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錦集6篇

【熱門】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錦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錦集6篇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數量的多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掌握數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進一步提高對比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理解數量7的多少不受大小、顏色、形狀、排列規律的影響。

4.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5.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後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正確感知數量7的多少不受大小、顏色、形狀、排列規律的影響,掌握數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

活動難點:

理解數量7的守恆。

活動準備:

PPT課件,幼兒操作圖片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小海豚,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你們看誰來了?小海豚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海底世界要舉行音樂舞會了,但是參加舞會有兩個要求,第一小動物們要組隊參加,第二每隊必須是7個。你們聽清楚有什麼要求了嗎?現在跟老師一起看看有那些小動物來參加舞會了。

二、利用PPT,學習7的守恆。

1.數量多少與大小無關

大鯊魚和小烏龜來參加舞會了,小烏龜說:大鯊魚個數太多了,不能參加。大鯊魚說:我們不多,是你們太少了。你們來幫忙數一數小烏龜有幾個?大鯊魚有幾個?它們能不能參加呢?

小結:鯊魚很大,烏龜很小,但是他們都是7個,都能參加舞會。

2. 數量多少與顏色無關

下一個入場的是誰呢?有多少水母?能參加嗎?水母說:我們是按要求來的。小朋友仔細看這些水母它們一樣嗎?請你們分開來數一數紫色的有幾隻?藍色的有幾隻?是不是一樣多?

小結:雖然水母顏色不一樣,但數量是一樣的,都是7個,都能參加舞會。

3.數量多少與形狀無關

小魚也成羣結隊的游來了,有什麼樣的小魚?它們能參加舞會嗎?圓圓的小魚有幾條?能參加嗎?長長的小魚有幾條?(六條)能參加嗎?原來還有一條小魚掉隊了,現在是幾條了?他們一樣多嗎? 。

小結:雖然小魚長得不一樣,但每隊都是7個,也能參加舞會。

4.數量多少與排列方式無關

音樂舞會開始了,第一個表演的是小章魚,有幾隻章魚?它們隨音樂翩翩起舞,不停地變換隊形,一會變成人字形,現在變成了幾隻?一會變成十字形,現在又變成了幾隻? 小結:雖然小章魚變換不同的隊形,但它們的個數沒有變化,還是7只。

三、操作小動物圖片,鞏固7的守恆。

1.小章魚的`舞蹈太美了,其它小動物也想要表演,你們想幫它們排什麼樣的隊形?

2.現在請你打開信封,看看裏面是誰?先把小動物擺成一排數數有幾個?

3.展示幼兒給動物排好的隊形。它們排的什麼隊形? 每一種小動物有幾個?

小結:雖然每種動物的樣子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排的隊形也不一樣,但它們都是7個。

四、活動結束

小朋友們給小動物排的隊形可真好看,小動物很高興。小海豚說音樂舞會非常成功,謝謝小朋友們,小朋友再見。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利用PPT學習7的守恆環節做得較好。通過設置“海底世界音樂舞會”這一問題情境,激發興趣點,幼兒很自然的就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隨後,幼兒能主動跟隨問題情境的發展,通過與同伴、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掌握了守恆的意義,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足之處:

1.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還需要準確、精煉。如:開始環節提要求時,我說的是排好隊,改成組隊參加更精確。

2.在點數時,一定要正確示範點數方法。在點數之後,要強調一下總數,這些動物一共是7個。

3.本次活動最大的問題是操作環節沒處理好,時間太長。以後在教具準備上,還要精心一點,應提供易於幼兒操作的材料。

4.由於幼兒操作時間長,我過於着急,此環節沒能很好的小結。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圖形分家”的操作活動,繼續讓幼兒學習按圖形片的顏色或形狀或大小等特徵進行多次分類的方法。

2、發展幼兒觀察比較、積極思維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重點與難點:

用語言進行多維的命名。

活動準備:

教師:大轉盤一個,圖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兒:人手一份圖形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初次嘗試遊戲“圖形寶寶分家”

1、觀察分類材料:看看盤子裏有些什麼?(有許多圖形寶寶)師: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來玩一個“分家家”的遊戲。

2、交代遊戲名稱與規則:師:圖形的家在哪裏?(處示盤子)分成幾家?(兩家)師:分的時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寶寶放一家,等一會兒把老師給你的圖形寶寶分完,分好了取個名字記在心裏,待會兒告訴老師。

3、幼兒操作“給圖形寶寶分家”。

4、討論:你們是怎麼分的?(請幾位幼兒走上來,師幫其操作結果貼出來)和他一樣的有沒有?小結:分家家,可以根據圖形的顏色來分成兩家,可以根據形狀分成兩家,還可以根據大小分成兩家。你們還想再試一次嗎?

(二)再次嘗試:

1、要求:等一會兒分家家的時候要求不一樣了,再取兩個好聽的名字,要和現在的名字不一樣。

2、幼兒操作提示:第一次怎麼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樣。

3、討論:第一次怎麼分的,第二次怎麼分的?(請1-2名幼兒)請幼兒和旁邊的幼兒相互講講自己分的結果。

(三)提高嘗試:遊戲“大轉盤”師:老師這裏還有很多好看的圖形。(師分盤子)請你們用小眼睛看,誰的小眼睛亮?看看這些圖形一樣嗎?(不一樣),哪裏不一樣?(形狀、顏色、大小)

1、師:老師要和你們玩大轉盤的遊戲,我們要和電視裏的叔叔阿姨一樣看標記拿獎品,轉盤上的針指向哪個圖形,就請你拿一個和它一樣的。我們先來試試:“快樂大轉盤,大家一起玩。”看看,請你拿什麼樣的圖形呀?(幼兒集體進行3-4次)

2、進行比賽:看誰拿得又快又對?

3、增加難度:看看這個轉盤和剛纔有什麼不一樣?(大小)哪些大,哪些小?拿好了舉在手裏

4、比賽:四個人一個隊,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個隊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對,老師送你一朵小紅花。(還要幫隊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檢查一下,有沒有拿錯的)反覆嘗試4-5遍。

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玩了圖形寶寶分家的遊戲和大轉盤的遊戲,你們還想玩嗎?(告訴幼兒以後再玩)。評析:活動過程中,教師思路清晰,很有條理,這對於一位新教師是難能可貴的。第一個遊戲建議教師在材料的提供上應給幼兒再多幾份,讓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跡,同時便於幼兒比較後找出新的分類方法,也便於教師幫助幼兒總結歸納幾種不同的方法。第二個遊戲“快樂大轉盤”,在幼兒對圖形一個特徵有明顯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及時取出另一圖形來比較,並提問“取這個行不行”?幫助幼兒發現圖形的二維特徵,這個手段用得好,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發現比直接引導孩子觀察第二種特徵更易於被幼兒接受。不過,建議第二個轉盤設計中作改進,因爲出現了“大小”這一第三維特徵,所以設計時應有意識地將有大小區別的同形狀的圖形放在一起,便於幼兒觀察、比較、獲得發現。此外,活動中,可在材料及提問方面多注重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形狀特徵。

2、發展幼兒分析、比較的能力以及感觀運用的能力。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區別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形狀特徵。

【活動準備】

投影儀、油畫棒、小籃子六個、卡紙剪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每人一套)、大的圖形、三角形、正方形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請三名幼兒上前,給他們每人胸前掛上一個圖形,扮演圖形寶寶(導語:小朋友看,今天有三個圖形寶寶到我們班來做客,小朋友看一看是誰?)

二、基本部分:

1、請出三名幼兒扮演圖形寶寶,先讓幼兒觀察正方形寶寶,提問:“小朋友知道嗎,這是什麼圖形寶寶?有什麼特點?是穿的什麼顏色的衣服?”

引導幼兒講出是正方形寶寶,有四條邊、四個角,四條邊一樣長,穿的是藍顏色衣服。

依次請出三角形寶寶和圓形寶寶,並分別說出其特點(三角形寶寶有三條邊,三角形穿紅顏色衣服,圓形寶寶是圓圓的,穿黃顏色衣服)。

2、出示小籃子,裏面裝上小圖形,讓幼兒聽老師的指令操作。(導語:小朋友看,圖形寶寶現在藏起來了,我們現在把他們找出來,好不好?)

依次請幼兒把圖形寶寶從籃子裏找出來,教師一邊引導,幼兒一邊找圖形,找完後引導幼兒又把圖形寶寶藏起來。

教師小結:正方形寶寶穿藍色衣服,三角形寶寶穿紅色衣服,圓形寶寶穿黃色衣服。

3、出示投影儀與操作卡,告訴幼兒現在圖形寶寶想和我們捉迷藏,他們藏在其他的圖形寶寶中間,我們用手指把他們找出來,教師利用投影儀與幼兒一起找圖形寶寶。

4、幼兒操作:

(導語:小朋友看,這些圖形寶寶沒有穿上漂亮衣服,我們幫助他們穿上漂亮衣服。)

出示油畫棒,教師引導幫三角形寶寶穿上紅顏色衣服,幫正方形寶寶穿上藍色衣服,幫圓形寶寶穿上黃顏色衣服。

三、結束部分:

1、幼兒相互欣賞作品,看看誰給圖形寶寶穿的`衣服整齊。

2、教師收集操作卡及準備物品。

3、聽音樂和圖形寶寶跳舞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1、開展本活動之前應該有一個相關的教學鋪墊。

2、活動中忽略了個別幼兒,應注意每位幼兒。

3、平常應多開展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以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數字8,知道它能表示相應數量的物體。

2、在操作目測等過程中,正確感知8以內數量,鞏固對8以內數字的認識。

新經驗:認識數字8,知道它能表示相應數量的物體。

幼兒已有經驗認識數字“8”是在幼兒認識“8”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認識數字在數學活動中是比較枯燥的。於是我就以幼兒平時最喜歡的動物形象作爲該活動的中心,將整個活動與小動物貫穿起來,讓幼兒通過操作感知認識數字“8”,從而大大提高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重難點重點:認識數字8,知道它所表示的含義。

難點:手口一致的點數。

活動準備:

Ppt原活動方案調整理由

新活動方案、

環節解讀

一、引入:設計環境,激發幼兒的興趣。

1、出示蝴蝶,蝴蝶來我們班做客了,數數看一共來了幾隻蝴蝶。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邊數邊出示數字。

2、這些蝴蝶飛來幹什麼呀?是的,是來找小花玩的`,那我們幫蝴蝶數一數紅色的小花有幾朵。

3、樹下還有什麼?(蘑菇)蘑菇有幾個呢?(8個)①通過觀察法、提問法、操作法激發幼兒興趣。

二、認識數字8

1、蘑菇、蝴蝶、紅花都是幾個?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出示數字8)8像什麼呢?集體認讀8。

討論8還可以表示什麼。

小結:所有數量是8的東西都可以用8來表示。通過講解法、觀察法認識數字8.知道它能表示相應數量的物體,達成重點目標。

三、進一步認識數字8

1、看圖畫中還有哪些動物,分別有幾隻,誰一起來數一數。

2、遊戲“開花”請幼兒根據老師說出的數字自由組合相應的人數。通過遊戲法、點數,鞏固對數字8的認識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5

設計背景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爲了提高幼兒對高矮的興趣,將這一現象從生活中的偶發情況轉化提煉爲數學知識,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高矮,結合幼兒教學用書第7頁的內容,我設計安排了數學活動《比高矮》。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3、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學習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較高矮,並能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着比較高矮和一樣高;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語詞。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難點: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並注意要將高矮差別不顯著的物體進行正確排序。

活動準備

1、懸掛氣球,幼兒每人兩套操作材料(長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動物頭飾各一套。

3、音樂《找朋友》。

活動過程

1.誰拍到了氣球

請甲乙兩名幼兒來拍懸掛着的氣球(不能踮起腳或跳躍),可看到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教師爲什麼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話題)

2、遊戲《找朋友》

音樂《找朋友》幼兒兩兩找朋友進行比高矮,引導幼兒學會比較高、矮、一樣高.

3、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1)請一個比前面二個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來與他們比高矮,問:怎麼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矮,一會兒又說這個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還是高呢?一個人是高還是矮?

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說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使幼兒懂得了一種物體不能比出高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之間才能比出高矮來。

(2)讓一個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個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啓發提問:這樣比高矮可以嗎?引出高矮比較應在統一高度平面上進行。

4、比用具

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兩種用具比較高矮:如熱水瓶高,杯子矮;組合櫃高,小椅子矮……

分組操作:幼兒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進行比較。

讓幼兒將大小不同的兩隻量杯比高矮。(教師問:哪隻高,哪隻矮?幼兒:大杯高,小杯矮)將長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師問: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指導語:一天,幾隻小動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們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該怎麼排隊,現在請小朋友都來幫它們排排隊,排好以後要說說你們是怎麼給它們排的隊。

(讓高矮不同的幾個小朋友分別扮演小動物,教師可以參與)

將長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師問:哪個最高?哪個最矮?)

活動延伸

1、幼兒到戶外尋找物體比較高矮。

2、帶回家的活動:回家後和爸爸、媽媽或是和爺爺奶奶分別比高矮,看看誰高誰矮?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結合《綱要》精神,將知識寓於生活和遊戲之中,特設計了拍氣球,舉氣球,找朋友,排排隊等活動,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同時重視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的情況,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來怕氣球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後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後,通過動手操作和遊戲來鞏固這一內容知識。最後安排了給動物排隊來引導兒童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認爲本次活動比較好的是在設計上遵循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願意參與活動在“玩中學”。教態較自然,能夠學習着和孩子進行交流。通過活動我認爲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

但因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本次活動中失誤較多:首先在遊戲活動《找朋友》時沒有鼓勵孩子動起來,使得有些孩子沒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讓我有了一點思想負擔,以至於在後來不敢放開手腳,僅僅通過教師啓發式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充當了主導的地位,而沒有很好的引導幼兒自己去想辦法怎麼比,怎麼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沒有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性,教師沒能做好“引導者 ”的角色。在設計時雖然希望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於準備的材料杯子顏色相近高矮相當,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動時忽略了將孩子操作的結果以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活動思路,大膽放開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讓他們自己瞭解高矮的比較,而不是教師給強行灌輸。另外還需要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爲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多數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操作材料準備應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不是同一顏色等情況,讓幼兒有所比較和區別,保證活動有序進行。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多看,多問,多學習,甩開大步向前邁進,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序數1"10,理解序數的方向性,正確使用序數詞表述物體的排列次序。

2、培養幼兒序數的興趣。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準備貼絨教具:10個不同的'小動物,有10層10個房間的樓房圖片一幅。10只企鵝圖片,10條小魚圖片。

活動重點:

學習從不同的方向準確辨別物體的排列位置。

活動難點:

自己確定方向並能準確找出位置。

活動方法:

遊戲法、講解法、引導法。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一、幼兒隨音樂《開火車》進活動室。咱們小朋友開着小火車來了,小動物幼兒園的小動物也來了,不信你看,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來了。

二、小動物們多神氣,排着整齊的橫隊向我們走來。請小朋友看一看從左向右排,每隻小動物排第幾?請小朋友看一看從右向左排,每隻小動物排第幾?

教師提問:

a、從左向右排第5個小動物是誰?

b、從右向左排第3個小動物是誰?

2、看小動物們變成縱隊向我們走來。請小朋友說說從上向下排每個小動物排第幾?請小朋友說說從下向上排每個小動物排第幾?

教師提問:

a、從上向下排小豬排第幾?

b、從下向上排第5的小動物是誰?

三、小動物們都累了,我們一起把它們送回家吧!(教師出示樓房圖片)

(1)我們先數數這棟樓房共有幾層?再數數每層有幾個房間?

(2)教師提出要求,請小朋友將小動物送回家。

a、小貓住在第4層,從左邊數第5間房子;

b、小兔住在第10層,從右邊數第9間房子;

c、小豬住在第6層,從左邊數第10間房子;

四、剛纔小動物們的隊排得太好了。有一種小動物,它們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極,走路總是搖搖擺擺排成一隊,你們猜它們是誰?瞧!它們來了。唉!由於小企鵝走得太急,有的排錯了隊,有的掉了隊

a、我們一起看看第幾號企鵝派錯了隊?

b、第幾號小企鵝掉了隊?找一找,它在哪兒?

5、小企鵝餓了,它們要下海捉魚吃。看!嚇得小魚爭先逃命,衝散了隊。看一看,第幾條魚沒編號?它應該排第幾?

五、結束部分:

小朋友們學習了10以內的序數,能從不同的方向辨別10以內的序數。現在我們一起玩個遊戲——乘火車。

遊戲方法:

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車,分別編上1、2、3。幼兒每人一張編號的車票,如第2列火車第5節車廂就寫2—5,幼兒在音樂聲中做開火車的動作,音樂一停,幼兒依照車票編號快速找到號碼座位坐下。教師當列車員查票,看看誰找得又對又快。音樂再響,幼兒隨音樂《火車開開》出活動室。

課後反思:

1、整個活動,幼兒自始至終保持了濃厚的興趣,教師與他們共同參與,起到了導向輔助的作用。

2、本節課教具準備充分,遊戲性、趣味性強,課堂氣氛活躍,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