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2、初步瞭解同種物體,由於數量的多少,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3、初步嘗試用不同聲音的套桶爲樂曲伴奏。

4、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套桶娃娃,蠶豆、米、綠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樂,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讓套桶發出聲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們小朋友做遊戲。” 教師搖動空套桶,“你們聽,怎麼沒聲音?”

1、 教師設問: 你有什麼辦法讓空套桶發出聲音?(在套桶裏裝上東西) “我們一起動手讓套桶娃娃發出好聽的聲音,在你的套桶裏裝上一樣東西,蓋好,握握緊,搖一搖、聽一聽。” 幼兒探索、操作。

2、集體探索: “你們的套桶娃娃發出聲音來了嗎?讓我聽聽。”(幼兒集體搖動套桶。) “你的套桶爲什麼會發出聲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麼?(個別回答) 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我們來學一學。(集體) 這個聲音像什麼?

二、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套桶裏發出的聲音不同。

1、 分組活動: 讓幼兒嘗試換一種東西放在套桶中,搖一搖,聽一聽。 “小朋友在套桶裏放了一種東西,你想不想再換另一種東西放在套桶裏,聽聽剛纔的聲音和現在的聲音一樣嗎?”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組你沒玩過的放在你的套桶裏,搖一搖、聽一聽。”

2、 教師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 讓幼兒比較前、後兩種聲音有什麼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麼?這一次玩了什麼?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讓兩個幼兒比較,“你們倆的套桶裏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3、集體討論,請三位幼兒示範。 “小朋友,你們聽,他們的套桶裏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請你們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裏裝的是什麼?” 讓幼兒猜測,“你們猜的對不對呢?” 教師幫助個別幼兒把東西倒進透明瓶子裏讓幼兒驗證猜的`是否正確。 得出結論:不一樣的東西,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三、觀察、比較同種物體在套桶裏發出不同的聲音。

教師演示兩個裝有同種物體的,數量不同的套桶,讓幼兒比較。 “你們既能聽出聲音來又能猜出來,你們真能幹。” “我這裏也有兩個套桶娃娃,你們聽一聽,他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你們來猜一猜,這個套桶裏裝的是什麼?”(幼兒猜測後,打開讓幼兒驗證)兩次。 “爲什麼一樣的東西,在套桶裏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呢?”(一個多、一個少) 得出結論:一樣的東西,一個多,一個少,它們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

四、集體用會響的套桶爲樂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那我們來爲樂曲《小手爬》伴奏。”(集體伴奏兩遍) 五、結束活動。 觀摩意見和建議: 整個活動層次清晰,層層推進,幼兒很感興趣,在操作活動中嘗試、觀察、比較,發現問題,成分體現了“玩中學”的理念。建議提供給幼兒兩個套桶,讓幼兒同時感知聲音的不同,同時,最好選擇聲音差別大一點的物品放在套桶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親近與觀察小螃蟹,激發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2、通過觀察螃蟹,發現螃蟹的顯著特徵、瞭解螃蟹的生活習性。

3、鼓勵幼兒運用多種表徵方式大膽表現螃蟹。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5、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螃蟹,發現螃蟹的顯著特徵、瞭解螃蟹的生活習性。

難點:鼓勵幼兒運用多種表徵方式大膽表現螃蟹。

活動準備

1、每組螃蟹一隻,水盆一個;

2、吸管若干,各種廢舊材料;

3、背景圖畫一幅;

4、《小螃蟹生活習性》的錄音。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朋友,你們想和它見面嗎?它要給小朋友出個謎語:“兩隻大鉗會夾人,走起路來橫又橫,水中身穿青灰衣,盤中變成紅色衣,是誰呀?

二、基本部分

(一)說一說

你能說說螃蟹是什麼樣的嗎?大家說了很多,讓我們來親眼看看這位朋友究竟是什麼樣的?

(二)看一看

1、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

提出觀察要求:用吸管去碰碰螃蟹,不用手去觸摸螃蟹,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

(1)螃蟹的身體是怎樣的?身上有什麼?

(2)螃蟹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身體的反面呢?

(3)螃蟹是怎樣爬?

2、觀察螃蟹的圖片,引導幼兒發現、指出其中的錯誤。

“我們剛纔看到圖片上的螃蟹不是少了腿就是少了鉗子,那我們現在來組合一隻完整的螃蟹。”

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依次拼出螃蟹的身體。

3、聽一聽

提問:螃蟹的家在哪裏?螃蟹喜歡吃什麼?

4、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通過拼粘、塗色的`方法表徵螃蟹。

教師和幼兒共同檢查製作的螃蟹,鞏固對螃蟹的認識。

三、結束部分

將製作的螃蟹掛在身上,在海浪的音樂聲中進行表演。

教學反思

《小螃蟹》是一節科學活動,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愉悅、平等、自由的平臺,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螃蟹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整個活動中幼兒都在自主探究、都在“玩中學”,活動氣氛很活躍。通過觀察、講述、表徵的過程,幼兒對螃蟹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活動的成功之處在於:一、活動的設計遵循幼兒認知的特點,從猜謎語、觀察螃蟹、講述發現、糾正錯誤、表徵幾個環節中,層層遞進,讓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來進行認知。二、“以音代物”,孩子對螃蟹的生活環境的瞭解較少,而且這一環節也不宜表現,給幼兒提供一個聽“小螃蟹”自述的環境,並通過提線紙偶進行表演,讓幼兒能在近似環境中感受,從而瞭解螃蟹的生活習性。三、將原來的在紙上給螃蟹塗色改爲在小的一次性餐盤中塗色,這樣可以減小幼兒塗色的難度,從而更多關注螃蟹的特徵。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本月我們開展的主題是“在動物園裏”,結合主題下的線索點“動物怎樣睡覺”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幼兒對小動物非常感興趣,但他們僅僅停留在對動物外形的認知上,所以我通過“躺着睡覺的動物”“奇怪的睡”來讓幼兒瞭解多種動物不同的睡覺特點,拓展幼兒的知識面。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的不同睡姿,比較動物不同的睡覺特點

2、引發繼續探索的興趣。

三、活動重點:

瞭解幾種動物不同的睡姿。

四、活動準備:《搖籃曲》音樂、PPT

五、活動過程:

一、出示背影圖和音樂:我們睡覺了

1、在《搖籃曲》的音樂聲中,一幅月亮婆婆伴着人們睡覺的溫馨畫面展現在幼兒面前。

2、請幼兒說說自己是如何睡覺的?

3、小結:我們小朋友睡覺的時候有暖暖的被子,有軟軟的小牀,我們躺在小牀上香香地入睡了。

二、觀看PPT, 比較動物不同的睡覺特點。

1、師:和月亮婆婆一起去森林裏看小動物是怎麼睡覺的。

2、觀看視頻1《躺着睡覺的動物》

提問:你們都看到了哪些動物?它們是怎麼睡覺的呢?

3、小結:我們剛纔看到的這些小動物都是趴着或躺着睡覺的.,這種姿勢和我們人睡覺很像。

4、師:除了趴着睡,躺着睡覺,小動物們還會怎樣睡覺?我們和月亮婆婆一起去找一找。

5、觀看視頻2《奇怪的睡》

提問:小狗是怎麼睡的?小馬是怎麼睡覺的?長頸鹿是怎麼睡覺的?蝙蝠是怎麼睡覺的?小刺蝟是怎麼睡覺的?

6、小結:大自然非常奇特,動物有着不同的睡姿,有的動物喜歡把身體盤起來睡,有的動物喜歡站着睡,還有的喜歡蜷成一個小球睡,真有趣!

情境導入,引出主題

看看說說,發現特點

三、繼續探究,體驗發現的樂趣。

1、師:有沒有夜裏不睡覺的動物呢?

2、討論夜間不睡覺的動物

小結:貓頭鷹,小貓等小動物它們因爲白天的視力不好,而晚上視力特別好,所以喜歡白天睡覺,而晚上出來活動。

3、引發新的討論:小魚它每天都睜着眼睛 ,是不是小魚從來不睡覺呢?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在區域中觀察小魚)

活動反饋:

這次活動雖然是一次科學知識的普及活動,但是由於我選取的動物睡覺姿勢都是比較典型和奇特的,所以幼兒非常感興趣。我自己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也增長了很多關於動物睡覺的知識。

在活動中我通過圖片展示的方法,使幼兒生動、直接地瞭解了小蛇、小馬、刺蝟、蝙蝠等奇特的睡覺姿勢,並且使幼兒通過討論瞭解爲什麼它會這樣睡? 孩子們討論地非常起勁,這和活動前我請幼兒回家與家長共同收集資料是分不開的。最後我用一個問題使幼兒的探索興趣能延伸下去“小魚一天到晚眼睛都是睜開的,它到底睡不睡覺呢?”我將把幼兒收集到的資料投放到個別化學習中去,進一步拓展和延伸。

今天的活動也讓我感覺到作爲老師在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對於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更自如地面對幼兒的提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瞭解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

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

活動準備:

"體能遊戲":《毛毛蟲變蝴蝶》。

故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

蝴蝶相關信息參考。

鈴鼓。

活動過程:

給幼兒講故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介紹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毛毛蟲是從哪裏孵化出來的?

--小毛毛蟲吃呀吃,變得怎樣?

--大毛毛蟲蓋了一間房子,從房子裏鑽出來的`是什麼?

與幼兒分享蝴蝶的有趣信息,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

--蝴蝶有幾隻腳?蝴蝶的腳是用來走路的嗎?

--蝴蝶的觸角有什麼作用?

--蝴蝶有沒有家?

--蝴蝶有沒有毒?毛毛蟲有沒有毒?

--蝴蝶有牙齒嗎?它是肉食性動物嗎?

--蝴蝶會不會變老?蝴蝶會不會生病?

--蝴蝶會不會發出聲音?耳朵在哪裏?

--蝴蝶的幼蟲到底有幾隻腳?

毛毛蟲變蝴蝶的遊戲:

--當教師搖鈴鼓時,請幼兒將身體縮起來變成小小的毛毛蟲(只有一小步分身體和地面接觸),毛毛蟲爬呀爬,吃了一大片葉子,身體長大了一點(請幼兒將身體與地面接觸的更多些);又吃了一大堆葉子,身體變的好長、好大啊!毛毛蟲爬呀爬,爬到樹上結成繭;繭裏的毛毛蟲變成蛹掛在樹上或葉子上;成蟲咬破繭,變成蝴蝶飛飛飛。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幼兒用書《毛毛蟲變蝴蝶》。把觀察到的信息,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人的聲音及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變化。

2、運用多種方法讓幼兒自己的聲音發生變化。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如,下小雨聲、尖細的說話聲、很慢的高跟鞋走路聲;下大雨聲、粗重的說話聲、很快的高跟鞋走路聲;嬰兒的哭聲、幼兒的說話聲、成年的說話聲、老年人的說話聲)。

2、眼罩一個、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

一、傾聽兩組不同的聲音,並進行比較。

1、請幼兒傾聽第一段錄音:下小雨聲、尖細的說話聲、很慢的高跟鞋走路聲。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2、請幼兒傾聽第二段錄音:下大雨聲,粗重的.說話聲、很快的高跟鞋走路聲。提問:你聽到了聲音有什麼變化嗎?

二、讓幼兒傾聽嬰兒的哭聲、幼兒的說話聲、成年人的說話聲、老年人的說話聲並進行比較。討論:“人說話的聲音會發生哪些變化?”請幼兒瞭解人的聲音在嬰兒時期、幼兒時期、成年時期、老年時期發生的變化。請幼兒學一學不同時期人說話的聲音。

三、討論並嘗試:“如何讓自己說話的聲音發生變化?”(如:聲音變調,用手捏住鼻子說話,用手捂住嘴說話等。)

四、遊戲“請你猜猜我是誰?”

一名幼兒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兒邊用變化的聲音說“請你猜猜我是誰”邊輕輕拍擊他的後背,然後請矇眼的幼兒猜出說話的人是誰。猜對後雙方交換角色繼續遊戲。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隨時玩“請你猜猜我是誰”的遊戲,幼兒可以變另一種聲音讓其他小朋友猜。

【設計意圖】

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在尋找變化的過程中,開始注意到了自身的變化,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每一天發生了什麼變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開始想象自己今後會變成什麼樣子。結合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節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人的聲音及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變化等。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幾種常見蔬菜的名稱與外形特徵。

2、感受蔬菜的多種多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籃子若干,裏面分別裝有青菜、白菜、菠菜、辣椒、紅蘿蔔、西紅柿等。

2、貼有各種蔬菜的籃子若干。

活動過程:

1、問題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去過菜市場嗎?”(去過)

師:“菜市場裏都有些什麼菜呀?”(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今天,錢老師也去了一趟菜市場,帶了好多好多蔬菜回來,你們想看看嗎?”(想)

2、每人一種蔬菜,進行觀察和討論。

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蔬菜,請你選一樣自己喜歡的蔬菜,可以跟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拿的菜叫什麼名字?它是什麼樣子的?”

3、幼兒拿着蔬菜坐到前面,個別介紹自己的蔬菜。

師:“我請小朋友來給我們介紹一下。”

師:“你喜歡哪種蔬菜,爲什麼?”(引導幼兒從蔬菜的外形、顏色、吃法等方面來說)

(請個別幼兒到前面介紹)

師:“這些蔬菜都有各自的優點,所以有的小朋友喜歡這種,有的喜歡那種,那麼這裏到底有哪幾種蔬菜呀?”

幼:“青菜、白菜、菠菜、辣椒、紅蘿蔔、西紅柿。”

4、擴展關於蔬菜的經驗。

師:“哇,原來有這麼多種蔬菜呀,除了這些,你還見過哪些蔬菜,它們叫什麼名字?是什麼樣子的?”(土豆、花菜、胡蘿蔔、黃瓜、絲瓜、茄子等)

5、幼兒操作,送蔬菜寶寶回家。

師:“剛剛,蔬菜寶寶們玩得累了,該回家啦!請小朋友們幫幫忙,把蔬菜寶寶送回它們自己的家,你們願意嗎?”(願意)

(1)帶領幼兒共同認識蔬菜寶寶的家。

(2)幼兒操作

師:“那請你找到它們的家,把它們送回去吧!”

活動反思:

現在蔬菜的種類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複雜,這給幼兒認識蔬菜帶來了一定難度。幼兒在進餐時,我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偏食現象十分嚴重,對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有嘔吐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爲了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教育幼兒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於是我設計了“一籃蔬菜”這一活動。在活動前,我請家長配合,帶幼兒去菜場認識一下常見的蔬菜,爲《一籃蔬菜》的教學的教學打下一個鋪墊。因此在整個活動一開始,我先是詢問幼兒在菜場裏見過哪些蔬菜?然後出示裝滿蔬菜的籃子,用布遮好,目的是引起幼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請幼兒上來摸一摸蔬菜的形狀、說一說蔬菜的.顏色,聞一聞蔬菜的氣味,並請幼兒到客人老師身上去找一找與蔬菜相同的顏色。這樣做目的是達到師幼互動的效果。

接着我又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吃的蔬菜是什麼,這樣做有利於幼兒加深對蔬菜的認識,這一環節中我還請幼兒去告訴客人老師自己喜歡吃什麼,並問一問客人老師喜歡吃什麼,進一步展示師幼互動的效果。其中我還出示蔬菜排行榜,讓幼兒將笑臉花貼在最喜歡吃的蔬菜的下面。這樣做一是進一步鞏固幼兒對蔬菜名稱與外形的認識,二是教育幼兒樣樣蔬菜都要吃。最後,我使用《辦家家》的音樂結尾,並引導幼兒創編歌詞,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這一環節也可以作爲一個延深活動,放在表演區內讓幼兒進行表演。

在本活動中,我認爲在我請幼兒上來摸一摸蔬菜的形狀、說一說蔬菜的顏色,聞一聞蔬菜的氣味,這一環節中只關注到個別幼兒,沒有關注到整體,我覺得可以在這一環節中增設一個在每個小組裏放幾樣蔬菜,讓幼兒去來摸一摸蔬菜的形狀、說一說蔬菜的顏色,聞一聞蔬菜的氣味,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小百科: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飪成爲食品的一類植物或菌類,蔬菜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有的小朋友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因此瓶子發出的聲音較大,而有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有個小朋友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瓶中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與所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黃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