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6篇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6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和表現聲音的大、小。學習用力搖和輕搖沙筒的方法,表現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的節奏和音色。

2.根據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節奏,探索沙筒的不同演奏方法。

3.在教師的眼神和動作的幫助下,不演奏時能控制住沙筒,使其不發出聲音。

  活動準備:

1.每人兩個自制沙筒。

2.節奏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有關下雨的經驗。

1.教師:你們見過下雨嗎?大雨的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的?(引導幼兒說出下大雨的聲音是大大的,並用動作來表現。)(嘩啦)2.教師:小雨又是怎樣的呢?它和大雨的聲音一樣嗎?(引導幼兒用聲音和手部動作來表現。)(滴嗒滴滴嗒嗒)

(二)幼兒欣賞教師演唱《大雨小雨》。

1.教師用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引起幼兒對歌曲的興趣。

2.教師:大雨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小雨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

3.教師帶領幼兒練習演唱大雨、小雨的聲音,並請幼兒用動作表現。

4.教師再次清唱歌曲,幼兒用動作表現下大雨、小雨的節奏。

(三)教師出示沙筒,讓幼兒回憶並模仿其音色。

1.教師:這是什麼?

教師出示沙筒,全體幼兒講述名稱。

2.教師:怎樣演奏它?發出的聲音像下大雨呢?怎樣演奏它?發出的聲音像小雨呢?

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空手練習搖動沙筒。

3.教師交代要求:開始四個小節和最後兩小節是不演奏的,只有在“嘩啦嘩啦”時才演奏。

4.教師演唱帶領幼兒練習在“嘩啦嘩啦”處演奏沙筒。

5.同樣方法學習小雨的演奏。

教師交代要求:開始四個小節和最後兩個小節不演奏,只有在滴滴嗒嗒,滴滴嗒嗒處輕搖沙筒。

(四)教師和幼兒一起邊唱歌曲邊用樂器演奏。

(五)分組演奏。

將幼兒分成大雨組和小雨組。在教師動作的暗示下,幼兒學習準確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和小雨。

  活動延伸:

1.將沙筒等放在音樂角里,並提供音樂磁帶,滿足幼兒聽音樂演奏的需要。

2.開展語言活動或戲劇表演,講述《大雨小雨》的故事,並用動作表演這個故事。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情境中,學習手口一致點數9並不漏數。

2、在活動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點數活動。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4、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並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5、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課件、小魚教具,串項鍊工具。

活動過程:

一、播放生日歌引起幼兒興趣,感知數字9.

今天小蝸牛要過生日,他要過幾歲生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蛋糕上有幾根蠟燭吧!

感知5以內的數,一起數手指,點一下數一下,邊點邊數。

二、引出小蝸牛,初步點數1-5

1、師:小朋友們,今天有一個神祕的小客人來咱們班做客了,你們猜一猜是誰呢?(幼兒無限的想象)是哪隻小動物來做客?看課件,並提出討論問題:小蝸牛來做什麼呢?

2、展示課件畫面,露出生日蛋糕,幼兒發現生日蛋糕,教師提出討論問題:小蝸牛來過生日,誰知道它幾歲了呢?(和他幼兒一起數,小蝸牛過9歲生日)

三、朋友們來慶祝生日,鞏固邊點邊數。

師:小朋友們,你們過生日請不請好朋友啊?今天小蝸牛的好朋友也來了呢,我們一起看看都是誰?

1、出示課件畫面3,請一名幼兒到白板面前帶領幼兒數一數都有哪些小動物來參加,一邊點一邊數並說出總數9。

2、點數好朋友送來的禮物數量。並簡單的記錄師:這些好朋友還爲小蝸牛帶來了禮物呢,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

教師操作磁力教具,引導幼兒點數5以內的物體並說出總數。

例:小狐狸送了一個,請小朋友將一個小西紅柿放在禮物的下面。

小烏龜送了兩個,請小朋友將兩個小西紅柿放在禮物的下面,依次到5,在數的過程中,提醒幼兒點一個數一個,引導幼兒按照點子的數目匹配等量的物體

四、集體遊戲:製作禮物——項鍊師:你們想參加生日慶祝會嗎?我們先給小蝸牛準備生日禮物吧!

製作項鍊,每條項鍊上穿9個珠子。請聽課的老師檢驗。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爲了豐富、充實科學角,我們除了設計了“聞一聞”、“拼一拼”、“認一認”小欄目,又用廢舊罐頭瓶經洗刷消毒後,盛上各種調味品擺了上去,這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的興趣,都爭着搶着來看、來問。我們抓住時機,以“嘗一嘗”爲本次的活動主題,進行了實驗活動。

活動一:“品嚐各種調味品”

活動目標:

1、通過品嚐,使幼兒知道舌頭可以感覺各種不同的味道。

2、豐富詞彙:酸、甜、苦、辣、鹹

活動準備:

1、誇張的大舌頭圖片一幅;幼兒分成四組,洗淨手坐好。

2、每組一套用小碟盛放的調味品,筷子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舌頭”圖片,通過自編的故事“病人吃藥”,引出課題。

2、引導幼兒觀察說出桌子上的調味品是什麼樣子的。

3、幼兒自由品嚐,相互交流所嚐出的味道。根據故事要求,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品嚐出的味道。

4、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講述自己所喜歡的食品以及是什麼味道的。

活動二:“品嚐各種味道的小食品”

活動目標:

1、在初步瞭解各種味道的基礎上進行品嚐,培養幼兒細細品嚐食物的好習慣。

2、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每名幼兒自帶一二種小食品。

2、每組桌上放有足夠供幼兒品嚐的各種味道的食品。

3、幼兒洗淨手;每人一把小匙。

活動過程:

1、以小小“自助餐”的形式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2、請幼兒觀察並說出桌上的食品名字。3、幼兒開始品嚐食品並相互交流嚐出的味道,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所品出的味道。

4、請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出自己還嘗過什麼食品,是什麼味道的,以及自己最喜歡什麼味道。

活動三:“拌涼菜”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2、培養幼兒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自己勞動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各種不同味道的調味品。

2、已切好的數量足夠的西紅柿塊、各種蘿蔔絲、白菜絲。

3、供拌菜用的碗、筷子若干;幼兒洗淨手坐好。

活動過程:

1、以“開涼菜館”爲由聘請全班幼兒做廚師,激發幼兒興趣。

2、在動手之前讓幼兒認識各種調味品,並提醒幼兒想一 想自己要拌出什麼口味的涼菜。

3、幼兒自選材料進行配料、拌菜。

4、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說出自己用的什麼調料。

5、相互品嚐並說出所嚐出的味道。

1、延伸活動:

(1)請家長協助創造條件,讓幼兒在家裏自己動手拌涼菜。

(2)請幼兒隨時將自己課堂外所品嚐到的特殊味道的食品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分享。

2、環境創設:“科學角”內擺上各種調味品和味道有代表性的食品。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名稱:故事《交換》xiaoban

目的:

1、幼兒初步理解“交換”的意思,知道交換的好處

2、學習使用短句:“我用xx交換你的xx,好嗎?”

準備:幼兒自己準備一點吃的東西,讓家長用保鮮袋裝好,用圓珠筆寫上名字。如:兩粒糖、兩塊旺旺雪餅……自繪小圖片六幅。

關鍵點:學習使用短句:“我用xx交換你的xx,好嗎?”

活動環節

環節任務操作要點

出示圖片

引起興趣

1、出示圖一、圖六引起興趣

一天,兔妹妹出去拔蘿蔔,我們看看,兔妹妹一共拔了幾隻蘿蔔?兔妹妹回到家,籃子裏都有些什麼?咦?怎麼只有一隻蘿蔔?還有三隻蘿蔔哪裏去了?

2、青菜、辣椒、蘑菇是怎麼來的?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名稱是“交換”,聽了故事,小朋友就會明白的。

理解故事解決關鍵

1、看圖聽故事一遍

2、提問

(1)兔妹妹爲什麼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交換就是……)

(2)它跟誰交換的?

(3)交換東西時,兔妹妹是怎麼說的?

3、看圖聽故事第二遍

幼兒學說短句

(1)兔妹妹的青菜是怎麼來的?它對兔爺爺說什麼?個別講。

(2)兔妹妹的辣椒是怎麼來的?它對兔奶奶說什麼?集體講。

(3)兔妹妹的蘑菇是怎麼來的?它對兔阿姨說什麼?小組講。

4、小結

兔妹妹爲什麼能吃到幾種不同的東西?

師:兔妹妹能吃到幾種不一樣的東西,它的心裏一定很高興。交換真好,既幫助了別人,又爲自己帶來了快樂。

1、遊戲:交換

遊戲練習

你們是不是也願意與別人交換東西?老師知道小朋友今天帶來了一些好吃的東西,等會請你拿着自己的禮物跟好朋友交換,交換時要說:“我用xx交換你的xx,好嗎?”,比一比誰換的禮物多。

幼兒遊戲

2、把你交換的禮物給爸爸、媽媽看,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愉快結束。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比尾巴(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孩子們去過動物園嗎?在動物園裏看到過哪些動物?(生說各種動物)

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動物王國走一趟。那兒的動物比你們說的還多。

(播放課件1:歡快的音樂,動物們一個一個出現,不止6種,生說動物名稱)

二、自主識字

1、今天有6位小動物要參加一個評比大會,是哪6位呢?我們把他們請出來。

(播放課件2: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一個一個出來,並注有文字和拼音)

2、趕快跟他們打聲招呼,認一認他們的名字,多拼拼多叫叫他們,盯一盯他們。(生拼讀)

3、下面請一個主持人把參加比賽的選手來說一下。

下面老師請動物們到旁邊休息一下,把他們的名字排了一下隊,哪個主持人還能說出來?

(課件3:動物們隱去,只留下字,並打亂順序)說得好的.,獎勵“金話筒”,跟着主持人讀一讀。

三、揭示課題

那麼這次比賽比什麼呢?(比尾巴)這麼快就猜出來了。是的,他們是比尾巴,不過小朋友剛纔沒看仔細,有個字頭上沒帽子,是“巴”,要讀成輕聲,再讀——“比尾巴”,又清楚又響亮,比賽開始了,就請你們做啦啦隊了。(課件4:6種動物一起出來,點擊出示課題“比尾巴”)

四、學習問句部分

1、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比賽項目?

(六個問題一起出現:誰的尾巴長?

誰的尾巴短?

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誰的尾巴彎?

誰的尾巴扁?

誰的尾巴最好看?)(帶拼音的,“短、把、扁、最爲紅色)

趕快拼拼讀讀。特別是紅字要讀準確(生大聲讀)

請幾個小主持人來讀一讀。(請2個)

2、指導學生讀好問句的語氣

想不想聽我這個大主持人來讀一讀?可不能白聽,要注意看我的表情聽我讀的語氣。

(師範讀)生評。

因爲有個小祕密,(問號?能顯紅)是?在提醒我呢,讀到後面一個字的時候,總要往上揚一點。

跟師讀,請你與你旁邊的小朋友互相讀一讀,讀完後挑一兩句你讀得最好的讀給我們聽,也可以推薦一位小朋友來讀。

五、學習答句部分

1、6位小動物還等着結果呢,請你們趕快評一評。

師:誰的尾巴長?

生:猴子的尾巴長。(其他句子方法相同)或者可讓學生說說理由,關於松鼠、孔雀的尾巴最好能讓學生提出來,與下面的3聯繫起來

2、老師把你們的意見寫出來了,請檢查對不對。

(課件出示:猴子的尾巴長。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公雞的尾巴彎。

鴨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帶拼音)

生讀答句部分

3、這就是比尾巴的最終結果。

(1)我怎麼聽到底下有隻小動物說:爲什麼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我怎麼看也沒看出來?

生說理由,大,輕,傘不是指雨傘而是指降落傘。還可以找找課外書瞭解(課件演示松鼠從樹上跳下來時尾巴變成了降落傘)

(2)還有一個說,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哪兒呢?

請見過孔雀的小朋友說一說,他的尾巴,羽毛怎麼樣?

(課件演示:孔雀開屏)

4、這回總算把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一起再來看看這個比賽的內容,你能找個夥伴與你一起讀嗎?

(生合作自由讀)

老是一起讀,沒新意,我們換種方式讀,來對對子,你一句我一句地來讀。

對對子讀

我們還可以怎麼讀?(拍手讀)

六、回到課文

1、動物們的比賽進行的非常成功,有一個小朋友知道後,寫了一首比尾巴的兒歌,就發表在我們的語文書上,我們來看看。(生打開課本看書)

2、你發現了什麼?(3句一段)

3、這樣的一部分就叫一個小節,課文一共有幾小節?

讀一讀,剛纔的方法也可以,能幹的小朋友能不能和旁邊的小朋友一起把比尾巴給唱出來?

生創作唱比尾巴。

七、思維擴展

1、看尾巴

比尾巴大賽不僅吸引了這些小動物,瞧!還有一些也趕來湊熱鬧了,大家快看看他們的尾巴怎麼樣?

2、畫尾巴

小朋友剛纔看過了動物的尾巴,你能把其中的馬、牛和小魚的尾巴畫下來嗎?

或者可讓學生以“誰的尾巴()?()的尾巴()。”來學編兒歌。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梧桐樹的名稱,通過觀察瞭解其外形特徵。

2、學習遠看整體、近看局部,能按樹幹、樹枝、樹葉的順序有序地觀察梧桐樹。

3、有觀察的興趣,願意積極表述自己對梧桐樹的想象和認識。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選擇種有梧桐樹的地方事先採集若干梧桐葉。

2、教學掛圖《高大的梧桐樹》。

【活動過程】

一、根據葉片尋找梧桐樹。

1、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各自對樹葉外形的認識,同時用類比的方式對樹葉展開大膽的想象。

2、引導幼兒根據樹葉尋找相應的樹,引起對梧桐樹的關注。

二、整體觀察感知梧桐樹。

1、師:秋天裏的梧桐樹有什麼變化?(感受秋天樹葉枯黃、飄落的景象)

2、引導幼兒整體感受梧桐樹的高大,幫助幼兒瞭解梧桐樹的主要結構——樹根、樹幹、樹枝和樹葉。

三、有序的觀察梧桐樹。

1、引導幼兒運用感官多方位感知樹幹的特徵。

2、啓發幼兒用語言和身體動作來表現樹枝的生長狀態。

3、教師帶領幼兒有序的講述梧桐樹各部分的特徵,豐富相應的詞語“粗大的樹幹”、“茂密的樹枝”、“枯黃的樹葉”。

四、師幼一起玩“找梧桐樹”的遊戲。

1、師:看看周圍,找找還有哪些是梧桐樹?找到後站立在梧桐樹下。

(教師強調遊戲規則,以穩定幼兒情緒,也便於教師檢查幼兒是否找到梧桐樹)

2、師:你怎麼知道這棵是梧桐樹的?只要幼兒說出梧桐樹的一個特徵即可。

五、欣賞教學掛圖《高大的梧桐樹》。

教師出示掛圖:看看這張圖上是什麼樹?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小百科:梧桐樹,“中國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屬的植物、別名青桐、桐麻,也屬落葉大喬木,高達15米;樹幹挺直,樹皮綠色,平滑。原產中國,南北各省都有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