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2022年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語文教案

2022年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年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2022年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學習課文時,可以根據文章中的描寫展開聯想和想象,獲得多角度的感受。

2.掌握如何描寫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體會它們在句子中的表達效果。

3.學習翁卷《鄉村四月》一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感受意境,體會詩人對鄉村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重點難點

1.掌握如何描寫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體會它們在句子中的表達效果。

2.學習翁卷《鄉村四月》一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感受意境,體會詩人對鄉村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首先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中關於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句子,各自讀一讀,說說作者是怎樣來描寫靜態美和動態美的,然後全班交流。

2.在自己的習作或者讀過的課外書中找一些描寫動態美和靜態美的句子,與同桌交流,談談感受。

教師點撥:

這一板塊講解了如何體會一個地方的美麗。在閱讀時,要仔細品味,特別是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要重點關注,並能運用到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中來。平時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場景,深入體會靜態美和動態美。

二、詞句段運用

1.下面的句子分別寫出了景物的動、靜之美,選擇一個情景照樣子寫一寫。

答案示例一:秋天真的到來了,在放學後的校園,可以看到枝頭上的樹葉紛紛飄落。有的如蝴蝶,閃動着美麗的翅膀;有的如蜜蜂,轉着飛舞;有的如降落傘,緩緩地打着旋兒……一片片樹葉無論怎樣飛舞,都會緩緩落下,給大地鋪上了金黃的一片。

答案示例二:羣鳥飛過的湖面顯得格外地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遠遠看去像一面不曾打磨的大鏡子;藍天白雲交織在湖面上,不時一隻鳥兒掠過湖面,蕩起了一絲碧波,點綴成了一幅美麗畫卷;湖面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宛如千萬條銀蛇在水中游動。

2.讀一讀,說說下面的語句分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特點。

答案示例:

(1)本句描寫了九月開羅一片金色的情景。反覆運用了“金”字--“金色的夕陽”“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以及“泛着金光”的尼羅河水,“像是用純金鑄成”的金字塔,構成了一副色彩協調的金色畫面。

(2)這段話描寫了站在大理石鋪的地上,彷彿就被純白包圍的情景。採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作者反覆用“純白”這個詞加以修飾,站在白色的大理石上,眼裏看的是純白的大理石,甚至被大理石所包裹,寫出了彷彿自己置身於瓊樓玉宇之中,強調突出了白色奇蹟的聖潔與莊嚴。

(3)這段話寫出了梅雨潭一片綠色的美麗景色。採用了側面描寫,以“北京什剎海”綠楊的“淡”,“虎跑寺”綠壁的“濃”,“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作對比。從側面襯托出這裏的綠“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的特點,並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這裏的綠溢於言表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三、日積月累

鄉村四月

(原文見教材第106頁)

1.教師介紹詩人,範讀詩歌,安排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

【作者介紹】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今浙江)人,南宋詩人。與趙師秀、徐熙、徐璣並稱爲“永嘉四靈”。代表作有《四巖集》《葦碧軒集》。

2.指導學生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詞語釋義】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③子規:鳥名,杜鵑鳥。

④才了:剛剛結束。

⑤蠶桑:種桑養蠶。

⑥插田:插秧。

3.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逐句翻譯,疏通全詩大意。

【詩句翻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閒着,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4.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受意境,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

【詩歌賞析】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出了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田野風光和農忙景象。前兩句通過描繪自然景物“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來。用“綠遍”形容草木蔥鬱,“白滿”表示雨水充足,“子規聲”暗寓催耕之意,生動地展現出“鄉村四月”特有的風物。第三、四句則是敘述農事繁忙,畫面上主要突出剛剛收完蠶繭便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全詩語言樸實生動,風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氣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讚美之情。

5.學生再次朗讀,感受畫面,領略意境,體會前後一靜一動的美,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