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爲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遊戲,更是美好之至。現在回想起來,那遊戲的情景彷彿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遊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遊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遊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於童年、關於遊戲、關於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瞭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遊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爲什麼?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爲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並作簡要點評。

“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嚮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着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後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瞭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着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着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製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後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後“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麼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麼,在這篇瀰漫着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爲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麼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於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以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隻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悽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而揹負着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着我們快樂的風箏。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恆悲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佈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於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麼,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瞭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爲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着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爲了理解爲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文中的情爲什麼那麼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後,對內容有了基本瞭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後,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着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爲什麼稱“小山”因爲千佛山主峯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並讓學生試着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爲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讚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爲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爲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裏孕育着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讚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淨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爲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爲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裏,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爲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山中訪友》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衆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着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係是那麼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雲??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淨、無雜念的心境

雲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採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爲什麼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像爲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着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4、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着作者“帶着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5、[教師小結]

當你帶着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愫裏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爲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爲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6、信息反饋:

《秋天》

一、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 、課前準備

①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師生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四、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在詩中說“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②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問題組:a.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2、研讀與賞析

①示學生繪製的圖畫或。(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爲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嫺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爲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4、佈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爲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5、信息反饋:

《古代詩歌五首》

一、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三、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二、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1、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感知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5、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1、仔細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

2、暫時的失意不要緊,要以積極的努力去贏得別人的好評。

知識和技能:

1、品味、學習文章中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瞭解人物不同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質。理解文章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

2、學習課文中較誇張的個性化語言。

方法過程和能力:

通過圈劃、討論、朗讀,感受並理解“我”在表哥來訪中經歷的複雜的心理變化,理解小小說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重點難點把握

重點:

對於誇張化、個性化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理解。

難點:

理解通過比較人物揭示小說主題。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閱讀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瞭解作者寫作風格,代表作品。

秦文君,1954年出生。上海人。代表作有《男生賈裏新傳》,《女生賈梅新傳》,《小鬼魯智勝》,《小妖林曉梅》現爲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上海少兒出版社、《中國兒童文學》主編。

2、讀課文,完成文字積累

(1)正音:

呷(xīā)湯、拙(zhuō)、捋(lǚ)、癟(biě)頭癟腦、搛(jiān)、衷(zhōng)、愴(chuàng)、校(jiào)正

(2)詞語積累:

呼風喚雨、豔陽高照、懶洋洋、嫌棄、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恨鐵不成鋼、不屑一顧、饒有興趣、一如既往、彬彬有禮、頭頭是道、悲愴

二、新課學習:

1、我和表哥是怎樣認識的?(請同學簡單複述課文)

2、按故事情節發展大致可分爲:

(1)和表哥見面前。(1——6)

(2)和表哥成爲了“密友”。(7——22)

(3)餐桌吃飯。 (23——31)

(4)發現我和表哥真是難兄難弟。(32——44)

3、體味“駕到”的含義。這個詞語一般用在什麼語言環境中,爲什麼在這裏要用這個詞語?

在文中找出“我”是怎樣形容表哥的。

“高檔次”、“學生精英”、“偉大的表哥”

“他很擡舉我”、“姿態那麼高,放下駕子稱讚我”、“平易近人”、“不負衆望”

大詞小用,表達“我”什麼心理?爲什麼會有這種心理?

心中不平。一個強者突然走進我的生活,“我”的地位開始動搖,缺乏自信。

4、表哥來家裏做客應該是件開心的事,爲什麼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希望下特大風暴?而當我和表哥認識之後卻又再一次希望下暴風雨?(從咒語中體現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態度的變化

第1——2段阻止

第19——20段挽留

第32段留下來

5、概括

①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注意把側重點放在我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上的引導)

活潑好動,興趣廣泛(“我”外向,張揚,好動,靈活,孝順)

②表哥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文質彬彬,拘謹,缺乏朝氣,在運動方面明顯遜我一籌。(“表哥”內向,拘謹,文雅,謙虛,笨拙,溫順。)

③我和表哥是兩個性格脾氣愛好迥然不同的孩子,那爲什麼文章末尾說“我倆真是難兄難弟”?我和表哥有什麼地方相似?

同病相憐,年齡相仿,有點自卑

啓示:人各有長。

6、媽媽和大姨又有什麼相似點?

把媽媽和大姨說的話找出來,加以對比,找出共同點。

共同點:教育方式手段一樣,肯定別人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

7、分角色朗讀餐桌吃飯的片段,從我、媽媽、表哥、大姨的語言中體會人物性格。

8、文章最後一段怎麼理解?(分小組討論)

拓展:現實生活中的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能不能和大家說說?

在一些家長的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於是總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苛求孩子達到完美,使孩子在無形之中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喪失自我。

本文作者借文中的“我”批評了這一現象。

三、作業:

1、積累詞語(必做)

2、小練筆:(選作)

(1)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悟?請你寫下來。

(2)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也表表自己的優點,讓爸爸媽媽充分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表現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增強自信,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

我真想掌握一句呼風喚雨的咒語,假如現在念上一句,來一場特大風暴,表哥一行就的改變來這兒做客的計劃。

可惜,豔陽高照。

媽正激動地忙着殺雞煎魚煮肉,一邊隔一分鐘催我一句:“快洗澡,快理髮,快換衣服。”彷彿我也是一道要隆重推出的大菜。

我懶洋洋地應付着。換上那種體面的衣服,我就變得不像我,像個乖乖兔。媽卻爲此滿意,她說:“這樣,跟你表哥站在一起,反差能小一點.”

他每次在誇獎表哥時,總是帶點嫌棄我的口吻。有什麼辦法?表哥雖然我沒見過,可早從媽哪兒知道他是個世界少有的人。他只比我大一個月,可優點大大小小合起來至少有一百條,什麼孝順,整潔,聰明,會彈鋼琴,參加過模型小組,打電腦快如飛,寫作文得過獎,等等,包括吃飯很文雅,呷湯沒聲音……總之,媽出差去過表哥家,回來後就如數家珍。

與那樣的表哥見面,讓人提心吊膽。

表哥果然相貌堂堂,但太fat。他一見面就對我問好:“Good afternoon.”

媽欣喜地推推我:“用英文回答呀,聽見表哥的話了嗎?他英語很標準!”

其實在班裏我也是個英語尖子,甩幾句不成問題,可萬一對方再滔滔不絕地出來長篇英語怎麼辦,所以我果斷地對媽說:“又不是舉行英文比賽!”然後對錶哥說:“你好!”

表哥的媽媽,我的大姨拍拍我的肩。

媽恨鐵不成鋼地白了我一眼。真掃興。我回小房間做飛機模型去了。心裏想着,有這樣高檔次的表哥真讓人覺得自己矮了一截。

一會,表哥推門進來,我怕他對我做的飛機模型不屑一顧。不料,他倒挺和藹可親,點着那小東西說:“太棒了!”我看他不像是諷刺我,就送他一個。原本想讓他幫我提些改進意見,不料,他很擡舉我,拿着它去對大姨說:“表弟送我的”

人家姿態那麼高,放下架子稱讚我,我還能不對人家好?我倆一會兒就稱兄道弟了。我建議在小房間佈置個模擬籃球場,在哪兒玩投籃。我這個主張把他這位天才聽得一愣一愣的。不過他平易近人,微笑着答應下來。

大姨饒有興致地來當觀衆。

我彈跳好,投籃動作又帥又準,只是太熱了,只能脫了體面的上裝。媽進來找東西,立刻罵我是猴子投胎,天生的粗魯。我看看錶哥,人家到底是文雅。雖然他的投籃技術差,動作笨拙可愛的像毛毛熊,可人家跳一下捋平衣服,理順頭髮。學生精英的儀態一點不變。

你能要求愛因斯坦會打網球,托爾斯泰會駕駛飛機?人家表哥,有那麼多優秀品質,體育差一點是小事一樁。況且,他還挺謙虛,老說:“表弟,你很全面。”

大姨爲我計算着投進多少回。

我在家,還從來沒受到過這種規格的鼓勵。我現在仍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仍想讓老天爺刮暴風下暴雨。這樣,今晚表哥一行無法回旅館,得住在我家。

天,萬里無雲,一如既往。

到了吃晚飯時,表哥和我已是勾肩搭背,親如一人。

能與那種偉大的表哥成爲密友,也許我有點不凡,是“挺全面”。

只是吃飯時,媽的一句話又讓我癟頭鱉腦。

飯桌上,媽不停地給大家搛菜。他給表哥的碗裏搛了三塊排骨兩個雞腿,堆的像豐收的小山;他也給大姨搛,然後搛了兩塊排骨給我。

“謝謝!”表哥彬彬有禮,一邊不負衆望,吃得文靜而又迅速。

“多有教養!”媽媽由衷地說。

我瞄了下飯桌,發現排骨盤子空了,媽媽一塊也沒有。我有點生氣地說:“我吃一塊排骨夠了,另一塊你自己吃得了!”

媽媽不高興了:“看這孩子,多不知好歹!”

大姨說:“這孩子懂事,知道心疼人!那是真孝順!”

媽則推讓說:“別安慰我了,他的氣我受多了,也習慣了。古怪呀,這孩子。”

我覺得吃飯沒胃口。連湯也咽不下。看見表哥端坐在那兒,很正規地進餐,我確實覺得自己是個小傻子。

天突然暗的出奇,還閃電打雷。我敢對天發誓,這次可不是我念咒語呼來的。我有點像掉了魂,坐在窗前託着腮,活像個小書呆子。

其實什麼也沒想,腦子讓什麼東西塞住了,誰能幫我校正一下?

唉,表哥駕到,一切都複雜了。

突然,我聽媽叫我,我過去。

媽在洗碗,水龍頭衝得嘩嘩響。她不看我,看着水盆,問:“剛纔你不吃排骨,真是爲了省給我吃?”

我也沒朝她看,轉身走了。

路過客廳,聽見大姨正和表哥說話,而且,是一句讓人心跳的話:“你表弟,夠你學一陣的。”

別是把我當反面教材!我的證實一下。

你別看他不會彈琴,沒學過電腦,那些一學就會的。你看人家那靈活樣,誠實,孝順,做的模型多漂亮,你做的那叫什麼?還有,明天起,你得跟他那樣練彈跳……”大姨說得頭頭是道。

“唉,天天聽你說表弟的好話!”表哥好沒勁地說,“說的我好沒信心!”

我一拍腦袋,這回真像孫猴子那樣一蹦老高。而且,我立即衝了進去與表哥握手,告訴他: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彼此彼此,相見恨晚。

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駕到—”就涌起一種男兒掉淚的悲愴。

《表哥駕到》同步練習

1、掌握下列字詞

呷(xiā)湯、拙(zhuō)、捋(lǚ)、癟(biě)頭癟腦、搛(jiān)、衷(zhōng)、愴(chuàng)、校(jiào)正

2、問題探討:

比較文中“我”和“表哥”的性格,從中你得到什麼啓示?

“我”和“表哥”性格相同點都是有點自卑。

不同點:“我”外向,張揚,好動,靈活,孝順;

“表哥”內向,拘謹,文雅,謙虛,笨拙,溫順。

啓示:人各有長。

3、“媽媽”和“大姨”兩位母親有什麼共同點?

“媽媽”和“大姨”共同點通過讚美別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上進。理解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媽媽”有沒有看到我的優點?如:“媽媽“在洗碗,她知道“我”還在生氣,明知顧問,算是賠禮道歉,想挽回一下“我”的情緒,可憐天下父母心。

4、重點語句品悟

1)她每次在誇獎表哥時,總是帶點嫌棄我的口吻。有什麼辦法!表哥雖然我沒見過,可早從媽那兒知道他是個世界少有的人。

媽媽對“我”與“表哥”的態度截然不同,她“誇獎”表哥,“嫌棄”兒子,你可以從文章中找出許多這樣的例子。

(2)我在家,還從來沒有受到過這種規格的鼓勵。我現在仍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仍是想讓老天刮暴風下暴雨。

這是第二次寫到“我”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我”幻想用“呼風喚雨”來解決問題,這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也表現出“我”的無可奈何。

(3)媽在洗碗,水龍頭衝得嘩嘩響。她不看我,看着水盆,問:“剛纔你不吃排骨,真是爲了想省給我吃?”

媽媽“不看我,看着水盆”,是一處細緻的描寫,聯繫前文媽媽對“我”的數落,可以看出媽媽對“我”的關愛和希冀。

(4)我一拍腦袋,這回真像孫猴子那樣—,端老高。而且,我想立即衝進去與表哥握握手,告訴他: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彼此彼此,相見恨晚。

用一個比喻寫出了少年人的活潑調皮;“難兄難弟”的“難”在文中多次描寫到,瞭解這個“難”字,“相見恨晚”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5)守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駕到——”就涌起一種男兒掉淚的悲愴。

去查工具書,看看“駕到”一詞是什麼意思。這裏用“駕到”表現了“我”對媽媽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種複雜的心理反應,有調侃、有反感、有對錶哥的羨慕或好奇,最後卻以“掉淚的悲愴”來結束全文。

5、小練筆:

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也表表自己的優點,讓爸爸媽媽充分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表現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200-300字,請家長寫點評100字左右。

1、表哥駕到

同步練習

1、掌握下列字詞

呷(xiā)湯、拙(zhuō)、捋(lǚ)、癟(biě)頭癟腦、搛(jiān)、衷(zhōng)、愴(chuàng)、校(jiào)正

2、問題探討:

比較文中“我”和“表哥”的性格,從中你得到什麼啓示?

“我”和“表哥”性格相同點都是有點自卑。

不同點:“我”外向,張揚,好動,靈活,孝順;

“表哥”內向,拘謹,文雅,謙虛,笨拙,溫順。

啓示:人各有長。

3、“媽媽”和“大姨”兩位母親有什麼共同點?

“媽媽”和“大姨”共同點通過讚美別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上進。理解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媽媽”有沒有看到我的優點?如:“媽媽“在洗碗,她知道“我”還在生氣,明知顧問,算是賠禮道歉,想挽回一下“我”的情緒,可憐天下父母心。

4、重點語句品悟

1)她每次在誇獎表哥時,總是帶點嫌棄我的口吻。有什麼辦法!表哥雖然我沒見過,可早從媽那兒知道他是個世界少有的人。

媽媽對“我”與“表哥”的態度截然不同,她“誇獎”表哥,“嫌棄”兒子,你可以從文章中找出許多這樣的例子。

(2)我在家,還從來沒有受到過這種規格的鼓勵。我現在仍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仍是想讓老天刮暴風下暴雨。

這是第二次寫到“我”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我”幻想用“呼風喚雨”來解決問題,這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也表現出“我”的無可奈何。

(3)媽在洗碗,水龍頭衝得嘩嘩響。她不看我,看着水盆,問:“剛纔你不吃排骨,真是爲了想省給我吃?”

媽媽“不看我,看着水盆”,是一處細緻的描寫,聯繫前文媽媽對“我”的數落,可以看出媽媽對“我”的關愛和希冀。

(4)我一拍腦袋,這回真像孫猴子那樣—,端老高。而且,我想立即衝進去與表哥握握手,告訴他: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彼此彼此,相見恨晚。

用一個比喻寫出了少年人的活潑調皮;“難兄難弟”的“難”在文中多次描寫到,瞭解這個“難”字,“相見恨晚”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5)守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駕到——”就涌起一種男兒掉淚的悲愴。

去查工具書,看看“駕到”一詞是什麼意思。這裏用“駕到”表現了“我”對媽媽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種複雜的心理反應,有調侃、有反感、有對錶哥的羨慕或好奇,最後卻以“掉淚的悲愴”來結束全文。

5、小練筆:

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也表表自己的優點,讓爸爸媽媽充分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表現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200-300字,請家長寫點評100字左右。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緻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瞭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爲《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瞭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範圍。

三、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後釋詞。

確鑿záo,菜畦qí,桑椹shan,輕捷,油蛉líng,máo,纏絡chán,攢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臥,豁huō,斂liǎn,腦髓suǐ,陌生m?。鑑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穀bǐ,系jì,傳授sh?u,書塾shú,

四、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後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

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後兩部分聯繫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爲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爲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對比關係,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襯托關係,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係,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爲什麼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係,但作者卻由此生髮聯想。對於爲什麼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託善良制服邪惡的願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裏存在着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後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祕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麼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爲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

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後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爲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爲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樑家去

了吧,也許是因爲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爲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後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遊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着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後記: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裏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範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誇讚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爲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爲“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

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他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b.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着什麼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着;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着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爲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並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綜合學習:漫遊語文世界

活動目標

①通過此次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②引導學生蒐集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

③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活動重點

①蒐集語言現象並歸類整理。

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①佈置任務,學生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合,以小組爲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爲單位進行。

②蒐集調查資料,分組篩選、梳理,把同屬於一類型的資料編在一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麼,不過提出水分。” 這則廣告從反面人手,從具體的製作過程人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入什麼”表現了產品之純,後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

二、出示活動目標

四個小組分別展示

①廣告集錦:

信心型 功用型 對比易記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園風:

精選校園流行語,如: 哇噻—— 酷斃了! 帥呆了!

③口語薈萃:

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並尋找規律。

④街頭巷尾:

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欣賞優秀的店名如家樂福。

⑤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

根據語言形式分爲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的衝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三、教師總結

①充分肯定同學們的實踐,對於同學的思考給予高度讚譽。

②佈置作文,任選一題,按照要求寫作。

四、活動小結 -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蒐集了家庭、校園和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溝通了課堂內外,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要求讀懂課文,瞭解賈裏的三次挫敗和成功;

2、文章生活氣息濃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注重生活積累,才能寫出鮮活的好文章來;

3、幫助學生理解,要想成就一番偉大事業,都是小事開始做起的;

4、通過理解課文,結合自己平時觀察,仿寫一個片段《男(女)X》,注意寫出人的個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節,人物描寫個性化,以及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

2、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挫敗和成功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1、查字典,給生字注音,對不熟悉的詞語加以理解;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能複述故事的梗概。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昨天都認真地預習了課文,大家說說看《偉人的細胞》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誰?

(二)簡介作者;

(三)檢查預習:

1、你預習了哪些生字詞?是怎麼弄懂它的?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如果有個人問你:“《偉人的細胞》講的是什麼?你會怎樣回答?

(1)要求同桌兩個人說一遍;

(2)指名幾位同學在班級交流一下故事內容。交流後並作出評價。

(四)閱讀課文,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給足充分的時間讓同學默讀課文,默讀後思考: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瞭解寓言故事蘊涵的深刻寓意,從中接受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蘊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這句俗語,老師想到了古時候的一則成語故事——杞人憂天(投影出示)

二、引導學生說說《列子》,瞭解作家作品衆生共享課前蒐集整理的《列子》資料(出示投影)

三、朗讀課文,聽讀,自讀,正音。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鼓勵學生查字典認識生字、生詞,鼓勵學生領讀。 2、激發學生齊讀速讀3、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氣,再讀課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傷(投影出示)

四、個別學生朗讀、翻譯,結合課下注釋。(出示投影)重點句子;(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2)充塞四虛,無處無塊(3)奈地壞何? (4)奈何憂其壞?(投影出示翻譯)

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杞人“憂”什麼?“憂”到什麼程度?後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麼變化?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由表及裏化消極心態爲積極心態)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3、從這則故事中你瞭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後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投影出示)

六、拓展

討論:1、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2、現實環境中的你,面對今天的環境,杞人的行爲對你有什麼啓發?

九、課堂總結: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在所難免。如何更好地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啓迪。

十、板書設計{投影出示)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曉日月星宿,亦積氣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 (憂彼之所憂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逐句翻譯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

身亡所寄,——自己無處存身,

廢寢食者。——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另外又有個人爲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

因往曉之,曰:——就去開導他,說:

“天,積氣耳,無處無氣。——“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彎一伸,嘴巴一呼一吸,

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

奈何憂崩墜乎?” ——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其人曰:——那人說:

“天果積氣,——“天是氣體,

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

不當墜邪?” ——不就會掉下來嗎?”

曉之者曰:——開導他的人說:

“日、月、星宿,——“日、月、星、辰

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

只使墜,——即使掉下來,

亦不能有所中傷。”——也不會傷害什麼。”

其人曰:“奈地壞何?”——那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

曉之者曰:——開導他的人說:

“地,積塊耳,——“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

充塞四虛,——填滿了四處,

無處無塊。——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躍,

終日在地上行止,——整天都在地上活動,

奈何憂其壞?” ——怎麼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

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說課稿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杞人憂天》,這篇課文是語文新課標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十課《寓言四則》中的最後一篇,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三則寓言故事基礎上的繼續延伸。

二:說教學目標

由於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於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對於字詞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譯還是很有必要的,爲初一的學生今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字詞以及學習的方法。疏通字詞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便於分析人物形象,也爲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再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結合故事背景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現實意義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學生能通過引導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並能很好的理解其現實意義,以培養學生多元化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方法:

考慮到我校初一的學生大多活潑開朗,好奇心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讓那個學生合作探究自讀自悟爲基礎,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那個學生結合導學案以及課下注釋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並把誦讀作爲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同形式的朗讀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感悟。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以一場流星雨的話題作爲開場白,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爲後文的講解做鋪墊。

接着介紹課文的出處以及作者列子,初步瞭解道家學派,爲後面結合背景資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鋪墊。

學習課文讓學生先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字詞的同時初步感知課文,然後請學生範讀,檢查字詞字音的學習效果,教師再特別提醒學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讀音,夯實基礎。再集體朗讀加深印象,並在朗讀中體會文言字詞的韻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學習的一個重點,主要讓學生利用導學案和課下注釋四個一組合作解決文言字詞的翻譯工作。再有教師指出其中的難點以及學習文言字詞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多積累感悟。在今後的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多一些心得體會。

理解文章內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過歸納整理來引導學生學習《杞人憂天》的含義,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接着從杞人憂天的憂出發探究其憂的深層原因,而能重新認識他的憂患意識的積極的一面,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再從故事內容的本身出發結合古代的神話故事啓發學生領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並能理解其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能多元化的考慮問題。

最後總結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啓發學生繼承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繼往開來做新時代的接班人。

六:佈置作業

鞏固學習背誦課文,並閱讀相關的一些小故事作爲拓展延伸。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仔細品味,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2、學習本文細緻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

3、體會準確、生動的詞語運用及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的表達效果。

4、體味作者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學生的審美想象,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2、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怎樣運用恰當的手法表現景物特徵,抒發內心的情感。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風景畫,一曲春的讚歌。根據抒情散文的特點,本教學設計主要引導學生對課文反覆朗讀,激活學生的審美想象,讓學生享受審美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2、擬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時目標: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學生的審美想象,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大自然從花開到花落,從草長鶯飛到萬木凋零,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爲人們留下了許多的自然奇觀,也給人們以無盡的感慨與遐想。但即使面對大自然的同一景觀,人們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盡相同。面對美不勝收的春景,唐代的兩大詩人――白居易和杜甫卻流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無盡的喜悅,而杜甫在《春望》裏則因春景引發了無盡的憂思。這就是所謂的“景因情變,情因景生”。那麼,同樣面對春景,現代散文家、語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的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書上有注音的字,另外還補充幾個字音。)hé(和藹)

zhǎng(水漲)hè(應和)

漲和huó(和麪)

zhàng(漲紅)hu(和藥)

hú(和牌)

2、學生再次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

3、教師範讀課文(讀出輕聲、兒化)。提醒學生注意

4、學生交流老師朗讀時與學生朗讀時有哪些不同,並討論老師這樣讀的作用。並請學生踊躍發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師補充:輕聲、兒化朗讀,讀出了作者滲透在文中的“對春天的喜愛、高度讚美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6、全班同學在把握這種感情的基礎上再齊讀課文,要求一定要讀出“對春天的喜愛、高度讚美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直接表現出作者對春天“喜愛”與“讚美”之情的地方,並進行簡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盼春――喜愛)

2、作者爲什麼喜愛春天,並盼望春天到來呢?

【因爲春天是新的、美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贊〈頌〉春――讚美)】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美〉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力〉

3、將以上兩部分以“因爲‘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所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春天的腳步近。’”的形式朗讀。

三、教師小結並佈置作業

1、以上文字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教師補充“抒情”的有關知識。)

①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

②抒情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傾吐自己的感情。間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發對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敘述、描寫和議論中滲透自己的強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感情。間接抒情有以下三種方法:通過敘述抒情,通過描寫抒情,通過議論抒情。

2、作業

本文除了以上直接抒發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的文字外,中間的許多文字寫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四、附本課時板書

東風來新

―――直接抒情美

腳步近力(壯)

第二課時

本課時目標:

從景物描寫入手,理清課文的內容、結構,體味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流程:

一、回憶上課時的主要內容,學生齊背課文最後三段。

二、自主學習

檢查作業情況。請學生回答:本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後三段外的其它文字寫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對春天的景物進行了具體的、細緻的描繪――繪春,間接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三、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看作者在文中,通過對哪些景物的描繪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點?

(山、水、太陽、草、花、風、雨、人)

注意:也許有同學要回答“蜜蜂、蝴蝶、鳥、樹……”。對此,老師不能完全否定,而要以此引出正面描寫(寫本體物)與側面描寫(寫聯繫物)這兩種描寫方法。

2、再讀課文,交流課文在描寫以上景物時,哪些寫得簡略,哪些寫得詳細?

教師以此引出“概括性描寫”與“細緻描繪”的有關知識。

山、水、太陽(概括性描寫)

繪春

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細緻描繪)

3、根據以上內容,理清課文結構(本課時板書)

盼春(東風來、腳步近)①――喜愛(直接抒情)

概括性描寫(山、水、太陽)②

繪春春草圖③

春春花圖④喜愛、讚美(間接抒情)

細緻描繪春風圖⑤

春雨圖⑥

新⑧迎春圖⑦

頌春美⑨――讚美(直接抒情)

力⑩

4、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利用已瞭解的課文內容和結構,快速的背誦課文。(只要能在課堂上背出前後兩部分,中間五幅圖畫的次序不顛倒即算達到目標。)

四、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文中的幾幅春之圖描寫中,你最喜歡哪些描寫,爲什麼?

第三課時

本課時目標:

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解決學生怎樣寫景的問題。

教學流程:

一、檢查作業情況

抽同學當堂背誦課文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描寫的幾幅春之圖中,你最喜歡哪些描寫?請讀課文,在書上畫出來,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傳授有關的寫作知識。)

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導:

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景。讓學生明白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如文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②讓學生明白怎樣運用聯繫物突出本體物。

春花圖中寫蜜蜂、蝴蝶是爲了突出“花繁”、“花豔”。

③有層次的描寫景物,運用動靜交錯、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等方法寫景。

一幅春花圖從樹上寫到地上、從實景寫到想象等。

④充分調動人的一切感覺,從多種角度描寫景物。

春風圖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方面,寫出了春風和暖、輕柔和清新的特點。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⑤準確地運用詞語寫出景物的特徵。如文中的“鑽”、“逼”,形象地寫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後的“青”直送眼前的特點。一個“鬧”字生動地寫出了蜜蜂的“多”等。

2、在瞭解了每一幅圖畫的描寫方法的基礎上,分段背誦課文。並談談自己有何感受。

三、總結寫景的要點

第一、細緻的觀察。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點,用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

第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種寫景方法描寫。

四、當堂練習,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以“秋天的田野”和“冬天的小河”爲寫作對象,運用以上寫景方法中的任意兩種,寫兩段文字。

本教案設計說明:

本教案設計以閱讀課型爲主,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以“朗讀――感悟――探究――寫作”的流程進行,以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的目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成長的源頭,感受她對學生時代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片深情。

2、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培養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自覺性。

3、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精神生活。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

難點: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精神生活。

三、教具:錄音機

四、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讀書生活的散文,淺顯易懂。考慮到它在內容上與第一單元“親近文學”有內在聯繫。語氣優美,飽含深情。作者通過小時侯讀文學作品的幾件十分留戀的往事的回憶,抒寫了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告訴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白做人之理,做一個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學過程:

⑴、內容呈現

1、快速默讀課文,不動脣、不指讀。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配樂(鋼琴曲《秋日私語》)朗讀課文。學生感受作者成長的源頭。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設置問題情境:

於漪老師是一位才華橫溢充滿人格魅力的語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致力於探索語文教學規律,教學風格獨特,著述頗豐,成就斐然。這和她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文學薰陶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於漪老師就深情地追憶了自己少年讀書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憶了文學對她深刻的影響。

⑶⑷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作者回憶了幾件往事?往事帶來了哪些好處?

明確:往事

小時侯讀《評註圖像水滸傳》

學生時代讀《千家詩》

聽國文老師講《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好處

懂得了生動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記憶

給我帶來了生活樂趣

使我熱愛自然、獲得美的享受

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

是自己的心和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二:第五段所舉事例都是初中國文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有何異同?

明確:

相同:兩位老師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採用誦讀,都入情入理,學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記了所講內容,且由此激發了喜讀詩詞,愛好新文學的熱情。

不同:①一個是國文老師,一個是代課的國文老師。

②所講內容是一古一今

③講課情狀一個是情溢於胸,頭和身子左右搖晃,一個是情滿雙眸,那深深感動的表情凝注在眼睛裏。

④ “我”讀了辛詞每“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而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則“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三課文第六段引述老師的話的落腳點在哪裏?“我”爲什麼對此“銘記於在心”且“一生受用不盡”?

明確:老師這句話的落腳點在“做人”,在作者看來。“當時老師並不說多少大道理,但教我們讀書明理,明做人的道理”(於漪語)作者正是按老師的諄諄教誨去身體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從中獲益匪淺,所以“我”永遠銘記在心且受用不盡。

2、學生與老師對話:

話題一: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思考自己爲什麼喜歡這些語句。完成後在小組交流。

話題二:全班交流勾畫的好詞好句,暢談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豐富聯想。

明確: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抓住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

3、學生與學生對話

話題《千家詩》中引用的詩句能否顛倒?爲什麼?

明確:不能。課文在引用這類詩句時依次爲我們展現了春夏秋冬的風光。這樣寫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時序。切合人們的感受習慣。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幕幕特寫的鏡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引導讀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課文多處前後照應,這既是結構安排的需要,更是內容充實、突出主題的需要。舉例說明。

明確舉例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結尾相互呼應。首段緊扣標題是爲了引起下文,末尾點題是爲了深化主題。

舉例第三段說“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第五段進一步講“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強調了讀好書能啓迪心智,指點做人。

四遷移閱讀,反饋檢測。

閱讀《書渴》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書渴”的正確含義

《往事依依》備課資料

一、《往事依依》課文作者鏈接—於漪的學術境界

於漪,1929年生,現年76歲,江蘇鎮江人。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現任全國中語會閱讀研究中心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爲語文特級教師。作爲中國特級教師羣體的優秀代表,當代漢語文教育界具有鮮明學術個性和廣泛影響的標誌性人物之一。關於語文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她這樣作比方:基礎教育是“樹”,語文是“根”。她寄語語文教學:“語文奼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啓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激情點擊,心領神會,共同欣賞這無邊春色。”於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於漪語文教育論集》、《於漪教育文叢》、《於漪文集》、《追求綜合效應》、《語文教學談藝錄》、《教你寫作文—中學生作文指引》、《學海探珠》、《作文講評五十例》、《語文園地拾穗集》、《語文教苑耕耘錄》、《於漪文體教學教案選》、《於漪教案選》、《明清的故事》、《春秋戰國的故事》等是10餘種。她一心着力於學生的發展,把語言教育和思維鍛鍊、情感薰陶、人格培育化爲一體,實踐和理論兩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條承前啓後、溝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國語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語文教育觀概括爲五句話: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藍圖,培養學生語文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進行多種能力訓練,開拓視野,課外延伸。這五句話表述的是以目標、習慣、感情、能力、視野爲基本發展要素的立體的教書育人的思想體系。

二、與課文有關的四時寫景名句積累(課內)

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

夏:綠樹濃蔭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冬: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三、課外寫四季美景名句選萃

春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夏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冬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四。從下列寫景詩句“春草嫩綠夏草青,秋草枯黃冬草盡;春雨綿綿夏雨急,秋雨涼爽冬夾雪。”中任選一句,展開想象,擴寫成一段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有興趣的同學可配上一幅畫或音樂。(200字左右)

五、遷移訓練: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描寫春夏秋冬、四季風采的詩句,試將下列詩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A、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B、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E、綠樹陰濃夏日長F。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G、春城無處不飛花H。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I、千山鳥飛絕,萬驚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J、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K、天接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L、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M、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N、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把正確的寫在括號內。

(1)厲厲在目()

(2)記憶尤新()

(3)走頭無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亂()

(7)五采繽紛()

(8)興高彩烈()

七、閱讀訓練:閱讀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題。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邊緣發生的故事:那一天,由於遊客的不慎,使臨河的一片草叢起火了,順着風勢遊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掛紅色的項鍊,開始圍向一個小小的丘陵。這時,明眼的巴西向導向我們叫道:“一羣螞蟻被火包圍了!”我們隨着他指點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縮小着的包圍圈裏已經變成了黑壓壓的一片。“這羣可憐的螞蟻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裏惋惜地想着。,,,,。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着,並不斷髮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後身體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鬆動線毫,肝膽俱裂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衝進了河流,隨着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

我聽着這則蟻國發生的真實故事,像聽着一曲最悲壯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螞蟻,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還要輕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類往往也要遭到重大傷亡的火災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堅定、團結一致,不惜犧牲自己,以求得種族的生存,其鬥爭的韌性,其脫險方式的機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發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來?

漸漸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種認爲“螻蟻之命,何足掛齒”的想法,實在是太無知、太淺薄了。

【閱讀訓練】

1、請概述這則故事。(不超過25字)

2、第一段中說“外層螞蟻被燒焦”了,可“蟻團卻不見縮小”,這是爲什麼?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認爲螞蟻的什麼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橫線上,原文有以下幾句話,你認爲怎樣排列才恰當?

①可萬萬沒有想到②這區區的弱者並沒有束手待斃③火神肆虐的熱浪裏已夾雜着螞蟻被夢燒而發出的焦臭氣味④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

答:恰當的排列順序是、 、 ② 、 、 ⑤ 。

參考答案:

四題、(略)

五題、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題、(1)歷(2)猶(3)投(4)勝

(5)銘(6)繚(7)彩(8)採

七。閱讀訓練參考答案:

1、被大火包圍的螞蟻,抱成一團,機警地逃離火海。

2、螞蟻死後仍抱住蟻團,從遠處看,蟻團並不見縮小。

3、鬥爭中表現出的韌性,脫險方式的機警。

《往事依依》教學反思

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選材精當,內容淺顯,學生易懂。對於這樣一篇內容較爲淺易的文章,如果僅僅解讀文本,瞭解於漪老師回憶的幾件往事,學生的學習收穫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爲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求知慾望強烈,如果這篇課文沒有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沒有一個新的角度,他們往往就會覺得平平淡淡,收穫不多。

怎樣來教這樣一篇課文呢?我反覆考慮,數易其稿,最終定位在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即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寫作的方法,受到寫作的啓示。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組合起來,並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如果用寫作的方法來解剖這篇課文,課上起來肯定毫無生氣,也缺乏閱讀教學的韻味。有人形容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兩個翅膀同時煽動起來,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主要採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經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寫作框架確定閱讀教學的思路,即從結構入手,以“鳳頭、豬肚、豹尾”的篇章結構確定教學板塊,以寫作指導作爲貫穿前後的主線,給人以整體感,同時又有所變化,最後引導到讀書積累上來,以一副對聯作爲結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人生的啓迪,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整合。閱讀教學的精髓在於學生的朗讀,積累,感悟和品味語言的能力,這些內容如果分開進行,每一項都有很大的空間,但往往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既然我的教學定位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膽取捨,把課文內容的教學引導到文章的選材上來,把語言的品味教學過渡到寫作語言上來,使之有機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大聲朗讀,之後明確作者圍繞主題,寫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畫、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講課,這些材料能刪去一部分嗎?能顛倒次序嗎?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後,自然得出寫作啓示:選材要豐富,並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學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閱讀課,所以要有閱讀的味道,定位在閱讀和寫作融合,以閱讀指導寫作,所以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學中我採用寫作啓示錄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樂於接受。在最後從結構、內容和語言上總結成三點,給學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後,教師提問:你認爲本文的開頭符合鳳頭的標準嗎?這樣的問題,既兼顧篇章結構、又能夠品味語言,學生樂於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寫作啓示:文章開頭要緊扣題目,短小而精美。

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效果總是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語言品味還不夠到位,由於注重競賽形式,併兼顧寫作啓示,爲了趕時間,沒能在語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師預設的多,而學生雖有發現,因預留時間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來。

二是在總結寫作啓示時,對於學生有創意的發現,應及時關注並給予鼓勵。

三是作業的佈置,應對學習的內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印象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學習目標:

一、掌握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的文學常識。

二、背誦翻譯全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三、理清情節,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確認識狼的品格。

第一課時

一、成語積累

比喻把壞人或敵人引入內部。(引狼入室)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前怕狼,後怕虎)

比喻壞人當權。(豺狼當道)

形容心腸象狼和狗一樣兇惡狠毒。(狼心狗肺)

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狼煙四起)

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鬼哭狼嚎)

比喻兇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狼子野心)

二、文學常識

蒲松齡,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創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是作者的書房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相傳蒲松齡曾擺過一個茶攤,爲過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個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齡蒐集瞭如此豐富的資料,寫成了此書。《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舉弊端,或表達婚姻自由。它語言簡練,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鮮明,故事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三、課文翻譯

1、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一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裏的肉已經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

2、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

路上(遇到)兩隻狼,緊隨着走了很遠。屠戶害怕了,把一塊骨頭扔給了狼。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

4、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給狼,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5、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骨頭已經扔完了,可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6、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屠戶非常爲難,害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

7、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見野地裏有一個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積在麥場中,覆蓋成小山一樣。

8、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屠戶於是奔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擔子拿起屠刀。

9、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兩隻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戶。

10、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很悠閒。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殺死了它。

13、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一看,只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想要從通道進入從背後來攻擊屠戶。

14、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只有x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後面砍斷狼的後腿,也殺死了它。

15、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的。

16、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砍死了,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第二課時

一、文言知識歸納

(1)詞語釋義

綴:緊跟故:原來窘:處境困迫,爲難敵:攻擊

苫蔽:覆蓋、遮蓋瞑:閉眼意:神情、態度暴:突然黠:狡猾

(2)詞類活用

1.狼不敢前(名—動上前) 2.一狼洞其中(名—動打洞)

3.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名—狀從通道) 4.其一犬坐於前(名—狀像狗似的)

(3)一詞多義

止:①止有剩骨(通:只)  ②前狼止而後狼又至(停止)

敵:③恐前後受其敵(攻擊) ④蓋以誘敵(敵人)

意:⑤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打算、想) ⑥意暇甚(神情)

(4)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增笑耳(通:只)

(5)古今異義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古義:多少今義:一門學科

(6)特殊句式

投以骨:狀語後置句兼省略句,應爲“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

二、問題探究

(1)在下面的括號裏填上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2)“綴行甚遠”可看出狼的什麼特點狡猾

(3)從“投、復投”等詞看,屠戶爲什麼不一次將骨投盡,使兩狼並止,由此可以看出這時屠戶對“狼”的心態是怎樣的恐懼退讓幻想

(4)從“骨已盡矣,兩狼之並驅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時的心態是怎樣的貪婪無厭兇狠

(5)御狼前屠夫心理怎樣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他採取了怎樣的行動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準備抵抗)

狼的表現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心有不甘)

(6)兩狼的計謀:一狼徑去,一狼假寐前狼假寐的姿勢:犬坐於前

前狼假寐的神態:目似暝,意暇甚前狼假寐的目的:誘敵

後狼徑去的目的: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此節表現了狼的什麼特點(陰險、狡詐、兇殘)

(7)形象分析屠夫:機智勇敢狼:兇惡、貪婪、狡詐

(8)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故事內容:敘述了屠夫智鬥兩狼的故事。

(9)本文結構前三段記敘,第四段議論

(10)“止增笑耳”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啓發

不是,狼在此實際上是惡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種貪婪、兇狠、狡詐、愚蠢的惡人。

對待這種象惡狼的惡人就應該象屠戶一樣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1)本文的主旨句是揭示了什麼主題

主旨句: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主題:本文通過一個屠戶智取兩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兇殘、狡詐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誡人們:對待像狼這樣的惡人,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

(12)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狼的角度: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如何狡詐,終歸是自取滅亡。

屠夫的角度:對待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3、背誦默寫全詩。

重點及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一、導入:

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爲人們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朗讀時,要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精析鑑賞。

劉禹錫《秋詞》原有二首,這是其中一首。這首七言絕句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爲下文詩人寫出與衆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讓學生思考: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思考: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明確:“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思考: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以前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的還有哪首詩的內容也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明確: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思考:4、我們學過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確:馬志遠的《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爲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爲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思考: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思考:6、比較《山行》與《秋詞》

明確: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7、說說字面上帶有“秋”字的詩詞句子。

學生回答。例:“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天涼似個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結全文: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衆不同的觀點,寫景爲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五、背誦活動:

1、齊讀並背誦本詩

2、分組背誦本詩

3、“接龍”背誦本詩

六、作業:

1、課外閱讀劉禹錫《秋詞》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知識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中的故事情節,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重點)

2、把握記敘文六要素,複述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

能力目標

1、學習文中的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的方法。

2、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難點)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的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於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之分。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懦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後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啓迪。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複述情節,理解內容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通過記敘“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它們,最終才能戰勝它們。

2、複述“我”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提示:時間:七月的一天。

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

人物:“我”,小夥伴們。

起因:玩其他遊戲玩厭了,很久沒去爬懸崖了。

經過:“我”爬上懸崖後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啓發,終於戰勝困難。

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對輕鬆、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如何理解“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的含義?)

明確: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而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本題意在引導同學們認識環境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鑑賞分析。

【教學提示】

題目的設計意圖是要培養同學們患難與共的愛心,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目標導學二:分析環境和心理描寫

1、文章開頭爲什麼突出“酷熱”?

明確:開頭一自然段主要寫孩子們爲什麼想到去爬懸崖。寫天氣的酷熱,通過環境描寫,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熱使人煩躁,小夥伴就厭倦了正在玩的遊戲,從而想到很久沒有爬懸崖。

2、“時間在慢慢地過去。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低矮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暮色中,第一顆星星出現在天空中,懸崖下面的地面開始變得模糊。”這兩句話是什麼描寫?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明確:這是典型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懼心理。

3、當“我”被棄於懸崖時,“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我”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的詞句。

明確:“我”的心理狀態是恐懼。詞語:陣陣暈眩、天旋地轉、神情恍惚。句子:“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後才意識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勞已經讓我麻木。”

4、請同學們分角色朗讀“我”爬下懸崖這一部分內容,並概括出“我”爬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請注意示範內容,按照這樣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不行!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看起來我能做到。”)

隨後

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後

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邁出了最後一步,然後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岩石。”)

目標導學三:分析形象,體悟主旨

1、談談你對文中父親這一形象的理解和認識。

明確:父親是一個善於引導,懂得教育、幫助孩子成長的好父親。父親懂得怎樣訓練孩子,自己只給其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病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父親要讓孩子認識到,路要自己走,不能總是讓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裏接受經驗。課文中的父親看到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他並沒有跑上去救孩子。因爲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會毫無長進。父親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證明,孩子確實獲得了永生難忘的經驗。

2、你如何看待傑裏的行爲?

明確:從整個故事來看,傑裏是一個真誠、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爲當暮色蒼茫,“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岩石上時,是傑裏不放心“我”,把父親叫來幫“我”脫險。傑裏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嘲笑“我”,而是幫助“我”,這說明傑裏是一個好孩子。但是傑裏看到“我”害怕的樣子,雖然很擔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沒有安慰“我”,這是傑裏做得不好的地方。

3、結合文章最後一自然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確: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目標導學四:課外拓展運用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爲“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提示:作爲同學和朋友,“我”不會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難之中而不給予幫助,會和朋友一起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放手給他們。解決不了的,教師給予點撥。注意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

【教學提示】

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徵(如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複述故事,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順利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不足之處

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學習目標

① 摘抄優美詞語,積累語言。

②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④ 學習欣賞文章美。

⑤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品質。

二、學習重難點

①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 學習欣賞文章美。

三、課前準備

學生:熟悉課文,藉助工具書給不認識的字注音

教師:錄音機,磁帶(歌曲《愛的奉獻》)。

四、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經無數次地走進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那裏,我們認識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今天,我們再次步人美麗的抒情童話世界,那裏有詩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愛的清泉,還有等待我們結識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教師投影出示學習目標,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 教師範讀課文,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聲音要輕,創設溫馨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課文,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然後討論:

a.課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現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

b.歸納一下本文的情節發展步驟。

以上兩個問題學生討論不會有太大困難,可指導學生邊討論邊把能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語句在書上用橫線標出(他的日子過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樂。??“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這樣快樂過。??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他看見了周圍的一切。)然後根據這些語句再歸納出文章情節步驟,教師板書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3、探究研讀,理解文章主旨,欣賞文章美。

①組織學生討論,欣賞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有着詩情畫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種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語言表達的,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可四人小組討論,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受到美的感悟薰陶。

第l題讓學生理解意境美,可從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以及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些就構成了一種絢麗的、詩情畫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題,學生可以從個人角度舉例分析美的語言,不強求一律。例如:

◆全篇幾乎都由短句構成,好讀,不拗口,如“他還看見了天上出現了彎彎的彩虹。”“他還看見了各種顏色的花朵。”“還有綠草。還有草葉上明亮的露珠。”

◆疊音詞很多,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着雨,雨帶着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裏來,也從月光裏來,還從燈光裏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着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②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討論]結合課文情節的發展和詩情畫意的境界,我們應如何理解文章主題。

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可以藉助於練習一出示的兩種說法讓學生評判。鼓勵學生多向思維,有新的見解。對練習一所列出的兩種理解,應該肯定都是正確的。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題,得出不同答案。如學生說出這兩種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麼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光明未來等,也應予以肯定。當然,從文章整體內容理解,關愛像盲孩子一樣的弱者,使他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則更貼切一點。

4、總結

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課文。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遍課文,讓這種美在我們心中永駐。

(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衆多“螢火蟲”的話,可再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5、佈置作業

① 你在生活中接受過別人的真誠幫助嗎?你在生活中有過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的經歷嗎?請你以“愛”爲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篇短文,表達出學了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② 摘抄優美的詞句,寫到練習本上。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

2.理解讀書的好處,明確應該多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學會讀書。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學會讀書。

教學難點

瞭解文中提到的衆多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所學的《孫權勸學》導入

二、介紹作者

1、教師結合課本的註解,簡單介紹有關冰心的情況。

學生認真聽記,初步瞭解冰心。

三、檢查預習情況

四、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本文的寫作順序?在這篇文章裏冰心想說什麼?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句話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讀課文

1、“多讀書”表現在哪些方面?

2、讀書有哪些好處呢?

學生討論“好”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從文中找出這方面的語句,具體分析。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情感,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例如:《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牀”,“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嚐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

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以上內容體現了“讀書好”這一中心。

②讀書能擴大知識面。

例如:讀《三國演義》可以瞭解三國時代的“天系大勢”。

讀《紅樓夢》可以瞭解到“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歷史。

讀《茶花女遺事》等外國小說可以“知道許多國外的人情世故”。

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讀《聊齋志異》對文言作文有很大幫助

④讀書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第11段“從讀書中……得不到的”

小結:本節我們重點分析“讀書好”具體表現在在四個方面,這些都是作家的經驗之談,希望我們讀後有所收益。

3、“讀好書”在冰心看來又應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憶晚年不能“行萬里路”,仍能“讀萬卷書”情況後,分別從古典文學、現代文藝作品兩方面給讀者傳授挑選、比較書的經驗。情節要精彩,人物要生動,感情真實質樸。

4、你是怎樣讀書的?

5、冰心的讀書經歷給了你什麼啓示?

有選擇,然後廣泛涉獵,要有恆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幾本書?

2、你們知道哪些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學生交流)

七、佈置作業

以《我與書》爲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憶讀書(冰心)

一、多讀書:自認字後……晚年(從時間上寫)

涉足古今中外,讀書萬卷(從書的種類、數量上寫)

二、讀書好:寫作情感知識思想品德

三、讀好書:挑選、比較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一、複習導入:

秋天是個多情的季節,最易讓人產生懷念之情,尤其是當秋菊怒放時。今天,讓我們繼續陪同作者去看菊懷人吧!(齊讀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對作者史鐵生的遭遇和經歷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誰用簡潔的語言和我們分享一下你上節課的收穫。

二、讀文感受母親的忍。

1、當作者這樣對母親喊叫時,母親是怎樣的反應?她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出示課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生讀)請大家再默讀這句話,對於“撲”“抓”“忍”。你是怎樣理解的?

①母親“撲”下去的會是什麼?

②抓住學生的手問:“母親抓住我的手”,“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嗎?

③請再默讀這句話,看看母親“忍”住的除了哭聲,還有什麼?請大家再回到課文當中,找一找,看看母親哪些忍的細節讓你感動?圈一圈,畫一畫。簡單批註

預設一:忍住病痛

師:你們知道肝癌有哪些症狀嗎?帶着你們的體會再讀母親的話。

預設二:三個悄悄

1、“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動靜。

2、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

3、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預設三: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展:

1、“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陳毅《冬夜雜詠·秋菊》)

2、“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宋《全芳備祖》)

通過老師剛纔的介紹,現在你對母親爲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師生合作讀,“鄰居們把她——擡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訣別。鄰居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孩子們,多少年過去,兒子終於明白母親那句沒有說完的話。你們讀懂了嗎?你能替她說完嗎?

3、一起來讀讀描寫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學就結合這句話,可以小組合作,好好討論討論,可以自己思考,他們究竟懂得了該怎樣好好兒活?

4、出示照片,讀讀他在《病隙碎筆》中的這段話,看看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到了怎麼樣的一種境界。

(出示課件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

師:對這樣一位作家,因爲他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我願意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幾本專著——(課件出示:推薦書目:《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5、同學們,咱們再來看看課題,史鐵生懷念的究竟是什麼?再讀課題。

板書設計:

9、秋天的懷念

我(倆)(們)暴怒無常好好兒活

母親撲抓忍

相信各位同學和老師已經適應新學期的生活,上文爲大家推薦的七年級上冊語文一單元教案的內容,相信大家都會仔細閱讀,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