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重點在於翻譯前兩段內容,本課時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二是理解本文層層推進的行文方法。本節公開課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文言文翻譯這個重要的環節有所疏忽,講解不夠細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不管是句子的翻譯,還是內容的理解都有相當大的難度,在教學的過程中,一些重點句子的翻譯,教師應寫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另外,教學環節也有必要做調整,先翻譯課文,整體感知,再分析寫作方法及內涵。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學生不能夠暢所欲言。總而言之,今後的教學,應多從學情出發,不能太高估學生的能力,而是要慢慢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多學習,多鍛鍊,多積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我與學生第一次使用課件教與學的課程。

在教學中,重點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且形式多樣,有快速閱讀,聽讀,跟讀,背讀,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獲得知識,在讀中明白道理。

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生的學情,設置本文的重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的論證思路及論證方法,並歸納出短文的論述的中心論點。難點爲結合課文註釋翻譯課文,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都能體現出來,但不夠深入。

知識點過多,時間顯得很緊,教學就顯得急促匆忙,幻燈片的出示有點羅列樣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多。

由於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許多,幻燈片出示的知識點比較全面,學生還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關知識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鍊出來的道理。但也有同學過於專心抄襲幻燈片中的板書知識,從而失去了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和記憶中的例子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後提出思考,拓展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3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

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衝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4.在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5.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4

這篇文章我們在上學期經典誦讀的時候學生背誦過,所以我覺得學起來是比較輕鬆的。但是事實上,學生對他的題解還是有些難度的。

這節課我開篇介紹了孟子的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長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學生積累下來,然後,讓學生自己理解,引導學生積累一下名言。我讓,我纔開始學生這篇文章,我問學生還用疏通文意嗎,學生說不用,講義裏都有,於是我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

於是我問他們,如果讓你來給課文分層,你有思路嗎?學生微笑着說,沒有思路,於是試着引導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找一個程度好的學生來試着說一下,我就帶着他們梳理了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文章開頭引用了幾個例子,學生都找到了,然後,我又問他們,作者舉這六個例子要說明什麼,學生紛紛紛說明理由,但是隻有一個學生說對了,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可是學生就是理解不出來,這個問題花了很長時間來弄懂它。闡明舉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層次,下面又寫了什麼,學生們又是一陣探究,最後,理解,作者是爲了更深次闡明:磨難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語說得,自古英雄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一個人只有在犯錯後不斷反思,纔會努力去改變,這樣纔會成長。緊接着由個人聯想到國家,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度輔佐君主的大臣。在國外沒有與他勢軍力敵的外患,這個國家遲早都會滅亡的。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遲旱都會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之後,引導學生古今中外有哪些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們去思考學習這兩篇文章的收穫,把這倆文章的思想進行整合,但是學生思考得沒有廣度與深度,這一塊我說得比較多,然後,爲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穫,我讓學生寫一篇作文:談學習這兩篇文章的收穫。讓學生來深入理解這兩篇文章的內容。

我覺得我這節課最大的收穫就是在講孟子名言時,沒有直接把意思拋開學生,而是慢慢的引導學生自己說出來,今天我控制好我自己的說話的內容及時間,儘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表達他們的觀點。我終於學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少引導學生多給他們點時間讓他們去思考,而不是老師一味的去引導,老師在前面挖坑,學生在後面,我覺得那樣不利於思考能力的培養。今天我感覺我在這方面有些進步了。再有一點,我覺得我在引導學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時,我把這些名言與我們這兩天學得孟子二章聯繫在一起,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了,讓學生的知識融會貫通。教給他們方法。

本節課的一大缺憾就是我沒有把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因爲這兩篇文章都是議論文,他們是有可做比較的地方的,整個課堂的節奏給還是沒有把握好。教學思路有時還是不夠清晰,在以後的教學中這方面還是要注意的,我有時自己也發現,我講課的一大特點就是隨意性太強,有時顧此失彼,讓給聽課的人一種很散亂的感覺,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需要注意的。還有就是我在教學細節中還是太苛求完美所以對於有些問題的探究就會變得沒有意義,而且浪費太多時間,進行大量的無效教學。一味的追問,容易使學生逼近死活同。使教學近入尷尬的境地,這是我在教學中必需要注意的。

有些時候,當我靜下來思考時自己的教學時,我會發現我的課存在很多問題,思路不清晰,細節做得不好,沒有節奏感,老師說得太多,不給學生思考的,總是給學生挖坑讓學生跳。沒有真正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如果時間倒流,也許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反思教學上,多讀書,來豐盈自己的靈魂。沒有文化功底,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是有一定的難度。

以後嚴格要求自己,在每個細節中力求做得完美,堅持每節課後都寫教學反思,然後第二天努力去改變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成長。

前行的路總是艱辛的。我想我會堅持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了一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覺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譯很是拗口,學生很難理解。特別是那句“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很難串講,“徵”是“徵驗,表現”的意思,“色”是“臉色”,“發”是“吐發”的意思,“聲”是“聲音”,“於”是介詞,翻譯時倒裝,“喻”是“明白,瞭解”的意思。連起來是什麼意思:“通過臉色表現出來,通過聲音吐發出來,然後別人才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是自己的情緒通過臉色表現出來,還是別人的憤怒通過臉色表現出來,還是別的什麼意思,我很難跟學生解釋清楚。

還有後面分析時。在說到這一段時,我又有點卡殼。這一段是正反論證吧,先從個人方正面論證生於憂患,再從國家論證死於憂患。這個個人方面怎麼就是論證生於憂患了呢?是說自己的心意,別人不明白,通過這些別人明白了,怎麼就“生”了呢?沒法用很清晰很邏輯的語言解釋清楚給學生聽。因此這一課上的就有點亂,學生學習得也有點不是太懂。

上完課後,還在回想,這一課的難點就是在這一段,要想突破這段的難點,還是要從論點出發,論點是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那麼這一些就是憂患,是一個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擾,他的思慮不通,才能激發他去冥思苦想,振奮精神;別人對他不滿,怒形於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會自高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就會做出很多剛愎自用的事情出來,說遠一點,可不就是要有憂患意識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6

這次上課的課題是文言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這一堂課的準備與授課中,我深刻感受到,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先靜下心來細細的讀課文,不要急着去找一堆資料,否則,只會自亂陣腳,無從備課,此外,要多聯繫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語文教學中以情動人,往往能給你帶來驚喜。

總的來說,這節課,從教學流程的設計到對文本的解讀,到教學目標的確定,都做得較好,教學重難點也把握得很到位,另外,課前準備很充分,從主題的選擇到板塊的設計都精心準備,進行了取捨。具體反思如下:

一、較成功的方面

1、教師的問題串設計的有效、有序。問題2面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讓他們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問題3、4、5主要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讓他們有挑戰自我的機會。不同水平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多層次的思考。

2、在品味精彩語言這一環節,老師能夠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設計活動,促使學生自己去體驗,一步一步把語言特色說的很全面。

3、學生活動方式多樣化,不僅有常規的一問一答式,還有小組分工合作式,不僅有大聲朗讀,還有辯論式的體味式朗讀,還有學生的小練筆環節,整節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4、本文作爲一篇議論文,老師沒有僅僅停留在指出中心論點上,而且還設計了問題,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心論點,這一點也是值得一提的一大優點。

5、板塊設計巧妙,創設的情境很有現實意義,材料補充的恰當,有效,小組合作分工細緻,任務明確,沒有流於形式。

6、本節課,老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一致,老師想教的與學生學到的一致,對文本的解讀到位,有沒有侷限於文本,針對所教知識進行了拓展,是一節原生態的課。

二、對幾個問題的反思與探討

1、對文本的定位,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議論文,其實確切地說,應該是語錄體性質的文章,所以有點大話議論文的感覺。

2、備課時所作的取捨,如果取孟子的思想價值,聯繫戰國時期的背景,作者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3、老師的過渡性語言過於生硬,缺少巧妙的引導,評價學生的語言上有些單薄。

4、在小試牛刀環節,張瑋同學的片斷如果是考場作文,老師會給多少分呢,只是羅列古人事例,但缺乏個人的真情實感,恐怕很難說服那位王同學。所以教師在引導時,一定要強調有真情實感。

5、問題2給了學生具體要求,圈出相關詞句,卻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問題3過大,很難操作,老師最好給出示範,或要求再明確一點,可以設計一道填空題。

牽動人心的'導入、有效問題的設計、精彩到位的點評、言簡意賅的結束語等因素在教學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開課要求教師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要上完一篇課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展示自己的個性和風采,在簡潔、精練、流暢中突出自己的亮點。因此,問題的設計不可太多,當然,太簡單和表層的設計會讓你的課蒼白無力而又膚淺。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顧全到深度和廣度着實不容易。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學習,多鑽研,多反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7

本課選自《孟子》,文章篇幅較短,要求學生會背會默寫,熟練掌握文本內容。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結合《基礎訓練》,作了充分的預習,所以課堂預習反饋緊緊用了5分鐘時間,學生預習效果良好。在學習經典文章時,我主張留給學生足夠的誦讀時間,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明確列出瞭如下學習思路:一讀課文——初悟;二讀課文——分析;三讀課文——積累運用。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思路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否則學校學習本文就是“無頭蒼蠅——亂撞”。

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論證思路,讓學生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在朗讀中識記了重點字詞、字音;在合作討論中強化了團隊意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在誦讀展示、表達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學生的朗誦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個個都有任務,個個都在動腦,培養了良好的語文素養,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目標。

讓學生補充符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人事例時,學生說得較少,但因爲時間緊張,我給學生展示的也比較少,需要減少其它環節的一些內容,這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反思,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8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兩個方面的難點:其一它是篇文言文,無論從字詞解釋還是語句理解上都是一個挑戰;其二 它是篇議論文,要理清文章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更是一個難點。所以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選擇第《二課時作爲本堂公開課的教學內容,在事先帶領學生掌握全文字詞 句的基礎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後再結合本單元“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展開一次挫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價值觀。

在確定好這一教學內容後,怎樣把這樣一篇說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體化?我努力從文章中去尋找一些突破點興趣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苦 思冥想,我決定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經歷入手找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讓學生查找六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和歷史上“死於安樂”的具體事例以加深學生對教學 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身邊的人和事談談應該如何面對挫折,尤其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特意安排學生一定要講自己的堅強的事例,其實我在之前的設計上並沒有這樣安 排,只是讓學生說說你曾經是怎樣面對挫折的。而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很多學生都只談自己是怎樣逃避困難,怎樣一次一次導致自己失敗,偶爾有學生說到自己堅強的 事例時,其他學生還抱着懷疑嘲笑的態度。這在班級中無疑產生了一種不想說實話的想法,也影響了學生的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吸取試講時的教訓我把問題改成“你 曾經如何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拋磚引玉,很多學生都能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堅強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學一次次的掌聲,這樣也鼓舞了學生的自信,讓他 們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身上還有很多值得他人稱讚的優點,從而對生活對學習都產生一種良性循環,達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動在本堂課 整個教學準備、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從師生互動來看,我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整理查找六個歷史故事時,我採用看 誰找得快找得準,老師和學生一起參與,最後查找的資料一起評比。於是很多學生都非常積極地參與,還不時都有學生到我這裏來詢問查找的情況。我開始和很多學 生一樣查出的資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後來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發現很麻煩,而有一個學生整理的資料比我們都簡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9

參加優質課比賽不僅是一種競賽,也是一種磨礪,更是一種成長。從準備到錄課,講課、請教、修改,再講、再請教、在講課……今天終於錄完了課,回想這個過程,真是收穫滿滿。

首先,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於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發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基於此,自己嘗試採用在“情境導入--多樣誦讀--合作積累--拓展感悟”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啓發誘導,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其次,在課的設計上,我完全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學、自讀、自評、自悟、自我展示爲課堂主要呈現。科學的教學設計,是一種開放性的設計,在講課時,學生們能夠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想,把自己的質疑、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的展示出來讓整個課堂充滿了學生的思想碰撞,充滿了精彩的思想生成。這是我這節課設計的最得意之處。

第3、重視方法。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掌握的不好,預習時就是拿着參考書沒有思考的去翻譯。所以我在課上注意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如:節奏劃分方法、翻譯時要學會利用工具書、課下註解,要學會按現代漢語翻譯。

第四、本節課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文章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在認知閱讀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在理解閱讀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方法。拓展閱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的結合,結合實際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本教案設計以學生讀議爲主,教師適當點撥爲輔,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課標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可以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學習,能夠使學生結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學習資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

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少兩節課的內容壓縮到一節去上,課堂容量非常大,把一字一句翻譯環節放到了預習環節。課下一定還要做大量練習鞏固積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0

接到局通知——前去龍崗鄉送教。早聞龍崗燒雞和辣椒磚特別出名,尤其“龍崗”是我三年同桌的家鄉,一直想去,各種耽擱,未成。聽聞此事,心中甚是欣喜,但是究竟送什麼課,我斟酌再三,決定選一篇同學們第一怕的“文言文”,希望以自己的綿薄之力,讓我們龍崗的孩子能夠從古色古韻的文言文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朗讀的愜意,領會“語文即生活”的真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課是部編教材八年級語文上冊《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送課之前我多角度考慮,精心備課,又經孟紅梅老師的精心指導點撥,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心中有目標,學習才高效”。首先我帶領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2、瞭解孟子語錄體散文善於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說理,增強論證力量的特色。

3、理解“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增強憂患意識。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我力爭簡化清晰,講求實效,讓同學們迅速領會方向,找到學習本文的切入點。

接下來就教學過程環節,我談一些自己的教學想法:

1、因今天是週末,我上這節課時,時間已至上午11點多了,考慮天氣寒冷,農村學生普遍離家較遠,早起奔波,人困馬乏,於是上課伊始,我先與學生來一個熱身小互動,首先關心學生目前狀況然後簡單自我介紹:我呢,來自五中,不想像一片浮雲,來無影去無蹤,今天,我想給大家帶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是什麼呢?老師先按下不表,賣個關子。這一招於第一時間拉近師生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接着利用PPT動漫課件結合詼諧滑稽、抑揚頓挫的語調,以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來導入本課:話說,有一隻小青蛙,它很頑皮,整天蹦蹦跳跳,結果一不小心,跳進了一口煮開了水的鍋裏,青蛙嚇壞了,趕緊縱深一跳,脫離了險境。無獨有偶,又是這隻可愛的小青蛙,它又一次跳進了一口鍋裏,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鍋裏的水是溫的,這下青蛙樂壞了,可以好好洗上一個熱水澡啦,結果洗着洗着,同學們你猜怎麼着?我此時把問題拋給正在聚精會神聽故事的同學們,他們頓時來了興致,七嘴八舌的說“熟了”、“死了”……,網撒開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了,我就趕緊收網捕魚:青蛙在開水裏逃生,卻死在舒適安逸的溫水裏,這是因爲什麼呢?咱們今天就從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中找找答案吧,自然地引入本課。

2、關於課題理解方面,我繼續以講故事的方式取代單調的PPT課件展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譯爲“憂患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這是一篇說理性文章,作者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稱爲“亞聖”的孟子,和孔子並稱爲“孔孟”,他主張“仁政”“非攻”“兼愛”,反對諸侯的武力兼併,反對暴政害民,他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對後世仍有積極影響。他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以及“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思想,今天仍然有積極意義。我們所熟知的“孟母三遷”和“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子的故事。再次用故事激起學生的熱情和對古聖先賢大學問的嚮往,引導學生自己從課下註解中默記孟子的關鍵信息。

3.學生進入到八年級之後,學習心理髮生了新的變化,語文課堂上自主參與和合作交流學習的熱乎勁頭“冷”了不少,以往七年級時那種爭先恐後你言我語、大聲爭辯高潮迭起的場景不復再現,“問題探究”活動出現不少的“問題”,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低下。爲了擺脫這一困境,課堂教學我充分抓住“以人爲本”理念,首先向學生拋出兩個問題:

(1)、短文中心論點是什麼?

(2)、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請你通過梳理本文論證思路,填寫下列圖示。(圖示註解:提示四種常用點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文章第一段開頭列舉六位名人事例,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由此得出什麼結論?第二段從個人角度論證生於憂患的句子是什麼?從國家角度論證死於安樂的句子是什麼?採用的什麼論證方法?最終結論是什麼?)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一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他們思維活躍,衝破樊籬,主動尋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最後通過各小組發言人的展示以及教師點撥最終明確:文章首先列舉六位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歷史名人的事例,進行舉例論證,得出結論:“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即“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這段話屬於道理論證。艱苦環境是客觀因素,個人的主觀因素對能否成才也起着決定性作用,於是作者提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從個人角度說明“身處逆境需奮發”,正面論證了“生於憂患”這一觀點。接着由個人上升到國家,作者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從國家角度說明“國無憂患易滅亡”,反面論證了“死於安樂”這一觀點,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4、《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那麼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重點突出了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在遵循朱熹的“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前提下,使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感受語言氣勢,在讀中營造這些歷史名人身處逆境當自強的畫面感,在讀中領悟孟子說理散文明確精闢的觀點、清晰嚴謹的思路和氣勢磅礴的語言,在讀中推研難題,在讀中明白道理。

5、由我講故事繼而引發爲由學生來講故事。針對這一教學設想我拋出問題: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並另舉一兩個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聯繫自己或者身邊同學學習生活中經受了哪些考驗,這些考驗對成長有什麼作用)來證明這一觀點。這一環節,在課堂前期我的講故事啓蒙和充分鋪墊的基礎上,引用英國作家蕭伯納的一段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於兩種思想”,開啓學生的講故事能力訓練和分享模式。學生熱情高漲,在三分鐘準備後,大家踊躍發言,由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講述到身邊凡人的勵志經典,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儘管部分學生語言表述不夠完整甚至因緊張激動而略顯生澀,但是他們想表達和敢於表達的願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此時,我感覺火候正好,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並藉機揭示我給學生帶來的這粒種子——我們要具有講故事的能力,我們要學會讀別人的故事,講別人和自己的故事,從百態人生中悟做人的道理,領會“生活即教育,語文即生活”的真諦。

6、最後,我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奮之所爲作也的故事,進一步明確:如果身處逆境,也不要消沉、氣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於我們邁向成功。並特意贈送給同學們兩句話: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在同學們熱情高亢的朗朗讀書聲和立志發奮圖強的堅定信念中收束全文,達到了預期效果。

課後與會領導和孟老師、聽課教師進行了點評:這節課,教師的清晰、圓潤富有磁性的語言風格極具有帶入性,學生和與會老師能迅速進入老師設置的情景,從一開始的師生互動,到貫穿於整個課堂的師生朗讀,教師情緒飽滿,學生熱情自信,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於語文教學中結合生活訓練學生講故事的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然後知不足,攀然後知峯高。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雖然幾經蟬蛻蝶化前的焦灼痛楚,但也從中聽到了學生生命拔節的聲音。從中積澱了一點自己的膚淺見解和收穫,這星星之火,成爲我專業成長道路上的原動力和助推器,今後,我要以閱讀爲成長指明方向,以實踐爲成長奠基,以研究刷新成長速度,以超越讓成長永無止境。埋頭做事,擡頭看路,以身爲範,結合實踐,着眼於課堂構建,將語文素養呈現於我的課堂,引領、輻射、帶動同學們成就一顆玲瓏剔透的“語文心”。最後,引用一句詩爲我的反思做結: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1

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可以稍稍駐足,回望走過備課路,一路跌宕,一路收穫。

學生怕文言文是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篇說理散文,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怎樣讓七年級的孩子們喜歡並讀懂孟子雄辯背後的深邃呢?怎樣打通教與學的藩籬,使文言文煥發青春的活力,讓學生聽得盡興從而不再畏懼文言文的苦澀呢?

“漫長”的備課日子裏,讀春秋,讀戰國,讀孟子,讀大師解讀,讀名家課例......不斷地豐富自我,不斷地求索,不斷地歷經“柳暗花明”,在推翻與重建中尋找理想的切入口,尋找“鋪路架橋”的事例,尋找孩子們能接受的“深入淺出”……

王榮生教授曾說: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的言志與載道;研習謀篇佈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重點;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和反思。

於是,在“衆裏尋他千百度”後,最終決定用“小羣文”閱讀構建課堂,立足於學情,立足於文本特質,用一個一個精選的事例,或埋伏筆,或作鋪墊,上下勾連,拓展延伸。精準地選擇和組合“小羣文”,讓孟子的“深邃”在“小羣文”的“友情”相助下,深入淺出,逐層拔高學生的思維,使教學環節清晰有序而又高度聚焦,探究語言文字的深閎簡約,領略短文背後的壯闊風景,抵達語文的內核和生活的本源聚焦於文化,在文化的滲透中釋“言”用“言”。引領學生去感受聖人的氣度與情懷,進而將聖人的智慧運用自己的生活。

課暫告了一段落,但“學”與“思”仍在路上,教學是生活,教學是藝術,教學是責任。教學路上要豐富自己,讀出厚度,教出幸福,遵循文本是人生的註腳、歷史的詮釋、社會的燭照,人生是文本的源頭活水,歷史是文本的堅實內蘊,社會是文本的堅實土壤的原則,而這些,需要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聯結、對位和溝通。

靜心思考,“整合”還有待“藝術”,渾然圓融,精細巧妙,既沉雄浩蕩又不失精緻雋永之情韻,是我求索的光亮。

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選自《孟子》,文章篇幅較短。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作了充分的預習,所以課堂預習反饋緊緊用了5分鐘時間,學生預習效果良好。在學習經典文章時,我主張留給學生足夠的誦讀時間,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思路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

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論證思路,讓學生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在朗讀中識記了重點字詞、字音;在合作討論中強化了團隊意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在誦讀展示、表達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學生的朗誦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個個都有任務,個個都在動腦,培養了良好的語文素養,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目標。

讓學生補充符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人事例時,學生說得較少,我給學生展示的比較多,以後需要加強這一環節的訓練,這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反思,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3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課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觀點鮮明,論證有力,語言精闢,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

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4.在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準確而流暢地熟讀課文、能準確理解文章大意,並掌握相關的文言現象,領悟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同時在此基礎上,藉助於教師課前推送的朗讀視頻和翻譯技巧微課,通過線上和線下學習,從而學會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由課內文言文拓展到課外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一、“以讀爲本”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側重於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的方式來讓學生去理解文章大意和感悟文章的深刻道理的目的。本課以學生爲主體,利用智慧課中的隨機搶答功能的方法,抽取單個同學讀,點名兩個同學讀,兩組同學範讀,全班同學齊讀,進而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

二、“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教學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文章的重點字詞和大意疏通部分,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前推送給學生的文言文翻譯技巧的微課線上和線下學習,並嘗試着翻譯本文,再利用拍照上傳到智慧雲上,教師通過智慧雲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反饋,把反饋的情況展示在本節智慧課上,由學生上臺進行演示,讓學生圈畫本文的重點文言現象和深化文言文翻譯技巧。課中還通過了測評、回饋點評和學生演示功能來強化重點句子、詞語和翻譯技巧,從而讓學生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的文言文翻譯。我也始終秉承着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學生進行展示、點評、討論、破疑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思考的效果,讓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地去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和智慧,讓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三、“以思爲本”的教學理念

本次智慧課的展示,通過平板電腦相關功能和智慧雲的充分利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無限溝通。課堂也更公平化、高效化、信息化、數據化,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也得以充分展現了,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都有一個及時反饋性,便於教師的個性化輔導和學生自己盲點的自省。當然,課堂的“智慧”的地方還體現不夠。由於趕時間,典型的句子,沒有請學生來翻譯和總結翻譯技巧,而是由自己直接把答案和翻譯技巧講出來了,也沒有完全的把課堂的教學和信息化、數據化完全的融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5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性強,觀點鮮明,多種論證方法並用且論證充分有力,經典名句隨處可見,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

本節課嘗試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基本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沒有把握的問題在通過合作探究得以解決從而帶來了自信。這樣老師輕鬆,學生充實而又有樂趣。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重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懂得了中國民族古代優秀的文化魅力。

由於課堂上或多或少有些緊張,對學生的發言沒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課件的製作可以更精簡一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6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作爲一篇文言文的學習,它的重點首先在於把握重點字詞、翻譯課文,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以下四點:

1.掃清字詞障礙,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思,翻譯課文。

3.理清課文論證的思路。

4.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重、難點爲:翻譯課文,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論證的思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不管是句子的翻譯,還是內容的理解都有較大的難度,所以我課前佈置了預習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課堂上,我在事先帶領學生掌握全文字詞句的基礎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後再結合本單元“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展開一次挫折教育,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本節公開課能夠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朗讀部分學生表現得十分積極,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爲後文重難點的把握做了很好的鋪墊。不足之處在於沒有把握好時間,在合作探究部分的環節有所疏忽,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足,學生理解不夠細緻。

面對議論文首先存在文體上障礙,整理議論文的論證過程始終是一大難點。從整個教學內容的實施來看,很多學生對文章層層遞進的方法還是處於懵懂狀態,教師的分析並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思路。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能以“學生髮展爲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直都是我想要堅持的理念。雖然對此也有自己的認識與體會,但真正落實到課堂卻又像一個攔路虎,很多時候都讓自己無法跨越。如果說這堂課帶給了我一些值得反思的經驗的話,其實它應該更讓自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學教法?如何把學生的終身發展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這些都是我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堂課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在我的思想上都是一次思想的成長一次教學的磨練。多走進教材多走近學生,把學生的發展腳踏實地地落實在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這都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7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課堂更流暢、動態化,加大了課堂容量,使課堂效果更高效。如多媒體投影適時出示故事,情境導入;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出示文章論證思路圖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論證方法,辯證思路。

本節課全景式展示了以問題爲主導、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展示、知識生成等一系列活動,完成了預設目標,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交流、質疑展示,效果較好。

教師適時點撥,喚醒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反思與修正,讓學生理解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培養了憂患意識。教師的點撥指導體現了尊重學生生命意識、情感體驗、價值形成的理念,彰顯了課改“以人爲本”,“以發展爲本”的原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8

這兩天七星農場教育科組織了課堂教學比賽活動,作爲參賽教師,我通過這次活動有了一些收穫和感悟,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教後反思。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工作已經8年了,在這8年的教學中,我成長得很慢。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揉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有的時候確實感到很困惑,很迷茫,到底語文課要怎麼上?怎樣上才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不去與其他教師的課進行比較,暫且說說我自己。從準備課到比賽的這3天,我是真的感覺到有壓力,因爲工作這些年中,我從來沒有參加過什麼賽課活動,所以感覺到緊張。在備課過程中翻閱了大量資料,在教學設計方面自己也進行了研究,雖然設計得不夠精彩,但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也進行了多次完善和整改,從課堂呈現出的結果來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自己反思。

我把自己的教學視頻從頭觀看了一遍,發現了很多細節性的問題,首先,我在設計故事導入的環節,沒有考慮到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問學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生雖然能體會到,但是卻表達不出,或者說是不敢去表達,我卻沒有做出適當的引導。

在接下來寫板書的過程中問題就更大了。我平時就沒有太注意板書的設計與書寫的規範,確實有倒下筆的現象,我當時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如果靜下心來放慢速度去書寫,會寫得很規範,但我一緊張寫快了,問題就都暴露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格外注意板書的設計與書寫的規範。

複習鞏固字詞環節沒有突出強調重點詞語的特殊用法,只是流於形式,走個過場。

在小組合作分析文本環節,彙報時我只針對第一段的第一層讓學生練習了一遍朗讀,在第二層是由我範讀的,剩下的第二段也只是由彙報的學生讀了一遍。與我預設的反覆誦讀差距甚遠。讀的形式單一,次數太少。缺少朗讀指導。在彙報過程中儘量讓學生多品讀文本,感悟文本,而不是爲了完成相應的考點任務而讀文本。

在拓展延伸比較閱讀訓練過程中,我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缺少指導,只是爲學生提供了參考資料,過於放手,導致只有部分能力強的同學能夠理解這兩個語段有着怎樣的聯繫。但在我前面環節進行的比較快的情況下,我在這裏沒有按預設教案提前結束課程,而是順勢加入了讓學生談感悟的環節,站起來發言的這四名同學他們的回答也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因爲導學案上我並沒有設計這一問題,在課堂突然這樣一問,與上課伊始那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沒有人敢於回答,到這一環節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說明這節課對他們來說沒有白上,至少有所收穫,這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在練習背誦環節,學生彙報的沒有預期的好,這也和我平時課堂教學中缺少背誦指導有很大關係,另外提到有感情地誦讀,效果就更沒有達到了,霍文航同學在彙報全文背誦中雖然出現了一點小失誤,但我注意觀察了他的表情,他背誦時確實帶有富豐的表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在古文誦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另外,我後來的確有點太緊張了,就連我設計好的結束語都忘記說了。

通過這次比賽,我有機會對自己進行深刻地反思,很久以來我總以忙我藉口,很少靜下心來認真地反思自己哪裏有不足,哪裏需要改進。

別人身上的優點,不是我想學就能學到的,但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是可以慢慢改進的。

另外要想讓自己的課上得有質量,還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潛心研究教材,精心備課。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會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身爲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9

主要是資料的利用問題最有感觸。

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的羚羊羣進行研究。他發現,東岸羚羊羣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羣強,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樣,每一分鐘要快13米,爲什麼會存在這些差別呢?原來,東岸羚羊羣之所以強健,是因爲在他們附近生活着一個狼羣,西岸羚羊羣之所以弱小,是因爲在他們缺少了一羣天敵。這是我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設計的導入,雖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因爲沒有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沒有設置懸念,所以也就讓學生失去了動腦的機會,變爲被動的聽了。

這是老師上課經常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有時因爲上課時間緊張而忽略學生的思考和發言,往往會讓一些閃光的思想悄悄的溜走。這就涉及到資料的利用問題,給我一個啓示,有了好的資料還要充分的利用它,做到物盡其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20

一、創設情境 確定目標

用屈原、司馬遷、曹雪芹、貝多芬的事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問題引導 學生自學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都是一些基礎性問題,靠學生個人能力可以解決的。目的是爲了人人從課堂有收穫,縮小貧富差距,延長分化時間 。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這些基礎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基本完成的,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開放展示 互動生成

本環節展示的內容是上一環節拓展,單靠學生個人的能力可能要遇到困難,教師把這些問題分解到組,每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完成研究、討論統一意見、確定展示人員、組內試講,爲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準備。其他組的同學就可以見仁見智發表自我看法。 教師適時點撥,調控整個課堂。學生在相互的學習交流中提高能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課堂也會在預設中不斷生成,效率不斷提高。

本節課學生在展示交流時講解了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明確了在自學、合作學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掌握了重點難點問題。學生展示的過程也是學習消化的過程。

四、小結反饋 矯正提升

爲了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小結和檢測是課堂上不可缺少的環節。

本節課共設計三次由易到難的反饋,形式有搶答和小組競賽兩種,分別是:

1、文學常識積累;

2、字音落實;

3、翻譯句子。

高效課堂有兩個教學原則是:能自己學會的,不用老師教;能課堂上學會的,不用課下學。所以反饋、落實非常必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21

教學工作貌似重複的,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去思索,如何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收穫最大,這是一項很繁雜的工作,每個細節都下考慮到,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最後,然後纔有可能讓學生把我們所教的內容吸收好。若能在我們所傳授的知識基礎上,再能有所創新那就是更好了。

這篇課文在我教之前,同學們在上學期都已會背了,所以我覺得教起來應該比較輕鬆,所以我們在學時,我首先徵求學生的意見,看看用不用我領着他們一句一句的翻譯,程度好的學生說不用,這個環節我就省略,然後我問學生們,這篇課文都學生都會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來,學生搖頭表示不能,然後我就帶着學生們一點一點的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我沒有給時間讓學生去背,因爲學生課文都已經會背了,我就不想讓他們在浪費時間了。在梳理完文章的思路後,我就引領學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論點,然後就進行拓展延伸。這一塊我又把上課人內容結合一起來談。我感覺學生掌握得挺好的。於是我臨時留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孟子》二章學習的收穫。七百字左右,第二天批作業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們絕大部分寫得都比較好,自我感覺很好,這節課學生的收穫是很大的。

但是第二天,聽寫這篇課文的譯文及課解時,我發現,學生掌握的非常不好,下課後問學生,你們爲什麼記得這樣差,學生說,因爲上課老師沒有給時間讓學生記,所以放學 回家後,怎麼記都記不來,我突然明白,有些教學環節在課堂 上是不可以省略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需做到位,學生纔會全面而深入掌握。教師教學就像廚師做菜似的,缺少一個程序,菜的顏色及味道可能就不一樣。在以後的語文教學當中,一定要有耐心,哪個環節都 不要省,花並且要真正的落實到位,這樣學生纔會真正的有收穫。教學是不能急功近利。

以後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慢慢來,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