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精)

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精)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班級入廁的地方,學習自己上廁所,知道大小便即使入廁。

2、欣賞“我會自己小便”,瞭解正確的小便方法,初步指認自己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

3、小便後主動尋求幫助,並塞好衣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初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展示儀

活動過程:

1、通過提問,導入閱讀內容

教師:小朋友,你們會自己小便嗎?你知道小動物是怎樣小便的嗎?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篇好玩的故事書《我會小便》。

2、通過實物展示儀放大幼兒用書,引導幼兒閱讀畫面

教師:小狗是怎樣小便的?這樣小便好嗎?小貓是怎樣小便的?

——引導幼兒用“誰急急忙忙進廁所”的句型講述故事內容。

教師:你們會自己小便嗎?那我們去試試吧。

3、根據本班廁所的佈局,帶領孩子區分男女便池,講解大小便的方法

教師:那裏是男孩子小便的地方?女孩子小便的地方呢?

——分別請男女小朋友自己小便,提醒女孩子抓緊扶手,跨過小便池;提醒男孩子站着小便,注意不能將小便灑在便池外面。

4、組織討論,掌握大小便的方法

教師:小朋友想要大小便怎麼辦?

教師:男孩子如何小便?女孩子怎樣小便?大小便後應該怎麼做?

5、教師小結

——告訴幼兒想要大小便,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可以告訴老師,不能憋着。

——上廁所不能奔跑,不推拉小朋友,不將小便灑在便池外面。

——走進廁所後再脫褲子,小便後穿好褲子再進教室,做一個文明的孩子。

——小便後及時洗手,講究衛生,當一個健康的寶寶。

分析和反思:

小班部分孩子由於環境的改變,心情變得焦慮、緊張,有了便意時憋着,不敢上廁所、不敢向老師尋求幫助,以至於尿拉褲子現象時有發生,根據這一情況我設計了“我要上廁所”這一活動。目的.是通過這次活動激發幼兒能大膽的表達有便意時的需求,養成不憋屎、憋尿、不尿溼褲子的好習慣。

通過活動,我發現設計的活動存在三個大問題:首先從目標上分析,定的有些不合理,涉及的範圍較廣,突不出活動重點,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其次,從整個活動設計環節來看,我設計的主要意圖是讓幼兒學會在活動中大膽表達有便意的需求,這是核心環節。可在活動中只是在第一環節中體現了一下,其它環節如:熟悉廁所環境、區分男女廁所等佔了很大的比重,給人以主次不分的感覺。再次,活動內容偏多,在短短一個活動內,既要讓幼兒體驗尿褲子的感受,又要學習表達有便意的需求及熟悉環境等,不可避免地導致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的都很匆忙。所以,本次活動在環節上還需梳理(體驗感受—瞭解原因—解決問題—鞏固練習),緊緊圍繞目標,突出重點要解決的問題,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要求幼兒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完整背誦詩歌。

2、通過體會小豆芽鑽出泥土時激動興奮的情感,向幼兒進行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以及活潑向上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前組織幼兒種植種子,觀察其發芽過程。

2、種子從播種到發芽長大的圖片一套。

教學過程:

1、幼兒討論自己觀察到的種子的變化。

2、出示圖片讓幼兒進一步觀察種子是如何鑽出泥土不斷長大的過程。

3、學習詩歌“鑽泥巴”。

4、引導啓發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出種子發芽的經過。

5、談話:怎樣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附兒歌:鑽泥巴

小豆豆種地下,

發了芽鑽泥巴,

鑽一下動一下,

鑽呀鑽呀鑽的快,

鑽出兩片小芽芽。

效果分析:

幼兒園的操場一角盛開的迎春花爲孩子們的觀察提供了方便。由於每天進行戶外活動,有的孩子雖然叫不出其名字,但對此已有印象,在上課進行認識的時候都知道是外面操場上開的花。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鏡子的用途,知道鏡子能照出人或物體。

2、通過照鏡子和參與照鏡子游戲,感知鏡子中的我,瞭解鏡子的基本特徵。

3、樂意照鏡子,積極參與照鏡子游戲活動,對用鏡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在生活中見過、並用過鏡子。

2、物質準備:鏡子人手一面。

三、活動過程:

1、出示鏡子,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瞧!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

2、自由擺弄鏡子,探索、感知鏡子的特徵。

讓幼兒自主玩一玩,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自己對鏡子的認識。

3、“照鏡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師:鏡子裏有什麼?動一動鏡子,你還看見了什麼?

教師:瞧一瞧,鏡子裏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讓幼兒照鏡子做各種表情和動作。啓發幼兒說說:照鏡子時,你發現什麼?

3、瞭解鏡子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師;你在哪裏見過鏡子?還有誰用過鏡子?

4、引導幼兒開展“照鏡子”的遊戲活動。

5、想幼兒介紹“照鏡子”遊戲的玩法,啓發幼兒想一想:老師做照鏡子的人,小朋友做鏡子裏的人,老師做什麼,小朋友應該什麼?

鼓勵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跟着老師的動作而變化,感知鏡子裏的人和照鏡子人的動作的一致性,體驗照鏡子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媽媽的辛苦,爲媽媽做些己所能及的事。

2.練習用手撕紙,鍛鍊幼兒的手指靈活性和協調性。

3.、讓幼兒體會爲媽媽做事的快樂。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鼓勵幼兒樂於參與繪畫活動,體驗繪畫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知道麪條是又細又長的。

難點:幼兒對活動的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幼兒手指靈活性的培養。

活動準備

1.紙盤子與幼兒數同等。

2. 紙張每個幼兒一張。

活動過程

1.開始

老師帶着幼兒來到活動場地,做做侓動,複習《我的好媽媽》這首歌。

2.進入 主題

(1) 教師引出我們剛纔唱了《我的好媽媽》這首歌,你們說媽媽上班辛不辛苦呀,幼兒:辛苦。教師:那我們是不是要爲媽媽做點什麼呢?幼兒:給媽媽倒杯茶,捶捶背,搬凳子等等。教師:這些都不錯,孩子們都很能幹。你們今天早上吃的什麼呀?幼兒:牛奶麪包包子饅頭面條等等。教師:那我們來給媽媽做碗麪條好不好?幼兒:好。

(2)開始做麪條了。教師讓幼兒想想麪條的是什麼樣子的,再示範做一碗麪,用紙盤子裝起來,一碗香噴噴的麪條就做好了。想不想親手給你的媽媽做一碗麪條。幼兒:想。

(3)教師把開始準備好的盤子和紙發給每一個幼兒,讓他們自己做麪條,老師巡迴指導。

3.活動結束

4 延伸活動讓幼兒把做好的麪條給老師小朋友看看聞聞。小朋友能自己做麪條了,回家再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做一碗。

教學反思

(1) 小班幼兒總的來說動手能力都比較差。不過大部分幼兒都可以參與進來。對幼兒手指靈活性和協調性得到了鍛鍊。

(2)由於他們是才進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切都不怎麼懂,什麼都要教師耐心的指導,總的來說還算不錯幼兒的積極性很高。

(3)在活動中幼兒對老師的指令理解不是很清,需要老師親自到幼兒身邊進行解釋和示範,年齡大點的還是能配合老師的指令進行活動。使活動順利開展下去。

2 活動效果的.評價。整個活動幼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對小班的幼兒來說能夠在老師的指令下完成這次活動就算不錯。不足的是幼兒撕的麪條不是又細又長,是很粗,長短不宜,不均勻。

3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更加細緻的考慮活動的各個環節,提高活動的一些要求,重點放在幼兒撕上面。

小百科:麪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麪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爲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一、活動的前期思考

1、活動來源

雞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毛茸茸的小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適合小班年齡段孩子們觀察、飼養和照料。

2、活動價值分析

幼兒面臨的挑戰:首先是飼養小雞,孩子們通過與小雞的實際接觸,獲得許多有趣的發現和相關的信息,更真切地去親近自然、親近生活;其次是孩子們在照料小雞的過程中對小雞表達一種關愛,從關注自我到關注小動物,實現了情感的遷移。

教師面臨的挑戰:如何利用周邊環境和材料幫助孩子們飼養和照料小雞;通過多種活動引發孩子們對小雞的發現、瞭解,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小雞,讓孩子對小雞的關愛之情和研究熱情不斷增長。

3、活動資源分析

物質資源:一是小雞,活潑可愛的小雞不僅能讓孩子直接觀察到它的外形和特徵,還會讓孩子在飼養的過程中有許多驚喜的發現。二是養雞場,養雞場是孩子們平時極少能看到的`場景,它能引發孩子們一連串的問題和思考,併爲主題活動的開展提供線索和依據。

信息資源:教師(家長和孩子)在主題實施前和過程中,不斷地收集、尋找關於雞的相關書籍、音像、圖片等資料,並根據主題的實施需要設置相關的資料區域和主題牆,爲孩子們的活動提供線索、答案和經驗的基礎。

二、主題中可開展的活動

參觀養雞場、小雞出殼、小雞吃什麼?可愛的小雞、印腳印、“我喜歡小雞”展示會。

三、活動方案及田野教學分析

(一)活動目標:初步瞭解小雞出殼的基本過程。

(二)活動資源

1、小雞出殼VCD,背景音樂,電視機,VCD機。

2、紙箱、布袋等,小雞出殼過程圖。

3、飼養過小雞。

(三)活動過程

1、對小雞出殼已有經驗的交流。

師:“雞寶寶一開始躲在哪裏?”

幼:“蛋殼裏。”

師:“雞寶寶是怎樣躲在蛋殼裏的呢?你用動作來試試看。”

幼兒隨着教師的引導語表達自己的認識:有的幼兒縮起頭,有的抱起腿,有的將身體抱成一團。

分析:幼兒有過實地參訪的經驗,但未能直接看到小雞出殼的過程,這裏的表達是幼兒的猜測和原有的經驗。

2、觀看VCD,瞭解小雞出殼的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觀看VCD。

(2)師生交流小雞出殼過程。

師:“小雞是怎麼從蛋殼裏出來的?”

幼:“用嘴啄。”

師:“你來試着做做看。”

幼:“小雞是這樣出來的(用動作表示)。”

分析:生動的錄像幫助孩子完整的建立小雞出殼的新經驗。

(3)教師再此引導幼兒觀看VCD,在觀看過程中讓幼兒隨音樂做動作並適時引導。

師:“小雞的翅膀在幹什麼?”

幼:“用力氣,想出來。”

師:“小雞兩條腿撐呀撐,想幹什麼?”

幼:“站起來。”

分析:教師在第二次觀看錄像時細緻地引導孩子觀察,通過嘴啄、腳踢等引導幼兒感受小雞出殼的過程。同時給予孩子必要的暗示和引導,讓孩子運用肢體語言,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來理解掌握。

(4)出示圖片。

師:“這些圖上畫了什麼?”

幼:“小雞出來了。”“一個蛋。”“裂開來了。”

教師請幼兒按順序擺放圖片。

分析:錄像已給幼兒清晰的印象,因此幼兒對圖示的擺放顯得很輕鬆。

3、幼兒模擬小雞出殼過程。

師:“你想做一隻小雞,從蛋殼裏鑽出來嗎?”(讓幼兒選擇喜歡的材料如紙箱、布袋當蛋殼,往裏鑽,儘量將自己縮起來,並放背景音樂。)

師:“我好像聽到有小雞在啄蛋殼了。”(有幼兒用手敲紙箱。)

師:“哎呀,有小雞從蛋殼裏伸出頭來了。”(幼兒紛紛探出腦袋。)

師:“啊,小雞都出殼了。”(幼兒跳出紙箱拍手笑起來。)

分析:讓孩子們鑽進紙箱和布袋中模擬小雞出殼的情景,再次用動作來反映他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教師的語言提示暗示了小雞出殼的過程。對小班幼兒而言,動作表達更容易。

四、活動反思

1、親近自然的活動,讓活動本身具有了生命力。

選擇“我喜歡小雞”作爲主題活動,是想讓幼兒更加地親近自然。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儘量將活動設計得更爲接近生態環境,這其中包括活動時的場地環境、材料環境、教師的語言環境等。

2、讓孩子在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在主題活動過程中,教師創造了一系列的條件讓孩子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歷史了撫養小雞的真實過程。教師以“小雞是從哪兒來的?”問題引出孩子們更多的問題:“小雞吃什麼呢?雞媽媽怎麼孵小雞?”……從而引領幼兒發現更多的未知奧祕。孩子們由喜愛到深入、持久的關注與探究源於幼兒的興趣,以及幼兒已有的經驗。這種建立在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又幼兒直接參與其中的活動,能夠讓幼兒形成一種對事物深入、持久的關注與探究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