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優質教案(通用10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優質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4K 次

三維目標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優質教案(通用10篇)

知識目標

1、掌握詩中重點文言字詞的音與意,如:怒號、三重、掛罥、布衾、喪亂、何由徹、庇、見、突兀等。

2、瞭解杜甫的生平和創作。

能力目標

掌握通過朗讀品味詩歌情與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詩歌中流露出來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

體味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前三節的描寫與敘述在表現詩人情感上的服務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激趣引導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自擬對聯一副,“踏雪尋梅只爲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讀詩悟情但求百味愁心,憂國憂民緒”,激趣導入新課。

 二、解題

1、質疑:同學們,杜甫的詩已經讀到過了嗎?現在請同學們把你所知道的有關杜甫的知識告大家!(待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出身於“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杜甫也曾應進士考試,但不第。一身從未放棄過通過出仕爲官爲天下蒼生貢獻力量的宏願,但生不逢時,遇上了安史之亂(755——763)。無奈之下攜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在輾轉漂泊中就接觸到了社會的底層,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後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後在親友幫助下,於西郊的浣花溪畔,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溼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於是,詩人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人寫下這首詩歌的時候才49歲。(這一點請同學們注意!)

2、質疑:同學們,你來讀一讀詩歌的題目,看看有什麼特點?(待學生思考)

教師明確:“……爲……所……”是一個被動句式。題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風吹破。歌: 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三、整體感知

1、先讓學生齊讀,並提醒學生在齊讀時注意字的讀音,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生齊讀完後,教師指正解讀並糾正字音。

教師提示:怒號、三重、掛罥、布衾、喪亂、何由徹、庇、見、寒士、突兀等。

2、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教師明確:前三節基本用降調,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三”“灑”“掛““飄”“老”“忍”“抱” 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 “自——嘆——息——”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羣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後一節用升調,語速適中,“安得 ”“千萬” “大庇” “寒士” “嗚呼” “何時” “受凍”等字須重讀,“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蒼生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情意。

3、教師進行範讀。(要注意讀得聲情並茂、抑揚頓挫,使課堂氣氛達到一個小高潮。)

 四、研讀賞析

 1、賞析第一節詩

(1)設疑引導:題目說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詩人在詩歌第一節用了一個詞來描寫秋風的情狀,請同學們找出來。

教師明確:“怒號”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又運用了擬人化手法。

(2)設疑引導:“卷”和“吹”相比,在描寫風之猛烈上好在哪裏?

教師明確:“卷”字就讓我們想起“旱地拔蔥”,很形象化,有力度。

(3)設疑引導:接下來還有一系列的動詞,哪些呢?它們有什麼好處呀?

教師明確:還有“飛”、“灑”、“掛 ”、“飄轉”、“沉”等動詞。這些動詞刻畫了茅草漫天飛揚的動感畫面。

(4)設疑引導:如果我要你給這節詩擬一個小標題,怎麼才恰當?同學們想想。

教師明確:秋風破屋(描寫)

(5)請男同學們齊讀這節詩。

2、賞析第二節詩

(1)設疑引導:詩的第一節已經爲我們描寫了秋風破屋的景象,那麼詩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心情怎樣呢?請女同學們齊讀詩歌的第二節。

教師明確:詩人發怒、着急但又無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沒有一個字描寫他的'心理活動,但是能讓讀者體會得到這種心情。

(2)設疑引導:着急和無奈之下,詩人嘆聲說到,“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請注意前面提到說,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那用“老”來自況,是否準確呢?

教師明確:這是寫心情。顛沛流離催人老,詩人心力憔悴,倍感未老先衰。

(3)設疑引導:同學們能不能猜想一下,羣童“公然”“抱茅”是用來做什麼?僅僅是調皮,在戲耍這個老頭嗎?

教師明確:詩人用茅草蓋茅屋,羣童或許也是用來做茅屋的,也有可能當柴火燒。總之,可見詩人周邊生活的也是窮人。

(4)設疑引導:同學們想想詩人到底嘆息什麼?

教師明確:一嘆自己命途多踹,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麼過呢;二嘆同病之人之苦,同是飢寒交迫。

設疑引導:要你模仿上一節擬的標題,同學們試一試!

教師明確:羣童搶茅(記敘)

3、賞析第三節詩

(1)設疑引導:同學們這個夜晚,杜甫一家過得怎樣?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詩歌第三節。

教師明確:長夜無眠。“何由徹”可以看出很難受。

(2)設疑引導:詩人有哪些描寫交代了 “何由徹”的原因?同學們思考一下。

教師明確:“冷似鐵”一個比喻就刻畫出了布被的硬與冷。“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又冷又溼。

(3)設疑引導:“雨腳如麻”是由於“秋風破屋”,那麼“布衾”“冷似鐵”是爲什麼呢?

教師明確: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即破又髒。足以見出杜甫生活的貧困,也見出“喪亂”給平民帶來的苦難有多深。

(4)設疑引導:這下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這節詩。

教師明確:冷溼難耐(描寫)

4 、賞析第四節

(1)過渡引導:這麼一個冷與溼交加的無眠的夜晚,詩人聯想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齊讀第四節詩

教師明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設疑引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什麼意思呢?

教師明確:如何能得到高樓大廈千萬間,讓天下愛冷受凍的人都喜笑顏開!我屋獨破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3)設疑引導:給此段加一個什麼小標題?

教師明確:“祈求廣廈”(板書)

(4)設疑引導:這樣推己及人可見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

教師明確:一個憂國憂民的偉丈夫,一個典型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讀書人。

(5)師生齊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這正是“詩聖”的偉大之處。他不僅只是寫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這風雨之夜,普天之下還有更多像他這樣處於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愛到微出現真情,情自心底心底抵萬語。詩人把自己滿腔的憂國憂民的熱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六、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寫一篇以“杜甫的憂國憂民”爲主題的讀後感,字數不限。

七、板書設計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現實主義詩人 詩聖 詩史

“三吏”: 《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秋風破屋(描寫) 羣童搶茅(記敘) 冷溼難耐(描寫)

↓ ↓ ↓

—————————————————————

(推己及人)

祈求廣廈(議論)

憂國憂民(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