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錦九篇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錦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6K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錦九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睡覺方式的不同。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動物不同的睡覺方式。

3.產生對動物睡覺方式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動物睡覺的ppt;小貓、小狗、丹頂鶴、蝙蝠的頭飾若干;輕音樂一首

活動過程:

一、猜聲音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聽,這是什麼聲音?

幼:呼嚕聲

師:那什麼時候纔會出現呼嚕聲

幼:睡覺的時候

師:我們睡覺的時候除了打呼嚕,還要幹什麼?

幼:蓋被子,閉上眼睛

師:哦,小朋友說的真好,我們睡覺時要躺在牀上,閉上眼睛,有些人還要打呼嚕。那小動物睡覺是什麼樣子的.呢?(出示ppt,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

二、出示ppt,具體講解動物睡覺的方式

師:讓我們鼓掌歡迎第一位客人

幼:大老虎

師:那你看看它是怎麼睡覺的?

幼:躺在草地上,閉着眼睛睡覺

師: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下面這位小客人,它的聲音是“喵——”“喵——”,那它是誰呢?

幼:小貓。

師:對嗎?我們一起看看。

師:小朋友給自己鼓鼓掌,猜對了。那它睡覺和老虎一樣嗎?它是怎麼睡覺的?

幼:不一樣,它是側頭睡覺。

師:嗯,小朋友說對了,小貓睡覺的時候,常常側着頭,一隻耳朵緊貼着前肢蜷縮着睡覺。因爲它的耳朵特別靈敏,一有聲音它就會立即採取行動。

師:今天的第三位客人是這個樣子的(教師模仿小魚,讓幼兒猜)

幼:小魚。

師:對不對?

幼:對。

師:現在請小朋友仔細看,小魚睡覺了嗎?

幼 :沒有,它沒閉上眼睛。

師:其實,小魚現在已經睡了,因爲小魚沒有眼皮,所以它睡覺的時候不能閉上眼睛,知道嗎?

幼:知道了。

師:第四位小客人都已經飛出來了,看看它是誰?

幼:丹頂鶴。

師:那你看看他是怎麼睡覺的?

幼:一條腿站着。

師:對,丹頂鶴睡覺時單腳獨立站着,它把另一條腿提着,長長的脖子縮了起來,閉着眼睛。

(再依次出示蝙蝠、小狗、刺蝟小動物的睡覺圖片)

三、學習幼兒學習資源,繼續學習的動物睡覺方式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這麼多小動物睡覺的方式,下面我要請小朋友翻開自己的幼兒學習資源,看看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動物

幼:老虎、丹頂鶴、蝙蝠

師:那誰能說說它們是怎麼睡覺的?

幼:老虎躺着睡覺,丹頂鶴站着睡覺,蝙蝠倒掛着睡。

師:小朋友學的真棒,那老師要問了,仔細聽、仔細看書,誰既可以站着也可以躺着睡覺?

幼:斑馬。

師:誰浮在水面上睡覺?

幼:北極熊。

師:看看這是誰正在抱着大樹?

幼:樹袋熊。

師:現在請小朋友兩人一組,看着書,給同伴講講小動物是怎麼睡覺的吧。

四、音樂遊戲,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回答的真好,現在老師手裏拿着森林音樂會的邀請函,上面寫着要請我們中一班的小朋友去參加音樂派對,所以請小朋友帶上自己喜歡的頭飾,當音樂停止時,你要模仿頭飾上的小動物的睡覺方式,明白嗎?

幼:明白。

師:那我們出發。

(音樂響起,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圈,跳舞。音樂停時,小朋友東靜止不動睡覺,教師問你模仿的是誰,讓其他幼兒看像不像)

師:現在音樂派對結束了,小動物們要回家了(請幼兒摘下頭飾,帶領幼兒走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彈簧的特性,培養探究意識。

2、運用彈簧原理製作跳跳蛙,體驗活動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彈簧一根、跳跳蛙範例一個、兩根同色的紙條、自制紙彈簧愛心卡一張。

2、學具:兩根同色紙條、小青蛙圖片人手一份。

3、雙面膠、背景音樂,視頻錄像。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師出示彈簧:這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和小彈簧一起來玩遊戲。

二、通過玩一玩、說一說、演一演的'形式,瞭解彈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彈簧,讓幼兒自由探索彈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彈簧,你會發現什麼?壓一壓小彈簧,它會怎樣呢?壓得輕與重,會有什麼不同呢?

師小結:小彈簧,真有趣,拉一拉,會彈回去;壓一壓,會跳起來;壓得輕,跳得低;壓得重,跳得高;說明它是有彈性的。

2、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裏面有彈簧的。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彈簧,鞏固彈簧特性。

三、根據彈簧特性,製作紙彈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紙彈簧跳跳蛙,激發製作興趣。

2、讓幼兒猜測摺紙彈簧的方法。

提問:猜一猜,紙彈簧是怎麼做成的?(幼兒猜測)

3、教師示範講解制作跳跳蛙。

4、幼兒動手製作跳跳蛙。(輕音樂)要求:兩根紙條要交替折,邊線一定要對齊。

5、玩一玩跳跳蛙。

四、活動延伸。

師: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請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來了,誰呀?紙彈簧小人,紙彈簧愛心卡,什麼地方是紙彈簧做的?漂亮嗎?紙彈簧還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會兒我們區域活動時,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種子能生長,初步瞭解植物生所需要的一些自然因素。

2、嘗試記錄幫助種子生長的方法,體驗幫助種子長大的快樂之情。

【活動準備】

1、中(2)班綠色家園責任田的照片。

2、下雨、陽光、蚯蚓ppt、視頻。

3、記錄紙(小苗的形狀)、記號筆、展板。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1、前幾天,我們在責任田裏種了什麼?(花生)它們發芽了嗎?(沒有)

這些小種子啊心裏可着急了,它們好想快點長大!

那種子長大誰會來幫幫他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種子寶寶在長大。

觀看ppt,瞭解春雨、陽光、蚯蚓是怎樣幫助想長大的種子的。

1、春雨

(1)這是什麼聲音?原來是春雨啊。春天到了,春雨嘩啦啦地下,落到綠色家園裏,落到泥土上。

(2)種子寶寶喜歡它嗎?爲什麼?

下了春雨,種子寶寶喝得飽飽的,身體長得胖胖的。

2、太陽

(1)誰來幫忙了?

太陽公公散發着光芒,曬着太陽可真暖和啊,種子寶寶伸了個懶腰,使勁地往上長,長出了小芽芽。

3、蚯蚓

過渡:還有誰也會來幫忙呢?

(1)(我來啦,我來啦,我來幫助你)猜猜是誰呀?

(2)小蚯蚓是怎樣幫助種子長大的呢?

蚯蚓在泥土裏鑽來鑽去,幫助小種子鬆土。

(3)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蚯蚓幫種子寶寶鬆鬆土吧。

現在的泥土又鬆又軟,小種子使勁地頂啊頂,終於鑽出了地面。

總結:原來種子寶寶長大需要雨水的.滋潤,陽光的照耀,還有小動物們的幫忙呢。

三、幫助種子生長。

1、引導幼兒大膽想象你會怎樣幫助種子生長:

他們對種子寶寶這麼關心,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幫助綠色家園責任田裏的種子快快長大!你有什麼好方法幫助它們,和你旁邊的朋友說一說。

2、幼兒記錄幫助種子長大的方法:

(1)介紹記錄紙

這是我們的記錄紙,它像小苗苗一樣,有兩片葉子。想到一種方法記在一片葉子上,想到第二種方法記在另一片葉子上。

提問:一張紙上記錄幾種方法?

假如你還有別的方法,就再拿一張記錄紙來記錄。

(2)幼兒記錄

3、交流分享:

(1)說一說你有什麼好方法幫助他們?

(2)做一做幫助種子長大(幼兒結伴表演)

總結:小朋友們有這麼多的好方法幫助種子寶寶長大,相信我們責任田裏的種子寶寶很快就會發芽、長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本次活動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玉米粒、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環節

一、認識實驗材料。

二、猜測:

三、認識活動標誌

四、操作活動

五、分類活動

六、交流總結活動

七、延伸活動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教師介紹所準備的材料。

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水裏誰會不見?誰放在水裏還存在?

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裏,然後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後什麼東西不見了?什麼東西還存在?

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糖,玉米粒,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裏,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師:剛纔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瞭解了,什麼在水裏會不見,什麼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沙子和玉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爲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爲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會溶解與不會溶解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溶解現象有所鞏固。

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說說它們的原因。)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課設計意圖及對課堂環節的反思:

1、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幼兒對於“水”一向來都是比較熱情的`,所以我想這節跟“水”有關的內容應該不會出現冷門、不願參與的現象

2、從平常科學區情況的觀察來看,現在孩子接觸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少,讓幼兒失去了自發探索的慾望。

所以我選擇了以實驗爲主的科學課,從課堂結果來看,我可以肯定幼兒對於課堂內容的選擇非常感興趣,參與也非常積極。通過第一環節的猜測,幼兒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沒有一位幼兒遊離,能夠盡情地猜測。這麼好的開頭給我對以下的環節有了信心,對於實驗任務及規則的講解對於第一次做實驗又要學習記錄的幼兒來說是有難度,所以在實驗之前,我也詳細講解了實驗的步驟,要求5樣物質要分別放入5個不同的杯子裏,這樣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能夠一目瞭然,還便於後面的對比及分類,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有幼兒將幾種物質放入同一個杯子裏,但是在教師的及時發現與提醒下,幼兒能夠馬上改正。

對於實驗的記錄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設計課程之前,我也思考過很多,應該是能夠溶解的畫 “√”, 不能溶解的畫“×”好呢,還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按照常理說,肯定是第一種方法纔是比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慮到了,孩子在做實驗時候根本還不瞭解物質放入水中是什麼反應,而且這些現象叫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兒這樣交流:“當物質放入水中並充分攪拌,物質才存在或者是物質已消失。”幼兒習慣於從顯性的角度分析問題,所以能會看到物質還存在或消失的現象。所以對於還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採用後面的記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同時,從同事的經驗那裏瞭解到,中班幼兒還不太會畫“√”,所以最後我對實驗的記錄解說是:如果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後物質還存在的請畫“O”,物質消失了的話請畫“×”,意象表示物質消失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從課堂上來看,幼兒對於這個記錄方式還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對杯子裏的物質一看就一目瞭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記錄顯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幼兒瞭解了水的溶解的這個特性之後,知道物質消失表示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質還存在表示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們班區域活動中我繼續投放了這個實驗,幼兒在記錄時就發生了跟課堂上截然不同的結果,幼兒習慣在物質放入水中消失的後面畫“√”,而在物質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質後面畫“×”,其實看到這樣的記錄方式時我感到很開心,這表明幼兒已經很清楚物質是否能夠溶解的祕密。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方式來看,科學課不盡需要嚴密的課堂過程設計,教師嚴謹的教學語言,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第二個部分就是實驗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尋找結果,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老師幫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數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時做好正確的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環節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實驗結果的講解對於實驗後的幼兒都能容易接受,因爲大多數幼兒都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結論:紅糖和食鹽在水裏可以溶解,沙子、黃豆、玉米粒在水裏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實驗過程和記錄結果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對於食鹽是否能夠溶解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有個別幼兒認爲食鹽放入水中還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兒發現剛開始時食鹽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後來發現食鹽消失了。在分析結果的時候教師提出介意:請這位小朋友等會再去觀察一下放食鹽的杯子裏有沒有什麼變化,食鹽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鹽是否比剛纔變少了。(遺憾:課後沒有請這位幼兒觀察,在整理時發現這杯放了食鹽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質放在一起。在班級區域活動中,後來也有幼兒發現食鹽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話它就會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祕密還要孩子在課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動: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講不同物質放如水中,觀察是否能夠溶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製作飲料,嚐嚐不同物質放入水中會變成不同的味道等等。並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怎樣可以加速物質的溶解速度……讓孩子在持續的活動中保持這種對探索的熱忱!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根據科學活動《爲什麼會響》的活動進行修改。設計思路:《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一、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二、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我們幼兒園擁有寬大的草坪,有多條小路,有樹林、山坡。到了春天,草綠了,桃花開了,一些小蟲子也出來了。孩子們很愛在草坪上玩過家家、挖土、玩沙。有時老師會聽到幾個男孩子說:“老師,我捉了一隻西瓜蟲。”引得其他孩子都來觀看,都來找西瓜蟲。西瓜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小蟲,因名字感覺親切,還會像變魔術一樣變成西瓜樣子,一直受到孩子們的關注。

西瓜蟲爲什麼會變成西瓜樣子?在哪裏容易找到西瓜蟲?西瓜蟲吃什麼?……等問題都是孩子們愛問的問題。教師由此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西瓜蟲”引導孩子們在觀察中瞭解、認識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目標:

1、喜歡觀察小蟲子,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2、認識西瓜蟲的外形特徵,瞭解其生活習性;

3、學會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捉到西瓜蟲裝在觀察瓶中;

2、放大鏡、透明塑料杯、每人一份。

3、西瓜蟲圖片課件,多媒體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夥伴,瞭解西瓜蟲的生活環境及名稱

今天小朋友到這裏來玩,還帶了一個小夥伴呢。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小夥伴叫什麼名字?爲什麼叫這個名字?(那我也叫它西瓜蟲吧。)

你是在哪裏找到這個小夥伴的?這些地方是乾燥的還是潮溼的?原來西瓜蟲喜歡住陰暗、潮溼的地方。姜老師告訴你們,西瓜蟲還有一個大名,學名叫“潮蟲”。

二、觀察西瓜蟲,認識西瓜蟲的身體、外形特徵和習性

1、我們的小夥伴太小了,用什麼可以幫我們看得更清楚呢?——放大鏡

現在你可以用放大鏡觀察西瓜成身上有什麼?(它背上有什麼、頭上有什麼?有多少對腳呢)

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教師指導觀察,瞭解幼兒觀察情況

2、交流西瓜蟲的外形,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

讓我們的小夥伴休息一下,我們輕輕坐到這邊來。

提問:你看到西瓜蟲身上有什麼?

①你知道哪邊是頭嗎?

②你數清它有幾對腳嗎?

③西瓜蟲爲什麼可以蜷起來?

小結西瓜蟲外形:

頭、觸角、軀幹、許多節、七對腳

(以上邊講邊看圖片)

3、西瓜蟲什麼時候會蜷起來?它爲什麼要蜷成球形?

西瓜蟲真的死了嗎?

教師小結:西瓜蟲蜷起來是爲了躲避敵害,假死。是一種自我保護。

你還知道什麼動物會這樣自我保護?

4、跟西瓜蟲遊戲

(大塊積木,紙棒)

你可以把小夥伴請出來玩一玩,在手上、地上、玩具上,你也可以用小棍在西瓜蟲的小房子裏玩。你可要照顧好你的小夥伴,別把它弄丟或踩到了。

幼兒自由玩蟲。

5、結束

1)我們要帶小夥伴回去了(集中幼兒)

2)你跟西瓜蟲玩的快樂嗎?我們玩了昆蟲,要把手洗乾淨。

活動延伸:

1)你知道西瓜蟲吃什麼嗎?它是益蟲還是害蟲?

2)我們回去喂西瓜蟲就會知道答案了。

3)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小朋友要耐心觀察,看誰先發現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反思:

首先,從內容選擇、材料準備方面來看。孩子們很喜歡小動物,西瓜蟲因爲會蜷起來而顯得很有趣,又不咬人,男孩、女孩都不會太害怕。西瓜蟲很容易找到,材料準備上,每人一隻蟲、一個觀察盒,方便孩子仔細觀察、親自操作。

在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這一過程中,讓每位孩子照顧好自己的小夥伴,介紹夥伴的名字,既拉近了孩子和西瓜蟲的關係,又反映了孩子對西瓜蟲已有的經驗、認識。認識西瓜蟲首先從觀察身體結構開始,觀察西瓜蟲實物,用放大鏡能看得更清楚。看圖片可以準確的認清頭、觸角、幾對腳和變成球形的樣子。孩子們很驚喜地發現西瓜蟲身上一條一條的線。認識西瓜蟲也是爲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做準備。因爲西瓜蟲的身體特徵才使它可以蜷起來。

在“假死”討論這一環節,孩子們對“危險—自我保護”討論不夠,教師就在操作活動中再引導、觀察、討論。跟西瓜蟲做遊戲孩子們可開心了。利用積木、紙和筆,讓西瓜蟲爬、滾、比賽,讓西瓜蟲的有趣發揮得更好,還有幾個孩子自發地給西瓜蟲畫像,把自己的認識展示出來。

總的來說,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在原有認識基礎上提升了經驗,知道了“潮蟲”這一名字,對西瓜蟲的生活環境、西瓜蟲的身體和“假死”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一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活動中,孩子和老師、孩子和蟲、孩子之間親近、愉悅,樂於探索,較好地達到了三個目標。課後,孩子們對興趣更濃了,紛紛要求帶回家去餵養,延伸活動很自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通過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班下學期的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圖形,並且很樂意在區域活動時利用積木或平面圖形拼搭各種各樣的物品。但是,我在仔細觀察後發現,幼兒思維的創造性比較欠缺。在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依據繪本《幹變萬化》)設計了這一活動,希望能引導幼兒鞏固對基本圖形的認識,開拓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環節設計上,我力圖體現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思路。

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我首先向幼兒介紹故事的兩位主人公——紅紅和藍藍,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是考慮到幼兒平日遊戲所用的積木通常都會有鮮豔的顏色,用紅紅代表小女孩,藍藍代表小男孩,簡單且形象,易於記憶。接着,我提出“紅紅和藍藍會用積木做點什麼呢”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以利於幼兒在瞭解故事內容前充分發揮想象力。此後,我出示各種形狀的積木,引導幼兒將其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形狀建立聯繫,爲幼兒利用積木變出各種東西奠定基礎。

在活動的第二環節,我首先幫助幼兒理解“千變萬化”的含義,使幼兒能在後面的操作活動中利用積木進行各種形式的'“變化”“創造”。此後,我主要用圖片呈現情境,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根據圖片提供的情境推測故事內容並完整表達,同時通過追問了解幼兒相關的生活經驗。在幼兒表達的基礎上,我在動畫片段的輔助下完整講述故事內容,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在活動的第三環節,我在幼兒瞭解一些積木變換形式的基礎上,讓幼兒動手操作,藉助情境進行想象拼搭,並嘗試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目標:

1.樂於根據圖片內容推測故事情節,並完整表達。

2.感知不同形狀的組合變化,體驗探索事物“幹變萬化”的快樂。

準備:

1.幼兒有拼搭積木的經驗。

2.幻燈片,積木(幼兒每人一份)。

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今天我請來了兩位朋友:紅紅和藍藍,他們來自積木王國。在積木王國裏,任何東西都是用各種各樣的積木變出來的。讓我們去看看吧!

師(呈現各種形狀的積木):你看到了什麼形狀的積木?

師:生活中有什麼東西的形狀跟它們是很像的?

師(小結):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跟這些積木的形狀很像。

二、看看說說

師: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合在一起還能變出更多的東西呢。紅紅和藍藍今天要帶着大家一起玩一個名叫“幹變萬化”的遊戲。

師:什麼叫“千變萬化”?

師:一種東西能夠變化出很多很多樣子,數都數不過來,這就叫“千變萬化”。

1.變房子。

師:紅紅和藍藍會把這些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什麼呢?(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表達。)

師:原來他們用積木變出了一幢房子。看一看,房子是怎麼變出來的。(引導幼兒發現房子的不同部分分別是用什麼形狀的積木“變”出來的。)

師(小結):紅紅和藍藍把各種各樣的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了一棟房子。仔細看一看,三角形積木變成了屋頂,拱形積木變成了門窗……真好看啊!

2.變消防車。

師: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房子着火了,怎麼辦?(鼓勵幼兒大膽表述生活經驗。)

師:紅紅和藍藍會用積木變出什麼來滅火呢?

師:紅紅和藍藍用積木變出了什麼?像不像?哪裏像?

師(小結):紅紅和藍藍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了消防車。長方形積木變成梯子,半圓形積木變成車燈和方向盤……嘩啦啦,消防車裏的水很快就把大火撲滅了。

3.變輪船。

師:仔細看看,發生什麼事情了?

師:猜猜紅紅和藍藍又會把積木變成什麼呢?

師:你知道紅紅和藍藍把積木變成了什麼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師(小結):消防車裏流出的水越來越多,都漲大水了。紅紅和藍藍立刻用積木變出了大輪船。長方形積木變成桅杆,半圓形積木變成椅子……有了大輪船,水再多也不怕了。

三、嘗試操作

師:開着大輪船到了岸邊,紅紅和藍藍還想到更遠的地方去,他們需要交通工具,你有辦法幫幫他們嗎?今天,我也給你們準備了各種各樣形狀的積木,請你先想一想,可以變什麼交通工具,然後看一看哪些形狀合在一起可以變出你想要的交通工具。抓緊時間動手試一試,過一會兒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你變的交通工具,好嗎?(幼兒操作。)

四、交流、分享

師:誰願意來介紹你用積木變出了什麼交通工具?

師:大家來說說變得像不像?哪裏像?

師:這是大家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組合在一起變成的交通工具,有這麼多哦。你們喜歡嗎?你最喜歡哪一個?你能猜出朋友變的是什麼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師(小結):原來,不同的積木可以幹變萬化,有的轉個方向可以變,有的連在一起可以變,有的換個位置可以變。到底能變出多少東西呢,數也數不清。紅紅和藍藍看到你們變出這麼多交通工具,別提有多高興了!他們說:謝謝小朋友。

延伸活動:

師:有了交通工具,紅紅和藍藍又要出發了。他們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些積木還能變出什麼來呢?等會兒你們再去區角里試試看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裏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1、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裏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裏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裏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告訴你們一個祕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裏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裏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裏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老師巡視觀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裏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裏只能放綠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紅顏色盆子裏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藍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2、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怎麼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麼?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裏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浮起來了嗎?是哪個盆裏的東西讓它浮起來的?那你們現在知道老師開始時的三個杯子裏哪一隻也加了這個盆裏的東西?

四、揭示謎底,小朋友通過兩次實驗,發現了(X)顏色盆裏的東西能讓土豆浮起來,這個盆裏的奇妙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來端起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是什麼?(鹽)對了,這個奇妙的東西就是平時媽媽做菜用的鹽,小小鹽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調味還可以讓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來,它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呢?我們下次再來玩一玩,找一找,好嗎?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太倉促。雖然我不斷的給孩子們用實驗來啓發他們,但是孩子還是有一些朦朧感。

不過在此次活動中還是讓孩子知道了鹽的來源、味道。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對鏡子的好奇心,體驗鏡子游戲的快樂。

2、激發幼兒對光反射的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小鏡子、不鏽鋼勺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拿一個小鏡子照來照去,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小鏡子真好玩,你們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鏡子吧!

二、幼兒玩鏡子

1、你是怎樣玩的鏡子?發現了什麼?

小結:鏡子可以找照出影子來,利用鏡子,你不轉頭就可以看見身體後面的小朋友。

2、有的小朋友在陽光下玩鏡子

(1)陽光下,你發現了什麼?

(2)牆上爲什麼會有光斑?

(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牆上就產生了光影。)

(3)牆上的光影會動嗎?你是怎樣讓它動的?

(光影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小結:在陽光下,鏡子可以在牆上產生光影,還能讓光影移動到想讓它到的地方。

3、玩互相"追逐"的遊戲

(1)你們是怎樣玩"追逐"遊戲的?

(2)怎樣才能跑的快點兒?

(3)請幼兒嘗試。

小結:"追逐"太好玩了,你的心理有什麼感覺?

三、勺子"哈哈鏡"

1、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像鏡子一樣,能照出影像來?(幼兒討論)

2、根據幼兒的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說說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東西有什麼不同

(1)你在勺子的什麼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麼樣子?(原來勺子裏也有個哈哈鏡)。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3)從勺子裏的哈哈鏡看到的自己與鏡子裏的一樣嗎?爲什麼?

小結:勺子的凹面與凸面對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兒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奧妙。

四、鏡子真好玩

1、帶領幼兒到室外,藉助陽光玩鏡子,探究光的折射。

2、請幼兒互相說說在鏡子裏看見了什麼?

3、幼兒在玩鏡子中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