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熱門】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複習鞏固對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認識。

活動準備:魔術師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種圖形卡片各一張,頭飾各一個,不同表情的三種圖形卡通掛飾每人一個,三種圖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圖形媽媽”身上),三種圖形的標誌牌各一個,戶外佈置好“小商場”,三種不同形狀的實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遊戲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老師打扮成魔術師的樣子對孩子們說:“我是神奇的魔術師,我能變出很多很多的東西,看我變變變”。(邊說邊轉一圈,從袖子裏拿出三角形)。

提問:(1)我變出了什麼?

(2)三角形有幾條邊?(伸出手點數)

(3)你見過什麼東西是三角形形狀的?

2、用同樣方法,從左兜裏變出正方形,提問相似問題。

3、用同樣方法,從右兜裏變出圓形,提問相似問題。

(二)進行遊戲:圖形娃娃找家

1、以魔術師的身份變出圖形娃娃,送給孩子們。

師:我的本領可大了,還能把你們變成圖形娃娃,看我變變變(從隱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圖形娃娃掛飾,讓幼兒辨認形狀),你喜歡哪一個,就自取一個掛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麼形狀的娃娃?

2、變出“圖形媽媽”

(1)師:圖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媽媽,你們願意和自己的媽媽一起做遊戲嗎?媽媽在哪呢?看我變變變(從屏風後面拉出頭戴三角形頭飾,身上粘有三角形標誌的.“媽媽”)

圖形媽媽: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媽媽,我的孩子們,你們在哪呢?(三角形寶寶跑到媽媽這,大聲地說:我在這裏)

(2)用同樣方法變出“正方形媽媽”,引導幼兒找自己的媽媽。

(3)用同樣方法變出“圓形媽媽”,引導幼兒找自己的媽媽。

3、“圖形媽媽”帶幼兒找自己的家,介紹遊戲規則。

“圖形媽媽”:今天咱們一起玩一個“圖形娃娃找家”的遊戲,先來看看咱們的家在哪呢?(帶幼兒找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標誌牌)

介紹規則:孩子們聽音樂跳舞,自己隨意表現,音樂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個寶貝找得又快又準。

4、進行遊戲,遊戲時可隨意變換標誌牌的位置,老師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興趣,隨時結束。

(三)結束:

師:孩子們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真高興,我還能給你們變出一個“小商場”,看我變變變,商場在哪呢?請娃娃們到外面看一看。(帶幼兒到戶外)

“圖形媽媽”:孩子們,媽媽帶你們到商場買東西,你們每人去商場買一件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東西帶回家,看哪個寶寶又聰明又能幹。(幼兒自取和自己形狀相同的物品)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物體的重量,知道物體有輕重之分。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感知並分辨物體輕重。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天平的介紹

2、一筐實物(紙球、積木、鐵片、雪花片棉花、積木、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輕重

1、出示兩個沙袋

大小相同,一個輕(棉花),一個重(豆子)

引導幼兒觀察並猜一猜,哪個重?哪個輕?

2、請個別幼兒上來掂一掂,再說說,哪個沙袋重?哪個沙袋輕?

讓幼兒摸一摸,掂一掂,正確感知棉花和豆子的輕重。

二、初步認識天平

1.課件演示

告訴幼兒天平器是衡量兩個物體輕重的一種工具。

2.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什麼?想一想:哪個重?哪個輕?你是怎麼知道的?

三、觀察天平的變化

1、讓幼兒觀察天平的變化,並說說:天平有什麼變化?

天平翹起的.一邊表示什麼?天平沉下的一邊雙表示什麼?

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物體的輕重。

2、看圖分辨輕重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什麼?想一想:哪個重?哪個輕?

你是怎麼知道的?

四、比較體輕重

請幼兒每次拿兩上筐中的實物玩一玩,掂一掂,感知兩物體的重量,說一說:××輕,××重。

五、評價

鼓勵幼兒大膽地說說自己同時玩了哪兩樣東西,哪個重?哪個輕?

提高幼兒對操作活動的興趣。

教學反思:

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並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體驗採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3

目標:

1、學習5以內數的組成,初步體驗發現“數越大,組合的方法越多”。

2、在活動中發展幼兒遷移整理已有經驗的能力,逐步促進幼兒思維深刻性的發展。

3、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重點:

認識表示數的分合的符號,初步理解組成的意義。

難點:

概括5以內各數組成情況,初步體驗發現數越大,組合的方法越多。

準備:

教具(大房子圖一間2層、數卡“1”3張,“2”2張、“3”一張,表示分合意思的符號四個)

學具(操作分合學具出現不同結果的記錄紙、房子圖10張,人手2套1-5的數字卡、寶貼)

過程:

重點討論——>幼兒遷移運用——>集體交流——>結束活動

1、重點討論

A、目標:在上次操作經驗的基礎上,認識表示數的分合的符號“”,理解組成的意義。

B、指導:

a、出示房子圖,引導幼兒將相應數字佈置上去,如屋頂上是2,下面2個房間裏分別是1和1;

b、將房子拿掉,請幼兒講講2、1、1是什麼關係,該怎麼念,引出“”:分開、合起來的意思。

c、同法學習“3”的組成。重點是體會3有2種分法。

2、幼兒遷移運用

目標:

在前一次操作經驗的基礎上,遷移整理5以內各數的組成的經驗,並用數字表示。

指導:

a、教師介紹玩法

b、幼兒在上次操作經驗的基礎上,在房子圖裏有數字表示

3、集體交流:

目標:

整理有關5以內各數的組成經驗

指導:

(1)幼兒介紹,教師有序排放5以內各數的組成卡片。

重點指導幼兒體會把一個數分成2份,這2份合起來還是原來的數。

(2)在結果出來後,引導幼兒觀察,列出每一個數字分的方法記錄情況,

問:記錄每個數字分的'方法從2-5有些什麼變化?

(體驗:記錄越來越多——>分的方法越來越多)

4、結束活動

(1)小結有關數的組成的一些經驗,激發幼兒下次活動的興趣;

(2)肯定活動中有進步的幼兒。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爲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並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麼容易。

小百科:數,shu,從婁從攴,計也。

(1)形聲。從攴(pū),婁聲。本義:點數;計算。

(2)同本義[count]是一個用作計數、標記或用作量度的抽象概念,是比較同質或同屬性事物的等級的簡單符號記錄形式(或稱度量)。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樂意操作材料,體驗分類的樂趣。

2、鞏固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並學習區分黃色和綠色。

3、能按形狀和顏色對物體進行一維的二次分類。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會辨別黃色和綠色。

2、環境準備:黃色和綠色的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卡片若干;簡易貨架3個;小熊、小白兔、小猴子的毛絨玩具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創設小熊邀請小朋友到自己的'餅乾店參觀這一情景導入活動。

二、認識圖形和顏色:

1、通過比較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基本特徵來認識形狀,並在此過程中學習分辨黃色和綠色。

2、幼兒從凳子下取出事先放置好的"餅乾",用剛剛學到的本領觀察手中的3塊"餅乾"。

3、通過與小熊一起玩"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鞏固對形狀和顏色的認識,並初步檢驗幼兒對形狀和顏色的掌握情況。

三、擺一擺:

1、讓幼兒對手中"餅乾"按照形狀進行一維的第一次分類。

2、引導幼兒在第一次分類的基礎上,根據顏色進行二次分類。

3、讓幼兒對擺放的"餅乾"進行檢查和糾錯。

4、教師:不單可以只按形狀分類,還可以按照形狀和顏色兩個維度來分。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計算活動是一門比較枯燥和抽象的學科,爲了能讓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更好,我們必須抓住孩子的心理,瞭解孩子們喜歡什麼?愛好什麼?在一次偶然動畫片活動時間,孩子們對白雪公主之類的動畫片興趣濃厚,尤其是它們住的城堡、宮殿,幻想自己也能住在其中,於是我設計了《學習2的加法》這節活動,讓幼兒動手操作,邊拿邊說,實現其滿足感,爲幼兒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間。

同時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習,能讓幼兒感受和體驗計算的樂趣,並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保護了幼兒自主發現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嘗試列出得數是2的加法算式,理解加號、等於號的含義。

2、感知加法算式所表達的數量關係。

3、在活動中體驗遊戲的愉悅,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

1、城堡圖一幅(三層)第一層:魚塘第二層:花園第三層:水果店

(1條熱帶魚+1條金魚=1條熱帶魚1條金魚)圖一幅

2、幼兒操作材料(+、=40個,數字1、1、2各40張)、水果用具若干(每名幼兒兩種)、水果購物券84張

 知識準備:幼兒會以遊戲的方式進行2的組成

教學過程:

一、開火車遊戲:複習2的組成

“小朋友,今天有一個國王要請我們到他的城堡裏去做客,我們快快乘上2次列車出發吧,嗚嗚嗚,火車來嘍!”

師:“嘿嘿,我的火車1點開,你的火車幾點開?”

幼:“嘿嘿,你的火車1點開,我的火車也是1點開。”

 二、登城堡,看圖學習2的.加法

1、創設情境(1)“小朋友,看城堡王國到了,(出示城堡圖)國王的城堡一共有幾層?(三層)國王聽說我們大二班的小朋友非常聰明,要考考我們,問題就在城堡裏,我們快來登城堡吧。”

“看,第一層城堡,有什麼呀?(魚)有幾條魚?(1條)今天我們也帶來了1條魚送給國王,我們把它放進去,現在城堡裏有幾條魚?(2條)噢,原來1條魚添上1條我們的魚變成了2條魚(教師語氣慢)誰再來說一說(請3-4名幼兒來說一說)

(2)理解“+、=”

“那我們用一個符號把它們合起來(出示+)你認識它嗎?(認識的幼兒給予表揚)

‘+’的用處可大了,它要把 1條魚和1條我們的魚合起來,我們把它放在中間,誰來找一找它的位置(請1名幼兒到黑板上來操作),加號是什麼意思來?(幾名幼兒回答後,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

小結:加號它把前面的數和後面的數合在一起,它的位置放中間。

“現在前面是幾條魚(2條)我們把前面的魚放在這個方格里,後面的魚放在另一個方格里,小朋友仔細看,你發現了什麼小祕密?”(一樣多)

“也就是相等,我們也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它的名字叫‘等於號’,誰來找找它的位置?(請幼兒來試一試)你來說說‘=’有什麼意思?”

小結:等於號前面兩個數的結果和後面的數是相等的。

“現在我們把小魚都用數字來表示,也要用上‘+’‘=’,誰來試一試?(1+1=2)他用數字擺出了一個算式,你能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意思嗎?(讓幼兒說一說)

(3)幼兒動手操作

“小朋友太厲害了,我們快去看看第二層城堡吧,有什麼呀?(花)有幾種花?(1種花)國王爲了歡迎我們,又派人去買了1種花來打扮他的花園,問問現在花園裏一共有幾種花?請小朋友動動腦筋,用一個算式告訴我你的結果,算式中要有數字1、1、2,記得用上‘+、=’,列出式子後放在位上不動。”

(4)分享、交流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擺的?(請個別幼兒來說一說)現在老師給你2分鐘的時間和旁邊的小夥伴說說你是怎樣擺的。”

三、內化遷移——遊戲:買水果

“國王說,這些小客人真聰明,現在國王要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水果券到我這兒來換水果吃,每個小客人兩張水果券,一張水果券換一種水果,現在小客人可以去換水果吃了。”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6

一、活動準備:

1、用硬紙板製成一條“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土坑”,鏤刻下來的圖形塗上顏色即成“石塊”。(將個別圓形、正方形兩等分)

2、兔媽媽胸飾。

二、活動過程:

1、遊戲“做夾心餅乾”,複習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教師扮成兔媽媽,幼兒扮成小兔。

教師:“天氣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們去看望她好嗎?”

教師:“我們帶點什麼去好呢?”

遊戲“做夾心餅乾”,要求將圖形標記貼在胸口,找一個貼相同圖形的幼兒做朋友,最後要說出做的是什麼形狀的夾心餅乾。

2、引起幼兒玩“修路”遊戲的`興趣。

教師:“做好了夾心餅乾,我們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經過一條小路,可是這條小路壞了,怎麼辦呢?”

3、幼兒“修路”,辨知圖形。

教師先帶領幼兒觀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圖形,然後請幼兒拿“石塊”一一對應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嘗試組合圖形。

啓發幼兒想辦法把兩塊半圓形的“石塊”和兩塊長方形的“石塊”嵌入“土坑”中。

4、遊戲“踩石頭”。

教師:“小路修好了,我們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過在過小路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玩個踩石頭的遊戲,我拿出什麼形狀的圖形,你們就去踩什麼形狀的“石頭”並說出這是什麼形狀。“

5、到兔奶奶家,結束活動。

三、活動目標:

1、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嘗試拼合圖形。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並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隻熊的關係。

2.樂意爲三隻熊擺放早餐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隻小盒子、6個蘋果,畫有三隻熊的底板、PPT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找出熊愛吃的食物。

1.出示小熊:這是誰的家?它們家有幾隻熊,猜猜分別是誰?

2.小熊一家要吃早餐了,找找哪些東西是熊喜歡吃的.。

二、分配食物,感知熊大小與數量

1.分配餐具並陳述理由

2.分玉米和蜂蜜罐並陳述理由

3.操作遊戲:分蘋果並陳述理由

三、延伸活動:思考留下的疑問

1.找找剩下哪樣東西沒有分,猜猜熊爸爸會找哪個盒子裏的魚。

2.打開蓋子引發思考

活動:

整個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教學方法多樣,運用了比較法、遊戲法等。活動中孩子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知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隻熊的關係。幼兒思維活躍,大膽發言,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設計問題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愉快地參與活動,氣氛活躍,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8

課題生成:

思維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幼兒學箅思維,認爲數概念是幼兒在事物問建立兩種關係的綜合,一種是類包含關係,一種是順序關係,即幼兒思維中有非常原始的關於分類和排序的結構。分類同排序一樣是幼兒學數學前的準備階段。我在數學角準備紅片片和綠片片,請小盟友幫片片排好隊。有的幼兒已會按一規律排序,大部分幼兒還不知道按一定規律排序,爲發揮排序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作用,設計了此活動。

活動目標:

1、第一層次:能獨立地找出圖形規律進行排序。第二層次:在成人的幫且力下,找出圖形排序規律進行排序。

2、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

活動準備:

排序圖(如圖1、如圖2),在活動前貼在數學角上,幼兒人手一套排序的圖形娃娃操作材料,圖形媽媽圖片一張,每人一串“項鍊”。

活動過程:

1、出示排序圖,引起幼兒活動興趣,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1)出示一位圖形媽媽說:“我是圖形媽媽,我有許多圖形娃娃,今天媽媽要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寶寶們,你們快排臥們已經會按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給圖形寶寶排隊,看圓寶寶寶是怎麼排隊的呢?”

小結:圓寶寶與三角寶寶是間隔着排隊的。

(2)“看,三角寶寶和方寶寶也排好了隊走來了。”

提問:“三角寶寶和方寶寶是怎麼排隊的呢?”引導幼,出規律。

小結:三角寶寶與方寶寶也是間隔着排的。

(3)“圖形媽媽正準備帶圖形寶寶離開家就聽到了圖j叫聲,原來還有圖形寶寶也排好了隊”“看,這些可愛的圖j是怎麼排隊的呢?”引導幼兒觀察找出圖形排列規律。

小結:圓寶寶、三角寶寶、方寶寶它們三個間隔着排酣

2、幼兒操作“圖形寶寶來排隊”,圖形媽媽帶着圖形!遊樂場。有的圖形寶寶坐上了碰碰車,有的圖形寶寶爬一梯,還有的蕩起搖船……玩的真開心!圖形媽媽說:“時問我們該排隊回家了,可只有排頭的幾個圖形寶寶排好了臥媽可真着急呀。”“小朋友,我們圖形寶寶排的隊好不好?”

“x寶寶排在這兒!”

第一組按兩種形狀排序o△o△……

第二組按兩種形狀排序△口△口……

第三組按三種形狀排序o△口o△口……

小結:小朋友幫圖形娃娃排好了隊,圖形媽媽真高興!許多的項鍊給小朋友呢1

3、遊戲“看誰站得對又快”。

請小朋友看清你的項鍊珠子,是怎麼排列的`,就站在.子排列相同的圓圈上,看誰站得對又快。

活動延伸:

數學角中,提供木珠,各種塑料雪花片,圖形片,可供{色、形狀、大小排序。家長在家也可讓孩子將鞋子、衣服、毛巾等按大小、顏色排序。

效果分析:

分類和排序一樣,也是幼兒學數前的一種智力準備活動,一方面有助於幼兒學習數數,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本次活動按兩種形狀排序,幼兒在數學角已見過,有了一定的經驗準備,排列起來就相對容易一些。讓一部分能力強的幼兒按三種形狀問隔排序,這樣能讓每個幼兒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這也符合發展性原則。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易轉移,動作的目的性不強,本次活動採用遊戲的口吻,讓幼兒幫圖形媽媽把圖形娃娃排好隊,增強了幼兒操作的目的性,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更濃,效果更好。

專家點評:

根據事物的某些特徵排序,是幼兒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邏輯能力,在排序活動中,幼兒要針對一系列物體某方面的特徵,如長度、大小、重量等或物體之間的特定邏輯關係對物體的順序進行調整。排序能力從小班就可以培養,但應當注意通過遊戲的方式,並讓孩子在手腦並用的操作過程中掌握排序的方法。該課題的設計符合小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幼兒在輕鬆的、“玩”的過程中練習了排序。

反思與討論:

本課題的設計者是怎樣指導小班的孩子發現排序的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