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反思1

《棉鞋裏的陽光》

教學反思:在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全家福”,讓他們互相說一說家裏的趣事,學生就顯得相當感興趣,這種方式比較貼近生活的實際,所以學生說起來也相當熱烈,爭先恐後地向全班學生講述,內容自然而然地也圍繞着家裏面誰最疼愛自己,怎樣疼愛的。之後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來說一說在文中看到的人物,想一想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學生因爲說過了自己的照片,所以說起課文的插圖也就事半功倍了。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所不足的便是在問:讀了他們的話後,你想說些什麼的時候,我沒有去引導學生,以致於學生的回答與我設計此環節所想象的有些出入。教學反思:在課文開始之前,先複習上節課所學的生字詞,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我稍稍做了些改動,就是女生讀字,男生組詞,這種形式在以前沒有出現過,所以學生特別的感興趣,這使我意識到在將來的教學中應該多去探索些新鮮的方式,讓我們的學生不要一味的只在一種方式上運行,這樣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削弱,反之,則能達到一個熱烈的情緒。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先揣摩在家中爸爸、媽媽和奶奶說話時的語氣,再引導他們讀一讀文中的話,學生在聯繫生活的同時對於課文中的話語也就更能理解了。在教學生字的階段,我讓學生先觀察,講一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開始書寫。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反思2

《月亮的心願》

教學反思:在課文的開頭,我板書“心願”,採用提問型的方式,先是問他們“心願”的意思,再讓他們具體說一說自己的心願有哪些?這種結合實際的問題會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願意去思考問題,我覺得這種教學的引導方式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是可以再運用的。之後,我貫穿新課標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觀察之前,我告訴他們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學生忽然就覺得特別的驚奇,他們會忙着問我發現了什麼,我就順勢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他們就顯得很積極,很願意去尋找答案。之後我讓他們自由朗讀課文,並初步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並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想一想該如何記住這些字,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式,學生能很快地想出了多種的方式去識記生字,這樣學生對字自然能印象深刻的多,我讓認的最快的學生來當小老師,去教全班的學生,這個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忽然提高了,進一步鞏固了生字詞,之後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讓他們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想問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對於文章便有了初步的認識。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反思3

《荷葉圓圓》

這是一篇語句優美、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在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欣賞美麗的畫面,美讀清新的文字,想象動人的場景,背誦優美的句子,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快樂的心情,感受夏天給我們帶來的情趣。孩子們在美的情景中美美地學,美美地讀,在檢查中發現每一個孩子的朗讀都是那麼聲情並茂,是孩子們已經入情入境了吧!

教學生字時,通過多種方法識字,有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有演一演,有說一說等等。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就不知不覺地記住了這些生字。

一年級語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課文原文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烏龜笑着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札記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麼優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後,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滿了信心。

一、看圖說話,閱讀感悟

這節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的畫面,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說出很多關於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了很多關於蝌蚪的信息後,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孩子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後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啓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小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情感,啓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分說明了達到學生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後,楊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於是,他們發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啓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着鉛筆全神貫注地這裏畫畫,那裏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說,讓學生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啓事”在讓學生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閱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覆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後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後說:

1、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2、小蝌蚪後來變青蛙了;

3、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後再自己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徵。學生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並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本課生字的呈現方式和指導方法可以靈活多樣。可參考如下步驟操作。

1、學生藉助圖畫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根據圖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來的畫下來,和同學一起想辦法認識。

2、用“我會認”提示卡,引導學生說說生字條中已經認識的字,並說說是怎麼認識的。學生經過自學還不認識的字,教師予以指導,可出示生字卡片領讀。

3、有的字可在讀課文時引導學生隨機識記。如“灰”,可以在展示小蝌蚪的圖片時,通過觀察蝌蚪的顏色認識“灰”字。也可以在學完課文以後,集中生字條裏的生字,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如:“阿、頂、披”可用熟字加偏旁的辦法記住字形。

4、利用課件或生字卡片鞏固認讀,也可以製作漢字部件,進行拼字遊戲或擴展詞彙遊戲。

5、本課要求寫的字均比較簡單。寫字前讓學生仔細觀察“在、變、條”,注意有關筆畫,書寫要規範。“有”字下面的“月”字,撇要變成豎;“條”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要特別強調這一點。

二、朗讀感悟

1、學生看着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麼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3、當指導讀懂了第一自然段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描寫小蝌蚪是按怎樣的順序說的?小蝌蚪可愛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見過或養過小蝌蚪的學生還可以說說它們還有哪些地方可愛。指導讀出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4、當讀到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老師可結合課文插圖或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可採取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動作,在情境中對話。如,一個同學做解說員,讀課文說明的部分;兩個女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鯉魚;一個男同學扮烏龜;幾個小個子同學扮一羣小蝌蚪。有條件最好做有關頭飾。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組織排練,再讓學生自我展示彙報。老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特別是在對話部分給予指導。(語氣:小蝌蚪關切、着急;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再指導全體同學朗讀體會。

5、當讀到課文描寫青蛙的那幾句話時,老師可啓發學生結合課文插圖觀察青蛙的特點,並引導教育:只要不斷地去發現,不斷地去探究,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在第四、五自然段的學習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詞句,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讀一讀,並且學用結合。如,“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用“碧綠”、“雪白”各說一句話。“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可讓學生邊讀邊做動作。通過各種形式學習語言,加深對優美語言的積累和記憶。

6、讀到課文最後時,老師可巧設懸念: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他們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我們也去探究一下,好嗎?

在朗讀和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最好能播放課件,使學生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薰陶。沒有條件製作課件的,可以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來感染學生。

三、實踐活動

1、課前活動。

有條件的學生可以抓幾隻小蝌蚪,在家長的幫助下養一段日子,觀察小蝌蚪的變化。

2、課中活動。

設計填空練習,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師生對話,背誦句子。師:小蝌蚪什麼樣?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師:小青蛙什麼樣?生: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3、課後活動。

回家讀課外書,或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蟲能手的有關資料,課間交流並展示在黑板報或學習園地裏。

如果有可能,和爸爸媽媽一起養蝌蚪,觀察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還可以觀察記錄它的變化,試一試吧!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火車的故事》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3課《火車的故事》,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3課《火車的故事》課文原文

小明和爸爸去郊遊。他們看到一列火車飛馳而過。

這麼長的火車車廂,一節連着一節,靠什麼帶動呢?小明感到很奇怪。爸爸鼓勵他自己弄明白。

小明查了好幾本書。原來,一節一節的車廂是由機車帶動的。最早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後來,人們把內燃機裝到火車上,製成了內燃機車。再後來,又發明了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這樣的火車速度快,污染小,真稱得上是“綠色環保型”火車了。

爸爸告訴小明,我國的火車不斷提速。現在從北京到上海,可以夕發朝至。

聽爸爸講,我國正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等鐵路修成了,火車就可以開到“世界屋脊”上了。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這天晚上,小明夢見自己成了一名火車司機,駕着新型的高速火車,在祖國的大地上飛馳。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3課《火車的故事》教學札記

這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通過小朋友和爸爸的對話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的知識,從而讓大家瞭解火車的幾種類型和發展歷史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藉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體現“以讀爲本”,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巧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活動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請小朋友自由讀讀這個小節,然後問大家讀了這個自然段,你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大家回答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問問大家對於這三種類型的火車,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介紹嗎?結合課文插圖和相關的圖片、資料向大家簡單介紹這三種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火車。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孩子們對於火車這種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平時在他們的圖畫中也是比較多見的事物,上了這一節課,對於火車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獲得了更多有關火車的知識,特別是磁懸浮火車這新穎、飛速的新鮮事物更讓大家感興趣。然後採取畫一畫的方法,孩子們有的給自己的火車設計了美麗的外觀,有的給火車設計了舒適的內部構造,有的設計的火車在崎嶇的山路可以長出翅膀在空中前進,有的設計的火車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潛水艇那樣前進……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多麼的神奇,是多麼的不可估量。因爲孩子們有興趣,興趣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們學習的動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3課《火車的故事》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提醒學生注意,“弄、創、夢”三個字是後鼻音,“弄”字的聲母是n不是l,韻母是ong不是eng;“郊、斷、建、創”等字是三拼音;“建”的偏旁是“建之”,不是“走之”。

認記字形舉例:“校—郊”、“木—旦—查”、“林—夕—夢”,“一人一豎短,折文右上邊,三撇在右下,此字認不難”(修)。

本課要求寫的六個字中,有兩個獨體字“發、成”,一個上下結構的字“名”和三個左右結構的字“晚、動、新”。建議把重點放在獨體字的書寫指導上。“發”字可藉助“友”的寫法進行指導。“成”字要重點指導斜鉤的寫法,要寫得有點彎度,不能寫直。

二、朗讀感悟

建議在指導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重點圍繞課文介紹的幾種火車(第三自然段)進行教學。文中有些專業術語較難理解,可以做簡單說明,不必要求學生掌握。

下列詞語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簡單理解:“飛馳”、“夕發朝至”、“創舉”。

三、實踐活動

創造設計:新型的高速火車。

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小組爲單位,合作設計一列新型火車,然後畫下來,準備交流。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蘭蘭過橋》講述了爺爺帶着蘭蘭走過兩座神奇的現代化的橋的故事。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2課《蘭蘭過橋》,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2課《蘭蘭過橋》課文原文

蘭蘭的爺爺是橋樑工程師。有一天,他開着小汽車帶蘭蘭去玩。在路上,他們遇見一條波浪滾滾的大河。爺爺沒有停車,一直向大河裏開去。蘭蘭嚇得閉上了眼睛。

“蘭蘭,下車看看大橋吧!”聽見爺爺的喊聲,蘭蘭纔敢睜開眼睛。她一看,原來是一座架在水裏的橋,很像一幢長長的房子。

爺爺告訴她,這種橋叫潛水橋,是用特別結實的玻璃磚造的。

蘭蘭驚奇地站在潛水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划過去。

蘭蘭看了一會兒,跟爺爺坐上汽車,來到鮮花盛開的原野上。蘭蘭下了車,一邊採野花一邊往前走,又遇到了一條小河。

蘭蘭說:“我想去河對岸玩,可是怎麼過去呢?”

“別急,我帶着橋呢!”爺爺打開皮包,取出一包塑料管子,說:“這又薄又結實的塑料管子,打進空氣就成了一座輕巧的橋。”

蘭蘭跟着爺爺走上塑料橋。這橋又平又穩。

過了橋,爺爺打開放氣孔。哧──塑料橋跑完氣變軟了,又自動摺疊起來。爺爺把像雨衣一樣大小的塑料橋放回提包裏。

爺爺真是一位會變魔術的橋樑專家。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2課《蘭蘭過橋》教學札記

計算機輔助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感性材料,還可以獲得愉悅的體驗。愉快教學是近年來教育界提得比較多的一個名詞,我認爲所謂愉快教學不僅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心境愉悅,相對於某些學科而言,更是指學生通過努力獲得知識後的快樂,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是愉快教學的關鍵之一,掛圖、幻燈都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問題,但都存在呆板、單調,引不起學生興趣的特點,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動畫及編輯功能爲一體,提供比掛圖和幻燈更爲直觀生動的輔助教學手段,它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難懂的知識,使學生能更爲牢固的掌握需要的技能,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運用將爲學生的難點學習掃除障礙,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樂,而它展現的絢麗色彩和生動的動畫也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了樂趣,我在教學《蘭蘭過橋》這一課時,先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橋的發展:從木橋→石橋→公路橋→公路鐵路兩用橋→立交橋,隨着課文的學習,展示潛水橋、塑料橋,多美麗、多神奇啊,看了真讓孩子們高興,最後由感性基礎引發創作設計慾望,看着一座座美觀、新奇、實用的橋從自己的手下誕生,孩子們一個個咧開嘴笑了,我想,如果可能的話……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實施愉快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2課《蘭蘭過橋》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提醒學生注意,“程、磚”是翹舌音,“樑、磚、架、劃、巧”是三拼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課讀báo。

認記字形時,啓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本課生字建立聯繫,做到既學習新字,又複習鞏固學過的漢字。如,“轉—磚”、“彩—採”、“等—特”、“被—波”。

本課要求寫的六個字,以上下結構爲主,可結合前面學過的有關上下結構的字的書寫要求進行指導。“坐”字不易寫好,指導時要注意三點:

⑴兩個“人”要寫小,注意捺變爲點。

⑵豎要寫長,寫在田字格的豎中線上。

⑶下橫要寫長,以托住整個字。在指導“坐”字的基礎上,再指導“座”字的書寫,強調把“坐”字寫得小一點、偏右一點。

二、朗讀感悟

這篇課文較長,建議教學時大膽取捨,在全文基本讀通的基礎上,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讀好相關部分。

1、蘭蘭跟着爺爺過了幾種橋?(兩種橋:潛水橋、塑料橋)

在讀書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可能說不準確,如,說“潛水橋”時,可能會說是“架在水裏的橋”或“玻璃橋”,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有一定道理,然後再引導學生仔細讀書,得出正確答案。比如,學生說是架在水裏的橋時,可以這樣引導:

⑴反問:你是從課文的哪個地方找到這個答案的?(第二段最後一句話)

⑵鼓勵引導:你很會讀書,一下子就找到了橋建在哪裏。不過,你只說出了這座橋的位置,還沒說出這座橋的名字。請你再往下讀課文,看看爺爺是怎麼告訴蘭蘭的?

2、這兩種橋各有什麼特點?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本課介紹的兩種橋特點十分明顯,潛水橋的特點是架在水底(潛)、結實、透明;塑料橋的特點是輕巧、攜帶方便。這些特點大都體現在課文生動具體的描述之中,教學中不一定要求學生進行準確的概括,只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語句,再指導學生把這些語句讀好就可以了。

三、實踐活動

創造設計:未來的橋。

小熊過生日,請小猴去他家做客。小熊家住在河對面,河面上沒有任何可以幫助過河的東西,河邊也沒有船能載小猴子過河。請你幫小猴設計一座橋讓他順利過河。

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小組爲單位,合作設計一座橋,然後畫下來,準備交流。

要求:⑴設計好造橋用的材料;⑵設計好橋的式樣。

這個活動可以結合《語文園地八》的“口語交際”進行教學。

一年級語文課文《地球爺爺的手》通過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1課《地球爺爺的手》,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1課《地球爺爺的手》課文原文

小猴和小兔是好朋友。

一天,他倆在樹下玩,跳啊,唱啊,真高興!玩了一會兒,小猴說:“小兔,我請你吃桃子吧。”

是啊,樹上的桃子又大又紅,一定很好吃。

小猴對正在樹上的猴爸爸說:“爸爸,請您給我們摘幾個桃子,好嗎?”

猴爸爸還沒有回答,也沒有動手,只見幾個桃子自己從樹上掉下來。

小兔說:“猴伯伯,謝謝您!”

猴爸爸笑着說:“別謝我,這是地球爺爺幫的忙。”

小猴覺得很奇怪:“地球爺爺怎麼幫忙啊?”

小兔也說:“是呀,地球爺爺怎麼幫忙呢?他又沒有手。”

地球爺爺說話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氣,能讓成熟的桃子掉下來,能讓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來……我的手,就是你們看不見的地心引力。”

地球爺爺的話剛說完,幾個桃子又從樹上掉了下來。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1課《地球爺爺的手》教學札記

《地球爺爺的手》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是一篇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通過講述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常識,啓發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所以,激發探究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這節課我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激趣導入,聯繫生活

爲了迎接這次青年教師彙報課,我做了大量的準備,翻看了很多優秀教師的案例,其中一位教師在執教這課時,利用讓學生玩紙飛機來巧妙地導入新課,所以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也採用了這種導入的方法,並且加入了踢毽子這個遊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節課我利用學生喜歡玩紙飛機、踢毽子的特點,讓學生思考“飛機無論飛得多麼遠,毽子無論踢得有多高,但總是要落到地上”這個問題。這是學生習以爲常的事情,誰也沒去考慮過其中的“爲什麼”,就像課文中寫到的桃子熟透了會自動掉到地上一樣。現在,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學習。

二、情景識字,聯繫課文

在識字過程中,我把每個生字都放進了一張有趣的圖片中,每張圖片都與課文內容有着緊密地聯繫,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而且幫助學生回憶了課文內容。比如:在學習“倆”這個字時,我首先出示一張小兔子和小猴子在樹林中玩耍的圖片,然後讓學生觀察你在圖片中看到了什麼?然後學生就會說我看到小兔子和小猴子他們倆在樹林裏玩。這是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內容。隨即出示“倆”這個字,還有與“倆”有關的詞語。這樣學生在學習每一個字的時候都充滿了期待和學習的興趣,取得了不錯的課堂效果。

三、配合朗讀,融入生活

在重點段落“地球爺爺的話”的朗讀處理上,我採用了全班配合讀的辦法,先是教師讀第一句話,男生讀省略號之前的部分,女生讀省略號之後的部分,省略號部分加入同學們看到的日常生活的例子。同學們因爲是第一次嘗試用這種辦法讀,所以興趣很濃,讀得很認真。這樣教師引導着讀了兩遍之後,學生已經能掌握這種讀課文的方法了,然後同位讀,小組讀。在這樣的反覆練讀中,學生不僅輕鬆的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還聯繫了生活實際,上課伊始提出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這節課自己雖然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因爲經驗淺顯,還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之處。

第一,讀還讀得很不充分,指導朗讀的痕跡還是淺了一些;其次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細緻,所以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例如:我利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磁鐵吸引小別針的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但是實驗的效果只能說是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很不理想。我設計這個實驗讓學生觀察跟磁鐵靠近小別針時會發現什麼?可是因爲我備課時考慮不充分,缺少指導學生實驗的要求,所以實驗中有的孩子是直接用磁鐵去吸小別針;有的則是用小別針去提磁鐵,孩子們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吸引力”是什麼。這一疏忽告訴我:課堂中任何一個環節中都要注意體現教師的引導者身份,而且備課一定要全面。我們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

通過這一節課的準備與教學,我覺得:展示課不僅僅是在展示這一節課,而是通過這一節課展示我工作兩年來,收穫了什麼,進步了什麼,哪些地方還很不足,今後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因爲教師的每一堂課都展示了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師對於教學內容的把握,還有平時教師對學生的訓練情況,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是教師平時工作的展示。在這節課中我收穫了很多,我覺得我們青年教師應該把每一節課都當作一節展示課來上,那樣我們就會受獲得更多進步的更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1課《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摘”是翹舌音;“倆”應讀 liǎ,不能讀 liǎng;“且”字讀第三聲。這些都是要提醒學生注意的地方。

2、本課要寫的字都是左右結構,“球、玩、跳、桃、樹”應該寫得左窄右寬,“剛”字應寫得左寬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別“王”字與王字旁的異同;“跳、桃”二字結構一樣,字形相近,可以結合起來指導書寫,“足”字的捺變提,“木”字的捺變點,“兆”字的筆順及筆畫“豎撇”,都要仔細指導。“兆”的筆順是“撇、點、提、豎彎鉤、撇、點”。

二、朗讀感悟

可以參考下面的教學步驟引導學生自學:

1、揭題導入。

小猴子、小兔子用手摘桃子、採蘑菇吃,吃得可香啦。可是今天,它們卻不用動手摘桃子了,因爲地球爺爺已經用自己的大手替它們摘下來了。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讀課文,看誰最聰明,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2、討論: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

這裏,教師可以用磁鐵給學生作個簡單的演示,以幫助理解“引力”一詞。

3、分組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後檢查。

4、分組分角色進行表演朗讀,準備比賽。

⑴練習讀好小猴子的話。

(①歡快──第二自然段;②請求而且有禮貌──第四自然段;③奇怪──第八自然段)

⑵練習讀好小兔的話。

(①有禮貌──第六自然段;②奇怪──第九自然段)

⑶練習讀好猴爸爸的話。

(慈祥、和藹──第七自然段)

⑷練習讀好地球爺爺的話。

(聲音緩慢、粗壯有力)

5、表演性朗讀比賽。

(自編自演)

三、實踐活動

小試驗: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組討論,舉出一些說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討論並試驗:一大一小兩個東西從高處落下,哪個先落地?

一年級語文課文《棉花姑娘》通過棉花姑娘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訴我們燕子、啄木鳥、青蛙和七星瓢蟲分別吃什麼地方的害蟲的科學常識。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棉花姑娘》,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棉花姑娘》課文原文

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啄木鳥飛來了。棉花姑娘說:“啄木鳥伯伯,請您幫我捉蟲吧!”啄木鳥搖搖頭說:“對不起,我會捉樹幹上的害蟲,不會捉蚜蟲。”

青蛙蹦蹦跳跳地來了。棉花姑娘說:“青蛙叔叔,請您幫我捉害蟲吧!”青蛙擺擺手說:“對不起,我會捉稻田裏的害蟲,不會捉蚜蟲。”

幾隻圓圓的小瓢蟲飛來了,見到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蟲,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棉花姑娘高興地說:“謝謝你們幫我捉害蟲。你們是誰呀?”小瓢蟲說:“我們身上有七個黑點,像七顆星星,大家叫我們七星瓢蟲。”

棉花姑娘的病好了。秋後,結滿了棉桃,咧開嘴笑啦!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棉花姑娘》教學札記

《棉花姑娘》一文選自人教版第二冊第八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棉花姑娘》一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它請求燕子、啄木鳥、青蛙給自己治病,可它們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趕來把害蟲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啓發作用。

一、紮實字詞教學,促進語言內化。

小學語文,字詞的學習是基礎,是重點,也是完成新教材許多教學任務必經的路徑。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字詞教學,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詞義,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在初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用課件展示字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對詞義理解設計巧妙,讓學生從詞語中挑出一種動物介紹一下,在學生介紹了動物的本領後,我又出示三句話:“蚜蟲愛吃蔬菜葉子,是害蟲。”“七星瓢蟲是益蟲,是莊稼的好朋友。”“啄木鳥姑娘能給大樹治病,是大樹的好朋友。”讓學生讀一讀,挑選一句向同桌介紹一下。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理解語言運用,學會運用語言,又讓學生認識了動物的本領,豐富了知識,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二、與文本對話,激發情感生成。

“閱讀不僅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更應把着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上。”在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語言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文本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成爲文本情境中的角色,進入文本,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喜角色之喜、憂角色之憂、急角色之急……真正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與角色產生情感碰撞。課文2—4小節棉花姑娘請動物醫生給她治病的段落十分相似,角色對話能引起他們個性朗讀和表演的慾望,也能激發學生感情生成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讀好棉花姑娘的話,如“身上長滿蚜蟲的棉花姑娘看到燕子時,它着急地求救了!誰來當一回棉花姑娘,讀一讀她說的話。”再讓學生讀好燕子的話,“燕子,燕子,你就幫棉花姑娘治治病吧!”接着引導學生進行對話,“棉花姑娘快求救吧!”“身邊的燕子醫生幫幫她吧!”讓學生在角色朗讀中體會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和動物醫生幫不了棉花姑娘的抱歉心情。

三、創設童話情境,落實說話訓練。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這樣不但可以激發興趣,而且可以活躍思維。課文以童話的形式出現,我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讓童話情境貫穿教學始終,並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說話訓練。如學生認識了蚜蟲,在朗讀中表現了對蚜蟲的厭惡之情後,我問學生:“棉花姑娘,這麼多可惡的蚜蟲在你身上爬來爬去,你想說些什麼嗎?”從而引導學生說出棉花姑娘盼望能有醫生來治病的急切心情。又如七星瓢蟲來給棉花姑娘治病時,我在學生的額頭貼上七星瓢蟲的標誌,說:“你就是七星瓢蟲,介紹一下自己吧!”讓學生把課本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我還讓學生扮演七星瓢蟲,爬到棉花姑娘身上去捉蟲,做一做捉蟲的動作,還要跟棉花姑娘說說話,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七星瓢蟲的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