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精選12篇)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教案是教師爲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爲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精選12篇)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從兩塊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中,歸納出關於磁極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規律的假設。

2、能設計實驗驗證關於兩塊磁鐵的磁極靠近時,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規律的假設。

教學重點

1、將自己製作小磁針的方法告訴別人;同時,能學習別人的方法。

2、能說出反覆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用自己的話描述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2、用自己的話解釋在地球上磁鐵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準備:

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玩具汽車、縫衣針、大頭針、曲別針、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你能使縫衣針吸起曲別針嗎?

二、活動:磁極的相互作用

1、確定教室裏的南北方向

2、學生判斷磁鐵的S極與N極的指向。

3、提出問題:把兩個磁鐵的兩極相互靠近,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引導學生討論、猜想。並提出注意事項:實驗時,周圍不能有其它磁鐵的干擾。

4、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小組實驗:把兩個條形磁鐵分別放在兩個玩具小汽車上,多次變換磁極相對的方向

(1)觀察發生什麼現象?

(2)討論: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5、嘗試用其他方法驗證剛纔得出的結論(水浮法、懸掛法)。

6、全班交流,彙報實驗結果,

7、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指導填寫實驗記錄。

8、組織學習“科學在線”。

板書設計:

磁鐵的正負極 磁極的相互作用 出現的現象

作業:

總結觀察現象

課後反思:

通過磁極小遊戲,吸引孩子們觀察磁鐵正負極原理,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究,在課堂上通過動手實驗,課堂氣氛活躍。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2、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3、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2、情感、態度、價值觀:

3、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

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裏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麼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爲什麼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佈。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徵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啓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徵,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交流彙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彙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業

1.比較彙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

五、板書

大樹 小草 區別

常見的植物 根 莖 葉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組成物質是腐殖質,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

2.知道一些動物的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關於土壤,大家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

2.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確定本課的研究內容。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柯南,查一查土壤裏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室外活動:

帶領學生採集土層。

1.討論:我們將去幹什麼?要注意些什麼?

2.活動:分發工具,和學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採集土層帶回教室。

室內活動。

1.探索枯死的植物變成了什麼?

(1)觀察採集到的土層,你發現了什麼?

(2)大家有什麼想法?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讓我們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層吧。

2.探索動物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1)談話:在有的小組同學挖到的土層中,我們還發現了一種小動物。這種動物身體細長、很軟,它沒有眼睛,在泥土裏生活,下雨的時候會爬出地面,你們知道那是什麼嗎?

(2)教師出示昆蟲飼養盒,裏面是自己幾個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開墾痕跡的土壤。

△學生觀察,並說說看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像這樣顏色發黑、潮溼肥沃、蚯蚓喜歡生活的土,我們稱之爲含有腐殖質的腐殖土。什麼是腐殖質呢?

△學生讀一讀課本第11頁左下角的一段話。

(3)討論:有人說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這是爲什麼呢?

(4)小結:蚯蚓在土壤裏不僅可以鬆土,還可以製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環境更肥沃,利於植物的生長。所以,蚯蚓是益蟲,我們要保護蚯蚓。

3.做肥料袋。

(1)談話: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裏去了?蚯蚓對土壤有什麼影響?你們願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

(2)討論如何設計實驗。(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教師啓發對比實驗的做法)

(3)學生動手製作肥料袋。

△同桌爲一對比小組,依據討論結果做肥料袋。

△教師巡視,適當地給以必要的指導。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製作記錄。

(5)教師提示:

(三)延伸活動:

管理肥料袋談話:我們從現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4

教學設計

水變成水蒸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瞭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溼抹布,毛巾等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瞭解蒸發現象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溼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彙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爲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纔的回答中,唐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唐老師非常喜歡。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說,唐老師這兒有一塊溼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幹?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幹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彙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彙報(按方法彙總)

7.唐老師事先準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纔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唐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儘量不減少嗎?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善於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能通過動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瞭解照相機和眼睛的結構。

2、能表達交流自己的體會與見解,會爲自己的見解尋找科學依據;能設計製作土照相機。

(二)過程與方法

1、製作簡易照相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並且瞭解動物眼睛的構造學習活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於研究生活中有關成像的現象,養成了與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願望。

2、在探究中體驗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願意合作與交流,願意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二、教學重點

認識照相機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鏡的科學原理學習活動。

三、教學難點

從而通過學習使學生意識到眼睛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最神奇的“照相機”更加珍愛和保護眼睛。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準備

凸透鏡片、紙盒、半透明紙、剪刀、膠水等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談話:光使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的絢麗多彩,於是人們想方設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景色,生活中哪種物品能做到這一點呢?

是照相機(板書),人們根據光學原理設計製造出照相機。相信大家都拍過照,有沒有誰自己使用過照相機呢?

2、提問:關於照相機你都知道些什麼?

3、提問:關於照相機你們還想研究什麼?

新課講解:

(一)討論照相機的工作原理

談話:相機是怎樣把景物拍攝下來的呢?課前同學們蒐集的一些關於照相機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在組內先交流一下。

哪個小組願意來說說?出示相機,觀察相機構造。學生猜想相機的工作原理。

小結相機的工作原理:相機將恰當量的光線透過凸透鏡聚焦在膠片上形成圖像,調整光圈(光線通過的小孔)和曝光的時間,就能控制透過光線的量。照相機就是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製成的。

(二)認識眼睛的構造

1、眼球的構造

(1)提問:剛纔,我們瞭解了照相機的構造及工作原理,其實在我們的人體內也有類似照相機的器官,你知道是哪個器官嗎?

(2)出示眼睛模型。誰願意說一說眼球的構造?

(3)討論:晶狀體、視網膜、瞳孔分別相當於照相機的什麼部件?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4)師生小結: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狀體、視網膜和視神經組成。

2、瞭解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通過以上研究,你認爲是什麼讓眼睛看見了周圍的物體?

(1)用眼球模型演示視覺形成過程。(2)小結:眼睛之所以能看見周圍的各種物體,一是必須有光,二是眼球內可以成像的構造。當我們睜開眼睛,從周圍物體發射或反射而來的光,穿過瞳孔和晶狀體,聚集在眼睛後面的視網膜上,形成這些物體的圖像。連接視網膜的視神經立即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大腦,所以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物體。

拓展活動

課下感興趣的同學查閱資料,來了解一下動物眼睛的構造,相信你會有新的發現。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瞭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鏽鐵、鐵鏽、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製物品被鏽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鏽就要了解鐵鏽。

二、觀察鐵鏽,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瞭探究任務:鐵鏽是從鐵變來的,那麼鐵鏽是鐵麼?生答。怎樣證明鐵鏽是不同於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鏽鐵、鐵鏽(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鏽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鏽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鑑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

鏽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麼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鏽的關鍵。

三、探索鐵鏽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爲什麼生鏽?鐵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週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鏽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穫,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鏽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爲什麼會生鏽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瞭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於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關於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採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着什麼?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於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緻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現:從整體看,蘑菇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麼特點,我有什麼重大發現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並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於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麼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特點、獲取營養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於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瞭解它的主要營養成分等。

第二課時

1.瞭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麼?說一說:你爲什麼這麼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後有什麼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爲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麼之後,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爲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爲微生物。現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製作食用菌名片。(爲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於( )也不屬於(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根據不同的測量範圍和使用需要,人們設計製作了不同的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要根據不同測量對象,選擇合適的溫度計。

2、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通過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變化可以知道這個物體失去熱量還是獲得熱量。

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不同溫度計的測量範圍,選擇合適的溫度計(刻度範圍在—20℃——110℃)用於測量水的溫度。

2、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和記錄4杯不同冷熱的水的溫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在觀測、記錄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細緻的態度。

【教學重點】

測量水溫的步驟、方法。

【教學難點】

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水的溫度

【教學準備】

小組:4杯不同冷熱的水(自來水、溫水、熱水、熱水瓶裏剛倒出的燙水),4支水溫計(刻度範圍在—20℃——110℃),水溫測量記錄表(參考書p46)

全班: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若干(氣溫計、體溫計、高溫計等)

【教學過程】

一、測量水溫的方法

1、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溫度計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溫度計來測量水的溫度。

板書:測量水的溫度

2、師:書p45展示了一些溫度計(氣溫計、數字溫度計、體溫計等),你還知道哪些溫度計呢?

3、師:要測量水的溫度,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溫度計,該選擇怎麼樣的`呢?

4、學生討論交流後師小結:一般來說,液體水的溫度會在0℃——100℃之間,所以,要測量水的溫度,需要選擇測量值在0℃——100℃範圍的溫度計。

5、師:有了合適的溫度計之後,我們可以直接測了嗎?我們要如何來測量水溫呢?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p45的插圖和方法。(學生閱讀)

6、師生共同明確方法。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2)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3)視線與溫度計液麪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

介紹完了之後,請學生想想爲什麼要這樣操作,如果不按照這樣的要求操作,會出現什麼情況?

(歸納:

(1)——上端比較好操作,拿中間會擋住刻度,拿玻璃泡會造成所測的不是水的溫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讀數時離開液麪,測量的就不是水的溫度了。

(3)——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讀數偏大或偏小。

(4)——沒有穩定時測出的溫度不準。)

二、測量水的溫度

1、師:清楚了測量的方法之後,我們就要來實際操作一下,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學得最快。老師爲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四杯水,1號杯內裝的是自來水,2號杯內裝的是溫水、3號杯內裝的是燙手的熱水,4號杯內裝的是剛從熱水瓶裏倒出的熱水。我們來比一下哪個小組測量的溫度既快又方法準確,及時記錄在p46的表格中,同時要小心熱水燙手。開始吧。

水溫的測量記錄

自來水的溫度

溫水的溫度

燙手的熱水的溫度

剛從熱水瓶裏倒出的熱水

2、學生測量後彙報。

(預設:通過交流能發現個小組測量同一種水的溫度有差異。)

討論:這些差異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於測量方法錯誤引起的,教師再做適當講解。)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律。

(3)瞭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理、分析並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瞭解月相變化的規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藉着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卻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爲什麼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生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爲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瞭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於是就會產生疑惑,“爲什麼警察這麼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麼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啊?

學生經過交流,他們會發現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的稱呼,並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麼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常在農曆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現,月相呈現“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爲新月,然後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塗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爲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並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象,發現由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產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課瞭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律及其成因。並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瞭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

2、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塊磁鐵,回形針、紙片、鈕釦、鐵夾子、小積木、易拉罐、硬幣、鐵質鉛筆盒、螺絲等。

2、活動室佈置一些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

3、區域活動材料:

1)、動物迷宮板6塊,每塊配有立體小動物,底部有回形針。

2)、立體魚若干,頂部別有回形針;魚竿10根,線上繫有磁鐵。

3)、礦泉水空瓶8只,裏面裝有回形針。

4)、U字形,長條形磁鐵若干。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解決問題,找出最佳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

提問:你有什麼辦法幫助老師?試一試哪種辦法最好?爲什麼?

2、幼兒感知,探索磁鐵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1)、提供紙片、鐵夾子、鈕釦、螺絲、小積木、易拉罐、鐵質鉛筆盒、硬幣等,請幼兒猜測:磁鐵除了能吸住回形針,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2)、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

(3)、交流自己的發現。

3、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引導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並相互交流。

4、分組活動。

(1)、走迷宮:把磁鐵放在迷宮板的下面玩。

(2)、釣魚:看誰在規定的時間裏釣的魚最多。

(3)、取回形針: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過來,設法把回形針從瓶中取出。

(4)、U字形、長條形磁鐵:可以怎麼玩?有什麼新發現。

5、交流活動情況:你玩了什麼?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

教材內容分析:

磁鐵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而大班下學期的綜合主題教材的主題二《小問號》中,恰巧就安排了《磁鐵的祕密》這一科學活動。於是,我首先對教材中的活動內容進行了瞭解,發現內容還是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過程設計也比較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需做調整的部分。

科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組成。因此我首先將活動目標進行了調整:第一個知識目標定爲——通過探索,發現磁鐵可以吸住鐵製品的特性。而原來的目標——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的目標界定。由於並沒有明確指明磁鐵的特性是什麼,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可能涉及到磁鐵的很多特性,比如“磁鐵能吸鐵”、“磁鐵能隔着一些材料吸東西”、“磁鐵兩端的磁力最強”,等等。這樣多的科學概念,讓大班的孩子在一個活動中來掌握,是很難較好的完成的。由於沒有明確的核心目標,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孩子就無法探究出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進而失去了探索的興趣;第二個爲技能目標——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養成實驗後記錄的習慣。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記錄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增加了幼兒記錄這一環節;第三個爲情感目標——對探索活動感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目標制定完成,接下來我根據書上的內容對活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設計。正規性的科學活動通常要受時間的限制,但是,幼兒的探索慾望是無止境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寓科學教育於一日生活之中”的意識,因此,在活動的結尾處我認爲需要有一個延伸,讓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更多祕密,如磁鐵有正負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點。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槓桿;知道槓桿的作用—在什麼條件下省力?在什麼條件下費力?在什麼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槓桿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能夠積極的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怎樣用較小的力解決的問題。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2、難點:認識槓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分析、歸納、槓桿工作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地面上是一些舊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鋼筋混凝土塊。由於它們很重,瓦工們暫時還沒有設法將它們運走。同學們有什麼方法,把它們搬運到操場的一角去嗎?

(二)學習新課

1、建立“槓桿”的概念

2、認識“槓桿的作用”

3、探索研究槓桿工作規律

4、小結:

槓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槓桿的外形是可以改變的,它並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與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槓桿的原理。槓桿的工具並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費力的,這主要是爲了工作方便。人們一旦掌握了槓桿的規律,就可以根據需要,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槓桿類的工具。

(三)鞏固應用

1、(出示小黑板)請你舉例,說說槓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交流。

(四)佈置作業

課外應用槓桿原理做一些實事,並把所做的經過等記入日記,向大家彙報。

一年級科技活動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放大鏡是不同於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瞭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學生正確、規範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麼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麼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隻筆。

師:那我們怎麼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在猜一下,這裏會是什麼。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麼?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麼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裏有。師指着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祕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麼玩的?

生:老師我拿着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裏,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鏡對着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麼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麼新發現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麼發現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麼大的距離,而摸這裏邊上就有這麼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現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麼發現?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

師:先彆着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爲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麼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藉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現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裏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現。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麼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纔我們發現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師:你們想放大什麼?

生:(發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麼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裏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後到底是什麼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後他們是什麼樣子。

師:誰有新發現了。有兩個以上發現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現了什麼。然後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麼多細節,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麼多的細節。(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麼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讓學生繼續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製作了這麼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製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裏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後我把裏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麼,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生開始操作。

師:怎麼樣你成功的發現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課都在玩什麼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現了什麼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願不願意繼續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