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梳理歸納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梳理歸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課文背景知識】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梳理歸納

一、先於《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爲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歷史著作的撰寫方面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爲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二、關於相關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爲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字詞綜合運用】

①汜,fàn,字的左邊爲“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於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範”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爲“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意爲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採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爲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爲象形字,下面兩點爲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爲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爲形,“闕”爲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①貳:且貳於楚也。數詞活用爲動詞,意爲從屬二主,二屬。

②軍: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爲動詞,意爲駐軍。

③遠:越國以鄙遠。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爲遠地。

④封:既東封鄭。封,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爲使……成爲疆界。

⑤闕: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意爲使……削減。

⑥通假字:共—供 說——悅 知——智 已——矣。

【重點難點講解】

作爲文言文,字詞的積累始終都是閱讀和學習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實詞。

本課中文言實詞意義例句一覽表

本課中的詞語難點在於對幾個常用虛詞的義項的歸納,如:

【指導】

若:1.像;2.假如,如果;3.你

夫1.成年男子;2.句首語氣詞,無義;3.那個

微1.輕微;2.如果沒有;3.沒有

之1.往、到;2.結構助詞“的”;3.代秦軍

【知識延伸檢索】

1.關於《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治長》

2.關於《左傳》的流傳

平帝始立《左氏》。後漢建武中,以魏郡李封爲《左傳》博士,郡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率,不復補,和帝元興十一年,鄭興父子奏上《左氏》,乃立於學官,仍行於世。

——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

漢興,北平候張蒼及樑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大中大夫劉公子皆修《秦秋左氏傳》,誼爲《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爲河間獻王博士。

———《漢書·儒林傳》

3.關於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以年代爲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②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③國別體:以國家爲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⑤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⑥紀事本本體:以事件爲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課文閱讀指導】

本文的學習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學習,瞭解《左傳》一些基本特點,並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運用燭之武的這種嫺熟的外交辭令,使自己的語言得體。此外,還要通過本文的學習瞭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歷史狀況,同時,還要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與虛詞,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

要想學好本文,要注意的學習方法是:

1.課前回顧初中已學過的課文《曹劌論戰》,尤其要回顧《左傳》的一些基本特點。也可以深入地查找一些工具書,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寫作的語言特色作一些瞭解,爲正式學好《燭之武退秦師》作準備。

2.積累並整理一些重點詞語,如:貳、軍、遠、封、闕等的詞類活用的;已、共、說、知等通假字;若、微、夫、之等虛詞。

3.背誦全文,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這一點對文言文語言材料積累不厚的高一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在高一階段,這話仍是很有指導性的。

4.賞析一下燭之武的說話技巧。燭之武可稱爲鄭國的外交家,其嫺熟的外交辭令,其綿裏藏針的遊說技巧值得研究。

【課文結構分析】

1.課文思路

課文按故事情節分爲四段。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3段:燭之武說退秦師。

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

第三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利。

第四層(“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用歷史與現實挑撥秦晉聯盟。

第4段:晉師撤離鄭國。

2.課文結構圖示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了歷史上秦晉兩個大國包圍鄭國之際,鄭國大夫燭之武臨危受命,前去說服秦伯,離間秦晉聯盟,最後使鄭國轉危爲安的故事,燭之武受命於危難之時,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全文充分地體現了他機智善辨的外交才能。

【課文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課文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這就爲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爲秦、鄭聯盟創造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又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燭之武這才順利出使。再如,文章最後一自然段,寫晉軍欲攻而又退,也是有張有弛。

3.詳略得當

全文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其餘則簡略。

【詞句品味鑑賞】

本課的精彩語段是課文第三段,即燭之武說退秦師的那一段,這一段充分展示了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請看燭之武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燭之武說退秦師共分了四層,每一層一個側面,從不同角度勸說秦伯,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講話,易引起秦伯的好感,爲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燭之武措辭委婉而謹慎,符合事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第三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好處。燭之武以利益引誘秦國,攻鄭與友鄭的利弊輕重,自然擺在了秦伯面前。第四層(“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燭之武用歷史事實說話,並進一步分析晉國的貪婪之心,即滅鄭之後,必然要進犯秦國,聽到這裏,秦伯的思想完全做通了,“秦伯說……乃還”。燭之武以其高超的語言藝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總之,燭之武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都在爲秦國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能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