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集合15篇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幼兒園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集合15篇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瞭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3.讓幼兒瞭解節日的由來,感受節日歡樂的氣氛,一起歡度節日。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2.ppt,糉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爲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1.瞭解端午節有關物品。

師:(教師出示糉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麼名字呢?

幼:糉子,龍舟(船),香袋、、、、、、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糉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師什麼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裏見到的?

幼:見過。家裏,商店裏、、、、、、師:現在,我們在家裏,店裏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裏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麼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麼時候?

幼:6月6日(公曆)五月初五(農曆)(給幼兒分析公曆,農曆)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幼:屈原、、、、、、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爲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完)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爲什麼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師:因爲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裏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麼樣啊?

幼:很偉大、、、、、、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麼做的?

幼:劃小船,拿糉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裏。

師:人們划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爲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糉子、雞蛋扔進河裏,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裏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師:因爲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爲了懷念他,以後農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糉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麼時候?

幼:農曆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幹什些什麼事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課程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糉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後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爲主展開從而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爲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鱔、鹹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同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爲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的感悟。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到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例,學生通過對“忠誠愛國,很有才幹”,“在他的輔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語句的感悟,從而也使學生受到愛國的情感教育。達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通過編綵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體驗端午節特有的習俗。

3、感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

4、讓幼兒瞭解節日的由來,感受節日歡樂的氣氛,一起歡度節日。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活動準備:

1、flash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編綵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活動的相關材料。

活動過程:

(一)瞭解端午節的名稱及時間。

1、出示糉子實物,引發幼兒興趣。

師: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麼?你們吃過糉子嗎?什麼節日的時候我們會吃糉子呢?

教師小結:五月五,是端午。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二)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1、觀看端午節的故事。

師:你們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

2、提問幫助理解。

師:剛纔故事裏說了什麼?

教師小結: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要吃糉子呢。吃糉子,憶屈原。

(三)集體感知端午節吃糉子和划龍舟這兩種主要習俗。

1、從幼兒自身經驗來感知吃糉子的風俗。

從糉子的味道、形狀、糉葉等方面讓幼兒體驗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教師小結:看來糉子的味道不同,形狀和顏色也有很多種呢。

2、玩賽龍舟遊戲,體驗端午賽龍舟的快樂。

師:端午節除了吃糉子人們還要進行一項很熱鬧的活動。

幼兒玩賽龍舟遊戲,並分享遊戲的感受。

教師小結:看來呀賽龍舟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呢!

(四)自主探索,通過編綵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瞭解端午節的其他一些習俗。

1、提供實物、錄像等,幼兒分組探索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2、幼兒交流探索結果。

教師小結:這些活動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還有着人們希望一家團聚,生活美滿的心願呢!

(五)結束活動,兒歌總結。

1、教師念兒歌總結。

2、去教室裏繼續尋找端午節的其他活動。

活動延伸:

美工區:用彩色紙折糉子,嘗試編蛋網兜。

生活區:繼續學習包糉子,編綵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

語言區:講講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與傳統故事。

教學反思: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爲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糉子、看圖片、採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3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3、包糉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糉子。

4、通過參加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包糉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糉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糉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糉子。

(2)、做龍舟、划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划龍舟比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爲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爲他們搖旗吶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範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校口袋,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糉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手工糉子教案二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體驗故事角色,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學習看圖創編簡單的故事。

3、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糉子,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故事;包有故事紙的糉子(人手一個,上面寫有幼兒的名字);空白故事書;背景版一塊;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

師:(出示一個糉子)瞧,這是什麼?(糉子)前幾天我們爲什麼放假呀?(端午節)你們都吃糉子了嗎?糉子好吃嗎?你都吃了什麼糉子?

師小結:原來,糉子裏可以包許多好吃的東西,包的東西不一樣,吃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

二、傾聽故事

1、故事前大半段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關於糉子的有趣故事,你們想聽嗎?

幼兒完整欣賞PPT配音故事。

提問,體驗角色:

(1)故事裏有誰?

(2)(出示老奶奶)老奶奶有一個什麼大本領?(會講許多故事)

(3)老奶奶不能講故事了,她想了個什麼辦法?

(4)誰先來吃了老奶奶包的故事糉子?

小松鼠吃了糉子,肚子裏有了故事,可它卻說不出來,它怎麼叫的?小松鼠着急嗎?

(幼兒角色體驗,引發編故事的願望)

(5)後來,又來了誰?

小狐狸吃了糉子,肚子裏有了故事,可它卻說不出來,它怎麼叫的?小狐狸着急嗎?

(角色體驗)

2、完整欣賞故事

師:小動物們吃了奶奶的糉子,卻不能講故事,你們能幫小動物想個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想象述說)

師:我們來聽聽,小動物們想的辦法是不是跟你們想的一樣呢?

(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三、創編故事

師:你們想不想像故事裏的小姑娘一樣,吃了糉子會講許多的故事?

1、幼兒分組或個別看圖創編故事。

2、幼兒分享故事。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4

執教者:

班級:

時間:

課 時: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並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2、以鴨蛋爲造型對象進行裝飾表現的技巧。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利用鴨蛋爲表現對象,學習在鴨蛋上作畫的技巧。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關於端午節的傳說與習俗的資料、準備繪畫工具,雞蛋。

2、教師:準備相關信息資源。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情緒導入。

二、 導入:

師:同學們,再過不久,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家以前是怎麼過端午節的?能給大家說說嗎?

生答:(吃糉子,在門口掛艾草,吃鴨蛋等等)我們、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在每年的這一天慶祝傳統節日。

三、交流資料,認識端午:

1、介紹端午節

播放FLASH《端午節的由來》

師: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以各種活動來慶祝節日,誰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生答師補充

師:端午節正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楚國被秦國打敗後,屈原悲憤投江了,這天正是五月初五,愛他的人們怕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就包了很多糉子投到江裏去餵飽魚蝦,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以吃糉子的方式來懷戀他呢!

2、 端午節的風俗:

師問:據你所知,中國民間還有哪些端午風俗?

生答: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吃鹹蛋。 ①誰來說說划龍舟習俗的由來?

欣賞各種龍舟比賽的圖片,介紹龍舟比賽活動總結民族精神(課件欣賞)

師:原來人們劃上龍舟是爲了去打撈屈原的屍體,漸漸地就變成了現在端午節上的民間活動啦,看龍舟就是把船做成了巨龍的模樣……它也體現了咱們民族的精神就是團結協作、奮勇拼搏!正是因爲我們有這種優秀的民族精神,看還把老外也吸引來啦!

②介紹糉子的來歷和種類?(課件欣賞)

師:古時候,糉子叫角黍,它的原料主要包括尖角和黍料,味道比較單一,現在的糉子種類可豐富拉,有棗泥、豆沙、鹹肉……味道有甜有鹹可好吃啦!老師的糉子還沒煮好,讓我們先來一飽眼福吧!

③欣賞香包圖片,介紹掛香包習俗

師:香包的外觀都很小巧別緻,一般還要配上五彩絲線,掛在身上非常漂亮!香包裏裝着藥材,據說可以去疫祈福,所以大人們都會在端午節這天爲孩子們繫上一個漂亮的香包!贈送香包,借節日表達祝福。

④掛艾草飲雄黃(課件欣賞掛艾草飲雄黃)

師:端午節正好是在天氣變暖的五月,很多害蟲病菌都跑出來了,所以人們會採取很多預防措施。什麼措施呢?

生答師補充

師:比如人們會在房上掛艾草或菖蒲,據說這些藥草能驅逐蚊蟲,預防病菌。聽說雄黃有去百毒的功效,所以人們會在節日這天喝些雄黃酒或把雄黃塗抹在額頭或肚子上以消毒驅邪。

⑤畫彩蛋

1、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江蘇地區過端午節的習俗――掛彩蛋

師:咱們江蘇一帶也有很多端午節的風俗呢,咱們江蘇地區到端午節還要以掛彩蛋的形式來慶祝節日呢!

2、 出示鴨蛋資料,引出彩蛋

師:不要小看我們的鴨蛋,它們不僅僅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還能變成好看的裝飾品呢!(欣賞一組彩蛋裝飾)今天我們也來畫一個彩蛋來慶祝端午節吧。

3、欣賞彩蛋的圖片

師:我們先來想想可以在鴨蛋上畫哪些東西,老師已經總結了幾塊,可以是點線面的裝飾,可以是小動物,可以是水果自然,也可以是植物等等, (1)畫出重要的點

(2)添加細節線條

(3)塗上漂亮顏色

4、讓學生思考自己想畫的內容並互相討論(四人一組設計鴨蛋外衣)

四、學生畫彩蛋,(播放有節日氣息的背景音樂)師巡迴輔導並提示在鴨蛋上作

畫的注意事項:

(1) 將鴨蛋固定在透明膠帶的圈內以便操作。

(2) 塗過顏色的地方要小心避讓,否則容易將顏色蹭掉。

五.展示評價

1、欣賞學生的作品,老師做簡單評述

2、傳授學生一些簡單包裝的方法,使彩蛋更具生活情趣

六.藝術彩蛋欣賞

1、介紹中國彩蛋製作作品。(課件欣賞)

2、西方復活節彩蛋的介紹

師:除了我們有彩蛋藝術,西方也有一個和彩蛋有關的節日,就是復活節,這個是爲了慶祝基督誕生的節日,(課件欣賞)

?拓展總結

1、講述一則韓國將糉子作爲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遺產保護的消息。

師: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家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是非常重視的,老師不禁想起一則消息,就是20xx年韓國將糉子作爲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遺產保護,大家說我們能不能答應他們?當然不能,因爲糉子也好端午節也好,它們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怎麼能被其他國家給搶走呢,老師相信他們的申請是不會成功的!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5

一、端午節的由來——紀念屈原

據說,屈原於五月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大家相繼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陽節。

二、端午節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節風俗

吃糉子佩香包、戴長命縷龍舟競渡飲雄黃酒、祛五毒掛艾草、菖蒲、榕枝

1、吃糉子—— 紀念屈原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6

教材分析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包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逐漸提高,他們喜歡用各種工具和材料進行製作,並能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表現物體的細節特徵。本次親子活動,旨在讓幼兒在家長的指導合作過程中,探索用剪、貼、針線穿縫等技能縫製香包的方法,體驗親子製作香包的快樂,感受節日的溫馨。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有掛香包的習俗,初步瞭解香包的功用及製作材料。

2.嘗試用針縫的方法制作香包,知道與小朋友保持合適的距離,注意用針的安全。

3.體驗與家長自制香包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製作香包所需的材料:艾草、乾花、針、線、各色花布、吊墜、彩珠等等。

2.幼兒已有用針經驗。

3.民間音樂的磁帶、教學課件。

活動建議

1.利用教學課件,幫助幼兒感受香包的不同形狀。

(1)觀察香包,瞭解掛香包的用途。提問:端午節人們爲什麼要掛香包?

小結:古時人們在端午節這天小孩早晨出去踏青脖子、手上和腳上掛上穿好的五彩線胸前還要掛着香包驅蟲辟邪,保護孩子們的安全。

(2)瞭解香包的不同形狀,激發自制香包的興趣。

小結:香包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心形的、圓柱體的`、葫蘆形的、椎體的等等,色彩鮮豔,裝飾美麗,香包主要有吊繩、香包袋、吊墜三部分組成。

2.討論、探索製作香包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知道縫製香包時要與小朋友保持合適的距離,保護自己和他人安全。

(1)探討製作香包的方法和步驟,瞭解製作香包的基本流程。提問:做香包需要哪些材料?怎樣使用這些材料來做香包?

小結:首先要根據自己想製作製作的香包形狀裁剪布料進行縫合,然後安裝吊繩、製作吊墜,最後在香袋裏裝上艾草、乾花等香料。

(2)親子討論製作什麼形狀的香包,並與大家分享交流製作方法。

(3)討論做香包的注意事項,提醒家長和小朋友正確使用剪刀和針線,確保人身安全。

3.在音樂聲中,家長指導幼兒縫製香包,體驗親子製作的快樂。

4.共同欣賞、評析作品,共同分享親子製作香包的樂趣。

(1)幼兒和家長展示並講述自己的作品,重點引導講出自己作品的製作過程。

(2)引導幼兒互相評價,主要在觀察評價中感受作品的優美造型、新穎的創造想象。看!香囊漂亮嗎?

大班綜合優質公開課《鴨子騎車記》視頻+課件PPT+音樂+詳案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7

第一階段:聯結與建構

教學目標:能對端午節的習俗理解圖畫的含義;能朗讀兒歌,感受兒歌朗朗上口的特點;能理解“掛”、“纏”、“系”等詞語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完整的故事;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掛香蒲、划龍舟等。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教師說一個掛於糉子的謎語,請幼兒猜猜謎底。示範:“四個角、四個面、六條棱;外面穿着一件綠大衣,中間繫着一條白腰帶;摸上去軟綿綿,掂一掂沉甸甸。”(向幼兒展示綵線紙糉子)這個糉子是老師用綵線和紙做的,你還見過什麼樣的糉子?你吃的糉子是什麼味道的?前幾天,我們一直在聽一首兒歌《端午節》,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聽一遍吧。(播放兒歌的VCD,只播放聲音,不播放畫面。)兒歌中說過端午節的時候要做什麼呢?我們一起看看大書。

閱讀圖畫:

封面:封面上有誰?揹着的揹簍裏有什麼?她手裏拿着什麼?她會用這些葉子做什麼?她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爲什麼?我們看看書名叫做《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時哪天嗎?對,封面上寫着呢,端午節是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

第一頁:桌面上有什麼?是用來做什麼的?桌面的左邊是誰?表情如何?心理怎麼想的?(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同幼兒討論桌面上是什麼,用來做什麼。)

第二頁:小女孩在做什麼,表情如何?媽媽在做什麼?這頁對應的兒歌中的哪一句?爲什麼?(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請幼兒指出香蒲和糉子。)

第三頁:媽媽和小女孩在做什麼?這頁圖畫對應的是兒歌中的哪一句?爲什麼?(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請幼兒在畫面上指出五色彩線。)

第四頁:這幅畫對應的是兒歌中的哪一句,你是怎麼知道的?(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小女孩腰間掛的是什麼,手裏拿的是什麼?學一學她的表情和動作。我們爲什麼要掛香包呢?

第五頁:圖畫上有誰?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是怎樣的?他們爲什麼要這麼高興呢?她們要去做什麼?(把文字讀給幼兒聽)她們要去看什麼呢?小姑娘手裏拿的是什麼?畫面右上角是什麼?

第六頁:她們要去看什麼呢?你能用兒歌中的話把這頁的內容概括一下嗎?你見過賽龍舟嗎?

第二階段教學:閱讀與反思

 教學目標:初步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如賽龍舟、戴五色彩線、掛香鋪等;補充關於端午節的背景知識;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

 教學過程:

閱讀文本和小書:教師爲幼兒朗讀幾份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的端午節的背景知識,可以請幼兒補充自己知道的部分,也可以請幼兒提問不清楚的地方。

教師出示大樹,和幼兒一起完整朗讀兒歌一次;教師將小書發給幼兒,請幼兒自行閱讀幾分鐘,然後和幼兒一起觀察小書:書中有隻動物每頁都出現,它是誰,它在做什麼?請你在每頁上找出來;教師帶領幼兒逐頁翻看大書,討論關於端午節的背景知識。

第一頁:端午節在什麼時間?我們說過是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它是在什麼季節呢?

第二頁:我們爲什麼要吃糉子、掛香蒲?你知道還要帶什麼東西嗎?

第三頁:爲什麼要佩戴五色彩線(五色即青赤黃黑白)?爲什麼要掛香包?爲什麼端午節會賽龍舟?

教師再完整帶領幼兒朗讀兒歌數次,提示幼兒注意朗讀的語氣和節奏。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8

《賽龍舟》

活動目標:

1、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感受競賽活動的熱鬧氣氛。

2、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3、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準備:

瞭解本地舉辦“賽龍舟”的活動情況。

活動建議:

1、與組織“賽龍舟”活動的有關單位聯繫,確定參觀地點及時間。

2、請家長帶幼兒前往參觀,觀察龍舟的外形特徵及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現,感受競賽的熱烈氣氛。

3、引導幼兒交流賽龍舟的場面以及自己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和感受。

活動反思: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五月五》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麼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夥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遊戲、嚐嚐端午節糉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4、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糉子

2、艾蒿等實物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活動過程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教學反思

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來跳舞,吃糉子,賽龍舟,高高興興過端午。前腳才送走歡樂的六一兒童節,接着父親節和端午節就一起到來!幼兒園爲了紀念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以上這篇社會領域的教案是小班幼兒認識端午節而開展的活動。

《包糉子》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嚐中發現糉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並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瞭解糉子的製作過程。

3、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糉子,包糉子的材料(米、糉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糉子”,瞭解糉子種類的多樣。

★指導語:你帶來的是什麼糉子?它是什麼形狀、什麼口味的?2、觀看包糉子,瞭解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糉子的材料。

★指導語:你知道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並加以認識。)(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糉子、煮糉子的過程。

3、品嚐糉子、交流糉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多種感官的活動,幼兒纔得到了收獲。同時,也知道了什麼是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實踐操作。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9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划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幹什麼嗎?什麼節日人們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爲什麼要划龍舟呢?教師講述划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糉子、划龍舟之外,還有什麼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瞭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糉子,插艾草,划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麼人呢?

2、他爲什麼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爲什麼要包糉子、吃包子和划龍舟呢?

教師小結:

原來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爲國家大事擔憂,眼看着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於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屍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趕跑河裏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在河裏投包子、糉子餵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屍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麼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0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在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物體中區分大和小 。

2、學習用大和小說一句話 。

3、體驗給貓餵魚的樂趣 。

活動準備:

1、大小貓圖片、大小魚、大小雪花片。

2、大小籃子、大小盤子。

活動過程:

1、圖片導入,引出主題。

(1)師:“今天我們班還來了兩位動物客人,他們是誰呢?(師出示圖片) “我們一起同動物客人打個招呼吧!”

(2)師:“小朋友真有禮貌,這兩隻貓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它們哪隻是大貓哪隻是小貓呢 ?

(3)幼兒回答,教師幫助幼兒完整說句子:“紅色的是大貓、綠色的是小貓。”

(4)師:“我們一起大聲的說一遍吧!”再請幼兒大聲的說。

2、通過遊戲,認識大和小。

(1)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老師這兒還爲兩隻貓客人準備好玩的玩具呢!”

(2)師:“這是什麼?這兩個雪花片有什麼不一樣的呢?教師出示不同顏色的.大小雪花片。引導幼兒完整說 :“大雪花片、小雪花片。”

(3)師:大方形和小方形要來做遊戲了,你們看他們是怎樣玩遊戲的?教師將兩個方形藏於身後,說一句“變變變,什麼出來了?”然後伸出一隻手讓幼兒說是什麼形狀出來了,遊戲兩次。

(4)教師給每個幼兒分發大小雪花片,在發的過程中教師說“請你說一說、比一比,哪個是大雪花片,哪個是小雪花片。”

(5)遊戲“方形變變變”。幼兒學老師的樣子將兩個方形藏於身後,當老師說變變變,小雪花片出來了,幼兒就把小雪花片舉起來。當老師說變變變,大雪花片出來了,幼兒就將大雪花片舉起來。遊戲數遍後可以讓幼兒將兩個方形交換位置再玩幾次。

(6)師:這個遊戲好玩嗎?大貓和小貓也想來玩呢?你覺得大貓應該玩哪一個雪花片呢?快拿出來給老師舉給老師看看,小貓玩哪一個呢?”

(7)小結:大貓穿了紅顏色的衣服,他喜歡玩大雪花片,小貓穿了綠顏色的衣服,他喜歡玩小雪花片。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1

目標

1、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各種習俗。(知識)

2、學習用包紙糉的方式來慶祝端午節。(技能)

3、在活動中運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性的包紙糉。(創造性)

重點

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各項習俗

難點

想辦法把“米”包進“竹葉”裏面不漏出來

準備

物質準備:彩色紙條、線若干、一串做好的紙糉,雙面膠,掛紙棕的彩條,端午習俗視頻、製作糉子步驟圖。

經驗準備:活動前學會唐詩《端午》,幼兒活動前和家長一起了解端午的來歷,習俗。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入活動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幼兒:端午節)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啊?(爲了紀念屈原)你怎麼知道的呢?(爸爸媽媽講的、電視上看的,還有唐朝文秀的詩歌爲證、、、大家一起念兒歌)。

2、端午節人們會做什麼事情呢?(請幼兒舉手回答:划龍舟、吃糉子、掛艾草。)

3、全國各地的人們慶祝端午節的做法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來看一下人們還有哪些方法來慶祝端午節。

(幼兒和家長一起觀看視頻,瞭解端午節的一些基本習俗。)

二、我們慶祝端午——包紙糉。

1、我們這兒最常見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你吃過糉子嗎?吃過什麼味道的糉子呢?(幼兒自由說一說)

2、出示包的一串紙糉。

這是什麼?請幼兒觀察糉子是什麼形狀的?你會包糉子嗎?(請個別幼兒拿着彩色紙條和碎報紙講解,教師適當的補充,然後家長和幼兒跟着做糉子的圖片一起練習一遍)。

我們桌子上有米,有彩紙,有線,有雙面膠,我們一起來做五彩糉吧!

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包紙棕,我們來比賽一下,看哪一組的家長和孩子們包的紙糉子最多,包得(不漏米,三角形)

3、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紙糉(背景音樂:古箏、琵琶等古典音樂)。

教師解說詞: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元宵節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因此,我們設計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希望通過家長和孩子們親自了解和參與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包紙棕,呆會還有划龍舟活動,感受和體驗傳統節日的快樂,同時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2

經驗

1、追逐目標和集體協調地躲閃。

2、遵守遊戲規則,養成規則意識。

3、萌發幼兒對傳統體育遊戲的興趣。

材料

活動場地

玩法

6到10人一組,將幼兒分成2—3組進行遊戲。

參加者選一人做龍頭,一人做捉龍尾者。其餘人一個接一個地拉任衣襬接在龍頭後面做龍身,最後一人就是龍尾。

龍頭與捉龍尾者對話

捉者:我要吃龍頭龍頭:龍頭有角

捉者:我要吃龍中龍頭:中間有刺

捉者:我要吃龍尾龍頭:一拖拖你下水

對話一完,捉龍尾者便兩邊移動跑,尋找捉住龍尾的機會。龍頭千方百計地擋住捉龍尾者,龍身龍尾一串人跟着龍頭移動跑,以防被捉住。注意龍身不要脫節。如果做龍尾的'被捉住了,便自動退下,另一名在最後的自然成爲龍尾。

規則

1、必須對話結束纔可以捉龍尾。

2、龍神不能脫節,脫節幼兒自動退下。

建議

1、遊戲前可引導幼兒學習對話。

3、遊戲熟練後,可創新玩法,即龍頭看到龍尾跑不動了,就原地蹲下,後面的龍身和龍尾一起蹲下。捉龍屬者看到龍尾蹲下了,就不能再捉了。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

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瞭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糉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播放視頻

1 、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吃糉子、做香包、做五彩繩

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麼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爲什麼端

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

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

我們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1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糉子嗎?糉子長什麼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糉子 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糉子都是什

麼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糉子,請小朋友觀察)

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

2 、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

糉子都是什麼餡兒的',是甜的?鹹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夥 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運用句型“不僅·····還”

1 、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糉子,還品嚐了各 種口味的糉子,對嗎?

2 、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麼,然後請小朋

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

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包、做五彩繩

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糉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

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 “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範:

比如說,

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 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

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活動評析

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 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 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 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4

教材分析

農曆五月是賽龍舟的節日,幼兒在報紙中或電視上均看到了許多有關端午節的資訊,包括吃糉子和賽龍舟。當老師提到龍舟競賽,幼兒便興奮不已,七嘴八舌地討論,藉此機會與幼兒共同認識賽龍舟,激發幼兒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划龍舟》是一首旋律歡快、節奏鮮明、說唱結合的歌曲,本次活動通過指導幼兒學唱歌,引導幼兒用有力的聲音表現比賽熱情、激烈的景象,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作品內容,感受龍舟競賽熱烈緊張的氛圍,激發幼兒演唱歌曲的興趣。

活動目標

1.理解歌曲內容,用有力的聲音表現比賽熱情、激烈的景象。

2.嘗試爲間奏部分和唸白部分創編肢體動作,用肢體動作直接感受節奏的速度和變化。

3.願意和同伴合作遊戲,感受龍舟競賽熱烈緊張的氛圍。

活動準備

幼兒看過賽龍舟視頻,教學課件。

活動建議

1.出示賽龍舟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划龍舟時人們的表情和動作, 引導幼兒感龍舟競賽熱情、激烈的景象。

提問:圖片上的人們在幹什麼?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怎樣讓龍舟跑得更快?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周圍的人們在幹什麼?爲什麼?

小結:賽龍舟也稱划龍舟、龍舟競渡,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運動。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划槳前進,競爭非常激烈,場面非常熱鬧。

2.引導幼兒欣賞歌曲、學唱歌曲《划龍舟》,感受龍舟競賽熱烈緊張的氛圍。

(1)請幼兒欣賞歌曲。提問:歌曲裏唱了什麼?引導幼兒用歌詞說出划龍舟比賽的熱鬧景象。

(2)請幼兒再次欣賞歌曲。提問:從歌聲裏你聽出人們在划龍舟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他們會想什麼辦法獲得勝利?水手是怎樣爲自己鼓勁的'?魚兒是怎樣爲水手鼓勁的?引導幼兒練習唸白部分,體會參賽者齊心協力想爭取勝利的急切心情,感受歌曲歡快、激烈的競爭景象,幫助幼兒理解水手用力划槳、鼓手擂鼓助威、魚兒熱切鼓勁的緊張氛圍。

(3)引導幼兒隨音樂伴奏完整學唱歌曲,可採用分組演唱的形式進行練習,提醒幼兒注意用有力的聲音表現比賽熱情、激烈的景象。

3.引導幼兒爲間奏部分和唸白部分創編肢體動作,用肢體動作直接感受節奏的速度。例如:人山人海樂悠悠後的間奏,可雙手輪流拍打雙腿感知節奏;水手邊還喊號子邊有節奏地做划槳動作;魚兒加油可以隨節奏握拳跺腳加油助威。

4.鼓勵幼兒隨音樂邊唱邊做動作,感受划龍舟的氣氛和樂趣。

端午節幼兒園教案15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糉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教學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糉子,糉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糉子)今天老師也爲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糉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糉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糉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嚐糉子,並講述。

1、認識糉葉。

T:糉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糉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糉葉。

2、幼兒品嚐。

T:你們吃過糉子嗎?你吃過哪些糉子?今天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糉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糉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

原來糉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