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蜜蜂》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蜜蜂》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蜜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蜜蜂》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蜜蜂》教學反思 篇1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蜜蜂》教學反思 篇2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

1 、作者法布爾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 、法布爾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3 、最後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

4 、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蜜蜂》教學反思 篇3

本反思以《蜜蜂》一課的教學設計爲基點,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談幾點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學生,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一部分,在授課時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出發,學生喜歡怎樣學習,可以由學生自主決定,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種心理需要。因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然後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文中的句子,並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書。我認爲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和信任學生,允許學生提出各種意見,包括與教師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教師要盡力避免簡單的指責和訓斥,避免有損學生尊嚴的諷刺和挖苦。只有這樣,學生在確定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才能在同學們面前,在教師面前,無拘無束。袒露心聲,並逐步養成自尊、自信的`品質。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別想要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品嚐成功的喜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爲他們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的素材、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引導學生補充板書時,我就是先讓學生跟同座討論,等每個學生都經歷了動腦,動口的過程後,再指名回答,從而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

三、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課文。

俗語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上,我採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有自讀、輪讀、引讀、指名讀等,學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讀後,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體會,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最好的自學方法。

四、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學習

教學結束後,我向學生推薦閱讀陽朔的《荔枝蜜》,力求將課內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爲本,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處處爲學生着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蜜蜂》教學反思 篇4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過生本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的是我首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 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着,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有了思路,教學過程的落實就有了風向標。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着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着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 “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着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說一說?”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反思這節課: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上臺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臺展示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完全達成了目標,這是好的開始。但單位時間內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學反思 篇5

這位用充滿激情的話語介紹,引出勤勞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圖片。然後,她問:同學們對蜜蜂還有哪些瞭解呢?下一環節,就是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事先蒐集到的材料,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當時的氣氛甚是熱烈,看得出,同學們(特別是完成蒐集任務的同學)的興趣是高漲的。

不過,令人遺憾,引人深思的現象也隨之出現了:得到機會興高采烈發言的同學,真的站起來,卻是將材料讀得支離破碎,磕磕巴巴,言不由衷,詞不達意。也難怪,他們手頭的資料,有的'是網上下載的,三年級的學生,做家長的肯定是幫了忙的。不知是家長不大明白,還是應付了事,反正那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論文似的介紹,別說學生,就連坐在旁邊屏氣凝神,側耳傾聽的我都一頭霧水,何況學生?加上老師是新手,學生站起來,總是讓學生將磕巴、吞吐進行到底,真難爲了介紹的同學,更難爲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的同學。

我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這不得不讓人深思:讓學生蒐集資料,錯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蒐集到的資料積極組織學生交流,這既是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資料”的機會,也是學生互動、資源共享、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擴大了知識面鍛鍊了能力,從而更激發起學生蒐集資料的興趣,增添了蒐集資料的動力。何錯之有?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課堂不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是師生的一段豐富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經常在課前請學生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語文教學走出課堂,注重了學生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何錯之有?

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經常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交流、彙報,應該說,這都是有益的嘗試,但問題在於,我們對孩子的蒐集,是否進行了指導,對孩子課上的交流,是否進行了適當地調控?

比如,剛開始蒐集資料時,許多同學可能在家長幫助下蒐集,但並沒有對所蒐集內容研讀,有的甚至連資料內容都一無所知,這樣,“蒐集資料”就失去了意義。這時,應該及時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資料的內容應該讓家長告訴你,不一定要多,關鍵是你要對資料內容有所瞭解。鼓勵學生親自動手,自己去搜集。至於蒐集哪些內容,老師可以事先點明,比如上面的蜜蜂資料,可以讓學生儘量蒐集蜜蜂生活習性、活動特點等方面的資料,而對於它的生理特點等,就要少涉及。因爲它對於學生來說,過於艱深,學生也不大感興趣。

蒐集資料是爲學生學習服務的,我們的課堂不應該成爲“資料展示廳”。資料交流要根據學情適時進行。資料交流的目的是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教材,拓寬閱讀視野,昇華認識,因此這一環節不能簡單處理,不能爲交流而交流。在教學中應認真考慮如何把資料和教材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料的作用,要根據教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有針地性地組織學生進行資料交流。

《蜜蜂》教學反思 篇6

《蜜蜂》是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專題是“細心觀察”。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這篇課文的教學,意在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圍繞上述幾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從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勞、會引路、採花粉、釀花蜜等。接着瞭解課後資料袋的內容,加深對蜜蜂的瞭解,而後引出本課。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在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習生字,尤其糾正幾個難讀的字音。如:試驗的“試”,有學生讀成“實”,證明的“證”既是後鼻音,又是翹舌音,還有“阻、測”是平舌音。再有,課文有三個多音字,讓學生找句子讀,並給不同的讀音找朋友,這樣,學生就能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讀音了。

三、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說了一項什麼試驗?首先要學生知道什麼是默讀,而後再實踐。從這引出法布爾做試驗的原因,爲了證實自己的聽說,讓學生體會法布爾沒有迷信盲從人家的結論,而是自己要動手實際做一下試驗的科學態度。

四、找實驗過程,體悟法布爾的周密細緻。先讓學生讀,並劃出試驗步驟標上序號;接着再讀這些步驟,思考:爲了保證試驗的成功,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須的?爲什麼?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法布爾考慮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學態度。比如:自家花園捉,爲了便於觀察;放入袋子,是讓它看不到周圍的環境;做記號,爲了證實這是自己放飛的;讓女兒等,是準確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走兩裏地放飛,是爲了證實蜜蜂是否認識回家的路。通過讀議,學生很快發現法布爾想的真周到,做事認真細緻。

五、寫字指導。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讀和觀察,而後給大家提提建議,有學生說自己的記字好方法,有學生說寫字時的注意點。在這過程中,學生所積累的記字方法:加一加、換偏旁、形近字比較等都用起來了,真不錯!尤其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減、袋、試”三個字聯繫起來記,印象會更深。本課中還有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概”,老師就範寫,從結構入手,中間點別寫錯。

整堂課的教學條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學還算順利。但是,在“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試驗?”時,學生馬上想到了試驗怎麼做的,不會概括。我想,如果直接問:法布爾爲什麼做這個試驗?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楚。所以,問題的指向還得更加明確些。

《蜜蜂》教學反思 篇7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在教學時,我努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讓孩子們在朗讀中領悟語文語言的內涵。

一、默讀,以“讀”促思。在教學時,我提出了“默讀”要求,讓學生明確默讀的方法,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如在學習第2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我”做試驗做法的句子或詞語。這樣,學生通過默讀,初步感知了“我”做試驗的過程,並通過劃句子或詞語,對內容進行梳理。從學生在反饋回答的情況來看,也多了一份條理。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悅,因爲,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二、朗讀,“讀”中感悟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中感悟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通過讀這種形式,去親近文本、走入文本,調動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參與,讓學生把文本與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進而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感悟。爲此,閱讀教學要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去讀文悟文。

片段:

師:自由讀第3、4、5自然段,看誰讀得棒。(自由讀)

師: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能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

師:覺得自己能讀得和他一樣好的或他更好的,可以站起來再讀。

生:(大部分學生都站起來讀,個別缺少自信的沒有讀,但聽得很認真。)(讓學生反覆讀,能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把握,對感悟文本內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師: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生:我知道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回家了。

生:我還知道有兩隻蜜蜂只用了四十分鐘的時間就回來了,這還包括了採花粉的時間。

師:你很會讀書,能說出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還有補充的嗎?

生:我也知道了另外十五隻蜜蜂是“我”第二天檢查蜂窩時發現回來的,它們可能是後來回來的。

師:你讀得真細心!老師知道,你讀書的時候動腦筋了。(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發現。這都歸功於讀,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了自己的想法,發表見解時也更有話說。)師: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來的蜜蜂,中途中會遭遇到什麼情況,你是怎麼做的?

生:我是第一次回來的蜜蜂,一開始我就朝着正確的方向飛了,邊飛還邊採蜜,雖然風有點大,但是還是回來了。

師:你是找對了方向,怪不得這麼快就回來了。生:我是第二次回來的蜜蜂。我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天敵——燕子,爲了逃避它,我躲起來了,所以回來晚了。

師:你是隻聰明的小蜜蜂,懂得自我保護。

生:……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

《蜜蜂》教學反思 篇8

本篇課文與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有關,很多學生都懷着有趣的心情去讀的,而本節課我的計劃就是學生將本課難寫的生字都認下來,生字學會寫,課文能讀準就行。

於是課堂上我用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直接讓學生讀課文找生字,自已想辦法認。在沒有了有趣的'課堂活動下,學生一樣學得津津有味,由此我想我們上課有時並不能只爲了花架子,要直奔學生的實際運用上,在檢查學生閱讀情況時,我發現學生對蜜蜂的故事很感興趣,所以我想課下我得多找些有關的資料,以備下節課時給孩子們補充。

《蜜蜂》教學反思 篇9

《蜜蜂》這篇課文敘述線路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給20蜜蜂在背上做上記號,理解到爲了要跟其他蜜蜂區別開來才這麼做,體會到他很聰明細心。“小女兒守在窩旁”,有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他讓女兒這麼做可以計算時間,經過她的'講述,大部分同學能理解這種做法,並稱贊法布爾想得很周到。

在“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他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裏,滿身都是花粉呢。’”我問學生再見到兩隻蜜蜂法布爾心情是怎麼樣的?小女兒心情又是怎麼樣的?學生通過研讀詞句,從“高聲”“沒等跨進家門”“衝”等處體會到女兒心情的激動,再朗讀課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來了。這讓我瞭解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培養朗讀能力,效果會很好。

《蜜蜂》教學反思 篇10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

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蜜蜂》教學反思 篇11

《蜜蜂》是人教版小學六年制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生動的記述了作者思考和觀察所得,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蜜蜂的喜愛之情。前一段時間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沒有原來那種造作呆板的感受。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 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 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第一環節,我把抽象的蜜蜂用形象的圖片展現出來,而且選擇了蜜蜂採花蜜的圖片,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贊可夫指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的高效。第二環節,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完成表格,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

《蜜蜂》教學反思 篇12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對了,"默讀",不是最適合學習這篇課文的方法嗎?

於是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次默讀時,就已深入到詞句中或帶問題思考了。如: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等等。默讀時,還可以畫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較多和比較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悅,因爲,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蜜蜂》教學反思 篇13

一,教學目標明確,滲透範圍廣

新課程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以審美爲核心”是音樂新課程最重要最突出的理念。因此教師在評課要遵循“以人爲本”、“以審美爲核心”的新課程理念,樹立發展的評課觀念。在組織這節課中,我就從多方面因素去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先是讓學生開始動一動,調動了學生的音樂細胞,同時也照顧到一些舞蹈較好的學生,可以突出她們一面,然後播放有趣的'動畫場面,導入了課題,在學歌曲中,讓學生直觀的進行學習,播放有趣的動畫,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最後,還拓展了,讓學生們畫畫送給小蜜蜂。從中體現了多學科的滲透。

二,教學方法多樣,體現了教師的基本功

在課堂中,老師彈,唱,跳融合一起,使學生更感趣的學習,先是和同學們跳一跳了,又把歌曲在感情的唱,一些不易節奏及時指導,讓學生更易接受。最後還讓學生跟着琴來,效果更好了。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全面發展,才能更好駕馭課堂。

總之,總的來說,這節課自己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爲在上課的設計中考慮比較周全,照顧到了不同個性的學生,讓會舞蹈的學生表演了,又讓會唱歌的學生展示了,同時最後也讓會畫畫的學生得以發揮了,所以整節課不單單只是像以前那樣,只是唱歌就好了。

但同時也發現自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評價語言太少,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音樂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有利於學生表現力創造能力的發展。”在這方面,我只是說了些簡單的,“你真棒!你真厲害”,已經跟不上了新課改的步伐,所以我要讓自己的語言理更有藝術性,如何通過老師的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給予學生評價,傳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同時,還有覺得在時間控制上還差那麼一些,在最後拓展中叫學生畫畫送一朵漂亮的花給小蜜蜂時,沒畫好就下課了,說明自己剛剛在上課中把握還是差那麼一點,所以,在後中,我要注意自己不足之處,把自己的教學工作做的更好。

《蜜蜂》教學反思 篇14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爲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爲列寧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

另一部分同學認爲因爲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說,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爲“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爲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我的話剛說完,下課鈴就響了。

課已結束,同學們卻還沉浸在熱烈的討淪氣氛中。這節課,學生們通過對“蜜蜂會不會引路”這個問題的討淪,不僅瞭解了課文內容,連詞語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他們在緊張而又愉快的氣氛中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我在心裏深深地感謝剛纔那位同學,爲我找到了這麼好的教學契機,使這節課取得了這麼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教師只有緊緊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纔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