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長城和運河》原文資料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長城和運河》原文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長城和運河》是一篇詩歌,全詩盡情嘔歌了萬里長城與京杭大運河的雄偉壯麗,頌揚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與智慧。下面是《長城和運河》原文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長城和運河》原文資料

  長城和運河

我駕駛着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巨龍穿行在大地,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我駕駛着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銀光閃閃,伸向天邊。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長城簡介]

長城是中華民族攀登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蹟之一。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於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東西相距長達5000多公里,因此被稱之爲萬里長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見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國第一名勝和中國旅遊點的代表,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自燕國開始修長城起,長城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今天見到的是明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八達嶺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長城的高峯,海拔1000多米,是旅遊勝地之一。長城城牆高平均7.8米,頂寬7.8米,可以五馬並騎,十列並行。

訪問中國的旅遊者,莫不想前往登臨,一睹長城的雄姿。遊覽長城,公認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區的八達嶺。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車行駛約1小時多,便到達海拔1000多米的八達嶺。萬里長城的居庸關雄扼八達嶺的山口。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爲了互相防禦,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56年,“楚國方城以爲城”,這是關於長城的最早的記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爲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修繕,連貫起來。故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這就是俗稱的“萬里長城”,至今還有遺蹟殘存。此後漢、北魏、北齊、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築過長城。明代爲了防禦異族的侵擾,前後修築長城達18次,課文中講的這段長城就是明代修築的。

萬里長城是公元前7世紀開始修建的。當時,中國北方諸侯割據,他們爲了防禦鄰近諸侯的侵襲,在各自的領土上先後築起了一段段防衛牆。與此同時,燕、趙、秦三個諸侯國的北方,又與少數民族中以遊牧爲主的匈奴族爲鄰,爲了防禦匈奴奴隸主的騷擾,三國各自都在他們的弱方修築了長城。到了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把一段段的長城連結起來,成了現在萬里長城的基礎。後來經過歷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它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經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到甘肅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谷,綿延起伏,長約12000多華里,因而名爲萬里長城。

在古代交通運輸工具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它不是一般的土牆,而是整齊的'條石和結實的青磚砌築的。有人計算,如果把明長城所用的磚、石和土方,築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圍牆,可以繞地球一週。不用說燒製這些磚石,就是把它們通過崎嶇的山間小路送達修建工地,已經是一項十分寵大的工程。因此,遊覽長城的人莫不爲先民的偉大氣魄和堅毅精神所感動。

關隘、城牆、城臺和烽火臺以及垛口

長城由關隘、城牆、城臺和烽火臺四部分組成。關隘一般都建在形勢險要之處,居庸關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居庸關和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平均高7.8米,最高達14米,城牆的外側一般都選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難。每隔不遠,有一座拱門,稱“券門”。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牆頂寬達5.8米,可容五馬並騎。城臺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組高出牆頂的方形建築,是巡邏放嗩的地方。烽火臺專門傳遞軍情。規定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如此傳遞,千里之外的敵情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使朝廷瞭解。

垛口指城牆頂部外側建築的兩米多高的齒形牆。不要只把它理解爲一個“口”。

瞭望口指齒形牆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齒形牆上用來射箭的洞。

齒形牆總的稱爲“垛口”

居庸關長城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中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鬱,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爲燕京八景之一,稱爲“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現在還保存着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臺,叫“雲臺”。在元朝時,這臺上建有三座石塔,於元末明初被毀。三塔毀後,在此臺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於清康熙年間被火焚燬,只剩下這個基座------雲臺。雲臺的券門內,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態傳神;還有梵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六種文字刻成的佛經。

去八達嶺長城遊覽一是從市內乘遊覽專車前往,費用高一些,但比較舒服,並可同時遊覽十三陵。從北京去八達嶺的公路,經修整後,平坦寬闊。也可以坐火車前往,早7時40分發車,車行2小時多。八達嶺遊人鼎盛,平均一天遊客約萬餘人。

  [長城的歷史]

長城是一種將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牆聯結起來的漫長的軍事防禦(yù)體系。一個“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使許多人以爲長城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修建。其實,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sù)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長城有兩類,一類是各國之間的互防長城;一類是北方各國爲防禦(yù)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騷擾的邊防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秦帝國之內拆除了原先六國之間的互防長城,與此同時,爲了防禦(yù)匈奴,又將原有的北方邊防長城加以修繕(shàn)、連綴(zhuì)和增擴,使之形成一條橫貫秦王朝整個北部邊地的長城,總長度有五千餘里。這條秦長城的修建,前後約花了9年時間。

到了漢朝前期,爲防禦(yù)北方遊牧民族,維修了秦長城,而且還修建了塞外長城,使西漢長城的總長度在10000裏以上,遠遠超過了秦長城,成爲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

東漢初期,又修建了萬里長城的內層防線。接着,在西晉(jìn)、東晉、南北朝和隋(suí)朝時期都修繕(shàn)過長城。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採取主動進攻制服北方民族的策略,纔沒有修繕(shàn)被動防禦的邊防長城。

明朝推翻北方蒙古族建立和統治的元朝後,爲防禦退回到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後裔(yì)南下騷擾,又極爲重視長城的修築,前後共分三個階段修繕(shàn)了長城,使長城發展成一道更爲完備的防禦體系。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pàn),西迄(qì)祁(qí)連山麓(lù),總長約6350公里,由城堡、城牆、城臺、煙墩等部分組成,比歷代長城更爲堅固,更爲完善。

清朝沒有修建長城,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修建長城的歷史。但是長城依然存在,它不僅是宏偉的古代建築,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