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史記》兩則(孫臏減竈、張良奇遇)精品教案

《史記》兩則(孫臏減竈、張良奇遇)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一.教學目標

《史記》兩則(孫臏減竈、張良奇遇)精品教案

1.疏通字詞,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2.瞭解馬陵之戰的起因,經過,結局。弄明白孫臏爲何會勝利,而龐涓爲何會兵敗自剄的原因。

3.學會分析張良的性格。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文言文的詞類活用現象及其他詞法、句法。重點字、詞、句的解釋翻譯。

2.難點是明白孫臏的戰略及龐涓失敗的原因。

 三.作者、作品簡介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前後歷時14年,於前91年撰寫完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後始稱《史記》。《史記》文辭優美,敘事生動,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其中有著名的著有《孫子兵法》的孫武,他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著名戰略,至今仍是兵家克敵制勝的絕招。美國西點軍校也用《孫子兵法》作爲教材。其後代孫臏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著有《孫臏兵法》。今天我們來學習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給他作的人物傳記,文章記述了孫臏以其非凡的智謀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龐涓的故事,從中我們來領略其兵法的精妙所在,並學習《史記》通過寫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五.上課過程

1. 給學生10分鐘時間來默讀課文,對照註釋,初步瞭解故事梗概,出示幻燈片,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5分鐘小組討論)。

2. 附幻燈片:

a.概述馬陵之戰的發生背景。

b.馬陵的地形如何?對誰有利?說說理由。

c.找出導致龐涓失敗的原因的語句。

d.孫臏針對龐涓的什麼致命弱點,採用了什麼策略,造成魏軍大敗,龐涓自剄。

[明確]A:田忌圍魏救韓,龐涓狂追已過魏境的齊軍。

[明確]B: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對孫臏有利。理由是此地利於齊軍設埋伏,且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好處,利於全殲魏軍。其二是齊軍可養精蓄銳,守株待兔,等追得精疲力盡的魏軍進入包圍圈。

[明確]C:“素悍勇而輕齊”和“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明確]D:孫臏針對龐涓盲目輕敵的致命弱點,採用減竈的欺騙手段騙龐涓上鉤。

※學生較活躍的班級,可組織進行討論:

◎齊國軍隊如果不採取孫臏的“圍魏救趙”的策略,而是直接奔到韓國去救韓。試比較這兩種策略的利弊。

[明確]如果齊軍長驅直入韓國國境,軍旅勞累,而且易受攻趙魏兩國兩面夾攻,非但救不了韓國,而且自己極容易損兵折將。以一敵二是不智之舉。由於魏國欲滅韓,精銳部隊已傾囊而出,城內只剩老弱病殘。齊軍此舉並非意在滅魏,旨在使魏國棄韓而自救。而且龐涓向來就輕齊,齊軍膽敢圍大梁,狂追齊軍。齊軍就贏得了戰機,設好埋伏,予以重創。這兩種戰略的比較,足可見孫臏有正確判斷敵情,巧設伏兵的卓越軍事才能。

[小結]

齊軍採取圍魏救韓的計策,迫使魏主力軍馬上離開韓國自救。趙國孤掌難鳴,,自然會收兵。故可以使韓國之圍不救自散,但爲了使龐涓中計兵敗,孫臏採取了減竈戰略,造成齊軍因魏龐涓回國而聞風喪膽,逃之夭夭的假象,誘敵進入馬陵的包圍圈。龐涓過於自信,盲目輕敵,故未識破孫臏的計策。窮追不捨,夜入馬陵,舉火照字,導致了全軍覆沒。這一切盡在孫臏的意料之中。可見孫臏足智多謀,深謀遠慮。另外龐涓由於精銳部隊遭圍殲,顏面丟盡,自覺無顏見魏王,故刎頸自盡。這也應驗了“驕兵必敗”的道理。

  板書設計:

原因結局

  [詞語教學]

◎通假字:

百里而趣利者:“趣”通“趨”,趨向,追逐。

◎詞類活用:

1.齊軍既已過而西矣:西:名詞作動詞,向西進軍。

2.素悍勇而輕齊: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爾安敢輕吾射”中“輕”的用法同上。

3.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輕銳”:形容詞作名詞,輕裝精銳的部隊。

4.暮當至馬陵:暮:名詞作動詞,在傍晚

5.期曰:期:名詞作動詞,約定。※“與老人期”中的“其”是約會。

6.乃鑽火燭之:燭:名詞作動詞,照亮。

◎古今異義:

1.直走大梁:走:古(跑)今(行走)※“棄甲曳兵而走”的“走”是逃跑。

2.去韓而歸:去:古(離開)今(前往,到)

3.因其勢利導之:因:古(根據)今(因爲)※“齊因乘勝盡破其軍”中的“因”是於是,就。※“因長跪履之”中的“因”是於是,就。

4.士卒亡者過半矣:亡:古(逃亡,逃跑)今(死亡)※“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通“無”,指沒有。

◎一詞多義:

1. 將○齊使田忌將而往(帶兵)○魏將龐涓聞之(將軍)

○出郭相扶將(攙扶)○宮使驅將惜不得(助詞,無義)

2.之○雖我之死(無義)○汝之不惠(無義)

○久之,蛇盡死(語氣助詞,無義)○填然鼓之(語氣助詞,無義)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代詞,復指魁父)

3.行○龐涓行三日(追趕)○孫子度其行(行程)

○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行走,此因指追趕)

4.以○以君之力(憑藉)○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因,因此)

○虜太子申以歸(連詞,相當於“而”,連接“虜”“歸”兩個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認爲)○殺人以梃與刃(用,介詞)

○以刃於政,有以異乎(無義)○不以物喜(因爲)

○屬予作文以記之(連詞,來)

5.書○乃斫大樹白而書之(動詞,寫)○見白書(名詞,寫的字)

6.期○期曰(約定)○與老人期(約會)

7.於○韓告急於齊(介詞,向)○龐涓死於此樹下(介詞,在)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介詞,到)

○告之於帝(介詞,向)○達於漢陰(介詞,到)

○則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藉詞,從)

○爲小門於大門之側(藉詞,在)

 張良奇遇

  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衣、父”異讀字的讀音與“邳、圯、強、傾、轂”的字音、字形。

2.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衣、墮、履、目、異”(名詞活用爲動詞)。

3.掌握通假字。

4.通過課文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分析人物性格。

  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詞類活用。

2.難點是通過課文動作、心理活動描寫來分析張良的性格特點。

三. 教學過程

1.讓同學提問,集體解答。

2.詞語教學:

◎詞類活用:

○老父衣褐(衣,名詞作動詞,穿)○下取履(下,名詞作動詞,下去)

○履我(履,名詞作動詞,穿鞋)○隨目之(目,名詞作動詞,望)

○與老人期(期,名詞作動詞,約會)○因長跪履之(履,名詞作動詞,穿鞋)

○直墮其履圯下(墮,使動用法,使……掉下)○良因怪之(怪,意動用法,以……爲怪)

○良因異之(異,意動用法,以……爲異)

◎一詞多義

○履※直墮其履圯下(名詞,鞋子)※履我(※動詞,穿鞋)※因長跪履之(※動詞,穿鞋)

○因其勢利導之:因:古(根據)今(因爲)※“齊因乘勝盡破其軍”中的“因”是於是,就。※“因長跪履之”中的“因”是於是,就。

○直墮其履圯下(直,故意)※系向牛頭充炭直(直,通“值”,價值)※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後十年,興(興,應驗)※百廢俱興(興,興旺)

○顧謂良曰(顧,回頭看)※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顧,難道)

○至良所(所,處所,此指身邊)※父去裏所(左右,表示大概數目)

○履我(履,動詞,穿鞋子)※下取履(名詞,鞋子)※直墮其履(名詞,鞋子)

○父以足受(以,此指伸出)※虜太子申以歸(連詞,相當於“而”,連接兩個動詞)

※以君之力(憑藉)※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因,因此)※以五十步笑百步(認爲)※殺人以梃與刃(用,介詞)※以刃於政,有以異乎(無義)※不以物喜(因爲)※屬予作文以記之(連詞,來)

◎通假字

○良鄂然(鄂通愕,驚訝)

3.全文共5節,將其分兩段。

  板書設計:

一.張良尊敬老人,強忍屈辱

二.張良連續三次早起赴約,終得兵書。虛心好學

附範文:《張良奇遇》讀後感

黃石老人授書張良的故事,自《史記》以來,一直被傳爲神話。以爲這黃石老人真的就是濟水北面轂城下的黃石的化身。古人認爲這就是天佐漢誅秦,助漢興秦亡。

其實,如果僅僅以這種神怪誌異的眼光去看“張良奇遇”,則是大大降低了故事本身給予我們的啓示力量。是的,張良是從黃石老人手中得到了《太公兵法》,這部兵法也肯定爲他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出了大力。但我們從這則短小的故事中應當看出張良那種尊敬老人,強忍屈辱的品格。

在這裏,我認爲,尊敬老人是前提,雖然張良最終是以強忍屈辱而取得成功的,但如果沒有尊敬老人這一先決條件,就不會有以後的故事、在文中我們可以讀到這一句話,當老人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時,張良先是“鄂然”,甚至也有“欲毆之”的念頭,但“爲其老”,故“強忍”。可見“強忍”的前提是“爲其老”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叫張良“下取履”的是樊噲式的武士,張良還會“強忍”着爲他人辦事”嗎?

蘇軾在《留侯論》中曾經說過,老人與張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卻命令他做僕人事情,而張良卻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責怪老人。因而,從尊敬老人這一條來說,可以給我們有許多啓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我們從尊敬老人入手,去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