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錦集八篇

有關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錦集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錦集八篇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1

遊戲一:鑽山洞

遊戲目標:1,訓練觸覺和四肢着地爬行的能力。2.訓練聽覺和提高辨別聲源的能力。

遊戲準備:山洞玩具

遊戲方法:

1、成人中的一人趴在地上,腹部和地面之間形成一個“小山洞”,另一人在“山洞”的一邊用小鈴等發聲玩具吸引幼兒,讓其從“山洞”中鑽過來。

2、根據幼兒的情況,可以增加難度,出示山洞玩具,成人和寶寶一起排隊從山洞內爬過,或在另一頭逗引幼兒爬過來。

遊戲二:拾豆豆

目標:訓練孩子拇指與食指捏拾細小物品這一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的發展。

準備:每位幼兒自帶乾淨的瓶子2―3只,各類豆豆(請家長幫忙帶)

方法:

教師準備一些乾淨的豆豆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用手去拾,並放入瓶子內,家長加以引導和必要的幫助。

注意:孩子撿豆豆時,媽媽或家人應在一旁照看,以免孩子將豆吞入口中。

遊戲三:水果大餐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與家長共同操作的興趣。

2、 初步嘗試使用固體膠。

活動準備:

1、 水果花籃圖人手一張

2、 各種水果造型圖片

活動過程:

1、 教師出示漂亮的水果花籃引題

2、 演示使用固體膠

3、 引導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水果花籃。

4、 展示作品,分發獎品。

遊戲四:兔子跳圈

目標:練習雙腳離地連續跳,2歲半以上的寶寶可以連續跳2米,不宜距離太長,以免寶寶疲勞。連續跳是練習彈跳力的方法之一。

準備:呼啦圈,事先畫好起點和終點

玩法:

1、帶兔子的胸飾或者豎起兩個手指放在頭上代表兔子耳朵,雙足離地跳躍,跳到終點。

2、在起點另一頭放置呼啦圈作兔子的家,讓寶寶離開圈2米,用雙腳跳到兔子的家。家長在“家”等待寶寶。

3、、幼兒與家長合作,每組兩個呼啦圈,家長幫忙放呼啦圈,幼兒跳圈,直到到終點。給予貼紙獎勵。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毛毛蟲

親子教育在兒童成長髮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親子活動教案又是親子教育表達形式。親子活動教案設計時是以孩子爲主體,父母爲主導,家庭爲單位而進行的。親子活動教案中不僅僅有情感交流,還要有心智發展、社會活動、興趣培養和認知活動。親子游戲在親子活動教案中佔有重要地位,親子活動教案以讓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爲目的。親子活動教案要隨着幼兒的發展制定,具有很強的年齡性,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特徵而制定的。同時親子活動教案的內容和方式都要不斷的變化,以便吸引寶寶們注意力,提高他們上課的興趣。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一篇親子活動教案。

活動準備:

地墊若干

活動目標:

1、 幼兒體驗親子游戲所帶來的樂趣,培養幼兒親子情感,讓幼兒樂意參與集體活動。

2、 發展幼兒肌肉動作的敏感性,提高幼兒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3、 幼兒在走、跑、爬等簡單的動作練習中,發展幼兒身體平衡感。

活動玩法:

請一組(5―8人)親子朋友參與毛毛蟲遊戲,家長手、膝着地爲幼兒搭建長長的山洞,幼兒聽信號從山洞下爬過,當最後一位幼兒爬過後,最後一位家長像雪球一樣滾動式跑到最前面繼續爲幼兒搭建山洞,幼兒爬完規定路線遊戲即可結束。

建議:

在家庭中,全體家長可與幼兒玩此遊戲。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通過線的變化感知直線和曲線,並能用身體動作簡單的表現。

(2) 和媽媽一起玩線,變線,感知親子玩線的快樂。

活動準備:

用皺紋紙剪成的線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受直線和曲線,直線跳波浪舞和圓圈舞。

(1) 直線跳波浪舞。

教師:分別拉住線的兩端,上下抖動手腕,直線跳波浪舞。

(2) 直線跳圓圈舞。

教師:抓住線的一端,手畫圈,直線跳圓圈舞。

二、媽媽和寶寶一起讓直線跳波浪舞和圓圈舞。

(1) 一起跳波浪舞。

師:媽媽抓住線的一端,寶寶抓住線的另一端,媽媽和寶寶手腕上下抖動,直線跳波浪舞。

(2) 一起讓線跳圓圈舞。

師:媽媽抓住寶寶的手,和寶寶一起手畫圈,直線跳圓圈舞。

三、用身體變線,嘗試用身體表現線的變化。

(1) 身體的線跳波浪舞

師:把手臂伸直,也變成一條直線了。手臂上下動,也跳波浪舞拉!

(2) 寶寶和媽媽線連線跳圓圈舞。

師:媽媽和寶寶身體的線連起來,跳圓圈舞。

休息活動:家長帶寶寶喝水、拉尿。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用彩泥來表現生活中的事物,體驗材料帶來的美感。

2.在創作過程中強調發揚團結合作的精神。

3.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教學重點:

1.彩泥製作方法的掌握及其運用。

2.彩泥的色彩搭配。

教學難點:利用彩泥大膽地造型

教學準備:

教具:範作、各種動物、植物和人物頭部的圖片,彩泥、彩色卡紙、水彩筆、牙籤、鉛筆、尺、剪刀等。

學具:彩泥、墊板、水彩筆、彩色卡紙及其製作彩泥的工具。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

小朋友,去年我們做過許多《香甜的水果》,還記得嗎?是用什麼做的?(橡皮泥)對,橡皮泥不但能做香甜的水果,還可做出許多其它有趣的東西來。揭示課題──《有趣的彩泥》。

二、啓發討論

1.拍手歌:彩泥世界快樂多,捏一捏,搓一搓,今天我們來做什麼?

2.學生自由回答,老師小結:植物、動物、人物、風景都可以,只要你喜歡的都可以做。

三、教師示範製作,並教學生掌握簡單的製作方法

1.出示材料,並引導學生配色。(以蝴蝶爲例)

想一想蝴蝶是什麼樣子的,請學生來想象。學生說,老師現場製作(頭、身子、翅膀、眼睛、觸鬚等),並由學生挑選顏色搭配,(提醒學生製作時需先後再前,先遠後近,先下再上,運用捏、搓、揉、壓、刻、切、割等方法),做出一個蝴蝶。

2.啓發學生想象,利用生活中事物來添加景色

以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請學生配上景色,學生回答,教師從中挑選,依次配上鮮豔的花朵,小草或其它景物等。(添加的景色也可用繪畫的方式)

四、交流探究學習

1.師:看了剛纔蝴蝶的製作過程,你心裏是不是也想玩一玩有趣的彩泥,做一個有趣的動物?植物?人物或者其它的東西呢?(語言激趣)

2.分小組交流討論:想好了?那就說出來給大家聽聽,看看誰的想法最有趣?

五、欣賞開闊視野,拓寬思路

1.欣賞同齡人或藝術家的作品,啓發學生想象。

你覺得哪裏漂亮?爲什麼?它運用了哪些方法?顏色有什麼特色,是不是跟生活本身是一樣的色彩?

2.欣賞中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利用彩泥製作有趣形象,你準備怎麼做?怎樣做纔是最漂亮的?

3.集合集體的意見,進行小結:你所設計的造型與色彩可以突破常規,進行大膽的誇張、變形、想像和創造。色彩搭配要鮮明,對比要強烈,能突出主要的造型。

六、佈置課堂作業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討論並分工每人制作一、兩件自己喜歡的彩泥作品,然後合在一張彩色卡紙上,有時間可用水彩筆進行添畫,做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出示一些有趣的'簡筆畫或卡通畫圖形,使創作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有所參考。)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4

小烏龜翻山

主要目標:鍛鍊孩子用手、膝爬行的靈活性。

活動材料:成人被子若干條。

指導要點:①教師事先把被子用牀單包好並繫結實,隨意擺放在室內地墊上,當做小山。②教師示範手、膝爬行的方法,鼓勵寶寶們學着小烏龜的樣子,自己去練習爬過一座座的小山。家長與教師在旁邊鼓勵、指導孩子正確地爬行或和孩子一起爬行,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建議:在每天早上起牀前,家長可平躺或趴在牀上,讓孩子從家長的腳部向頭部爬去,再從頭部爬回腳部。也可躺在牀上當做小山,讓孩子從身上橫爬過去。

彩虹傘

主要目標:①發展寶寶鑽、爬動作的靈活性。②引導寶寶體驗親子游戲的快樂。

活動材料:彩虹傘一把。

兒歌

彩虹傘,轉轉轉,

躲在傘下看不見,

彩虹傘,轉轉轉,

爬到上面看得見。

指導要點:①老師先帶領寶寶說兒歌。②老師和家長撐起傘,一邊說兒歌一邊做遊戲。先將彩虹傘轉動起來,寶寶在家長的帶領下鑽到彩虹傘下面,再將彩虹傘轉動起來,變成“小山”,並鼓勵寶寶向上爬。③遊戲可反覆多次進行,家長和老師可變換語氣調動寶寶的興趣。

小烏龜學本領.

主要目標:練習手膝着地爬行,培養音樂節奏感。

-活動材料:袋子(內裝豆子)。

指導要點:①把袋子散放在活動室內,讓寶寶爬着去找袋子,媽媽把袋子放在寶寶的背上。②寶寶和媽媽一起爬行。③聽音樂,隨着音樂節奏的快慢爬行(音樂自選)。

建議:①袋子要做得扁長一些,以免掉下來。②在家裏可以讓寶寶馱着枕頭在牀上或地毯上爬行,家長可用拍手來適當控制寶寶爬行的快慢。

螞蟻搬豆

主要目標:培養手膝着地、協調地爬行並保持身體平衡。

活動材料:一筐沙包(方扁形),一個空筐,螞蟻頭飾。

指導要點:場地一端放置一筐沙包,讓寶寶戴上螞蟻頭飾趴在地上,把沙包放置在寶寶背上,並引導寶寶向對面爬去,幫助寶寶將背上的沙包放在對面的空筐裏,再爬回起點。遊戲可反覆進行。寶寶因不能掌握身體平衡,沙包會從背上滑下來,所以需要重點練習平衡地爬行能力。

建議:寶寶熟悉遊戲後,家長可與寶寶一起進行,激發寶寶的興趣,也可找1~2個同齡的寶寶一起玩。

香蕉

主要目標:發展孩子爬上爬下的動作,訓練動作的協調能力及做事的膽量。

活動材料:香蕉,氣球,長方形軟積木與地板塊捆在一起成爲腳墊(高度爲20~30釐米)。

指導要點:①教師在活動室內拉一條繩子,在繩子上掛香蕉,吸引孩子去摘取。孩子摘不到時,教師可提示孩子爬到墊子上去摘。如果孩子害怕,家長可適當扶一下,孩子抓到香蕉時,家長可以幫孩子把香蕉從繩上取下。②孩子摘到香蕉後,可引導孩子和家長一起吃。③第二次活動,老師掛上氣球,要求寶寶用相同的方法去拿。家長只在旁邊保護並鼓勵孩子自己爬上墊子摘氣球。

建議:家長用孩子喜歡的物品(如氣球或玩具),把它拿在手中,讓寶寶去夠取。

聽聽找找爬爬’

主要目標:①訓練手和膝着地爬行。②學習聽辨聲音,發展寶寶的聽覺。

活動材料:鈴鼓或串鈴、孩子熟悉的各種絨毛動物玩具。

指導要點:①在活動場地上,教師引導孩子手膝並用地爬行,同時尋找發出不同聲音的動物,如貓、狗、雞。②根據孩子游戲情況,逐漸增加玩具的數量。,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5

目標:練習雙腳離地連續跳,2歲半以上的寶寶可以連續跳2米,不宜距離太長,以免寶寶疲勞。連續跳是練習彈跳力的方法之一。

準備:呼啦圈,事先畫好起點和終點

玩法:

1、帶兔子的胸飾或者豎起兩個手指放在頭上代表兔子耳朵,雙足離地跳躍,跳到終點。

2、在起點另一頭放置呼啦圈作兔子的家,讓寶寶離開圈2米,用雙腳跳到兔子的家。家長在“家”等待寶寶。

3、、幼兒與家長合作,每組兩個呼啦圈,家長幫忙放呼啦圈,幼兒跳圈,直到到終點。給予貼紙獎勵。

幼兒園小班親子活動:幼兒園戶外親子游戲

1、快樂一家人

遊戲規則:爸爸媽媽雙手交叉,孩子坐在上面,中轉處放下孩子,孩子投球,爸爸媽媽共同拿桶子接球,投中1個後,爸爸媽媽手拿木棒,孩子雙手吊在木棒上返回,以先返回到起跑線者爲勝。

2、拾方塊

遊戲準備:自己準備方塊(石子)5塊。

遊戲規則: 每次只能拾一塊,拾起後握在手裏繼續拾。

遊戲玩法:首先有家長將方塊撒在地上,將一小沙袋拋起,同時迅速將方塊拾起,然後再拋沙袋拾起第二塊,直至拾完第五塊爲止,然後把五塊方塊交給孩子再跑到終點放入圈內,最先放入圈內的爲勝。

3、搶板凳--戶外遊戲

遊戲準備:12張板凳(分兩組,每組各放6張)、鼓。

遊戲玩法:(分年級幼兒進行,家長也可參加)把板凳擺成一個圓圈,每組10人分別站在一張板凳旁邊。裁判敲鼓,參賽者在裁判敲鼓時,要圍着板凳轉,裁判說停,參賽者馬上坐到板凳上,沒有坐到的或坐的面積較小的被淘汰。最後一輪就剩4人和3張板凳,誰搶到了最後3張板凳誰就勝利了。獲勝者可得印章一次。

4、比比誰的眼力好--室內遊戲

遊戲準備:礦泉水瓶若干、彈珠若干、課桌、繩子3條

遊戲玩法:每次爲6人同時進行。幼兒在一分鐘之內將玻璃珠離瓶口約(大班50釐米、中班30釐米、小班10釐米)的高度距離(已用繩子設定好)投進礦泉水瓶多者獲勝。獲勝者可蓋印章一次。

5、你扔我接--戶外遊戲名稱

遊戲準備: 吸盤球5個、場地準備。

遊戲玩法:孩子拋吸盤球,家長來接,接住5個爲勝

遊戲規則:根據不同年齡段,設有不同間距,在間距拋接。

6、剪羊毛

遊戲規則:每組有一名家長和寶寶組成,在家長身上夾上若干的夾子,家長抱起寶寶,沿着大圓圈來回跑,讓寶寶去取別的家長身上的夾子,夾子最多的家庭獲勝

7、滾筒樂

遊戲目標:發展幼兒的手腳協調性。

遊戲道具:滾筒6個

遊戲規則:家長滾動滾筒,幼兒在桶內爬行,從起點出發至終點,快者獲勝。

8、穿鞋比賽

遊戲目標:

1、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能力。

2、練習跳躍等動作。

遊戲規則:出發前先脫掉一隻鞋子,把鞋子放在終點,家長和孩子的鞋子混在一起。哨聲響,家長與孩子同時從起點單腳跳向終點,到終點後,找到自己的鞋子,穿上鞋子,繫好鞋帶。然後雙腳跑回起點,最先跑到起點的獲勝。

9、接球遊戲

遊戲目標:練習投擲動作,培養孩子的協調性和靈敏性。

遊戲道具:球、塑料桶

遊戲規則:孩子投球,家長用塑料桶接球,在規定的時間內,誰接的球最多誰獲勝。(限時1分鐘)

10、小白兔拔蘿蔔

遊戲目標:發展幼兒的跨越和跳躍能力;體驗親子活動的樂趣。

遊戲道具:泡沫墊子12塊,在終點處放置蘿蔔模型。

遊戲規則:家長交替移動兩塊墊子搭橋,幼兒在墊子間雙腳跳躍過橋,起點出發,至終點拔蘿蔔後親子攜手跑回起點,用時最短者獲勝。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講講、撕撕貼貼,引發嬰幼兒開口說話的興趣,願意跟着教師一起學念兒歌。

2.引導嬰幼兒對圓形的變化展開想象,培養嬰幼兒的想象力。

3.幫助家長進一步瞭解“生活中處處有教材”,提高家長的科學教養能力。

活動對象:25~30個月的嬰幼兒。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紙片及小動物垃圾盒(同寶寶人數)、小河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拍手遊戲

採用簡短的談話和小遊戲集中嬰幼兒的注意力。

二、學念兒歌

1.出示一張大圓形紙片。

師:今天,圓寶寶要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你們看圓寶寶像什麼?

2.邊播放多媒體課件邊講故事,通過兒歌讓嬰幼兒感受圓形的變化。

3.教師邊做撕紙遊戲,邊念兒歌,嬰幼兒一起學念兒歌,加深對圓形變化的理解。

三、親子互動

1.家長與嬰幼兒進行一對一的親子互動,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2.進行親子游戲“貼小船”,將撕好的“彎彎的小船”貼到小河背景圖上。

3.指導家長和嬰幼兒一起收拾碎紙片,通過遊戲“喂小動物”,將碎紙片送進小動物垃圾盒裏。

活動反思:

25~30個月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開展早教活動時應採用各種形式幫助嬰幼兒開口說話。短小精悍的兒歌由於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深受嬰幼兒的喜愛,因此在本次關於圖形認知的活動中,我們以兒歌《我的圓寶寶,變變變》貫穿始終,讓嬰幼兒更直觀形象地感知圓形的變化,同時在學念兒歌的過程中也鍛鍊了語言能力。

撕紙是這一月齡段嬰幼兒特別喜愛的遊戲,他們不僅喜歡聽撕紙時發出的響聲,而且手部的小肌肉也能在撕的動作中得到充分發展。我們通過設置“撕紙遊戲”,先由教師示範,再由親子共同完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圓形變化的理解。

活動最後我們安排了“喂小動物”的遊戲,讓親子共同將活動中產生的碎紙片放進垃圾盒,其目的在於幫助嬰幼兒養成不亂扔紙屑的好習慣。

提高家長的科學教養能力也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對家長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呈現活動材料時,提醒家長多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日常生活物品,培養嬰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當看到某個外表獨特的物品時,可以先讓嬰幼兒說說這是什麼形狀的,它像什麼,還像什麼。讓家長了解,只要做個有心人,生活中處處有幫助嬰幼兒成長的“教材”。

其次,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和嬰幼兒一起邊做撕紙遊戲,邊問“像什麼”,這時教師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指導的重點爲:告訴家長在生活中要多給予嬰幼兒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的機會,從而獲得多種感官刺激;嬰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可能先於語言的表達,當嬰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象時,家長不用着急,可以多給予嬰幼兒語言刺激,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也可利用學念兒歌的形式,多讓嬰幼兒開口說話。

最後,在活動結束後發放的“溫馨提示”中,我們提醒家長平時在家也要注重嬰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嬰幼兒力所能及的小事,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其實,習慣和能力的養成並不難,關鍵在於家長的持之以恆。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7

適宜年齡:25~30個月

適宜人數:

14人以內(成人、孩子各半)家長學習目標

1.知道25~30個月齡段的寶寶認知裏外的三個等級及相應的指導方法。

第一等級:能用自己的身體感知裏外方位。

第二等級:能指認實物的裏面和外面。

第三等級:能指認圖片上物體的裏面和外面。

2.學會觀察寶寶的行爲,瞭解寶寶對裏外的現有認知水平,學會在家裏開展相關遊戲。

寶寶發展目標

1.能在三種不同等級的活動中認知裏外。

2.願意並嘗試用各種材料進行探索。

活動準備

呼啦圈、手套和襪套(寶寶人手一雙)、糖果罐(寶寶人手一隻)、各式糖果若干、黑色水粉顏料(人手一盤)、畫有盤子的圖片(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按目標難度層層遞進,家長可以選擇最適合寶寶的遊戲,進行裏外概念的認知。

1.問候環節(等級一)

(1)將一隻呼啦圈放在地上,教師站在呼啦圈裏向大家打招呼。

(2)每個寶寶依次上前,走進呼啦圈裏向大家打招呼,然後跨出來回到原位。

2.小手小腳躲貓貓(等級一)

(1)教師示範戴手套、穿襪套,再把手和腳拿出來。

師:我把手和腳藏到手套和襪套裏去了,看不見了;又拿出來了,能看見了。

(2)寶寶自己嘗試戴手套,穿襪套,再脫去。

師:寶寶們趕快把小手小腳都藏到手套和襪套裏面。

3.調皮的糖果(等級二)

(1)教師示範,剝開糖果紙,把糖果裝進罐裏。

師:看,調皮的糖果藏在衣服裏面呢,衣服在外面把它包起來了。

(2)寶寶嘗試自己剝糖果,並裝進罐裏。

(3)完成後請寶寶將糖紙放進垃圾桶裏。

4.點點樂(等級三)

(1)出示畫有盤子的圖片,教師示範用一根手指蘸顏料,在畫面中的盤子裏點一點。

師:我們一起來點點點,把黑黑的瓜子都點在盤子裏面。寶寶注意不要把瓜子掉到盤子外面。

(2)請寶寶在畫面上玩點瓜子的遊戲。

家長指導語

裏外概念是空間方位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寶寶日後行爲習慣的養成、數學中的幾何學習、美術繪畫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基礎作用。25~30個月是寶寶裏外方位認知發展的關鍵期。本次活動我們就提供了三個難度等級的活動來發展寶寶對於裏外方位的認知。

等級一的兩個活動都是用身體去感知裏外方位,家長可以用語言告訴寶寶身體在什麼的裏面或外面,幫助寶寶在感知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裏外方位。等級二和等級三的活動需要按要求指認事物的裏外。當寶寶沒能正確指認時,家長不要急於糾正或代替,可以用遊戲化的語言,如“瓜子掉到盤子外面去了,小花貓要吃掉了”來鼓勵寶寶嘗試。

家長需要認真觀察記錄寶寶的認知水平,根據寶寶的認知水平選擇相應等級的活動並進行指導。

家庭活動延伸

嬰幼兒首先是用自己的身體感知裏外,然後能指認實物的裏外,再能指認抽象畫面上物體的裏外。爲了讓寶寶循序漸進地掌握裏外概念,在家裏可以這麼做:

1.用大紙箱、大傘等做道具,和寶寶玩躲貓貓、火車過山洞等遊戲,讓寶寶用整個身體感知裏外;在穿脫衣褲、鞋襪、手套時,讓寶寶用身體的局部感知裏外。

2.結合日常生活爲寶寶提供認知裏外的機會,如把玩具放進筐裏、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裏、把勺子放進碗裏、把吸管插進飲料瓶裏等,或是把水果放到盤子外面、把筆放到盒子外面等;還可提供俄羅斯套娃、套杯等玩具。

3.爲寶寶提供紙、筆、膠棒、剪刀、顏料等工具,嘗試在一定輪廓範圍裏塗鴉、粘貼等。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 篇8

活動背景:

我們班的小朋友最喜歡聽故事了。平時小朋友們之間談論得最多的也都是“我爸爸.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裏面講的……”.“我家裏有動畫片,裏面講的……”。在這樣的談論過程中.孩子們極大的豐富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遊戲活動中,大家都爭先恐後的講述自己學會或者是創編想象的故事。在今年的“母子讀書”故事會的比賽活動中,我們班先後開展了請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共同表演故事的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找朋友”是其中之一。這個活動讓小朋友過足了故事大王癮同時也讓幼兒在與家長、與同件的相互合作中學會合作,學會交往.增強了表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力。

系列活動:

1、“小小”故事會。

2、“親子”讀書賽。

3、給圖片塗色。

活動目標:

1、找出有因果關係的圖片進行講述,根據圖片編故事,發展創編能力。

2、發展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相關領域:語言、藝術

適用對象:中班幼兒

教學方法:看圖片、討論、遊戲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張圖片。(上次活動請幼兒塗色) 。(圖片內容爲A、B、c三組每兩張一組。)

2、頭飾若干、皺紋紙、剪刀、回形針等。

活動過程:

一、自由講述

幼兒圍成一個大圓圈,每人一張圖片,幼兒自由講述(家長坐在幼兒身後)。師:今天,老師將上次活動時小朋友塗色的圖片發給大家。請小朋友仔細地看一看自己手中的圖片,講一講圖片上有誰?他們在幹什麼?小朋友們相互之間可以隨意地講講說說,也可以跟你們爸爸、媽媽商量着講。教師啓發幼兒仔細觀察圖片,講清圖意,理解內容。

評議一:該教師沒有套用傳統模式一一指定圖片講述或提出問題講述,而是一開始就讓幼兒人手一張圖片講述,這樣做有好處。其一,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幼兒控制能力差,難以做到一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指定的圖片上,而讓幼兒看看自己手中的圖片.讓幼兒隨意與別的小朋友交流,自己支配注意力,很適合幼兒無意注意佔優勢的特點。其二、有利於激發幼兒興趣、圖片是幼兒親手勞動的成果,幼兒講起來必然會積極、主動。其三.爲下一步講述做鋪墊,幼兒的講述需要有一個觀察理解的過程,自由講述有利於這個過程的完成。

二、找朋友

師:小朋友手中的這些圖片還有一個小祕密呢,每兩張圖片是一對好朋友。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己手中的圖片去找好朋友,你手中的圖片必須與你好朋友手中的圖片講的是同一件事情。1、幼兒找朋友,換座位。找到朋友的小朋友將座位換到一塊兒。(家長同樣調換座位)2、提問: “你爲什麼找他做好朋友?” “你們誰應該排在前面?誰應該排在後面?”啓發幼兒對每組兩張圖片的排列先後進行討論,明白因果關係。

評議二:老師指出了圖片的祕密,兩張圖片是一對好朋友,由於幼兒是人手一張圖片,這樣呢,每兩個幼兒也就成了一對好朋友,極大的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在幼兒找朋友的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向幼兒進行詢問,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調整思路,瞭解幼兒的不同想法和做法。

三、創編小故事表演講述

1、師:每一對好朋友都可以編成一個很有趣、很動聽的小故事。現在,就請小朋友來做“故事大王”,好朋友之間相互合作,用自己的小圖片,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來編、講、表演故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頭飾、皺紋紙、回形針等一些物品,小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故事的道具,呆會兒表演時可以用,可以請你們的爸爸、媽媽和你們一起表演。

2、家長與幼兒共同創編想象,老師巡迴指導。

3、幼兒與家長各種同邊講故事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