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必備】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集合6篇

【必備】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集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集合6篇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熟悉樂曲旋律,感受音樂的結構變化。

2、遷移生活經驗,啓發幼兒隨音樂創編出“螃蟹跳舞、吐泡泡、撓癢癢”的動作。

3、在做螃蟹橫行、躲藏動作時不影響同伴。

4、通過肢體律動,感應固定拍。

5、通過對歌曲的欣賞以及對歌詞的理解。

活動準備:

1、螃蟹胸飾每人一個。

2、錄音機、磁帶。

3、圖片。

活動過程:

1、欣賞音樂,導入活動。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音樂,請小朋友們欣賞。”

(1)請幼兒欣賞一遍音樂。

(2)提問:音樂的名稱是什麼?聽了以後有什麼感覺?

(3)請幼兒再欣賞一遍音樂。提問:音樂一共有幾段?這幾段音樂中你發現了什麼?

(4)再次欣賞音樂,讓幼兒找出正確的答案。

2、教師講述音樂情節,讓幼兒感受音樂。

(1)讓幼兒聽音樂看圖片,教師講述故事情節。

(2)通過圖片,讓幼兒分清A、B、C段音樂所表現的螃蟹跳舞、吐泡泡、撓癢癢的動作。

3、讓幼兒逐段創編跳舞、吐泡泡、撓癢癢的動作。

4、聽音樂完整地做動作。

5、遊戲

(1)傾聽尾聲音樂,讓幼兒猜測故事的結尾。

師:聽了這段音樂,小朋友有什麼感受?讓你想到了什麼?

(2)師生共同討論遊戲方法。

(3)請教師扮演“捉蟹人”,加入活動中幼兒聽音樂完整地進行表演。

提醒幼兒,在橫行躲閃時不碰撞別人。

活動反思:

整節活動的流程比較清晰,幼兒也很感興趣,選材適合中班年齡特點。活動的目標基本都能達到。活動中孩子嘗試創編螃蟹橫着走,吐泡泡、洗澡等動作時,有點亂,沒有考慮到幼兒動起來的參與度強,如果分組進行創編效果可能會好些,最後遊戲環節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適當的調整玩法。活動的內容太多,參雜的太多,如果以律動的形式貫穿整節活動會更好也更簡單,孩子更容易學。

小百科:螃蟹(páng xiè)屬軟甲綱,十足目,是甲殼類動物,身體被硬殼保護着,靠鰓呼吸。在生物分類學上,它與蝦、龍蝦、寄居蟹是同類動物。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

2.有興趣地演唱歌曲,學會仿編歌詞。

3.使幼兒懂得歌曲的詼諧幽默之處。

4.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着音樂遊戲。

教學準備:

牽線娃娃一個。

教學過程:

一、從頭說到腳

1.我們身上都有什麼呀?讓我們從頭到腳來說說看好嗎?幼兒邊拍手邊有節奏,有順序從上到下說說。

2.請幼兒兩兩對坐,互相邊說邊怕對方身體部位。

二、從頭動到腳

1.我們身體那些地方可以動?(頭、手、腳、腰……)出示“開心娃娃”,讓我們和它一起來動動自己的身體。

2.學會說“動動我的頭呀”、“動動我的肩”。

三、從頭唱到腳

1.教師示範唱。

2.請幼兒爍爍聽到了什麼?

3.教師唱,幼兒哼唱,並學念歌詞。

4.學唱,一邊動身體,一邊唱歌。

5.幼兒模仿編歌詞,並配上動作表演。

活動反思:

《從頭唱到腳》這首歌曲是演唱幼兒熟悉的身體,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很容易,所以我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六個環節:導入部分、從頭說到腳、從頭動到腳、從頭唱到腳、仿編歌詞和活動延伸。在我組織了《從頭唱到腳》這個音樂教學活動之後,發現了一些問題。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在從頭動到腳這環節中,我考驗了幼兒的反應能力,在聽老師的指揮下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身體會動的部位,並且能有節奏的動一動自己的身體。其實這時應該請每個幼兒都站在空位上,自由、大膽的動動自己的身體。可我卻限制了幼兒,怕幼兒吵得無法收場,所以就請他們坐在椅子上稍稍活動了一下。

在學唱歌曲的這環節中,孩子們唱了一遍便學會了歌曲,下課之後通過詢問,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玩搖搖車的時候聽過這首歌,加上歌詞簡單易懂,所以通過三四遍的學唱,基本上很快便學會了整首歌曲,也能一邊唱着歌曲一邊動動身體的相應部位。

接下來是創編環節,在設計圖譜時,我花了一些小心思,使用了一張又一張的小紙片出示,爲接下來的創編環節做好準備,孩子們很興奮的回答出其他能動的部位,我用現場畫的方式畫在新的紙片上,把原有的歌詞中的部位給替換下來。孩子在我繪畫時覺得十分好玩,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使得在創編這一環節中顯得有些混亂、吵鬧。對於繪畫本就不是強項的我來說,瞬間有些措手不及,應接不暇了。以後會加強這一方面的鍛鍊,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在課後進行反思時,我還發現,其實我少了一步讓幼兒先討論如何把歌詞創編進去這個環節。如果讓幼兒先討論,也許幼兒創編歌曲時會大膽、自信些,想象力更加豐富一點,這樣纔會創編好歌詞。

小百科:唱,讀作chàng,本意是依據一定的音律發聲,也指歌曲。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3

活動背景

音樂《修鞋匠》具有結構清晰、旋律鮮明的特點,很適合設計成爲音樂活動。此音樂原來設計的是關於修鞋匠的故事,由縫鞋子、釘鞋子、繞線三個情節組成。然而修鞋匠距離幼兒生活較遠,幼兒較難理解和表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那怎樣才能使音樂故事的情節貼近幼兒的理解呢?

爲了解孩子們對音樂的感受,我首先讓孩子們在過渡環節聆聽這首音樂。當他們聽到音樂的第一部分沉重、緩慢的聲音時,立刻有點緊張地說:“灰太狼來了!”“熊來了!”“怪獸來了!”我追問孩子們爲什麼是這種感覺,有的說:“聽起來重重的。”有的說:“低低的聲音聽起來好可怕!像大怪物的走路聲。”由此可見,孩子們的音樂感知是非常到位的,這也給了我創編新故事情節的啓發。

於是在播放第二段音樂前我先問孩子們:“音樂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灰太狼要去做什麼呢?”我給孩子們播放了第二段音樂,當第二段音樂用兩種音色交替反覆出現同一個節奏型時,有的孩子說是敲門的聲音,有的說聽到了釘釘子的聲音。我問孩子們:“是誰在敲門?誰在釘釘子呢?”好多孩子都說是喜羊羊在釘釘子,灰太狼好像來敲門呢!在播放第三段音樂前,我問孩子們:“我們接下來聽一聽,看最後灰太狼抓到喜羊羊了嗎?”當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聽到第三段歡快的音樂時,他們高興地說:“沒抓到!”就這樣,一個完整的音樂故事創編完成。

《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愛的動畫片,以此設計的故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可以說,這節活動是我和孩子共同設計的。在有了充分感知音樂的曲式結構的基礎上,孩子們有了大膽表現的慾望。在自由活動時間,他們自發玩起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表演遊戲,有的孩子扮演凶神惡煞的灰太狼,有的孩子則扮演機智的喜羊羊。

看到孩子們這麼喜歡錶演遊戲,我決定帶領孩子們一起玩音樂扮演遊戲——喜羊羊和灰太狼。爲了使得音樂更加貼切故事情節,更加適合小班幼兒表現,我將音樂《修鞋匠》進行了變慢處理。

活動目標

1.喜歡參加音樂活動,在角色扮演時能根據音樂特點表演出相應的動作、表情。

2.嘗試看指揮進行樂器演奏。

活動準備

1.在活動前的過渡環節中播放音樂,通過傾聽、討論的方式讓幼兒熟悉樂曲,能聽辨出樂曲《修鞋匠》的曲式結構,創編相應的故事情節。

2.知道鈴鼓、打棒、串鈴的演奏用法。

物質準備

1.樂曲《葡萄牙舞》、《快樂的森林》和《修鞋匠》的改編版。

2.喜羊羊、美羊羊、羊村圖片,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頭飾,自制羊村大門。

3.手鼓、打棒、串鈴,3種樂器的卡片各1張。

活動過程

一、創設音樂故事情境——“去羊村玩”,帶領幼兒伴隨《葡萄牙舞》音樂入場。

帶幼兒入場時,提示幼兒注意聽音樂中的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分別用上山和下山的動作表示。

師:我們一起去羊村玩兒吧!去羊村的路上要上山、下山,請小朋友仔細聽音樂,聽一聽音樂中哪裏是上山,哪裏是下山。我們出發吧!

孩子們的表現非常好,當聽到音樂中的上行音階時,他們做出了身體逐漸變高以至墊腳尖的動作,表示上山;當聽到下行音階時,孩子們做出身體逐漸降低以至蹲下的動作,表示下山。

(本節活動是一節音樂表現活動,音樂表現離不開認真傾聽音樂,只有認真傾聽音樂才能恰當地表現。爲了讓幼兒認真聽音樂,感受到動作是根據音樂而變化的,我選擇了有上下行音階的《葡萄牙舞》,讓幼兒隨音樂做簡單的動作,感受音樂與動作的密切聯繫,既是本節課的熱身環節,也是一個鋪墊。爲了引出後面的音樂故事,我根據這個音樂創編了去羊村路上要上下山的遊戲情境。)

二.傾聽樂曲《修鞋匠》,並在音樂伴隨下進行角色扮演。

(一)創設問好的遊戲情節,以此帶領幼兒自然進行節奏練習。

一邊播放PPT,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一邊問幼兒:看,誰來門口迎接你們了?

幼:喜羊羊和美羊羊。

師:原來是喜羊羊和美羊羊呀,它們要和小朋友問好。

教師一邊用手拍出下面的節奏,一邊模仿喜羊羊和美羊羊向小朋友問好。

X X X | X X X |

小朋友, 你們好!

接着引導幼兒用同樣的方式向喜羊羊和美羊羊問好。

孩子們快樂地隨老師一起邊說邊拍出下面節奏型。

X X X | X X X |

喜羊羊, 美羊羊,

X X X |

你們好!

如果幼兒第一次拍得不太正確,教師可以用喜羊羊的口吻說,“小朋友,你們好像和我的方法不一樣呀”,引導幼兒再拍一次。

(本樂曲第二段裏面反覆出現了同一個節奏型,所以利用問好情節設計了節奏練習這一環節。)

(二)引導幼兒根據樂曲第一部分音樂,有表情、按節奏模仿灰太狼走路以及羊羊們害怕的樣子。

1.播放樂曲第一部分,引導幼兒注意傾聽。

師:喜羊羊和美羊羊正高興地迎接小朋友呢。可是,聽,誰來了?

由於孩子們已經熟悉音樂,馬上說出:灰太狼!

2.引導幼兒隨音樂節奏大膽模仿灰太狼的樣子。

師:音樂裏重重的聲音,原來是灰太狼來了!誰來學一學灰太狼走路?

孩子們伸出了灰太狼的“大爪子”,按節奏學着灰太狼走路。可是在長音的時候很多幼兒停不下來。於是在總結幼兒表現的基礎上,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注意長音的處理。

師:你聽到音樂里長長的聲音了嗎?是灰太狼在幹什麼呀?

幼:聽到了。灰太狼好像不走路了。

師:灰太狼爲什麼要停下來呢?

師:灰太狼走幾步就要停下來仔細看一看前方的路,因爲去羊村的路上有很多喜羊羊設下的陷阱,灰太狼怕掉到陷阱裏,所以要停一停。小朋友一定要仔細聽音樂里長長的音,可別掉進陷阱。

幼兒再次表演時聽到長音都停了下來,生怕掉進“陷阱”。但是雖然動作跟上音樂了,可是表情一點都不像兇狠的狼。音樂表演不僅要合拍,扮演的角色的表情也應該到位。所以我和幼兒討論如何表現出狼的表情。

師:灰太狼去抓羊時會做出什麼樣的表情才能讓喜羊羊害怕?

幼兒紛紛齜牙咧嘴地擺出各種兇狠的表情。

此時教師可以假裝非常害怕的樣子,並說着“哎喲!好嚇人呀”,讓幼兒感到滿足和成功。

師:灰太狼去抓羊的時候必須擺出一副非常嚇人的表情纔會讓羊羊們害怕。所以小朋友在學灰太狼走路的時候也要做出讓人害怕的表情。看看哪個小朋友最像灰太狼。

孩子們接下來的表演非常生動。

3.引導幼兒模仿羊羊們看到灰太狼時害怕的表情。

師:灰太狼快到羊村門口了,羊羊們會是什麼心情?誰來學一學?

孩子們紛紛做出各種害怕的表情和動作。

(三)引導幼兒根據樂曲第二部分的音樂,扮演喜羊羊釘釘子、灰太狼敲門的情節。

1.引導幼兒隨音樂有節奏地模仿羊羊們釘門的動作。

師:喜羊羊想了一個什麼辦法來阻止灰太狼進入羊村呢?我們來聽音樂吧。

幼:釘釘子。

師:音樂裏發出了叮叮噹噹的聲音,原來喜羊羊要把門釘結實,不讓灰太狼進來。我們也來學一學羊羊們釘門的樣子吧。只有仔細聽音樂,和裏面的叮叮噹噹的聲音一樣才能把門釘結實哦!

孩子們隨着音樂用小拳頭模仿釘釘子的動作。部分幼兒的動作沒能跟上節奏,教師此時可以邊哼唱第二段樂曲邊做釘釘子的動作,以給幼兒清晰的合拍示範。

師:我發現有的羊羊用小耳朵仔細聽着音樂,和音樂裏的叮叮噹噹的聲音一樣,有的羊羊和音樂裏的不太一樣哦,門可是沒釘結實,要加油哦!我們再來一遍。

大部分幼兒能合拍做動作。

(不要強求所有幼兒都能跟上節奏,只要盡力就好,因爲合拍做動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幼兒的節奏感是在不斷感知、表現音樂的過程中增強的。)

2.引導幼兒隨音樂有節奏地模仿灰太狼敲門。

師:羊羊們釘門的時候,灰太狼在做什麼呢?

幼:灰太狼在敲門。

師:灰太狼來到羊村門口怎麼做纔有可能把門敲開?

幼:使勁兒敲門。

師:灰太狼要跟着音樂裏的聲音使勁兒敲門才行。我們聽着音樂學學灰太狼使勁兒敲門吧。

幼兒扮演灰太狼隨節奏使勁兒敲着羊村的門。

(如前,如果大部分幼兒不能隨節奏敲門,可以引導幼兒再來一次。)

(四)引導幼兒根據樂曲第三部分的音樂,表現羊羊們氣走灰太狼的喜悅之情。

師:灰太狼進到羊村裏了嗎?我們來聽音樂。

幼:沒有!喜羊羊成功啦!

師:音樂聽起來很高興,看來灰太狼沒成功。羊羊們怎麼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可以做什麼事情?

幼:羊羊們可以跳舞。可以衝着灰太狼高興地笑、擺擺手。

師:誰來學一學?

有的幼兒獨自跳舞,有的和夥伴拉着手跳舞,有的揮着手笑着。

師:灰太狼沒能抓到羊,會是什麼心情?

幼:非常生氣

師:怎麼做才能讓別人看出灰太狼非常生氣?

有的幼兒又着腰、跺着腳模仿灰太狼生氣的樣子,有的跺着腳走開,還有的嘴裏不停地哼哼着表現生氣的樣子。

(五)引導幼兒自由選擇角色,跟隨音樂進行角色扮演。

1.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表演,教師觀察、尋找表演中的優點和不足。

師:我們聽懂了音樂裏的故事,現在我們要一起把故事表演出來啦!想當羊羊們的小朋友可以走到羊村裏,想當灰太狼的小朋友請到狼堡裏。一定要注意聽音樂哦!

扮演灰太狼的幼兒伸出“狼爪”,展現出兇狠的表情隨着音樂向前走,部分灰太狼忘記了長音處的停步不前。大部分灰太狼能隨着音樂節奏使勁兒敲門,最後灰太狼離開時有的幼兒沒有表現出生氣的樣子。扮演喜羊羊的幼兒能表現出狼靠近時害怕的神情,有的蹲在地上不敢起來,有的捂着自己的腦袋不敢看。羊羊們釘釘子時,有的羊羊一着急沒隨着音樂的節奏釘釘子,釘得比較快。最後勝利時的慶祝環節,羊羊們充分表現出了歡快的情感,有的在一起跳舞,有的得意地向離去的灰太狼揮手說着“抓不着吧” 。

2.和幼兒分析討論第一次表演中的優點和不足,鼓勵幼兒再次自由選擇角色,進行第二次表演。

師:剛剛小朋友們表演得真棒!灰太狼演得太像了,真是嚇到了羊羊們,它們都不敢看你們呢。就是有的灰太狼好像掉進了陷阱裏吧?怎麼回事呢?

幼:在長音的時候沒有停下來看路,就掉下去了。

師:對啦!所以灰太狼以後要注意哦!我還發現有的灰太狼沒抓到羊好像一點兒也不生氣呢。你們沒抓到羊到底是什麼心情呀?

幼:生氣。

師:哦!原來還是生氣的。那一定要把生氣的樣子表演出來哦!讓我們都看到。

師:羊羊們表演得也特別好,一開始是害怕的樣子,最後高興的樣子表演得都很棒,而且每個人的動怍都不一樣呢,害怕的樣子也不同。(此時教師可以模仿幾個幼兒剛表演的害怕和高興的動作。)不過,我發現有的羊羊釘門的時候沒有釘結實,怎麼才能釘結實呢?

幼:聽着音樂裏的叮叮聲。

師:對啦!我們再來表演一遍吧,看看哪個羊羊把門釘得最結實。

幼兒依舊對錶演熱情高漲,有的幼兒選了另一個角色,有的幼兒沒有換角色。大多數幼兒都能用恰當的表情和動作表現出每段音樂的特點。

三、嘗試看指揮進行樂器演奏。

(一)聽聲音猜樂器,引出小樂器。

教師將樂器放在背後,依次演奏三種樂器,讓幼兒猜猜是什麼樂器。

師:小朋友表演得真好!小樂器也想參加表演,我們聽一聽誰來啦?

幼兒都較爲快速地猜出來了。

(在演奏前需要讓幼兒辨別樂器的音色,以爲每段音樂選擇適宜的樂器。這三種樂器幼兒非常熟悉,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幼兒探索、操作過很多次,例如探索同一個樂器可以發出多少種聲音等,所以我採取讓幼兒聽聲音猜樂器的`方法引出樂器,強化幼兒對樂器音色的感知。)

(二)教師和個別幼兒操作樂器,選擇每個樂段適合的樂器。

師:哪個小樂器的聲音像是灰太狼的走路聲?教師依次演奏三種樂器,讓幼兒傾聽選擇。

幼:手鼓。

師:爲什麼呢?

幼:手鼓的聲音重重的,像灰太狼走路。

此時,教師請一名幼兒拍手鼓,驗證這個樂器是否適合。

師:哪個聲音像是喜羊羊釘門的聲音?

教師再次演奏三種樂器。

幼:打棒。

師:爲什麼呢?

幼:因爲打棒的鐺鐺聲像釘釘子的聲音。

此時,教師請一名幼兒敲打棒,驗證這個樂器是否適合。

師:羊羊們非常高興可以用哪個小樂器呢?

幼:串鈴。

師:爲什麼呢?

幼:因爲串鈴的聲音長長的,很高興。

此時,教師請一名幼兒搖串鈴,驗證這個樂器是否合適。

(由於三種樂器幼兒非常熟悉,此處省去幼兒自由探索樂器環節,採取教師和個別幼兒演奏樂器的方法來選擇,以使教學環節更加緊湊。)

(三)引導幼兒看教師指揮進行樂器演奏。

1.讓幼兒聽着音樂《快樂的森林》,自由選擇樂器。

師:讓我們聽着音樂排成一列長長的火車去取自己喜歡的小樂器吧。

幼兒聽着音樂變成一隊,繞着圓圈每人選取一個喜歡的樂器,之後,拿着小樂器走到擺放相應樂器圖片的區域坐下。

2.教師指揮幼兒進行樂器演奏。

手鼓組的幼兒演奏第一段音樂,打棒組演奏第二段音樂,串鈴組演奏第三段音樂。

3.聽着音樂《快樂的森林》送回樂器,自然結束。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體會歌曲天真美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麗。

2、熟悉旋律,用優美的聲音學唱歌曲《蒲公英》。

3、通過認識蒲公英,唱蒲公英,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感受美,創造美。

4、在藝術學習中陶冶孩子的心靈。

5、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6、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活動重難點:

用優美的聲音學唱歌曲《蒲公英》。

體會歌曲天真的性質,感受春天的美麗。

活動準備:

1、錄音磁帶,錄音機。

2、蒲公英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複習歌曲《春雨沙沙》

要求:用不同的力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春雨的美景。

過渡語:春姑娘帶來了春雨,讓種子們發芽了,喝足了雨水的種子慢慢地長大,變成了一朵可愛漂亮的花,是什麼花?(教師出示蒲公英)

關鍵提問:

蒲公英花是什麼樣子的?吹一吹後有什麼變化?

小結:蒲公英花被風一吹就像打着小傘一樣飛起來。

過度語:蒲公英被風吹起了以後可美了,小朋友都很喜歡它,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二、欣賞歌曲

1、幼兒完整欣賞一遍。

關鍵提問:

聽完以後,你覺得這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歡快的還是優美的?你的感覺是怎麼樣?

小結:這是一首很優美的歌曲,聽了以後覺得很舒服很開心。

過度語:這麼好聽的歌曲,到底唱了什麼呢,我們再來聽一聽。

2、理解歌詞

關鍵提問:

春風吹來,蒲公英往哪裏飛?(往前飛飛)

蒲公英飛的時候像什麼?(小傘)打着小傘去幹什麼?(去旅行)

誰在後邊追?(小朋友)

教師根據歌詞總結演唱,並出示圖譜,幼兒嘗試跟唱。

過度語:聽完歌曲你們覺得美不美啊,那麼美的歌曲,我們唱得也要美一點。

關鍵提問:

被春風吹了的小傘,飛起來是慢慢的,還是快快的?(慢慢的)

小結:被風吹後,蒲公英的小傘是慢慢飛向遠方,所以在唱飛-飛-的時候要慢一點柔一點。我們一起試試看。

關鍵提問:

小朋友在後面追,越追越近還是越追越遠?

小結:小朋友越追越遠了,所以在唱“追呀追呀追追追”的時候聲音越來越小,就好像小朋友越來越遠快看不見了一樣。我們一起試試看。

3、完整演唱

幼兒跟唱歌曲,要求聲音優美,能做適當的輕響處理。

分組演唱,妹妹一組,弟弟一組。

三、表演

請幾個幼兒圍城一個圈,跟着老師做動作,其他幼兒在座位上演唱。

活動延伸:

讓爸爸媽媽帶我們去野外欣賞蒲公英。親身感受與他們零距離接觸。

活動反思: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歌唱、表演爲中心,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孩子對此活動興趣相當高,而且對蒲公英形態變化也十分明瞭,孩子一看便知,音樂的選擇也十分符合蒲公英的生長變化,孩子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在活動中幼兒可以體驗和同伴合作的快樂,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合作對他們來說好像很難,多通過活動培養他們互相合作的精神,有利於他們以後的成長。

小百科: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5

一、設計意圖:

《指南》藝術領域中有兩大目標: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大班幼兒較小中班幼兒來說,在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上都要成熟能幹的多。他們能不僅僅接受常規曲風的學習,對生活中一些創新的音樂元素也會有所感受,而RAP這種形式的歌曲,在現今社會是十分流行的。我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所以在拿到教材後,因爲教材結構的關係,使用RAP形式來演唱歌曲會比較動感,比較吸引孩子,所以說唱活動便應運而生了。基於教材,因爲元素是動物,大班孩子對動物的形象也比較熟悉了,所以在學唱的基礎上,我又加上了創編這一環節,作爲本節活動的難點。大班幼兒已有初步的合作意識,所以在創編環節與同伴一起學習、一起表演的過程,相信是比較難忘的。在教學策略上,我採用了遊戲法、觀察法、記錄法、演示法等形式,旨在幫助孩子有趣的學、創意的編、大膽的表現。

二、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RAP(說唱)的語感以及肢體動作的特徵,願意大膽學唱rap。

2、嘗試大膽創編歌詞,並能與同伴進行合作表演。

3、感受RAP熱情奔放的特點,體驗與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一段RAP音樂、ppt圖片、記錄卡等

四、活動過程:

1、設置情景:“遊覽動物園”,激發孩子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要去動物園遊玩,現在請你們跟着我(導遊)乘着動感列車一起出發吧。”

要求:動感列車很動感,所以我們的身體要充分動起來,跟隨音樂節奏拍手、做肢體動作,在樂曲結尾加上一個很酷的動作,也可以加上一些“yo”“ye”的“high”詞。

2、感受和學唱RAP:

(1)“動物園”到了,動物園裏有什麼動物呢?老師這裏有一個謎語,仔細聽,我們來猜一猜。(師示範演唱一段RAP,並出示相應的小圖片。)

提問:剛剛我是用什麼方式告訴你們謎語的?老師演唱的方式與平時我們唱的歌有什麼不同?你覺得哪些地方很有意思?(yo、ye等地方、老師的肢體動作)爲什麼我在說唱前要喊1,2,3,4?(說明要做好準備)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小結:這種說和唱結合在一起的演唱方式有一個名字,叫RAP,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唱歌形式。

(2)師第二次示範,請幼兒仔細聽清謎語裏說了什麼?(出示圖片記錄)我們試着來唱一唱。

(3)“謎底是什麼呢?”(兔子)你從哪些地方聽出來是兔子?(提煉:兔子的外形特徵要講清)

(4)幼兒跟隨教師隨着RAP音樂來說唱1-2遍。(加上high詞和肢體動作)

3、拓寬經驗,創編歌詞:

“動物園裏還有哪些動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起觀察圖片,說說有哪些動物?)

“如果讓你來介紹,你會怎麼樣來介紹呢?”(通過語言來形容動物最主要的特徵)

(1)“接下來我們要用RAP的方式來編出謎語了。”分組創編,一組一種動物,要求:能合作創編,並把創編的內容記錄下來,唱一唱。

(2)幼兒創編,教師巡迴觀察,並循環播放RAP音樂。

4、分組展示:

“哪一組的孩子能大膽上來表演一下?”

(1)教師可以適當選用一些樂器來助興。

(2)引導幼兒把自己創編的一段rap唱給客人老師聽。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不同樂器音色,爲“我的故事”選配樂器合作。

2、創編簡單的節奏,並能邊講述邊操作樂器。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的若干樂器。

2、幼兒自己畫“我的故事”。

3、紙和筆。

活動過程:

一、集體用樂器創編故事“我的故事”

1、老師的故事。

(1)教師講述“寶貝睡着了”,請幼兒注意聽創編故事配音中的各種聲音。

(2)幼兒交流各自聽到的聲音,想象這些聲音表示什麼?

2、樂器配音。

(1)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樂器替代這種聲音?用怎樣的節奏?

(2)個別表述自己的看法,並做相應的操作。

(3)分配角色——幼兒分做講故事的人以及操作相應樂器的人。

(4)用樂器來幫老師講述“寶貝睡着了”的故事。

二、嘗試用樂器編講幼兒自己的故事

1、談論:我們平時做哪些事情也會發出聲音?

2、思考這些聲音可用什麼樂器替代?會發出怎樣的節奏?

3.嘗試由一位幼兒講述,其他幼兒用樂器有節奏地配音。

三、想象創編

1、二到三人結伴共同編講故事,使故事有趣。

2、選擇一位同伴的故事,尋找故事中的聲音和對應的樂器。

3、嘗試分工:一人講述故事,其他人操作樂器。

四、演示交流

1、分組在集體中表演。

2、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記錄提升。

(1)故事中對應的樂器。

(2)樂器節奏的變化。

(3)觀看記錄歸納:“我的故事”中用到了哪些樂器和節奏,分別操作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