綱

人教版高一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教學重點]

人教版高一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賞析課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理解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與《陋室銘》在內容藝術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對個別段落的背誦情況。

二、賞析課文的畫面美

宋代蘇軾曾經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在這裏,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筆調,飽含深情的筆墨,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一幅畫面,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繪小屋的英姿,並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畫面。

小結:作者以心愛的小屋爲焦點,從各個角度描繪小屋,寫出了小屋的神韻。小屋點綴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異彩;樹點綴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種風韻,顯得“含蓄有風度”。山與樹是自然景觀,屋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作者是詩人,是畫家,更有哲學家的內蘊。

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通過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詩言志,文傳情”,優美的散文總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節課,我們用筆墨畫出瞭如夢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請同學們張開想象的翅膀,設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們知道的文人爲其畫像。(要求動筆寫出,時間5分鐘)

明確:

①是當代的“陶淵明”。陶淵明曾有詩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更有甚者,他設想了文人千古一夢的“桃花源”。他把田園生活描述得這般可親,把勞作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表現了嚮往大自然、寄情山水、迴歸田園的恬適之情。

②是當代的“王維”。王維在《山居秋冥》中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的“明月”“清泉”“竹”“蓮”構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詩人嚮往大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③是當代“李白”。李白有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詩人筆下,明月、敬亭山有了靈性,與詩人相知、相親,自然成爲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獲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當代“歐陽修”。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表現了他鐘情山水的美好情懷。

⑤是當代的“周敦頤”。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借蓮花表明自己高格脫俗的情懷。

⑥是當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寫荷塘朦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發心中淡淡的憂愁,物我相融,景人一體。

……

總結:作者的形象是鍾情於自然美景,嚮往淡泊寧靜的境界。

2、重點品讀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遊目騁懷。

②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往返於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後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④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⑤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明確: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這個天地裏是何等自由舒暢。

②“香”字不但說明因“清新的空氣”而沁人肺腑,而且抒發了愉快的心情。

③“覺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現作者的歡快心情,反映了對大自然的愛。

④表達了作者陶醉於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風景如畫,環境如此美好,足見小屋主人心情歡欣,對大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

總結:“空中樓閣”既指作者心愛的小屋建於山上,猶如聳入雲天的樓閣,又指理想中的遠離塵囂、恬靜安寧的生活環境。文章寄託了作者熱愛自由快樂的生活,嚮往獨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從作者對“遠離塵囂”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謳歌中,隱約感覺到作者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對現代文明束縛人自由、隔離人與大自然交融的消極一面的批判。

3、“空中樓閣”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說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討論《陋室銘》和本文在內容與藝術上的異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我的空中樓閣陋室銘

相同點

內容寫自己的居室

寫法託物言志

不同點

體裁抒情記敘散文銘體(首尾議論,中間記敘)

主題現代人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嚮往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貧樂道的精神

內空以周圍環境爲主以室內生活爲主

方法含而不露地批判直接批判官場生活

五、美讀課文,重視意境,建構學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選七位同學讀課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餘同學點評。

六、課堂小結

朱光潛先生稱讚弘一法師(李叔同)“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中國的文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主張積極用世,道家思想主張消極避世,這兩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織着,鬥爭着,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是這種無奈的選擇。怎樣才能找到二者的平穩點?李樂薇給我們做了很好的啓示:做人時寧靜淡泊,快樂而自在;做事時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把這句話送給大家,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