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一

1、 草原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認識本課4個生字,理解課文中新詞的意思,摘錄課文中寫得美的句子,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課前準備:

1、草原風光圖。

2、蒙古族音樂和民歌。

學習時間: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想象美麗的草原:

1、出示課題:草原。介紹作者老舍。回憶曾經學過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說說你印象中的草原。

學生可以有個各種不同的描述,語言表述要流暢,還可以說說怎麼會獲得這樣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遼闊的,一望無際??

(2)草原是美麗的,綠綠的草地,五顏六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滿生機的??

二、初讀課文,走進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同時劃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字音。

2、說說老舍筆下的草原是怎麼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同時朗讀相關的句段。

學生可以自由表達初讀課文後的感受,學生的感受可能會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讓學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導學生達成這樣的共識:

(1)課文中的草原是美麗的。

(2)課文中的草原是熱情的。

朗讀相關的句段時,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和課文的語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三、再讀課文,感受美麗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美麗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有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欲流,

輕輕流入雲際。”

①理解草原的“綠”。

◇說說“一碧千里”“翠欲流”的意思。

◇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處翠欲流,輕輕流入雲際”,說說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出示草原風光圖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②想象草原上羊羣奔跑的樣子,理解“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這種境界,即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①“這種境界”是指什麼?

②在這種境界裏,作者爲什麼要驚歎,爲什麼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草原的美麗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裏了。

◇作者也許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當時也在這美麗的草原上,你會低音一首怎樣的小詩?試着寫一首小詩。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四、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抄寫第一自然段中優美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感受熱情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熱情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有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車跟着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①這段話描寫了一個什麼場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詞句特別能表現草原人民的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得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爲什麼用“彩虹”來比喻?(一是因爲穿着各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着,飛馳着??”——想象當時車與馬相遇的情景,說說如果你在場,你會有什麼感受?(熱鬧、熱烈、熱情)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讀句子,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聽到了不停的歡笑。

②通過朗讀把當時的熱情表現出來。

(3)“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在回敬。” ①反覆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洋溢的熱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時候會說些什麼?

(4)“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②理解“會心”,“會心的微笑”裏包含着什麼?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讀課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躍的賽馬、嘹亮的牧歌、狂歡的舞蹈,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場面呀!可是夕陽西下,主客要分別了。如果這時你也在場,心情將是如何呢?

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別”是指不忍別離;“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區,那已經是我國北部的邊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綠的大草原;“話斜陽” 是指在夕陽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們互相高興地、親切地交談着

②連起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蒙族和漢族兩族人民情深似海,哪裏忍心離別呢?所以到了夕陽已經西落了,仍然談興正濃。

③如果當時你就在現場,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說什麼?試着寫一寫自己的心情和想對草原人民說的話。

三、回顧課文,感受熱愛之情:

1、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卻爲什麼要以草原爲題呢? 文章前面寫了草原的景美,後面寫了人情美,從風光美,從人情美,表現了他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因此整體都是圍繞着“草原”來展開的。)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內容。

四、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抄寫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學習反思: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學生始終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感遺憾)如果能適當補充響應的課外材料,將會對孩子們的理解感受有所幫助,尤其是視頻資料

2、絲綢之路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嚮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2、認識本課8個生字,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蒐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絲綢之路”的資料。

2、“絲綢之路”地圖。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話說“絲綢之路”:

1、出示課題,閱讀課後的“資料袋”。

2、學生出示蒐集的關於絲綢之路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你所瞭解的絲綢之路。

二、走近“絲綢之路”: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把文章讀通順。

2、默讀課文,思考:“絲綢之路”是一條怎麼樣的路?在課文中尋找一句合適的話來說明。

3、課堂交流。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不同的句子來說明“絲綢之路”,學習中可要求學生做到:

(1)把句子讀通順。(2)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可能會找到這些句子:

(1)“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這是一條運送貨物的路。

(2)“望着這座羣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這是一條繁忙的路。

(3)“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4)“從那以後,一隊隊駱駝上對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這是一條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進“絲綢之路”:

1、朗讀課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課文描寫了一個怎麼樣的場景?用一兩句話概括。

2、課堂交流,指導要點:

(1)時間:公元前115年。可以從現在推算時間,讓學生感受年代的久遠。

(2)地點:伊朗高原北部。出示“絲綢之路”地圖,讓學生尋找到從西安到伊朗高原

北部的路線和距離,感受到路途遙遠。

(3)人物:安息國的將軍、中國使者。重點介紹博望侯張騫,可以從課文中的一句話“張騫在此之前,已於公元前139年和119年兩次歷盡艱險出使西域。”導入,聯繫課外蒐集的資料向學生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和貢獻。

(4)事情:安息國將軍熱情迎接中國使者,雙方交換禮物。

(5)連成一兩句話說一說。

3、默讀課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國的將軍和中國使者見面的時候,是怎樣的場面?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並說說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1)隆重。

① 找出有關句子:

◇“將軍其在高頭大馬上,身後兵馬不計其數??”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命令。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出夾道歡迎的陣式。樂隊奏起軍樂,人羣一片歡騰。”

②想象當時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③有感情地朗讀第3——7自然段。

(2)熱情。

①找出有關句子:

課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讀這幾個自然段。

③說說當時雙方爲什麼表現得這麼熱情?

◇因爲這是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因爲雙方交換了許多批次沒有見過的東西,很高興??

◇因爲他們把東西方連接起來了??

④分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8——12自然段。

4、說說“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1)朗讀:“從那以後,一隊對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2)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說。

四、延伸“絲綢之路”:

1、學完了課文《絲綢之路》,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把你想說的寫下來。

2、想想:現在的我們能爲“絲綢之路”做些什麼?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個關於“絲綢之路”的調查小報告或者蒐集資料做一份關於“絲綢之路”的介紹。

學習反思:

課文涉及古代歷史的知識,可以藉此引發學生對中華文明的崇敬與嚮往,在學習中可以響應滲透愛國的教育,也可以讓學生知道絲綢,瓷器,茶葉,一直是我們引以爲傲的。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二

1、草原

教學反思: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爲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學生通過直觀和想象後,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2*絲綢之路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教學的時候,我在課前先讓學生收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幫助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兒童詩兩首ppt對歷史上東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所作的重大貢獻,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自己質疑、解疑,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

3、《白楊》教學反思

1、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一段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於讀得不夠,體會不透,對後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同時,對白楊的特點,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如果採取分句朗讀,學生就能較容易地領會出其特點。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2、教學反思: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兒童詩童年仿寫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教學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注意領會作者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幫助學生歸納其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時,我重視引導孩子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來體會領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 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氣概的文章。文章記敘了在高寒缺氧,自

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西部建設者們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關,創下了世界鐵路建設描寫童年的兒童詩奇蹟,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風火山隧道貫通的經過。文章條理清楚,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對西部建設者智慧與力量、吃苦奉獻精神的歌頌。在教學的時候,我通過讓學生理清建設者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怎麼樣克服困難的來體會西部建設者排除困難的決心。還讓學生蒐集有關西部大開發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課內外的結合,學生很快體會到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一

教學反思:本次的"交流平臺"要引導學生交流以下內容:一是對西部的認識與感受;二是文章的表達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穫。我事先讓學生尋找有關西部的資料,然後進行整理歸納,學生利用網絡的資源尋找相關的資料然後進行全班交流。由於學生所找的資料豐富,因此,在交流資料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本組課文的理解。本次的習作是寫信,大部分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書信格式進行書寫。主要是信封的寫法,多數學生不掌握得不好。通過讓學生買信封,然後用展示臺給學生展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信封的寫法。可見直觀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5、古詩詞三首

1、本週進行了第二單元描寫童年的兒童詩的語文教學,第一課便是《古詩三首》的教學。進入了五年級,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對於古詩的學習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澀,於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採取了,以複習古詩的學習方法,從而引導學生自學、彙報的方式進行學習。

課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童年時光的幸福和美好,激發學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兒童是怎樣度過自己童年的興趣。進而引入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初讀古詩,互讀古詩,提示容易出現錯誤的字的讀音,並且落實重點生字"牧""蓑"之後,我便引導學生複習古詩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以往一直都在滲透古詩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生很自然就回憶起了: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這幾個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於是我放手讓學生按照方法進行自學。學生很快就兒童詩兩首教學後記進入了學習的狀態,由讀到悟,在整個的自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關聯感悟到了,古詩的對仗關係。有的從"臥"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體會到了古時候生活的靜謐,兒童與自然的親近。還有的,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他們的小腦瓜裏就涌現出了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彙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閱讀背後的個性化理解。他們往往從古詩的一個字入手就能體會到其中深蘊的意味,很輕鬆就將古代兒童那種自由自在的兒童生活體會的淋漓盡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對於朗讀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讀得入情入靜。並且在當堂就完成了古詩默寫,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教兒童詩童年學過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之所以取得了這樣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成功之處在於,教學的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朵朵美麗的火花。但是反思之於也發現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教師的主導性在我的課堂似乎反映的不夠。教學目標達成後,教師的深入挖掘仍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

2、《舟過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讀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然後讓學兒童詩怎麼寫生談談自己在讀中感悟到的,然後創設情境: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想象一下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適當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詩文變成一個優美的小短文,這是我課前的設計,可是真正實施到課堂中,卻不盡人意。

課下我在反思自己,爲什麼想到了,可是到了實施的時候卻有很多不足呢也許在一些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轉變,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沒能真正的邁出那一步,作爲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爲研究型教師,就要勇敢的嘗試,邁開自己的步子,新課程不能只是想在腦子裏、記在心裏,而是要用在課堂中

3、教學反思:本次的三首古詩詞都是寫兒童的,富有兒童的情趣。而且詩句都淺白如畫,都展示了兒童無憂無慮。教學我想兒童詩仿寫的時候,由於詩歌比較簡單,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對於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得也比較到位。

6*冬陽·童年·駱駝隊

教學反思:本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麼朦朧。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裏鮮明的記憶,它們脖子上的鈴聲,則是童年中美妙的音響。就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流連。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說說讀了這個課題有什麼想法。這類課題學生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他們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覺得這個課題很特別、很有意思;聯想到冬天的太陽、緩緩行進的駱駝隊兒童詩兩首仿寫;聯想到詩,感受到節奏感和語言的美好等等。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強烈的閱讀期待的時候,閱讀興趣就被激發起來。然後讓充分自讀,讀熟課文,瞭解內容。本文充滿了童真、童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強。

7*祖父的園子

教學反思:本文以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了祖父那富有生命力的園子以及作者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由於這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教學的時候,我放手放學生自學,並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本文孩童般的語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生通過自讀大部分都能理解課文內容,加上課文的語言生動、活潑,學生朗讀非常有激情。

8、童年的發現

教學反思: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由於本課的語言生動、富有孩子氣,而兒童詩兩首仿寫且語言又通俗易懂,教學的時候,我着重引導孩子朗讀,通過朗讀來感受文章兒童般的語言。讓孩子通過小組互相學習理解課文的內容。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讓學生尋找有關世界上一些科學家受到驅逐和迫害的資料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

9*兒童詩兩首

教學反思:本課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畫》這兩首兒童詩組成。一首寫了兒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題目一樣,如水墨畫般勾勒了三個典型的兒童生活的剪影。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所以教學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引導學生充分注意到課文的體裁特點,讓學生讀詩要邊讀邊想象,要重視形象感悟、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練習寫兒童詩,學生的積極性挺高的,所寫的兒童詩歌也不錯。基本仿寫兒童詩教案上能夠體現出兒童詩歌的特點。

口語交際·習作二

教學反思:本次的口語交際讓學生講述自己童年發生的趣事,由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密

切,而且在學了一單元的課文作爲基礎後,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童年趣事來和同學進行交流,部分同學上臺介紹自己的童年趣事時還聲情並貌,引起了其他同學的陣陣笑聲。本次的口語交際氣憤很熱烈。

本次的習作主要指導學生寫看圖作文,大部分學生都能把圖上看到的和想象的內容寫出來。主要存在的不足是:部分部分學生只寫出了想象的內容,雖然寫得很精彩,但圖上的內容很多都忽略不寫,因此與圖的內容有點脫節。經過講評之後,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進行修改。 回顧·拓展二

教學反思:本次的"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名言和詩句,通過朗讀積累,體會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應該兒童詩兩首仿寫立志、好學、惜時、求索等道理。教學時,我着重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本次的詞語盤點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大部分學生都能真確的聽寫。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於本單元的課文非常喜歡,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推薦了一些好書,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很高。

10、楊氏之子

給學生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文言文,然後導入新課。

教學反思:《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雖然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因此對於課文的理解還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適當給學生介紹了一下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別,然後着重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的註解來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意思。學生在理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解了課文下面的註釋以後再來翻譯課文,大部分都能理解課文的意思。由於本文的故事情節比較有意思,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比較高。

11、晏子使楚

本文生字詞比較多,讓小學互相學習生字,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讓學生說說宴子的回答妙在哪裏讓學生分角朗讀。這時楚王爲什麼只好賠笑讓學生說說楚王幾次笑各有什麼不同 教學反思:本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本課故事性很強,因此我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讓他們通過自由讀書,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寫了幾個回合的鬥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關鍵的詞語,學生查查字典。接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兒童詩我想仿寫分地閱讀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就課後2、3兩個思考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最後讓學生分角演一演課文的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

12*半截蠟燭

教學反思:本篇課文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本課是略讀課文。課前我佈置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然後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演一演課本劇、分角朗讀。再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劇本和普通文章的不同。學習效果良好。

13、打電話

教學反思:《打電話》是一段惹人發笑、發人深省的相聲,它諷刺了一個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輕人。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小事,結果被這個人東拉西扯,說了兩個

多小時,既誤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了自己的事,又耽誤了別人的時間。對於相聲,學生並不陌生。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積累,調動起學生讀相聲的興趣。本文是略讀課文,我首先通過引導學生瀏覽全文,瞭解課文的意思,體會人物的特點。然後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閱讀,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人物語言的特點。根據課文的體裁特點,我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表演式朗讀,學生非常感興趣,下課了還意猶未盡。

口語交際習作三

教學反思:本次的口語交際我讓學生設想情景,想象生活當中自己的身邊需要勸導的事情。由於學生比較熟悉,因此,很多學生都有話可說,甚至有許多學生排成了小品進行模擬表演。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本次作文,主要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學生寫得太過於簡單,沒能把自己的觀點講清楚。經過講評修改後,學生進行了修改,大部分學生都能按要求描寫童年的兒童詩來寫。

回顧拓展三

教學反思:本次回顧拓展學生的詞語盤點掌握得不錯,大部分學生都能聽寫過關詞語盤點的詞語。本次日積月累學生對於各種對聯的掌握還不錯,他們還找了很多關於對聯的知識與其他學生交流。學生不止學習了課內的知識,還豐富了視野。

14、再見了親人

教學反思:本篇課文爲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抗美援朝的圖片、故事等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去觀看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以使學生對抗美援朝有更多的瞭解,更好地體會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誼。教學時讓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爲體會課文表達的思兒童詩童年仿寫想情感作好鋪墊。由於對故事背景有了瞭解,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都能入景入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5*、金的魚鉤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牢記部隊指導員的囑託,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蹟,表現了紅軍戰士忠於革命、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爲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有意識地爲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本文的生字比較多又難,教學時候要幫助學生掌握字形,記憶生字。由於故事感人,學生學習興致比較高。

16、橋

教學反思:本文作者滿懷深情我想兒童詩仿寫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教學的時候我我讓學生交流有關洪水的資料,讓學生如親身體驗,這樣學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幫助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容。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我還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