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6篇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文具店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6篇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1

今天上了《文具店》,從學生的作業反饋看來,學生的掌握情況是比較理想的。

課一開始,我告訴學生袋鼠叔叔文具店開業了,他的好朋友小兔子、大灰狼、小牛趕緊跑到文具店裏去買文具,我們一起瞧瞧去!從圖上我們可以得到什麼信息,學生一個個地舉起手來回答。接着我再問你有什麼想解決的問題。海鋒同學說到我想知道大灰狼花了多少錢。我趕緊把這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面,接着我讓學生去找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已知條件,教學生如何去分析情境,學生有的說小兔買了一枝筆,有的說小兔花了2元錢,有的說小兔買了1枝筆,花了2元錢,有的說大灰狼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我趕緊接着到底哪個信息纔是我們需要的,幫助學生篩選出小兔花了2元錢,大灰狼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這兩個有用的已知條件,並趕緊板書在黑板上,同時強調數學問題包括已知條件和問題。4倍是什麼意思啊,我反問學生,學生有點被難住了,一下子安靜起來了,接着我順勢導出4倍就是4個小兔的錢,也就是4個2元那麼多,學生一下子反應過來了,幾個幾,用乘法。最後總結出一個數的幾倍和幾個這個數是一樣的。接着再給出三道題進行變式訓練。

以前總覺得教師用書沒什麼用,老是慣例式地翻一翻,就趕緊去看有沒有什麼好的教學設計,可是上起課來,總覺得效果不好。以前每次教研的時候柳老師總是說教師用書是最重要的,備課的時候一定不能離開它,特別是新老師。現在總算明白,老師爲什麼那樣說了,別人的教學設計是基於他們自己的.學生,有的時候即使再好但也不一定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生,現在備課的時候總是不停地看教師用書,看了一次又一次,遇到不明白的時候還會抱着書去問別的老師,一遍一遍的看下來,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心裏也有個度,而且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碰到學生出現的問題也比較懂得應該如何去處理,如何去引導。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2

一、設計意圖

在《啊哈!小學》的主題實施過程中,我們適時適宜地爲幼兒創設環境,讓孩子模擬小學生活。如課桌的排放、座位的調整,並且每天早上揹着小書包上學,晚上揹着小書包回家,隨時隨地地整理小書包等。同時,孩子們帶來了小書包後,通過觀察、分享、交流,他們認識了各種文具用品,瞭解了文具用品的功能。本活動的意圖是在此基礎上,讓幼兒開闊思路,通過分類、統計、交易等手段培養幼兒的數學綜合能力以及一種實踐運用能力,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服務能力等,爲將來走進小學奠定基礎!

二、活動目標

1、根據自己確定的分類標準,佈置“文具店”並作統計記錄。

2、在遊戲中練習簡單運算。

3、能相互協商、聽取同伴意見,並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三、活動準備

1、每人一個裝有各種文具的小書包。

2、筆、記錄板

3、標籤紙、各種自制紙幣若干

4、售貨員標誌

四、活動過程

1、介紹我的文具

——幼兒分小組結伴,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文具。

——代表介紹。

2、佈置文具店

——每組佈置一個“文具店”,討論:怎樣分類擺放。

——幼兒分組佈置,並貼上自制的價格標籤。

——給文具店取名,交流佈置情況。

3、統計文具

——幼兒作文具店統計員,統計並記錄本店的文具數量。

——同伴相互交流、檢查。

4、遊戲;小小文具店

——選出一個售貨員,顧客自由地到各個文具店用“十元錢”“購買”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歸放到自己的小書包中。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3

活動目標:

1、根據自己確定的分類標準,佈置“文具店”並作記錄。

2、能相互協商、聽取同伴意見,並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收集文具,準備佈置文具店及記錄所需的桌椅等。

2、筆、記錄卡。

活動過程:

一、收集我的文具。

幼兒結伴,互相介紹自己收集的文具。

教師與幼兒以集體的方式觀察、認識收集來的文具。

二、小小文具店。

師幼共同討論:大家帶來的文具怎樣在活動室裏擺放?

佈置“小小文具店”需要哪些材料?大家怎樣分工合作?

分組討論:我們組的`文具怎樣分?(引導幼兒商定本組的分類標準,然後進行佈置)

幼兒分組佈置文具店並給文具店取名。

三、小小統計員。

幼兒扮演文具店統計員,統計並記錄本店的文具及不止情況。

同伴互相交流、檢查。

四、交流分享。

各組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文具店(品名、文具的類別和數量)。

活動結束:

引導幼兒學習其他組的不同分類方法。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交流,懂得愛護人民幣,感受人民幣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2.能正確使用人民幣進行購物遊戲,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3.認識1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初步掌握其換算關係及簡單的付錢方式。

【活動準備】

小錢包(內裝有1元、5元、10元的硬幣和紙幣)、表格、幻燈片、文具實物等。

【活動重點】

認識1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初步掌握其換算關係。

【活動難點】

瞭解不同的付錢方式,掌握簡便的付錢方法。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人民幣,初步瞭解人民幣的`外形特徵及名稱。

1.出示錢包,提問:“這是什麼?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個小錢包,請你看看錢包裏有什麼?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與同伴交流,發現各種面值人民幣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3.錢可以買什麼?

小結:錢可以買衣服、用的家電,吃的菜等,我國的錢叫“人民幣”,上面都有國徽、有“中國人民銀行”的漢字以及表示錢數的數字、漢字等。他們也有許多的不同點,如有硬幣和紙幣之分;上面的圖案、文字、數字也不同。(圖案滲透:1元背面有三潭印月,5元背面有泰山觀日峯;10元背面有三峽。)

二、創設坐公交車的情境,瞭解1元、5元、10元之間的換算關係。

教師帶領幼兒坐公交車,並在公交站牌兌換人民幣。

小結:5元等於5個1元,10元等於10個1元或是2個5元,1個5元和5個一元合起來也是10元。

三、創設“文具店購物”情境,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購物付錢的幾種方法,鞏固1元、5元、10元之間的換算關係。

1.出示海報,設計購物計劃表。

2.購買自己喜歡的文具

3.提問:誰買的5元的文具?你是怎樣付錢的,誰的付錢方式和別人不一樣?

小結:5元有兩種付款方式,用1個5元或5個1元來付錢。

提問:誰買的是10元的文具?你是怎樣付錢的,誰的付錢方式和別人不一樣?

小結:10元有四種付款方式,可以用1個10元、可以用2個5元,可以用10個1元、還可以用1個5元和5個1元來付錢。

四、再次利用“文具店購物”情境,引導幼兒發現多種付錢方法,初步探究最簡便的付錢方式。

1.第二次限時搶購活動馬上開始了,請看第二期海報(出示PPT)

海報上有幾元的文具,如果買6元的文具你怎麼付錢,請你拿出你的錢試一試。

小結:買6元的商品有兩種付錢方式:用6個一元的來付錢,或是用1個5元和1個1元合起來付錢,第二種付錢方法比較簡便。(出示PPT)

2.請在海報上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商品用最簡便的方式記錄下來。(講解記錄紙使用)

小朋友讓我們拿着自己的計劃表去購買自己喜歡的文具吧!

活動延伸:

在生活中,鼓勵幼兒進一步掌握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係,以及多種付錢方式。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5

《文具店》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認識了元,角,分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小數。

日常生活中元角分是一種常見的直觀的,廣泛的現實模型,初步認識小數主要就是藉助元角分來認識小數,結合購物環境來應用小數。我在設計本課時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充分藉助購物環境,幫助學生建立元角分與小數的聯繫,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髮現,探究,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體驗,突破重難點,達到學習目標。

如在引導學生探究小數讀法的學習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小數,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讀的過程,這樣學生在小組內讀一讀,通過學生間的相互糾正,互相促進,從而互相分享知識經驗,初步建立小數讀法的數學模型。然後通過找自己喜歡的小數讀一讀來鞏固小數讀法的數學模型,最後用小老師的考一考進一步熟悉小數讀法,形成正確的'知識經驗。這樣就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又在潛移默化間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再好的課前預設也不如課堂生成的精彩。的確,此次師生的學習活動遠遠超出了我的預設。如在練一練環節中學生提出來51.50元和51.5元的不同寫法。哪一種寫法是正確的呢?如果此時就用小數的基本性質來解釋,顯然爲時尚早,我靈機一動,想到了藉助中國貨幣單位的組成來解釋兩個數字相等,但是在正式場合通常用51.50元,至於51.50末尾的零爲什麼可以去掉?有待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研究發現,這樣激發了學生興趣,爲學生深入研究小數埋下了伏筆。

不足之處:練習題的設計不夠多樣化,也沒有體現出層次。再者是對孩子的評價語言單薄,沒有針對性,新的教學評價觀認爲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一點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幼兒園文具店教案6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運算順序是關於運算的一般規律,如果孩子們不能夠牢固掌握運算順序,做題的時候不遵守運算順序的一般規則,將會導致錯誤的結果。在計算中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去計算,如果既有加減又有乘除,就要按照先乘除後加減的方法計算。如果有小括號的就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當孩子們記不住的時候,我就想起了當我上師範的時候,我們的一位幾何老師就喜歡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來形容一些圖形的關係。比如他說:“平行四邊形是爺爺,長方形是兒子,而正方形是孫子。所以正方形屬於長方形,長方形屬於平行四邊形。”

當我給孩子們講四則運算順序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加減法是爺爺奶奶輩的,乘除法是爸爸媽媽輩的,小括號是孫子輩的,計算的`時候要先讓孫子先走,而中括號是小括號的大哥哥,所以計算的時候要讓小弟弟先走,大哥哥再走,然後再讓爸爸媽媽行,爺爺奶奶年齡大,走得慢,所以爺爺奶奶最後走。”這樣形象的比喻,讓孩子們感到很有趣,一會就理解了,也掌握住了。

我對孩子們說:“當你計算想不起來運算順序的時候,就想一想這個比喻。”然後我讓孩子們進行了計算,很多孩子都能夠按照運算順序去進行認真計算,但是也有個別孩子遇到比較簡單的小數就直接口算,三步的計算習題兩步就做出來了,這樣就導致了孩子急於求成的心理。

這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樣的計算習題,運算順序和步驟很重要,不能夠圖省事一步到位,要體現運算的過程,考試的時候這樣的習題都是按步給分的,三步佔三分,少了一個步驟就少了一個得分機會。

然後我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初次認識中括號:你能添上括號使9÷3×5-2=1成立嗎?這個問題很有趣,也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根據掌握的混合運算順序,在探索使等式成立的推理過程中,體會到“小括號”是不夠用的,引起認知衝突,從而感受到引入中括號的必要性。

引發孩子思考:按照左邊算式現在的順序進行計算,結果是13,等式不成立,怎麼辦?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可以提出探索任務:

(1)、試着添上小括號,使結果等於1;

(2)、講一講你的思考過程;

(3)、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與反覆試一試的時間。如果你遇到困難要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和小組討論進行解決。

組織學生交流,幫助學生理清推理的思路。可以這樣想:9÷3×5-2,如果畫橫線部分等於9,等式就成立了;而3×5-2等於13,要想等於9,需要把5-2添上小括號先算,變成9÷3×(5-2);而使橫線部分等於9,要先算3×3,還需要括號來改變原有的運算順序。因爲小括號使用了一次,不能小括號外面再套一個小括號,產生了引進中括號的需要。順理成章因此中括號,讓孩子們對中括號有一個直覺的初步認知。

然後全班總結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只有加、減運算或者只有乘、除運算時,一般按照從左往右依次進行計算;既有加、減運算,又有乘、除運算,先算乘、除再算加、減,如果有括號,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