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校轉型》的讀後感

《學校轉型》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1、點亮心燈,理念先轉型

《學校轉型》的讀後感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在談及什麼是好的教育時,他說“教學是一種心靈的感動,而非灌輸知識的手段,學生是教育者試圖點亮的一盞燈,而不是去注滿水的一隻杯子。”李希貴校長在此書中也說“教育的另一種詮釋是發現和喚醒”,無怪乎他在書中的第一章就談了“教育的價值選擇:讓每一位學生成爲自主發展的主體”的話題。

育人理念陳舊模糊,學校就不可能真正轉型。從書中隨處可見的“育人目標”、“學生提案”、“學生自我負責教育機制”、“校園機會榜”、“校長獎學金”、“咖啡廳董事長”等可知,學校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大舞臺。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北京十一學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諧共生的校園生態。

有了適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準確的育人目標,由此纔會選擇最優的育人策略,最終產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那麼學校轉型,應從理念轉型起始,吸收、沉澱、論證、歸納,紮紮實實走好第一步。

2、成爲自己,關鍵在課程

十一中學構建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滿足全部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學生成爲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課程的構建,又以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爲重中之重,通過重組、補充、取捨、替換、拓展和調整等策略對課程進行適當的處理,使之更加適合學生學習,也更契合學校的育人目標。

崔永元曾說:“讓孩子們覺得學校是他們的,我認爲這件事太重要了。因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這樣,當孩子們在學校時認爲學校是他們的,當他們走上社會時,他們纔會覺得國家是他們的,纔會真正做到‘匹夫有責’,否則他們永遠只是旁觀者。”人之所以喜歡一件事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於自我的認同和選擇。

十一學校努力讓課程成爲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僅數學就有九個層面的課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圍繞學校育人目標“志遠意誠、行圓思方”設置的綜合實踐課程充滿自主性和選擇性,真正能夠啓動學生髮展的內動力。正如李希貴所說:“所有的選擇,都因爲我們的立場。沒有學生立場,選擇就不會是真正的教育。”

3、目標一致,資源來補充

書中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致力於統一目標,而不必奢望統一思想。”我們應該清楚並堅守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重心,把氣力用在最要勁的地方

十一中學對資源的配置、優化、運用令人豔羨,這也是學校能夠成功轉型的有效助力。首先,要挖掘學校的文化資源。課程核心必須體現學校文化的傳承與提升,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其次,要挖掘育人資源。整合區域特色,將學生參與的學科活動、勞動技能、社區服務等綜合實踐活動統一規劃,協調安排。三是應挖掘優勢資源。學生家長所從事的行業幾乎涵蓋社會所有的層面,其中不乏行業精英和草根英雄。

學校可以邀請部分代表,就某些內容開設講座、組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拓寬視野;社會上藏有很多長項的能人,學校可聘爲專項輔導員;另外,高校、專家也是極爲重要的資源,學校可以尋求專業支撐,邀請更多的資深專家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指導學校均衡持續發展轉型。